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集 文武激辩
公元前221年,随着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的陨灭,秦国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壮举,天下弥漫着秦人欢呼、六国旧人悲戚的气氛,毕竟不是所有新秦人都心属秦国的,很多新秦人还是对故国怀有深深的感情。
旧国无道,民心才会不付;旧国恩惠,民心则不离不弃;毕竟诸侯割据的时间太久了,大家早已忘了夏商周以来,中原大地天下本是一家的本来面目,凭空生出了诸侯国籍的概念,产生了认小国而忘大国的错觉。
这个国家、民族认同感,不是小问题,而是民心稳定的重中之重,谁都不想是国家的外人,都想有主人的身份。
为此,秦府法令昭告天下,从此天下不再有七国概念,包括秦国在内,这个新的国家叫—中国,中原大地、炎黄子孙,从此都是-中国人,不再有秦人和六国人的区别;居留中国的胡人,权利与国人一样,但保留其原有民族身份;不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国人,也可以保留原有民族的身份,权利与炎黄子孙一样,享有平等的国人权。
国家的最高领袖,不再称呼为秦王,自此称为-始皇帝,意为始于轩辕黄帝、三皇五帝的后裔,延续历史前朝-以天子身份而居的习俗。
颁布这样的国政很简单,但实施出效果却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合理的政策措施,让百姓实实切切的感受到国民平等的权利,这就更难了,这里避不开老秦人和新秦人的利益矛盾,成为秦府文武争辩的焦点。
武将认为,统一天下的功绩中,秦王、将军、老秦人居功至伟,也同时说明了手上的沾血结怨,这难免不会产生后遗症;而天下把秦善政的功劳基本都归结为文臣,忽略了这是秦府大家合议的成果,造成文臣有功、武臣有仇的概念,这怎么可以?
奖赏再多,都没有生命可贵,不去稳妥的守备,财产没有意义,所以,天下统一后,不能轻军事,而是要加强军事建设,以老秦人为主,建设更完善的军事部署,消除新秦人报复老秦人的可能性。
文臣认为,这是赤裸裸的武力统治,统治与被监视,怎么可能实现平等?不平等怎么可能和谐共处?时间长了,必定是敌对情绪,怎么可能实现稳定?原六国面积、人口都倍于老秦人,最终是以少敌多的局面,百姓拿起武器就是兵,稳定的根基是民心,不是军事压迫,若天下崩坏,文臣与武将不会被区别对待,都是被惩治的阶下囚。
文武群臣同样的利益诉求,自然会把矛盾碰撞出大家都认可的结果:
国家军队以老秦人为主组建,保留并扩大骊山、蓝田大营规模,新增防御匈奴的上郡大营和巩固后方的巴蜀大营,撤销各地兵城部署,在每个县级单位设千人军队维护日常,天下36郡,300余县分散部署30万人,30余万套装备,数字虽大,但很难整合,不足以形成质的威胁。
咸阳、巴蜀、老秦地附近的徭役以老秦人为主,新秦人在原六国土地参与徭役,形成重兵老秦地,削兵六国地的局面,控制六国人在老秦地的人口数量。
县以下的里长、亭长,以老秦人和新秦人各一半配置于各地。
公元前220年,天下统一后的第一年,始皇帝就出巡拜偈轩辕黄帝陵,大肆宣传认祖归根的盛事,同时福泽天下,赐每一个百姓爵级一级,开始推进“名正言顺”、“天子好德”的事情。
公元前221年,随着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的陨灭,秦国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壮举,天下弥漫着秦人欢呼、六国旧人悲戚的气氛,毕竟不是所有新秦人都心属秦国的,很多新秦人还是对故国怀有深深的感情。
旧国无道,民心才会不付;旧国恩惠,民心则不离不弃;毕竟诸侯割据的时间太久了,大家早已忘了夏商周以来,中原大地天下本是一家的本来面目,凭空生出了诸侯国籍的概念,产生了认小国而忘大国的错觉。
这个国家、民族认同感,不是小问题,而是民心稳定的重中之重,谁都不想是国家的外人,都想有主人的身份。
为此,秦府法令昭告天下,从此天下不再有七国概念,包括秦国在内,这个新的国家叫—中国,中原大地、炎黄子孙,从此都是-中国人,不再有秦人和六国人的区别;居留中国的胡人,权利与国人一样,但保留其原有民族身份;不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国人,也可以保留原有民族的身份,权利与炎黄子孙一样,享有平等的国人权。
国家的最高领袖,不再称呼为秦王,自此称为-始皇帝,意为始于轩辕黄帝、三皇五帝的后裔,延续历史前朝-以天子身份而居的习俗。
颁布这样的国政很简单,但实施出效果却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合理的政策措施,让百姓实实切切的感受到国民平等的权利,这就更难了,这里避不开老秦人和新秦人的利益矛盾,成为秦府文武争辩的焦点。
武将认为,统一天下的功绩中,秦王、将军、老秦人居功至伟,也同时说明了手上的沾血结怨,这难免不会产生后遗症;而天下把秦善政的功劳基本都归结为文臣,忽略了这是秦府大家合议的成果,造成文臣有功、武臣有仇的概念,这怎么可以?
奖赏再多,都没有生命可贵,不去稳妥的守备,财产没有意义,所以,天下统一后,不能轻军事,而是要加强军事建设,以老秦人为主,建设更完善的军事部署,消除新秦人报复老秦人的可能性。
文臣认为,这是赤裸裸的武力统治,统治与被监视,怎么可能实现平等?不平等怎么可能和谐共处?时间长了,必定是敌对情绪,怎么可能实现稳定?原六国面积、人口都倍于老秦人,最终是以少敌多的局面,百姓拿起武器就是兵,稳定的根基是民心,不是军事压迫,若天下崩坏,文臣与武将不会被区别对待,都是被惩治的阶下囚。
文武群臣同样的利益诉求,自然会把矛盾碰撞出大家都认可的结果:
国家军队以老秦人为主组建,保留并扩大骊山、蓝田大营规模,新增防御匈奴的上郡大营和巩固后方的巴蜀大营,撤销各地兵城部署,在每个县级单位设千人军队维护日常,天下36郡,300余县分散部署30万人,30余万套装备,数字虽大,但很难整合,不足以形成质的威胁。
咸阳、巴蜀、老秦地附近的徭役以老秦人为主,新秦人在原六国土地参与徭役,形成重兵老秦地,削兵六国地的局面,控制六国人在老秦地的人口数量。
县以下的里长、亭长,以老秦人和新秦人各一半配置于各地。
公元前220年,天下统一后的第一年,始皇帝就出巡拜偈轩辕黄帝陵,大肆宣传认祖归根的盛事,同时福泽天下,赐每一个百姓爵级一级,开始推进“名正言顺”、“天子好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