古风吧 关注:2,343,997贴子:19,991,926

回复:【原创】大夫的情怀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三十集 文武激辩
公元前221年,随着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的陨灭,秦国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壮举,天下弥漫着秦人欢呼、六国旧人悲戚的气氛,毕竟不是所有新秦人都心属秦国的,很多新秦人还是对故国怀有深深的感情。
旧国无道,民心才会不付;旧国恩惠,民心则不离不弃;毕竟诸侯割据的时间太久了,大家早已忘了夏商周以来,中原大地天下本是一家的本来面目,凭空生出了诸侯国籍的概念,产生了认小国而忘大国的错觉。
这个国家、民族认同感,不是小问题,而是民心稳定的重中之重,谁都不想是国家的外人,都想有主人的身份。
为此,秦府法令昭告天下,从此天下不再有七国概念,包括秦国在内,这个新的国家叫—中国,中原大地、炎黄子孙,从此都是-中国人,不再有秦人和六国人的区别;居留中国的胡人,权利与国人一样,但保留其原有民族身份;不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国人,也可以保留原有民族的身份,权利与炎黄子孙一样,享有平等的国人权。
国家的最高领袖,不再称呼为秦王,自此称为-始皇帝,意为始于轩辕黄帝、三皇五帝的后裔,延续历史前朝-以天子身份而居的习俗。
颁布这样的国政很简单,但实施出效果却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合理的政策措施,让百姓实实切切的感受到国民平等的权利,这就更难了,这里避不开老秦人和新秦人的利益矛盾,成为秦府文武争辩的焦点。
武将认为,统一天下的功绩中,秦王、将军、老秦人居功至伟,也同时说明了手上的沾血结怨,这难免不会产生后遗症;而天下把秦善政的功劳基本都归结为文臣,忽略了这是秦府大家合议的成果,造成文臣有功、武臣有仇的概念,这怎么可以?
奖赏再多,都没有生命可贵,不去稳妥的守备,财产没有意义,所以,天下统一后,不能轻军事,而是要加强军事建设,以老秦人为主,建设更完善的军事部署,消除新秦人报复老秦人的可能性。
文臣认为,这是赤裸裸的武力统治,统治与被监视,怎么可能实现平等?不平等怎么可能和谐共处?时间长了,必定是敌对情绪,怎么可能实现稳定?原六国面积、人口都倍于老秦人,最终是以少敌多的局面,百姓拿起武器就是兵,稳定的根基是民心,不是军事压迫,若天下崩坏,文臣与武将不会被区别对待,都是被惩治的阶下囚。
文武群臣同样的利益诉求,自然会把矛盾碰撞出大家都认可的结果:
国家军队以老秦人为主组建,保留并扩大骊山、蓝田大营规模,新增防御匈奴的上郡大营和巩固后方的巴蜀大营,撤销各地兵城部署,在每个县级单位设千人军队维护日常,天下36郡,300余县分散部署30万人,30余万套装备,数字虽大,但很难整合,不足以形成质的威胁。
咸阳、巴蜀、老秦地附近的徭役以老秦人为主,新秦人在原六国土地参与徭役,形成重兵老秦地,削兵六国地的局面,控制六国人在老秦地的人口数量。
县以下的里长、亭长,以老秦人和新秦人各一半配置于各地。
公元前220年,天下统一后的第一年,始皇帝就出巡拜偈轩辕黄帝陵,大肆宣传认祖归根的盛事,同时福泽天下,赐每一个百姓爵级一级,开始推进“名正言顺”、“天子好德”的事情。


IP属地:江苏31楼2024-12-11 10:15
收起回复
    第三十一集 有为无为
    重要的事情总会让人觉得时间走的快,时间不够用,天下初定,很多新秦地的官员都是始皇帝嬴政不熟悉的,都是相府推荐的,郡县不可一日无官,民不可一日无主,不搭草台还能怎么办?悬在心头,求贤若渴的问题也是迟迟没有豁达,于是,持续数日的专门廷议就在章台宫展开了。
    从一开始的各抒己见,到意见慢慢集中,大家好像慢慢有了思路。
    郡县管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郡县在外也是同样的道理,评价军事的是胜负,那拿什么评价郡县呢?评价总要有个基点,大家的思路逐渐集中在梳理评价基点这个问题上。
    百姓安居乐业,可以通过统计常居人口增减、犯罪率、纳税情况来分析,好的县域,人口是增加的、纳税完成是合格的。
    抗击灾害能力,可以通过实际发生审视,百姓的税支撑了县域财政,有人力富余、有财政才能征徭役、修基础设施,增强抗灾能力。
    百业兴旺、城廓建设,可以通过县域规模是否增大来分析,商业是否发达,百姓生活是否方便,收入是否增加,市场活力是否增强,可以通过走访、观察来了解。
    更主要的改变是三公九卿、郡县官员谁来定?不再由上级领导直接主观的决定,而是从下而上,各里长、亭长由百姓推选;县长由里长、亭长推选几位人选,由郡守决定其中一位;郡守则不由县长推选,以避免郡守提拔亲信垄断推选,而是由各县驻军千夫长、内史、丞相府在县长中推荐三位人选,由朝议决定;丞相、九卿由郡守、内史、将军在各郡守中推荐三位人选,由皇帝决定;太尉由各将军推荐三位人选,由皇帝决定;御史大夫由各内史推荐三位人选,由皇帝决定。里长、亭长每年推选一次,三公九卿、郡守、县长,都是每两年推选一次,不设老秦人、新秦人的限制,出现任职期内被罢免的情况,则临时开展选举。
    王权的决定也大有改变。新设太子一位,皇帝公子满20岁后,由郡守以上级官员和将军级将领推荐,没有分别得到半数文武大臣支持的公子,不可立为太子;太子作为皇帝的第一继承人,每三年推荐一次;皇帝在没立太子的时候,遇到不测,国家权利由三公联合执政,直到选出新皇帝为止。
    这样的政策实施,大大降低了皇帝的施政压力,也降低了大臣的施政压力,同时大大激励了基层的具体工作,大家凭业绩说话,角逐晋升,多方权衡,利益均衡。
    大家在各自权责内积极作为就是有为、不懒政,把能做好的事情做到最好;各级分工明确,权责清楚,整个系统就是无为而治,不再要求全能、超能力的大夫帷幄;各级官员都从百姓推选起步,一路而上,机会更多的给了平民,给了新秦人;这对巩固大家的新国家意识,意义是巨大的。
    右丞相王绾和左丞相李斯关于诸侯制、中央集权制之争的矛盾,也得以缓解;同时,皇帝嬴政也采纳了群臣的建议,分开国产和王产两个概念,国家财产不再属于皇帝个人,而是属于国家和全体人民,皇帝不再拥有庞大的个人财产。
    这样皇权和财富的削弱,使大家不再过多的觊觎皇位,这也是维护稳定的有效措施。咸阳宫不再是皇宫,而是成为朝政的国宫;皇陵也不再是为嬴政一人修缮,而是作为纪念一代功成的功德陵,标榜大家不朽的成就。


    IP属地:江苏32楼2024-12-11 12:53
    回复
      第三十二集 兴修土木
      国号,这个看似简单的称谓,在新生的国家里也被衍生出不同的称呼,虽然法定的国号是—中国,但老秦人基本流行着骄傲的“大秦帝国”说法,新秦人却不喜欢这个称呼,所以也流行着“中华帝国”的说法,这是没办法而且短时间无法弥合的事情。胡人接触最多的是秦地,许多城墙也竖着黑底白字的秦字旗,大西北几乎只有咸阳是红底白字的中国旗,而新秦地则几乎都是中国旗了。
      在胡人眼里长志气,这个是不分新老秦人彼此的,都城咸阳已经很雄伟、完善了,但大家觉得还远远不够,大修土木就这么展开了,百里咸阳宫就是这么千呼万唤出来的,按祖制大修祭祀皇陵也是必须的,宫和陵需要的是良木和砖石,国库这么多的金银怎么办?放哪里都要重兵把守,有人建议,把金银烧成几百斤的方块,堆在咸阳城中心彰显气势,这样,十几座大金塔就竖起来了,果然气派非凡。
      精雕细琢的咸阳新宫也是进度喜人,这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地方,胡人和初来咸阳的秦人都感到无比震撼,几天都走不完,汇集了整个国家的精华,主修的丞相李斯能力广受好评,如果说统一法令的能力只是秦府流传的话,那咸阳宫则是美名天下了。
      所以,修皇陵的重任也落到李斯身上,骊山原本依山而建的皇陵规划明显小气了,随之而来的是挖骊山而置皇陵的扩建计划,规模之大,天下不曾有;先要挖走骊山,再掘地百尺,依地图九州样式建地宫,涵盖大秦36郡,标显名山大川,以各城形象建缩小版模型,以玉石堆积如山,以水银流通像河湖,在地平线建陵墓封顶,装饰明珠布置星空图,最后覆土陵墓之上百米高,建山石花园。
      李斯兴修咸阳的工程虽然大,但和尉缭主持的工程比起来就小巫见大巫了,通达各郡府的秦直道工程,纵横中原几万里;这还不算,立马漠北的群山之上,更是在修缮万里长城;这些都是有军事用途的军民两用设施。
      秦府一直以来秘密打造的巴蜀隐都计划,在王翦将军的主持下,也是愈加成熟,以巴蜀为支点的攻伐岭南计划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就包括连接长江水系湘江和珠江水系漓江的百里灵渠人工挖掘计划。
      秦府为什么这么大规模的兴修土木?本质是财散人聚的原理,当时国家人口已超过4000万,通过徭役可以为大家带来农业生产之外的收入,但问题还是很快凸显了,因为有些官员不理解秦府用意,为了表功苛刻百姓,徭役的薪水是固定的,劳动付出却是浮动的,有的地方就尖锐矛盾了。
      秦府的反应也是及时高效的,立法规定徭役的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做一小时、休一小时,连续劳动三天、休息一天,延续徭役做一年、休一年的政策,所有工程不强制规定完结时间,不实劳动的视为偷军饷,重罚;滥用军法行打压异己之实的情况,重罚。
      这样的政策驱使下,徭役被百姓欢迎了,没有战争就没有军功机会了,徭役进爵成为发达的另一条好途径;国家层面大修土木,郡县自然会相向而行,也开始申报需要修葺的项目,因为郡县的财政是无力独自支撑的,国家经济的帷幄能力,这就是右丞相王绾的长处了,而左丞相李斯则是政策的奇才、具体事务的名家。
      对国家来说,财务的进与出都是同等重要的事,丞相王绾是依据高效的统一货币实绩上位的,大家看到这么多大项目同时可以进行,这么庞大的工程硬件获得和徭役俸禄支出,都是王绾帷幄有成的功劳,支撑这么大开销的是稳定的收入。收入不仅是税收,征战的夺取,真的大头是矿产资源和高效的提炼,嬴政多有表彰奖励王绾,王绾却总是谦虚的说金银铜钱来自山石,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自己不过小贡献罢了,不值得重赏。
      当时的中国以右为上,右丞相是高于左丞相的,李斯如此才能为什么居于王绾之下,当然离不开王绾的才能和品德。


      IP属地:江苏33楼2024-12-11 14:51
      回复
        第三十三集 躬耕十年
        公元前220年,文渊迎来了自己的50大寿,秦国开启统一六国的十年征战,也是文渊这辈子经历过最波澜壮阔的十年,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个秦府普通官员,一个商贾背景的新秦人,文渊的命运相比很多六国商贾名家,是幸运许多了。
        本本分分的处世哲学,充实有度的公务、生活,往往更容易得到命运的庇护。
        如果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成功的话,王权必然更迭,新王是否继续重用岳父白仲、重用好友李斯、乃至继续器重上将军王翦,就都不好说了,这些人都是文渊多年的结交,也是仅有的结交,当权的大臣,对文渊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这里还有一位大人,就是右丞相昌平君芈启,这位当年文渊婚配白沉蓝的媒人,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出人意料的在公元前225年,秦攻楚国的战事中,临阵叛变,致使秦军大败;好景不长,在公元前223年,他被拥立为楚王后不久,被王翦将军击败击毙了;他的叛变,连累了多少人,在咸阳的楚人几乎个个都被盘查,多少人被冤枉处置,文渊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不是在巴蜀公务中有功绩的话,这么硬的关系网也保不住他,只因为他是楚人,有较好楚国背景的楚人。文渊因此被贬为庶人了,生意也中断了,不得离咸阳,过上平淡而乏味的生活;好在王翦将军攻克了楚国,秦楚不分了,自己才恢复了新秦人的身份,家里按秦法作为大商贾,缴了一半家产,成为新秦人,家里的生意也恢复了,自己也获得了自由,不再受质婚的约束了。
        时间有愈合磨难的功效,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天下大一统的大业,早就预谋的南征计划开始有序执行,首先在做的就是建设长沙郡大营,主事的是上将军王翦,长沙大营是规模20万以上驻军的大营,不仅扼制在原楚地南方要点,也辐射防卫着南越各个势力,和已经雏形完成的巴蜀大营,组成秦军南线。
        国尉府,这个主持军事后勤和协调相府的机构,是由尉缭将军直线领导的,各郡、县的校尉必须是秦军出身,但校尉参事一职却不必恪守这一规定,在王翦将军的推荐下,文渊当上了长沙郡校尉的参事,这是级别不低的公职,职位相当于郡守秘书,文渊是无心当官的性格,但也没能力拒绝将军的提携,走任长沙自然就没机会常亲近李斯了,也没机会谈法论道了,公务开始是开采矿山冶炼资源物资,怎么组织生产、调配货物是文渊精通的;凭着出色的能力,得到了校尉首肯,开始同时监管大营基建。
        南王北蒙,是秦军的两大梁柱,对应备战着匈奴和南越,秦军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筹备着更大的疆土。王翦上将军在长沙大营基本成型的进度下,又新辟了一个沿海要点,闽中郡东冶大营,巴蜀、长沙、东冶三点东西连线,建立军事屏障,震慑中原,剑指南越各势力。
        文渊也被调往东冶,继续担任郡校尉参事,主事海务,淄博、会稽沿海的物资开始源源不断的运往东冶,大营的建设进展神速;同时,西域先进的造船术和原齐楚的中原造船术合璧,创新出更先进的中国船。水运的高效,直接造就了灵渠开发计划的实施。
        公务的繁忙,并不能完全涤除精神的空虚,人生总要有可以说说话、谈谈心的三五好友,见不到李斯的遗憾,直到认识徐福才得以缓解。
        徐福,是李斯引荐的纵横家方士,师门居然和文渊一样,源自鬼谷王诩一脉;徐福在齐国败于秦后,被秦府任用,也隶属于国尉府,主事造船、航海,他的老本行,官职是国尉府都尉。
        东冶大营的建设,让两人有了接触的机会,徐福经常随船来东冶押运物资,同时监造东冶的大船。从徐福那里得知,秦府正在沿海赶造大量的大船,有庞大的出海计划,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文渊又不自觉的参与其中了。


        IP属地:江苏34楼2024-12-12 13:01
        回复
          第三十四集 航海缘由
          西域的往来,不仅是贸易,还有文化和科技,尤其以医术、航海技术最令嬴政着迷。很多精通语言的西域来人,都会被嬴政亲自接见,浓郁的异域神奇,大大的吸引着嬴政。
          最引人入胜的是西域长存不老的医术,他流行于距离中国万里的一个叫埃及的国家,埃及的医术可以保证人体死后千百年不腐烂,而且死人的样貌可以栩栩如生,做到肉体长存,不需要放在冰雪中,常温下就能保存,使节展示了猫狗的标本,令人信服。
          使节告诉嬴政和大臣,自己已经60多岁了,看着就和40几岁的我们一样,一点都不像,这是因为使节经常服用他们国家神奇的驻颜药水,才能使得年轻。
          打战时,躯体破开是常有的事情,皮肤缝合的技术,我们早就有了,消炎的药剂我们也有,但这个保存遗体的木乃伊技术是我们没有的。驻颜的医术,我们也只有神仙传说,但现实里是没有的。这个叫埃及的国度,据说还能用几百斤的巨石搭建百米高、方圆几里的陵塔,这个开采、制作、运输、搭建技术也是我们没有的,可以有很多、很重要的用途。
          使节还告诉秦府,在西域有个庞大的海域,周围是几个强大的相互敌视国家,人们不仅在地面战争,还在海里交战,大家能制造几十吨的大船,高几十米、宽几十米、长近百米,能容纳几百人、上千人,战船有强大的冲击船头和拒马那样的船身,用了很多铁作撞击的部件,交战时,士兵用泡油的火箭射击敌人,可以撞破和烧毁敌舰,交战能有几百、上千艘的规模。人们有发达的航海技术,在没有坐标的大海里,可以不迷路。
          这些神奇的游说,让秦府早就从陆地派出了使团。不仅如此,齐楚航海也早就有了传统和经验,也流传着很多奇事异闻,据说,在离我们很近的海上,就有大面积的岛屿,岛上没有多少人,却蕴藏着很多山川,难免没有资源矿产,这土地、山川都是未开发的财富。不通陆地的岛屿,是不会有人的,岛上的人,肯定是坐船过去的,说不准,就是宝藏福地。
          这样,造大船,出海邻岛、西域就成了秦府的大工程,准备工作巨大而繁琐,拟造的大船就是能容纳千人的规格,船队的数目也是千艘。因为有百姓迁移和出访使节两种打算,所以去邻海岛屿的基本以原齐楚的百姓家庭为主,不仅人去,还准备了马匹、牲畜、种子、工具等等,以方便落地开展生活;出访的则是安排军队、宝物、技师、使节等等;出海最难的问题是粮食和淡水,这么大的船,驱动的水手就要百人,时间又没数,千艘大船,补给船就准备了近半。
          出海策略是,移民为主,出访为辅,毕竟出访还有相对稳妥的陆上通道,陆地经过很多地方,是不方便携带宝物的,海上则安全了许多;出访的基本路线是最大程度的沿海岸线行进,百艘船队规模;还有的九百艘船队,都是用来往返移民、运输物资的,一次行程能移民几十万人,计划是几百万人的规模,分布于齐楚人已经较熟悉的几个群岛,例如扶桑(日本)、(瀛洲)台湾、菲律宾(吕宋)、印尼(闍婆国)、马来(柔佛)。


          IP属地:江苏35楼2024-12-12 15:35
          回复
            第三十五集 海徭移民
            建码头造船,只是时间问题,这么大规模的移民计划,让大家离开故土、远渡重洋,成为矛盾的焦点。
            对秦府来说,韩赵魏燕,在文化上与秦几乎接近,语言相通,交融也深,很容易与老秦人融合,都有共同的敌患-匈奴,容易团结,因过去战乱最多,民力损失最大,所以难以举事;
            而齐、楚就不一样了,语言、文化与秦差别很大,民间有很强的彼、此认识,很难短时间融合,这就成为潜在的反秦隐患;
            齐国几十年几乎没与秦军交战,民力富裕、社会强盛,一直是休养生息的状态,人口达千万;楚国虽然在最后的交战中损失了几十万人,但二十年里也基本没有战乱,也是修身养息状态,人口也有千万,基础实力依然强大;
            所以,齐楚两地的面积、人口、经济文化和社会蕴藏能力,几乎与秦相当,这个现实是朝堂最大的担忧和问题。
            因此,移民齐楚百姓,一可以削弱民力,二是齐楚人与海外岛人相近相亲容易融合,成为朝堂必须推行的政令。民愤大也是不行的,针对这一问题,朝堂迅速调整策略:
            开设海徭,与别的徭役一样,做一年、休一年,而且俸禄比一般徭役高,达到每人每月500铜钱,主要从事基础建设、城廓建设的任务;
            允许出海徭役的人,保留原籍屋、田等财产,可同时拥有海外新增的财产,非徭役期间,可自由的选择在两边生活;
            海徭初定实施两年后,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启动移民计划,十户里抽签决定两户移民,凡移民者不再拥有原籍固定财产,原资产由其余8户分享,移民者在海外则分配两倍于原籍的财产;
            富裕的移民者,可另行在大陆购置屋舍,作为祖屋,可自由往来两地;
            鼓励未抽中的百姓,自愿移民,享受移民者同等待遇;
            海徭暂不设结束年限。
            国法政令是不可忤逆的,必须按部就班的实施。这么多人出海,海上安全是第一位的,徐福不仅要总监开发码头、造船,还要培育一支有经验的航海队伍,往来沿海各个港口就是日常公务了。
            扶桑、瀛洲的航线是最熟悉的,东冶到吕宋的航线就变成徐福的重点了,因此文渊能常常见到徐福。先造好的大船已经往返于航线了,海徭也有序的进行着,夏季台风季基本是禁海的,来往的人多了,海外徭役也变得没那么神秘了,大家耳闻目染的传闻,也大大消除了心里的顾虑,不排斥移民的民意越来越多,这个政令基本是完成了。


            IP属地:江苏36楼2024-12-13 10:15
            回复
              第三十六集 始皇出巡
              40岁的始皇帝嬴政在大一统后的公元前220年第一次出巡,目的是为了昭告天下祭奠轩辕黄帝,认祖正名,天下归心。此巡先是西行陇西郡黄帝陵祭拜,沿途老秦地的热情、欢迎大大鼓舞了他,政通人和不再是单白的文书报告,而是实实在在的亲身体会,所以改变、延长了行程,北上北地郡,再返回咸阳的时候已经两个多月了。
              两个月的出巡时间,正好磨合、尝试着政务办理的新路径,如何完成皇帝不在咸阳出巡时的政务如常?
              出巡各地的必要性,在嬴政心里是越来越重,不仅自己要下来走走看看,国府大臣也要走走看看,不能闭门造车;武将和文臣不同,武将平时多驻扎在各地,只有太尉、国尉和文臣一样,基本天天陪着君王商议政事,上将军和各大营将军都是轮换式的交替伴君侧,一般一个月轮换一次,这样将军就既熟悉国府又熟悉部队了;军队这样运行才稳妥,国政也一样,这给了嬴政很大的启发。
              主要大臣一起出巡了,各地的报告怎么处理?还是要随时送达批复的。这样,出巡路线就要规划好,让咸阳的驿马容易找到,循着修葺的直道行进,是最高效的,只有距离问题,不存在方向问题;各地公文还是发咸阳集中,然后再追送出巡队伍,批复也一样的路径。
              军事公文到太尉,郡守公文到丞相,御史公文到御史大夫,各规格类;皇帝的专属公文一般只有各郡-内史密报和其他官员的特事越级密报;管理皇帝公文收发,是个重要的职位—中车府,尤其在出巡期间,更是重要,不仅要及时准确收发,还要保密,特别是越级密报,只能先在咸阳-中车府-报奏再密封呈递,不像内史密报有成熟路径直达皇帝;这个流程,就让中车府有了一个隐形的权利,虽然不知道密报内容,但能掌握谁在密报;不为密报者保密,利用权利把密报者信息透露给相关大臣牟利的是重罪,法虽如此,实际监管是很难、要求很细密的,能做好中车府长官-府令,不是件容易的事;现任职中车府令的是—赵高,官职比九卿低一级,无权出朝堂,为皇帝近侍,也几乎天天能接触到皇帝。
              另一件嬴政私密做的事,就是培养公子-扶苏。扶苏公子已经年满20岁了,嬴政也开始带着他处理公务,扶苏慢慢的也成为嬴政的机要秘书了,他是嬴政外唯一能参与内史和其他密报公务的人。嬴政出巡期间,要求扶苏试着阅读每个密报,并附上报告他的批复建议,然后一并再送报嬴政。
              赵高是很谨慎慎行的为人,不仅不交往于群臣,连扶苏也是保持距离,紧紧盯着皇帝内侍这个定位不出格逾距,这让嬴政很欣赏。
              扶苏是豁达开朗的性格,这不太像嬴政,但内秀、慎密、谦虚的表现很是得到嬴政肯定,王绾、李斯、尉缭、蒙恬、蒙毅,这些嬴政托付培养扶苏的师长,也很喜欢他。
              秦政的儿子里,就属扶苏和他长得最像了,这天生的亲近感,是无法臆测比拟的,扶苏是可以经常出宫到咸阳城甚至各地走动的,大臣的年纪也都不小了,皇帝年纪又不大,自己和公子扶苏共事的机会不是很大了,所以,安排孩子们和扶苏培养点感情,就顺理成章了。
              嬴政第一次出巡回来,收获和启发都很多,天下不是一天就能跑遍的,他也不适合一直去巡视,他在咸阳的时候,可以安排扶苏-公子出巡,这样既一定程度代表了自己又培养了孩子,为此,他安排了上将军王翦的儿子王贲将军和上卿冯去疾的儿子冯劫,照顾扶苏游历巴蜀、长沙、闽中一线,国家的南线各郡和大营,文渊也因此见过了公子扶苏,真的和皇帝嬴政七分神似,整个人比皇帝阳光许多,不像嬴政那么深沉不可测。


              IP属地:江苏37楼2024-12-13 13:39
              回复
                第三十七集 国府摇篮
                公元前219年初秋,始皇帝嬴政第二次出巡天下,直达原齐地,在琅琊郡主持了盛大的出海仪式,在沿海各个港口千船出海,甚是壮观。登泰山封禅,尊天父地母,重续天子身份的道统。绕道原楚地,渡过淮河,经长江水路西上,回咸阳已经近3个月了。
                第一次出巡是老秦地,人们是夹道的欢迎;这二次出巡,则是原六国领土了,百姓表现的是自觉不自觉的恭敬,而不是亲人般的友善;这让嬴政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样的感受也刺激着随行的大臣们。
                回到咸阳的不久,一副逼真的立体地图模型,被布置在朝堂中央,清晰的表达着国家的山川河湖、36郡、周边势力分布,根据各郡的认同感,分别标识红色最高级的郡县、次高级的橙色郡县、再次一级的黄色郡县,以及根据友好程度标识的周边势力。
                直观的感受,最易给人以责任和灵感,把橙色、黄色都变成红色,这是必答题,右丞相王绾的建议,在大家的完善下,不久就颁布出一条新政策,兴办-国学堂。
                国学堂,是个教育机构,是面向百姓子女的长期教育机构,不是学术论坛。规模是,在36郡首府开设,招收10岁的儿童,一直教育到20岁,公办,不需要百姓自费,每期每郡招收一万名学童,每3年公招一次。
                学无旁类,每郡在适龄儿童中抽签选择一万名,男女不限,集中到郡府-国学堂学习,每年开学10个月,过年休息2个月,食宿学费全免。
                每期一万学童,每3年公招一次,学制10年,加上老师、服务人员,学堂要达到5万人的容积率和教学区。
                学习大纲,包含诸子百家、千工百业,10岁开始学文化,15岁增加学手艺、练身体,18岁再增加学军事技术,20岁毕业,毕业后自主谋生或被任用。
                师资,由政府聘用,最低俸禄每人每月800文钱,或由公职兼职,设立班级,每班50名学生,设立学科,安排课时。
                考核,有教无类,不设淘汰进补机制,考核优异者有赏,通过者每人每年2000文钱,合格者每人每年1000文钱,不合格者体罚劳动。
                生活,日出而学,日落而戏,统一食宿,每期教学的200间班级,白天为课堂、晚上为宿舍,家长来探视可以短期陪住,也可接着外出。
                管理,大学长由右丞相王绾担任,郡学长由郡守担任,经费由国府承担,公子扶苏为王绾副手。
                目标,从兴办开始到第一期毕业的10年后,各郡县公务骨干梯队,基本以国府培养的学子为主搭建,20年后,择优任用提干到重要职位,并形成梯队循环建设,为未来的各级职位提供可靠的优秀人才。
                各郡学堂基建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但是总体上已经很高效了,毕竟是兴师办学的事情,在公元前218年,都完成第一期开学了。如此大规模的学堂,前所未有,在全国36郡连成片的效应,百姓把这大型的宫馆统称了一个雅名—阿房宫。
                这么好的事情,当然有权贵会为了孩子走后门,文渊的孙子也就跟着风头进学堂陪读了。


                IP属地:江苏38楼2024-12-14 13:01
                回复
                  第三十八集 半幅地图
                  公元前219年年末,屠睢将军战死于岭南、几万秦军伤亡的消息传到了咸阳,这巨大的失败使得朝堂一片肃穆,大家看着大堂中间的地图,都沉默不言。
                  首先是复盘,王翦上将军汇报战局,秦军此败最大的原因是骄兵冒进,在不熟悉地形和敌人的情况下被伏击了,对地形不熟悉的不仅是屠睢所部,整个南线的秦军都不熟悉,敌人从此战来看,是支成熟的军事队伍,规模不小于几万人,不仅会伏击、还会穿插劫后,从伏击变成围歼,才导致这么大的伤亡失败,武器不仅有矛、短剑、弓箭,还会用毒、火于弓箭头,不是布衣,有树藤编织的铠甲,对弓弩有一定的防御力。屠睢所部一直进军顺利,直到一战被歼,说明敌军有较好的军事部署和作战策略。百越虽然不是山脉关隘,但是森林密布,于我行军不易,而且面积巨大,不熟悉地形环境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伏击。
                  根据战况,我的建议是屯兵鹤州(怀化)、衡阳,以长沙为后方,以鹤州为关隘守住敌军北犯,以衡阳为箭头逐步稳健的推进至桂林,在桂林境内有湘江和漓江两条大河,不过两江不连接,相距80里,如果修人工河道打通两江,可极大的方便作战,修河大概需要几年时间,这段时间可以熟悉当地情况。
                  不宜再盲目冒进、急于求功,而是应该采取原地驻扎、稳扎稳打的策略,待条件成熟再图之。现在南征大军还有40余万,不仅要驻扎还要生根,通过几年的时间,建设起如北方的县城规模。
                  尉缭在王翦言毕,接过话来,大家看地图,我北方的各个郡,基本都有20个建设完备的县城,人口密度都很大,而地图的南方几乎都是空白,我们的户籍人口已经4000余万,五分之四都在北方,明显北重南轻;再看,除去西北部的荒漠草原、西南部的高原,只有南方的大面积平原是适合规划的战略土地,这个面积几乎是地图的一半。
                  所以我补充建议,赞同王将军不可冒进、稳扎稳打的策略,在落地开辟生根的问题上,应该大做文章,秦人入巴蜀、赵燕人拒匈奴、齐楚人出海,应该再安排韩魏人南下;北方人口移民减少的同时,可以为当地留下的百姓创造更多的福利,开发的南方又必然为南下的百姓带来新的福利。
                  王绾附和,此法可行,南下的韩魏百姓依旧按照十户抽取两户的办法,被抽取到的家庭,按青壮年、不限男女,均赐爵2级来执行,未抽中但主动移民的家庭,赐爵一级;移民的家庭,可分得两倍于原住地的公耕土地劳作;从事商业的,五年内减一半税赋;修运河是则被后代的好事,建议由40万驻军完成;县城建设、开荒拓产,则按徭役去完成;韩魏的移民人口不足以支撑南方的人口需求,只能作为前期人员,后续可以每年安排北方十分之一的家庭迁移南方,直到南方人口达到2000万规模以上。
                  定南方的大计,不久就被国府颁布执行了。自统一后的3年里,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一连串的实施着,整体运行的稳定还是令人信服的,也有意外,公元前218年,嬴政第三次出巡遇到刺客行刺,又是一次虚惊,一辆备用的嬴政专用马车被滚石击毁,袭击者也成功逃逸了;这件事带来的反应是,扩大建设直道的规模,郡首府之间都要建直道,而且直道两旁左右百米内不能有房屋、树木等遮挡物,尽量避开山隘;出巡的随军也从5000人扩大至1万人。


                  IP属地:江苏39楼2024-12-14 15:49
                  回复
                    第三十九集 徐福归来
                    公元前218年末,出海寻访一年多的徐福回来了,船队一路平安,没有发生军事对抗、也没有遇到灾难,他向嬴政描绘了一个更详实的西域世界。
                    在我们的西部是熟悉的雪山高原,高原的南方有一个大国叫天竺,高原的西方有另一个大国叫波斯,这两个国家,延大陆的海岸线航行都能到达;波斯的南方又有一个大国叫埃及,中间隔着一个海叫红海,波斯的西方也隔着一个海,叫地中海,那里也有一个大国叫罗马。这些都是文明发达的国度。
                    这几个国家里,除了埃及,嬴政都是有过耳闻的,尤其以波斯和天竺与我们往来的最密切。根据徐福的描述,章台宫的地图也细化更新着,原来西域这么大,面积数倍于我们,而且雪山高原的面积也和我们差不多,加上北方的匈奴,那也是巨大的面积,我们生活的大陆上,我们只有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面积。
                    徐福带回来很多国家的地图,在他的建议下,章台宫的地图也随之更改。他说,走完我们自己的海岸线需要半个多月;走到天竺海的边界却要一个月,这里要经过很多的小国家;在天竺走完他的海岸线要一个月,因为天竺的陆地是伸进海里的;天竺的那边就是波斯,走完波斯的海岸线也要大半个月,因为波斯的陆地也是伸进海里的;波斯南端是红海,红海的另一端就是埃及;波斯的西面是地中海,海的西端是罗马,南端是埃及;地中海和红海是不来接的,被很窄的陆地隔开了。
                    了解了地理情况后,国府最关心的就是这些国家的文明程度了,徐福介绍,这些国家里,几个大国的文明程度都很高,和我们不相上下,罗马、波斯、埃及之间常常发生战争,规模都是几十万人,有海战、有陆战,军队的武器有矛、有剑、有弓、有盾、有马、有铠甲,金属的使用很成熟。
                    埃及没有长存遗体不变的方法,徐福介绍了木乃伊的情况,大家都不认同;西域都认为人是有寿命年限的,都会生病衰老,他们认为人是由神创造的,信仰造物主;各国都有自己的医术体系,可喜的是,发现了许多可以延年益寿的贵族使用药品,例如燕窝、灵芝、冬虫夏草,和我们辽东郡的人参、海参一样,对人体很有用。
                    徐福安排了不少随行在海外学习语言文字、学术、技术,积极评价了出海的意义,得到了国府的赞同,这样,出海就成为了常态。同时,在国内寻找名药的事情,也由国府着手办理了,延年益寿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相对于这些事情而言,国府最在意的列强林立的安全问题,整备军事的工作就因此展开了,基本判断是重兵西北防御体系,同时建设沿海。
                    巩固巴蜀50万-长沙40万-闽中30万大营建设,是呼应南北的东西大营连线,由王翦上将军统领。
                    撤销蓝田大营,保留扩建骊山50万大营,是拱卫咸阳的保障,由章邯将军统领。
                    新建陇西30万-上郡40万-上谷30万-辽东20万大营,构成西北防御大营连线,由蒙恬将军统领。
                    新建淄博20万-会稽20万大营,形成辽东-淄博-会稽-闽中大营的沿海大营防御连线,由王贲将军统领。
                    常设各大营备军小计330万,加上各主要县域千人规模治安驻军小计45万,咸阳卫戎军5万,全境常备驻军合计380余万人,兵役最短不低于3年,骑兵按各大营不低于四分之一配备,单兵按器、甲装备。


                    IP属地:江苏40楼2024-12-16 11:11
                    回复
                      第四十集 名将陨落
                      公元前217年,三年的海上贸易通道打通,加上陆上通道、贸易的建设,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匈奴的西域贸易,加上北线大营的军事建设,不仅扩军还目标连线各地长城,使匈奴大为不满,秦国时期与匈奴的联盟关系日渐低落,匈奴开始游击骚扰我边境。
                      国府的北线计划原本近期内只是防御,与匈奴的交恶迫使国府开始提前准备进攻计划,匈奴是游牧国家,作战基本都是高机动的骑兵,那大量增加北线骑兵数量就是当务之急了。
                      从西域邻邦羌族、月氏引进良马补充北线大营,成为边境瞩目的大工程,匈奴与中原的作战经验深知我们弓弩的厉害,也开始从西域引进弓箭、铠甲,危险的气氛越加浓烈。
                      训练骑兵兵团作战不是容易的事,归结、熟悉匈奴的地理信息也是耗时间的事情,主持北线的蒙恬将军是优秀的军事将领,国府的军队高层也都是闻名天下的名将组成,加上轻兵南越的失败教训,使得北线作战谨慎务实。
                      介于南线百越作战还需要更长的准备期,先击匈奴、后击百越成为国府的军事大方针。谋士文臣的意见也是击匈奴、占南越,因为北方过于寒冷,冰天雪地、过冬不易,不利于大面积移民修城,还因为北方太大,无法将匈奴彻底消灭;而南方百越则是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所以对匈奴是采取赶与和的策略,对百越则是占领的策略;所以对匈奴是短期作战,对百越是长期规划。
                      就在北击匈奴准备越来越充分的时候,公元前217年末,上将军蒙武去世,蒙家与嬴政的私人感情最是深厚,一路走来,多次拯救嬴政于危难,是嬴政心腹的心腹;蒙恬将军和蒙毅上卿兄弟,现在又都是嬴政的支柱大臣,于公于私,自然耽搁了出兵匈奴。
                      就在此事稍了的时候,公元前216年,另一个大的噩耗传来,王翦上将军病逝。王翦的离世,举国震动,蒙武离世时已经基本卸甲归田了,而王翦上将军则是在极重要的南越战略筹备上离世了,这位威震天下的战国虎狐,是多少人心中的战神。
                      短时间,两位德高望重的上将军离世,使军界不得不面对重组、磨合;王翦将军主持的南线计划,按大营被一分为三,巴蜀大营任命王翦副将李信将军统领,长沙大营任命王翦副将任嚣将军统领,闽中大营还是王翦儿子王贲将军统领;主攻南越的任务由任嚣将军负责,他全程参与过几次南线作战,经验最为丰富,对南越的了解也最多;南线大统领暂不定人,由嬴政亲自主持,上将军位置也暂时空缺,公子扶苏去长沙郡作为君侯监军。
                      25岁的公子扶苏去长沙郡大营,开启了他正式参与、学习军事的征途,长沙大营扩建后是驻军30万的支点大营,加上驻守怀化的10万、在桂林开发灵渠的20万大军,长沙大营实际指挥着60万大军;军务、移民工程、徭役工程、国学堂事务等等繁杂重要的公务,是对扶苏成长重要的帮助,是积累经验的实操捷径,是建设人力网、增加百姓认识的重要举措。
                      如此重要的安排,仅有任嚣将军的军事帮助是不够的,嬴政还特地派来了上卿冯去疾,以帮助扶苏处理非军领域的事务。这半个国土的重任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嬴政没有明说给扶苏,但聪明的扶苏自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这么重要的事,原来是王翦一手帷幄的,嬴政如此的安排,使朝野更深刻的知道了王翦的重要,王翦的陨落,绝对是无比巨大的损失。而消化这一切的,看来也只有是时间了。


                      IP属地:江苏41楼2024-12-16 13:13
                      回复
                        第四十一集 长城战略
                        公元前215年,在扶苏南下咨政百越计划的同时,嬴政开始了第四次出巡,这次出巡是依长城而走,由西向东,巡部分赵燕长城、北方边境诸郡,此行来回万里地,轻车快马,也出巡了3个多月。
                        出巡的原因是数万匈奴大举南下攻击代郡,破长城而入,掠夺物资和女人;代郡北部3县各自驻守的3千兵士全部战死,匈奴入关后兵分三路,一路攻击雁门郡、一路攻击上谷郡、一路继续南下代郡;部署在上谷郡大营的30万大军果断出击,连续击溃进犯上谷和代郡的两路匈奴,攻击雁门郡的匈奴则闻讯北逃,大军追至北部长城边防--化德城,此战杀敌近2万,取得防御胜利。
                        信息传到咸阳,面对此战存在的问题,及表彰获胜秦军和安抚民心的需要,促成了嬴政北巡。
                        北线大营连线的战略部署,确实起到了大防御需要,但是近万里的边防,依旧面临巨大的兵员缺口;这么长的战线,匈奴是择点突袭,而且每次都是几万人,根本防不胜防;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命令边防兵士誓死力争是不明智的;这次3千边防勇士的牺牲,是惨痛的教训;生活在边境的百姓也是损失惨重,这是更大的教训。
                        国府为此拟定的措施方案是不是可行,需要亲历边境视察、采集地方建议,所以有了这次重要的北地出巡。出巡第一站就北上直达雁门郡,然后往东去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百姓的哀怨和郡县府的意见都很大、建议也很多,综合思路后,新的边防策略出台了。
                        离边境长城50里距离内,不再安排百姓生活、建设市集屋舍,空余土地都作为耕地;边境百姓,每户配备马车一辆,马匹2匹;
                        发现敌军来袭的地方,燃黄色的烽烟,传递烽烟的地方燃灰色烽烟;看到黄色烽烟的周边集聚区,迅速组织百姓南撤;
                        撤除最外环的长城守卫兵力部署,只留侦察报讯人员;各县城的千人驻军,收到烽烟敌报后,迅速向郡域事先约定好的集结点集结,形成规模兵力;同时,安排驿站快马,把具体敌情不间断上报至附近大营;大营作为抗击匈奴主力,敌人来犯时,无需兵符,根据烽烟就可以出兵应敌;北方边境大营和县驻军全部配备骑兵;
                        大营兵力最多只可追至关外百里内,没有兵符不可深入敌后,以免造成防线空虚;
                        在各郡百姓密集聚居区之北,筹备建设内环二道长城;外环的百姓南撤目的地是内环长城内;各郡必须守好二道内环长城,防守主力是各县千人驻军,许战不许退;各郡驻军战时服从附近大营统一指挥;
                        大营的大军,首要任务是对决匈奴主力,次之是保护二道防线,再次之是追击敌军;
                        因匈奴袭击造成的战损,由国府承担,由郡县经办。
                        边境新防御政策的实施,在出巡途中就完成了,同时决定发徭役修缮二道长城和主要据守的城池;完成这系列的安排后,密令北线总领-蒙恬将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出兵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的准备工作,待嬴政回到咸阳后,立即展开攻击。
                        公元前215年,在嬴政北巡归来后不久,蒙恬指挥上郡大营20万东路大军会和陇西大营10万西路大军,以30万备战数年的优势兵力,快速顺利的击败盘桓在河套地区的匈奴分支,收复河套地区大量土地,取得北击匈奴的阶段性胜利。


                        IP属地:江苏42楼2024-12-17 12:56
                        回复
                          第四十二集 南北功成
                          自公元前221年完成中原一统后,6年的时间里,国府胜利的军事行动几乎空白,此次北击匈奴的巨大胜利,大大提升了举国士气。
                          自公元前219年初次征战百越的巨大失利后,历时5年的南征百越筹备计划越加成熟;相比于百越的奴隶部落制,国府的系统国策,对百越百姓的渗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战乱的粉饰太平局面,百越的首领们习惯了享用中原的物产,百姓更是越来越多的与我们杂居生活;这样的往来,军事上就没有秘密而言了;而且交通大动脉灵渠也基本完成,很多物资已经囤积到位了。
                          公元前214年,在长沙大营统领任嚣的指挥下,启用驻扎怀化的10万大军、驻扎桂林修渠的20万大军、抽调自长沙大营的20万大军,由赵佗将军为先锋,50大军闪击百越,兵不血刃的快速取得决定性胜利,从此,百越开始实行郡县制和国府法律,无数的百越奴隶从此成为庶民,和南下的国人越来越融合的群居。
                          任嚣将军不杀百姓、不抢不夺的军事纪律,在赵佗先锋将军的高效执行下,赢得了百越百姓良好的口碑,公子扶苏也因此被广为传颂,这善意的认同感是国府最需要的,新老国人对扶苏的认可、喜欢,更是嬴政喜上眉梢的。
                          是把扶苏调往北方继续锻炼还是留在南方巩固好感,成了嬴政心中难以抉择的问题,左丞相李斯的建议被嬴政采纳了,继续把扶苏留在南方,因为征百越的50万大军需要落地消化,除了回长沙大营的20万外,有30万职业军人要重新安排。
                          除去安排到各县千人卫的5万人外,另25万人不能全部一次性转换为平民,而是每年转换5万,分5年完成,这样在渡过杂居、民族融合期时是最稳妥的;公子扶苏驻南方,代表着天子的重视,移民的百姓也因此有归属感,不把自己当客家人;还有就是嬴政才45岁,还年轻,不适合把扶苏抬到人气高位,等嬴政50岁时,30岁的扶苏有扎根南方近10年的基础,再培育北方好感,会更成熟老练。
                          嬴政想调扶苏去北方,是想以现在与匈奴的分界专心建设国土的,并没有再深入北击匈奴的打算;但河套的收复收纳了很多匈奴人,他们愿意生活在河套过我们的日子,而不是继续游牧,很多匈奴的信息就这么给了蒙恬,加上蒙恬派刺侯侦察的反馈,给了蒙恬继续北击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信心。
                          这样浓烈的北击气氛,在北线大营盛行,都是备战匈奴多年的老兵,谁不想立更大的军功;而且匈奴那边,一直不服河套的失去,不断侵扰摩擦,还同时集结力量,准备与我再战高下;国府也收到越来越多的请战书,大臣们的意见因此逐渐统一,争取决胜匈奴一劳永逸;因此,二次深入北击匈奴的计划就这么决定了。
                          出兵总兵力计划安排40万,从上郡大营抽调30万,从上谷大营抽调10万,分两路夹击、北上;从骊山大营调20万到上郡大营策应;从淄博大营调10万到上谷大营策应;从巴蜀大营调20万补缺骊山大营;其余北线大营积极备战,准备随时调动。
                          公元前214年秋,这次与匈奴主力之间硬碰硬的对决在匈奴腹地展开了,蒙恬凭借完善的准备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匈奴单于失去了经营多年的中心据点,率残部逃逸而去。
                          此战胜利占领了大片匈奴领土,国府据此设立了九原郡,将北方防线推出几百里,为稳健防御,继续修二道内环长城防线,将百姓生活聚居区重新提到原赵燕秦外线长城内,形成三级防御体系;蒙恬也因北击匈奴巨大功勋晋升上将军。


                          IP属地:江苏43楼2024-12-17 14:38
                          回复
                            第四十三集 民风所向
                            公元前213年,国家的版图几乎达到了理想的顶峰,但国内的治理成就却还远远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就像修炼者间流传的那句名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对国家而言,筋骨皮就像国力、军力,一口气就像民风、民心,国内的民风是否勠力同心、团结一致,这是成就伟大国家、成就伟大事业的关键基础。
                            现在的国家已经不是秦国的概念了,很多百姓也不是秦人,疆土也不是秦境,强化秦的概念,有百弊而无一利;同样放任四海的民风各抒己见,大家以故国人自居,国家怎么能说是大一统?
                            虽然统一了文字,销毁了各地原文字的书籍,但学术思想是不会跟着文字变化而改变的;灭除不利于大一统的学术思想就变得迫在眉睫了;哪些流传民间的学术思想与现政抵触呢?这是近来国府一直讨论去解决的问题。
                            左丞相李斯是郡县制、依法而政的策划并实施者,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责任人,廷议是由他主持开展的。
                            忠于公权职位还是忠于某个具体的人?如果忠于个人,当个人出问题的时候,他的随从是不是依然忠于他而背叛大义?所以有的学说主张的一级级的忠孝次序,在现实中是不可行的,诸侯、大臣谋反,部下怎么办?难道去提倡跟着谋反吗?然后株连几族,这政策也是逼人犯错的。
                            所以应该提倡忠于公权职位,忠于公理正义,反对愚忠、反对个人情感、关系凌驾于公权之上;一人犯错一人伏法,不再株连,一人立功一人授奖,不再世袭。
                            忠于国家,还是忠于教派、族系?如果以秦国立国,原来六国、百越、西域匈奴的新人,怎么找到归属感?个人身份必须要全体百姓认可,现在的国家就是自己的母国,自己不是失败的旧国人,而是平等的新国人,与秦国人一样平等。很多人把教派、族系的身份看的比国人身份还重,这些头人,无形中就成了未册封的诸侯;现在很多人依然鼓吹、推崇分封制,无非是想世袭,坐稳权利的交椅,重自己而轻天下社稷。
                            所以,要推崇能力与权利匹配,轻自己而重天下,尤其在秦人里面,要摒弃秦为贵的思想,树立国人皆平等的意识;教派不能垄断思想,大家依据法律生活,不可以依据势力生活,教派的号召力不能高于国法;族系不能垄断一方,不可以凌驾于权利秩序,不能称霸一方掌实权。
                            国家和个人是委托管理的治理关系、还是谈判利益分配的生意关系?分封制实质是诸多诸侯和国府协商利益、权利的制度,把国权分包给诸侯,诸侯再分包往下,一级一级分包、协商利益,谁都只顾自己,不会顾及大局和别人;而国府的责任是,代表全体百姓行事权利,公平高效的顾及大家的利益,国府与个人是统一而治理的关系,不是生意谈判的关系,与分封制本质不同。
                            所以,个人、特别是官员必须把公权意识与私权意识根本分开,不可以公私一体混谈,理解统一治理的优越性,民间出了大问题,肯定是政策问题,这不是个别个人能大力影响的,因为如果大部分官员出现问题而造成民间问题,那归结上也是政策有误问题。
                            廷议的结果是坚决灭除与国府政策相抵触的民间学术思想,首先在国学堂整肃学风,正纲正纪,然后以国学堂老师为主体,整肃民间教坊的学风,大量的诸子文化类书籍被整改,删减、增加内容,老内容的书籍全部焚毁,全面流通新版书籍。传播不当言论者,和发现言论不举报的官吏,均按刑法处置。


                            IP属地:江苏44楼2024-12-18 15:04
                            回复
                              第四十四集 士子守业
                              修书、焚书、紧言的法令实施后,对士子们是巨大的冲击,本来就是文无第一,自己学派的学说被修改,而且是因为与国政抵触,很不是滋味,据理力争是当然的事了。
                              老谋深算的诸子前辈们,有的更是幕后指索,自己得意的学说被贬,不仅是面子,还可能影响利益。理由也很堂皇,经办人学术不够、滥用职权,错评错改,当然这情况是很大可能出现的,一件件申诉上报到郡守,郡守那边有的继续上报相府,有的就直接处理了,李斯为这事处理的不可开交。
                              复杂的局面自然上了廷议,决议是有疑议只能先报官吏,等待答复的时间里,不可私下谈论扩散造影响,坚决按现在的判断焚书、紧言,有判断误失的书籍待确认后再改,评定书籍由各郡国学堂学长定夺,评定言论由各县县长定夺,遇事不决的逐级上报。
                              公子扶苏也因此事被调回咸阳,辅助右丞相王绾编撰书籍、判断言论;各地士子们这么大的反应,也是出乎国府预料了,没想到此事这么繁杂难办;因为私藏违规书籍、传播不当言论的是要入刑的,士子们觉得刑法过重了,抗议甚至闹事,这个趋势几乎扩大到半个国家,国府因此再廷议,最后决定行重罚警示,全国800多个县里,找了犯事情节最严重的460多个士子,在咸阳一并极刑。
                              扶苏认为这些士子罪不至死,而在廷议中据理力争,在廷议决议后,仍然不依不饶,拒绝亲临法场参与主持行刑,被嬴政重罚,调配到上郡大营辅助蒙恬上将军,固边戎边;已年迈花甲的王绾右丞相也不久后辞呈归乡。
                              公元前212年的坑士事件,对已经48岁的嬴政来说,是影响巨大的,事情因为重罚确实基本平息了,但大家都知道,士子们是有巨大意见的,失误的地方是,事情做的太急了,这本是难度大、需要仔细处理的事情,一招错,在举国政策上是很难圆满处理的,甚至容易一错再错;虽然早想派扶苏去北地历练,但这件事没办法的办法是,顺手抬起扶苏在士子们中的好印象,也算为未来做点打算。
                              一是政策不宜朝令夕改,二是因为此事必行、不太好改,也就摸石头过河般的试着过去了;王绾辞呈后,考虑到李斯估计也不受好评,所以启用了冯去疾为右丞相居首,李斯不奖不罚,还是左丞相;嬴政也开始逐渐隐于幕后,并不再自称为朕,取而代之的自号-真人,仿佛昭告天下,要开始修身养性了。
                              这也许也算是君王的自责自勉吧,朝堂上的也少了,也许是看看国府没有自己的运行情况吧,48岁只是数字,不同的人身体都不一样,嬴政这么多年来几乎都是夜夜秉读,勤于公务的,也许身体也真的不行了,需要休息了。


                              IP属地:江苏45楼2024-12-18 16: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