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世事,多少真情?24
文/李勇 2024.09.28
“爷爷、奶奶五十周岁时,我刚上高中。”8月29日晚和诗瑶闲聊:“一晃,我也到这个年纪了,你呢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记忆又一次飘飞。92年10月8日傍晚,教师节、中秋节放假两天,城东月亮湖找舅舅拿了十块钱准备乘车回家,忽忆丫头哥曾说某年某月某日星夜从荆城跑步回石龙村,于是乎想省下这三几块时有了验证一番的兴致——兴冲冲一路小跑至子陵街已是21时,两块钱下榻招待所。次日凌晨五时匆匆起步至下午三时于双龙村一组王咀遇从沙洋漳湖院农场远道而来为父亲庆祝生日的姑姑,半小时后到门前稻田里帮忙抱谷、打谷场上铺谷、翻叉(扬叉,一种叉禾草的木制农具,长把,叉头如丫)。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堂屋厅里几盏煤油灯下邻亲农忙之后陆续聚来……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打断了思绪:“李勇,妈妈的电话怎么打不通?”大姐从云南打来电话。
27日傍晚时分,妈妈来电:“李勇,你爸爸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刚刚给你小姐和老三打电话了,你看……?”我眉头一紧:“是不是前几天连续高温受热还是……,先别着急,我来跟小姐具体的说说再看情况决定。”
“小姐,妈妈给你打电话说了吧!爸爸是不是前几天连续高温受热了?……”拨通小姐电话——“正在收稻谷。……我明天赶早过去看看。……嗯,具体的看情况再看医生怎么说。……”
紧接着大姐从西双版纳来电了解情况。随后,姑姑也来电询问了一番:“李勇,是不是你爸爸?……昨天晚上梦见他,然后你姑爹说打电话问问你……嗯!你多操心下,好人会有福报的……平时加强联系……”
28日、29日、30日,大姐、小姐、哥哥三番几次电话,大姐电话中声音哽咽。几次准备回家,与诗瑶说道:我回家之前与你联系,你就请假,我们回去看看爷爷奶奶。大姐也说:你回家一定把刘成带着一起去看看他嘎爷。
28日、30日,小姐几次过去,哥哥中班后回家,虽然都感觉爸爸的身体状况还马马虎虎,但也只是喝点汤汤水水的,来电都说:先上班吧,我们在家先轮番照看着。
9月1日11:30,高新区建筑工地出发至东城区接上诗瑶回爸妈居住的地方。12:55到达石龙二组,哥哥嫂子在门前树荫下乘凉。爸爸床前,我和哥哥的带领下瑶瑶轻轻的叫唤“爷爷、爷爷……” 爸爸眼角的眼泪分明,舒缓的眉毛下双眼仅微微睁开了一下。换着平常,总会听到一声:“这是诗瑶吧!”驻足片刻后一家子树荫下闲聊过往:爸爸一辈子确实挺辛苦的……
爸爸本姓黄,三岁之前爹娘先后辞世,由本族长辈轮流照顾。解放那年,双龙上张台的张加力太爷把七岁的爸爸从蒋家湾抱来给隔壁家境相对殷实的李守新爷爷抚养。我记事后总是听到爸爸说起:“爷爷待我很好,小时候都是把我扛在肩上的……你大姐出生后,爷爷更是喜欢的不得了,总是把她抱在怀里逗着乐!可惜刚满周岁,爷爷就去世了。”所以每次叩拜爷爷,爸爸都很虔诚,还要多给烧点纸‘钱’”。爸爸说:敬重先辈的传统礼仪不可或缺。虽然,祭拜只是前传后教、是对祖先、逝者表示尊重的一种形式,但沉淀着敬畏美德,发乎情、行于礼,也是自己真挚情感的一种表达。记事起到现在,只要在家或有时间,除夕、春节、元宵、清明这几个节气我都会陪着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或者单独去双龙二组爷爷坟前祭奠。
因铁路拆迁,自2018年7月迁居石龙村小山坳,爸爸精神一度忧郁。妈妈颇为担忧,时常和我念叨:“老头子现在精神状态不好,完成他的一个心愿吧,给你爷爷树个碑,保佑我们一家子平平安安的……”于是,我的张罗下哥哥姐姐们积极参与,2020年1月20日爷爷墓碑前鞭炮齐鸣。 爸爸九岁时,姑姑出生。小姐、哥哥出生后,姑姑成家并带着奶奶到仙居新坪居住。
上张台、下张台人员关系复杂,爸爸年轻时由于“外来”独姓常常让人看不起,加之彼时李氏家庭内部一些矛盾,差点连安身的房子都被他人占去,爷爷支持下学得一点文化的爸爸连夜步行至荆门县政府反映情况,几经波折才得以解决。“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汉下乡知青的推荐下爸爸曾到沔阳(现仙桃)支援社教一段时间后回村任职双龙二队生产队长、村民兵连长、村团支部书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爸爸妈妈就勤勤恳恳的忙于田园耕种,他们挥洒汗水、用勤劳的双手撑起这个家,养育我们四姐弟成人。
分田到户期初及之后一段时间,农田种植产量低下,加之农业税年年增加(直至2006年正式取消农业税),农业上微薄收入难以支撑家里繁多的日常开销,爸爸就通过其他各种副业来增加家里收入——长途跋涉到襄阳等地贩板栗、甘蔗、核桃、毛巾……徒步到栗溪挑木炭、坛坛罐罐等瓷器及徒步到李垱挑盐、挑红酒及各种副食到曾集和周边乡村售卖,鸡叫两遍就起身至周边十里八村收鸡蛋至傍晚时分回来后有时第二天把鸡蛋挑到胡集集镇去卖时天才蒙蒙亮……
上张台历时300多年人气旺盛至蒙华铁路拆迁纷纷迁居他处湮没于历史长河。1949年爸爸落户于此三番两次建房(夯土墙、土坯墙)至80年代和一小部分人率先兴建红砖房,吃苦耐劳、不落人后的精神常常得人盛赞。那时农村兴买电视机、电风扇、自行车等家用电器,家里也是走在前列,为大姐、小姐兴办嫁妆也是如此……
每念及此,一声叹息:红尘千丈,笑看人间冷暖;清泪两行,醉眼人走茶凉——
戴月披星映日翔,呕心沥血奔波忙。浮生若梦几人醒?遥望东方念故乡。
七绝 仄起首句押韵
文/李勇 2024.09.28
“爷爷、奶奶五十周岁时,我刚上高中。”8月29日晚和诗瑶闲聊:“一晃,我也到这个年纪了,你呢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记忆又一次飘飞。92年10月8日傍晚,教师节、中秋节放假两天,城东月亮湖找舅舅拿了十块钱准备乘车回家,忽忆丫头哥曾说某年某月某日星夜从荆城跑步回石龙村,于是乎想省下这三几块时有了验证一番的兴致——兴冲冲一路小跑至子陵街已是21时,两块钱下榻招待所。次日凌晨五时匆匆起步至下午三时于双龙村一组王咀遇从沙洋漳湖院农场远道而来为父亲庆祝生日的姑姑,半小时后到门前稻田里帮忙抱谷、打谷场上铺谷、翻叉(扬叉,一种叉禾草的木制农具,长把,叉头如丫)。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堂屋厅里几盏煤油灯下邻亲农忙之后陆续聚来……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打断了思绪:“李勇,妈妈的电话怎么打不通?”大姐从云南打来电话。
27日傍晚时分,妈妈来电:“李勇,你爸爸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刚刚给你小姐和老三打电话了,你看……?”我眉头一紧:“是不是前几天连续高温受热还是……,先别着急,我来跟小姐具体的说说再看情况决定。”
“小姐,妈妈给你打电话说了吧!爸爸是不是前几天连续高温受热了?……”拨通小姐电话——“正在收稻谷。……我明天赶早过去看看。……嗯,具体的看情况再看医生怎么说。……”
紧接着大姐从西双版纳来电了解情况。随后,姑姑也来电询问了一番:“李勇,是不是你爸爸?……昨天晚上梦见他,然后你姑爹说打电话问问你……嗯!你多操心下,好人会有福报的……平时加强联系……”
28日、29日、30日,大姐、小姐、哥哥三番几次电话,大姐电话中声音哽咽。几次准备回家,与诗瑶说道:我回家之前与你联系,你就请假,我们回去看看爷爷奶奶。大姐也说:你回家一定把刘成带着一起去看看他嘎爷。
28日、30日,小姐几次过去,哥哥中班后回家,虽然都感觉爸爸的身体状况还马马虎虎,但也只是喝点汤汤水水的,来电都说:先上班吧,我们在家先轮番照看着。
9月1日11:30,高新区建筑工地出发至东城区接上诗瑶回爸妈居住的地方。12:55到达石龙二组,哥哥嫂子在门前树荫下乘凉。爸爸床前,我和哥哥的带领下瑶瑶轻轻的叫唤“爷爷、爷爷……” 爸爸眼角的眼泪分明,舒缓的眉毛下双眼仅微微睁开了一下。换着平常,总会听到一声:“这是诗瑶吧!”驻足片刻后一家子树荫下闲聊过往:爸爸一辈子确实挺辛苦的……
爸爸本姓黄,三岁之前爹娘先后辞世,由本族长辈轮流照顾。解放那年,双龙上张台的张加力太爷把七岁的爸爸从蒋家湾抱来给隔壁家境相对殷实的李守新爷爷抚养。我记事后总是听到爸爸说起:“爷爷待我很好,小时候都是把我扛在肩上的……你大姐出生后,爷爷更是喜欢的不得了,总是把她抱在怀里逗着乐!可惜刚满周岁,爷爷就去世了。”所以每次叩拜爷爷,爸爸都很虔诚,还要多给烧点纸‘钱’”。爸爸说:敬重先辈的传统礼仪不可或缺。虽然,祭拜只是前传后教、是对祖先、逝者表示尊重的一种形式,但沉淀着敬畏美德,发乎情、行于礼,也是自己真挚情感的一种表达。记事起到现在,只要在家或有时间,除夕、春节、元宵、清明这几个节气我都会陪着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或者单独去双龙二组爷爷坟前祭奠。
因铁路拆迁,自2018年7月迁居石龙村小山坳,爸爸精神一度忧郁。妈妈颇为担忧,时常和我念叨:“老头子现在精神状态不好,完成他的一个心愿吧,给你爷爷树个碑,保佑我们一家子平平安安的……”于是,我的张罗下哥哥姐姐们积极参与,2020年1月20日爷爷墓碑前鞭炮齐鸣。 爸爸九岁时,姑姑出生。小姐、哥哥出生后,姑姑成家并带着奶奶到仙居新坪居住。
上张台、下张台人员关系复杂,爸爸年轻时由于“外来”独姓常常让人看不起,加之彼时李氏家庭内部一些矛盾,差点连安身的房子都被他人占去,爷爷支持下学得一点文化的爸爸连夜步行至荆门县政府反映情况,几经波折才得以解决。“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汉下乡知青的推荐下爸爸曾到沔阳(现仙桃)支援社教一段时间后回村任职双龙二队生产队长、村民兵连长、村团支部书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爸爸妈妈就勤勤恳恳的忙于田园耕种,他们挥洒汗水、用勤劳的双手撑起这个家,养育我们四姐弟成人。
分田到户期初及之后一段时间,农田种植产量低下,加之农业税年年增加(直至2006年正式取消农业税),农业上微薄收入难以支撑家里繁多的日常开销,爸爸就通过其他各种副业来增加家里收入——长途跋涉到襄阳等地贩板栗、甘蔗、核桃、毛巾……徒步到栗溪挑木炭、坛坛罐罐等瓷器及徒步到李垱挑盐、挑红酒及各种副食到曾集和周边乡村售卖,鸡叫两遍就起身至周边十里八村收鸡蛋至傍晚时分回来后有时第二天把鸡蛋挑到胡集集镇去卖时天才蒙蒙亮……
上张台历时300多年人气旺盛至蒙华铁路拆迁纷纷迁居他处湮没于历史长河。1949年爸爸落户于此三番两次建房(夯土墙、土坯墙)至80年代和一小部分人率先兴建红砖房,吃苦耐劳、不落人后的精神常常得人盛赞。那时农村兴买电视机、电风扇、自行车等家用电器,家里也是走在前列,为大姐、小姐兴办嫁妆也是如此……
每念及此,一声叹息:红尘千丈,笑看人间冷暖;清泪两行,醉眼人走茶凉——
戴月披星映日翔,呕心沥血奔波忙。浮生若梦几人醒?遥望东方念故乡。
七绝 仄起首句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