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杂谈』爱的悲歌 -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作者:燕子飞时 提交日期:2003-07-07 23:23:00
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改编于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最早于1998年9月在巴黎上演。Richard Cocciante作曲,Luc Plamondon作词,最早的演员包括Bruno Pelletier(饰葛林果), Patrick Fiori(饰腓比斯) ,Garou(饰加西莫多), Daniel Lavoie(饰弗侯洛), Luck Mervil(饰克洛潘), Helene Segara(饰艾丝梅拉达) ,Julie Zenatti(饰百合花) 。此剧曾在巴黎、加拿大等各地(包括北京、上海)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它将气势宏大的作品浓缩到两个多小时精彩的演唱和舞蹈表演,音乐歌词优美流畅(我看的版本中文翻译也很棒,忠实传神),布景精美壮观,是对原著相当完美的舞台诠释。
雨果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家,他在《悲惨世界》中借卞福汝主教之口说的那几句话给我的震动至今难忘 - “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也许因为是雨果晚期的作品,苦难和罪恶傍侧,有着一种温和、镇定、博大的神样的光辉,让惶惑的心有所依靠,让跪地祈祷的人们有所企盼。而较早期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浪漫气息远更为浓厚: 宿命的面前无人可以逃脱。其悲剧性的色彩任性、激烈,恰如年轻的心中不时翻腾的大海,一面以极致的方式诅咒命运的不公,发泄火似的热情;一方面又暗暗被命运的强大和神秘所吸引 - 可有谁知道,对於未来和永恒是不是仍然怀了一点点的憧憬呢?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以人物加西莫多为核心,以着重刻画几段不同的爱情,将宿命的悲剧提炼为一曲爱的悲歌。
全剧开始,是诗人葛林果演唱的一段序曲。歌词如下:
这个故事发生于美丽的巴黎
时值一四八二年
叙述爱与欲望的故事
我们这些无名艺术家
运用意象和诗韵
试着赋予它生命
献给各位及未来的世纪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
镂刻下自己的事迹
在彩色玻璃或石块上
一砖一石,日复一日
一世纪接一世纪,爱从未消逝
人类眼看亲手造的塔越升越高
诗人和吟游诗人唱着爱曲情歌
许诺要带给全人类
一个更好的明天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
镂刻下自己的事迹
在彩色玻璃或石块上
信仰的时代已成云烟
一群群野蛮人菌集在各个城门
异教徒和破坏者纷纷涌进
世界末日就要来到
预言在那西元两千年
记得曾看过一篇对英文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这是法语版成功后重新制作的,部分演员有所更换)的评论,作者用不满的口气谈到序曲,说为什么一忽儿就跳到了西元两千年?我没有看过英文的歌词,想来与此相差不多。以我的理解,这首序曲开门见山地布下了浓重的悲剧氛围,暗示在命运面前,一如美丽短暂的爱情,人类终将无能为力 - 甚至于直到今日亦是如此。这正如原著前言中写到:在巴黎圣母院的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刻着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 - ANARKH,宿命。葛林果的饰演者Bruno Pelletier是位当时已非常有影响的法语歌手,此曲唱得抑扬顿挫、激情澎湃。不能不提及的是,这位演员还非常非常之帅!在表演上其玩世不恭、游离世外的笑容和眼神恰到好处,令人难忘。(我就一直遗憾,要是葛林果长成这样,艾丝梅拉达怎么会没看上他,倒对腓比斯念念不忘?!此堪为一笑) 。
作者:燕子飞时 提交日期:2003-07-07 23:23:00
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改编于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最早于1998年9月在巴黎上演。Richard Cocciante作曲,Luc Plamondon作词,最早的演员包括Bruno Pelletier(饰葛林果), Patrick Fiori(饰腓比斯) ,Garou(饰加西莫多), Daniel Lavoie(饰弗侯洛), Luck Mervil(饰克洛潘), Helene Segara(饰艾丝梅拉达) ,Julie Zenatti(饰百合花) 。此剧曾在巴黎、加拿大等各地(包括北京、上海)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它将气势宏大的作品浓缩到两个多小时精彩的演唱和舞蹈表演,音乐歌词优美流畅(我看的版本中文翻译也很棒,忠实传神),布景精美壮观,是对原著相当完美的舞台诠释。
雨果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家,他在《悲惨世界》中借卞福汝主教之口说的那几句话给我的震动至今难忘 - “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也许因为是雨果晚期的作品,苦难和罪恶傍侧,有着一种温和、镇定、博大的神样的光辉,让惶惑的心有所依靠,让跪地祈祷的人们有所企盼。而较早期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浪漫气息远更为浓厚: 宿命的面前无人可以逃脱。其悲剧性的色彩任性、激烈,恰如年轻的心中不时翻腾的大海,一面以极致的方式诅咒命运的不公,发泄火似的热情;一方面又暗暗被命运的强大和神秘所吸引 - 可有谁知道,对於未来和永恒是不是仍然怀了一点点的憧憬呢?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以人物加西莫多为核心,以着重刻画几段不同的爱情,将宿命的悲剧提炼为一曲爱的悲歌。
全剧开始,是诗人葛林果演唱的一段序曲。歌词如下:
这个故事发生于美丽的巴黎
时值一四八二年
叙述爱与欲望的故事
我们这些无名艺术家
运用意象和诗韵
试着赋予它生命
献给各位及未来的世纪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
镂刻下自己的事迹
在彩色玻璃或石块上
一砖一石,日复一日
一世纪接一世纪,爱从未消逝
人类眼看亲手造的塔越升越高
诗人和吟游诗人唱着爱曲情歌
许诺要带给全人类
一个更好的明天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
镂刻下自己的事迹
在彩色玻璃或石块上
信仰的时代已成云烟
一群群野蛮人菌集在各个城门
异教徒和破坏者纷纷涌进
世界末日就要来到
预言在那西元两千年
记得曾看过一篇对英文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这是法语版成功后重新制作的,部分演员有所更换)的评论,作者用不满的口气谈到序曲,说为什么一忽儿就跳到了西元两千年?我没有看过英文的歌词,想来与此相差不多。以我的理解,这首序曲开门见山地布下了浓重的悲剧氛围,暗示在命运面前,一如美丽短暂的爱情,人类终将无能为力 - 甚至于直到今日亦是如此。这正如原著前言中写到:在巴黎圣母院的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刻着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 - ANARKH,宿命。葛林果的饰演者Bruno Pelletier是位当时已非常有影响的法语歌手,此曲唱得抑扬顿挫、激情澎湃。不能不提及的是,这位演员还非常非常之帅!在表演上其玩世不恭、游离世外的笑容和眼神恰到好处,令人难忘。(我就一直遗憾,要是葛林果长成这样,艾丝梅拉达怎么会没看上他,倒对腓比斯念念不忘?!此堪为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