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2贴子:112,734
  • 3回复贴,共1

叶嘉莹:杜诗章法结构为何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你看他对长安的怀念真是朝朝暮暮、不分日夜,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不能忘怀的。第二天天亮了,他就看到了千家山郭。夔州是山城,我没有登上过白帝城,因为那次我们从重庆坐船一直走下来,到白帝城时船没有停。我们中间停的一个地方是万县,万县也是山城。那里都是高山,城市都是依山而建,错落在山间。你向下一看,高低上下,有千百户人家。杜甫说“千家山郭”,城分内外,内城为城,外城为郭,我们统称之为“城郭”。“千家山郭静朝晖”,有千户人家的这样一座山城,在曙光刚刚透出来、人们还没有起来的时候,显得如此宁静。他写得很好,如果你真的看见过山城早晨的景色,就更能体会到这句的妙处了。元]赵孟頫《杜甫秋兴八首》(局部)晚上,他“每依北斗望京华”,白天他干什么呢?“日日江楼坐翠微。”“翠微”就是山中的溟蒙的烟岚,我不是说我写过一首诗,有一句是“空蒙青翠有还无”吗?你看那朦胧的远山,笼罩着很薄的一层青蓝色的烟霭,那就是翠微。你如果早晨或傍晚到美国的大峡谷,就会远远地看到这样的烟霭,外国人在旁边,告诉我说,那是blue mist,我想这就是我们中国所说的“翠微”了。杜甫说,我“日日江楼”—“坐”—“翠微”,他本来应该坐在“江楼”之上,怎么能够“坐翠微”呢?江楼在什么地方?就在山中那一片烟雾之间。他用了一个动词“坐”把句法浓缩了。还有“画省香炉违伏枕”那句也是,“画省”“香炉”都是名词,“违”是动词:是我离开了“画省香炉”,现在过着“伏枕”的舟中生活;但他不说我“伏枕”而“违”—“画省香炉”,而说“画省香炉”—“违”—“伏枕”,也是用了一个动词把句法浓缩了。杜甫的七言律诗之所以发展得很好,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常常用动词把句法浓缩,使之结合了很多的意思,这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一个特色。他“日日江楼坐翠微”,每天在江楼上都看到了什么?“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再宿为“信”,“信宿”就是再宿、连夜,不止宿了一晚上。因为有些渔家就是生活在水上的,昨天他们就在水上漂,今天他们还在水上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你读中国古书,要了解中国文化的精华,你要培养这种能力。我们要知道,杜甫在江楼上坐也不是坐了一天,依北斗而望京华也不是望了一夜,他每天每夜都看到江上的打渔船还在水上漂来漂去。[明]孙枝《杜甫诗意图》(局部)
我们说《秋兴八首》的结构、章法还有形象都很好,他整个这几首诗的形象之间有一种呼应和贯穿,所以杜甫是很了不起的诗人。因为他在江水之上,所以很多地方用了水和渔夫的形象。这句只是说了别的渔人,后面有一首他还把自己比作了“渔翁”,所以他的形象是连贯的。如果说,杜甫写诗前先要构建一个繁复详细的结构,然后再想:我要前后贯穿,这里写了水,那里也要写水;这里写了渔人,那里还要写渔人,杜甫不会这么笨,这么一个个死板地去想的。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难讲,就是因为真正好的诗人似乎有一种本能,有一种很敏锐的感受和掌握的能力。他说得不对的时候,本能的感觉就会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他自己都会觉得不舒服。甚至他也说不出道理来,他不能告诉你,不能像我这么笨地讲书。尽管不能说出来,但是他感觉到了。杜甫写诗有时候也要改动,他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其七),我的诗改完了还不说,你要拖长了声音念一念。所以我几次说,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和绝句,其感发生命是和声音结合起来的,他的声音、形象是与他的感发生命结合在一起的。杜甫说“信宿渔人还泛泛”,人家本地的渔人根本不想回长安,根本不必往前走,所以每日在这里飘来飘去;可是我想回长安,船却走不动了。杜甫常常是一方面写实,一方面象征。这句表面上写的是眼前的景物,可是他中间实在还有一种象喻的意思。怎样表达出来的?“还”—“泛泛”。“还”是说一直没有改,还是在那里。还在那里怎么样?“泛泛”,还是在漂泊,而“还泛泛”三个字就不只是写到我所看到的渔人还在“泛泛”,而是我看到渔人总是在水中漂泊,我就想到我杜甫也是在这江上漂泊的。所以,这“还泛泛”既是写渔人,也是象喻他自己。
[元]佚名《杜甫像》(局部)
除了渔人之外,他还看到了什么?“清秋燕子故飞飞。”因为燕子是候鸟,每年春秋的时候它们都要南北地往来,所以杜甫看到很多燕子,而且四川的江水上真的有好多飞来飞去的燕子。我和四川大学的缪钺教授合写过一本论词的书,因此那几年每年暑假我都要到成都去。有时住在川大的招待所里,而川大就在锦江江边,一出学校大门就是锦江,再走一段路就是望江亭公园。记得我每次沿着江边散步的时候,看到江面上都是燕子,飞得很低,不是说燕子可以掠地而飞吗?所以这是实景。可是你要注意到,杜甫说:“清秋燕子”—“故”—“飞飞”。诗的好坏,既要看形象,也要看口吻,这个“故”字说得好:“清秋”是说秋天已到,那些燕子要走了;要走之前它们还故意在这里飞飞。燕子为什么要故意在这里“飞飞”?苏东坡说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东坡问那个月亮,你为什么要在我们人离别的时候是圆的呢?你为什么要故意圆给我们看?月亮当然不知道,因为月亮没有这个意思。杜甫也是,他看到燕子可以自由地南来北往,就想到了自己的不自由:为何这么多燕子故意在我眼前飞给我看?所以,尽管“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都写的是眼前的景物,但是,在“还”与“故”的口吻中已经透露出杜甫自己的漂泊感,已经表现出他欲回长安而不能回的悲哀了。
所以,接下来两句就写他自己了:“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我们以前讲李清照的词,说是“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李清照那时候也老了,她说:“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你这一生完成了什么?我说过,如果你有一种宗教信仰那是很好的。基督教告诉你永生,佛教告诉你还有来生,道教说你通过修炼可以长生:有了宗教信仰,你的生命就不会落空了,因为你有一个盼望在那里。中国的儒家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没有永生、来生和长生,可是儒家讲“三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至于寻常人,既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得到儒家所说的“不朽”,一般到衰老的时候都会想:我这一生到底完成了什么?杜甫属于儒家,他不敢说“立德”这一条,因为“立德”的是圣人哪!他说,如果以“立功”来说,我曾经希望能够做到像匡衡那样。匡衡怎么样?“匡衡抗疏。”“疏”就是给皇帝的奏疏,告诉他这里不对那里不对。上疏就上疏,怎么还“抗”?“抗”者指在压力之下也不屈服,所以不是平常的上疏,而是勇敢大胆地上疏。当年匡衡“抗疏”,朝廷接受了他的奏疏,所以匡衡成功了。杜甫说,我当年何尝不是这样做?我不是还写过“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吗?可是我成功了没有?没有,我什么都没有完成啊!朝廷没有听过我一句话。“匡衡抗疏功名薄”,所谓“薄”,就是少的意思——他也像当年的匡衡那样上疏,可是什么成果也没有。
匡衡像
如果在事业方面没有成功,在学术方面也可以有所建树呀;立功落空了,立言不是同样可以不朽吗?可是,“刘向传经心事违”。刘向是汉朝研究经学很有名的一位学者,而且说到刘向,你要注意到是“传经”。中国有很多有理想、有品格的学者,如果做官失意了就去讲学。你看明朝末年中国亡给外族的清朝,像王夫之这些人干什么?讲学啊,把他的思想、精神、理想传给下一代,把他不能完成的理想交给下一代人去完成。所以中国古人很重视师生关系,很多人认为:我血肉的身体得自父母的遗传,我精神的世界受到了老师的影响。正因为对师生关系的格外重视,除了父母妻子的几“族”外,师生也算作一“族”,如果犯了罪,你的老师、你的学生、你的同门有时要一齐追究。杜甫说,我“致君尧舜上”“窃比稷与契”的理想传给谁了?谁继承我的理想了?这是我平生的心事。然而“心事违”,都违背了,我一天到晚带着家人在各地漂泊,连饭都吃不饱,我立言的愿望同样没有完成。
这两句杜甫是在反省,我们说杜甫之“秋兴”的“兴”有时候感慨的是朝廷,有时候感慨的是自己。这两句当然是感慨自己了:我不敢说圣人的立德,我是立功、立言都没有完成,“匡衡抗疏”是“功名薄”,“刘向传经”是“心事违”,我全部落空了。
我是如此的,可是年轻时跟我一起读书的那些人怎么样呢?“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一个人如果真要追求功名利禄的话,那么像杜甫这样的年龄早就功成名就了。有办法的人总会往上爬,当年的“同学少年”现在好多已成为达官贵人,在长安做起了高官。他们完成了什么?“五陵衣马自轻肥。”“五陵”是长安附近的地名,是贵族所居的地方。“轻肥”是形容“衣马”的,“轻肥”和“衣马”出自《论语》的“乘肥马,衣轻裘”(《雍也》),就是说穿着最轻软的皮袄,驾着肥马拉的车子。杜甫说,当年和我一起读书的那些同学,很多人住在长安的五陵,过着锦衣肥马的生活。
[北宋]许道宁(传)《蜀山行旅图轴》(局部)
在这句诗中,“自轻肥”的“自”是用得非常巧妙的一个字。我也屡次说到诗的好坏常常在于表现的口吻,“自”是什么口吻?它有几种可能?一是说彼自轻肥,你们这些达官贵人,所求只是一己之轻肥,没有一个真正关心国家和朝廷的人。尽管有你们的轻裘肥马,但与我无关。任凭你们如何“轻肥”,我还看不上呢!第二个可能的暗示是说那些人只管自己的轻肥,不但不顾念国家,也不顾念故人,所以,“自”里面有嘲讽的意思,也有羡慕的意思,有一种很微妙的语气。所以杜甫的诗不但整个的章法结构好,就是每一句的章法结构、每个字的细微作用都有非常丰富复杂的暗示,这都是杜甫艺术成就很高的地方。
(摘自《叶嘉莹说杜甫诗》,节选于《杜甫的一组名诗》,标题为编者所拟)


IP属地:北京1楼2024-11-25 16:47回复
    叶嘉莹:杜诗章法结构为何好?
    *
    叶嘉莹:杜诗章法结构为何好?
    叶嘉莹对杜甫诗歌章法结构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秋兴八首》上。
    她认为,杜甫的诗歌不仅整体的章法结构好,而且每一句的章法结构、每个字的细微作用都有非常丰富复杂的暗示,体现了杜甫艺术成就的高超。
    以下是对《秋兴八首》的具体赏析:
    原文
    秋兴八首
    唐·杜甫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霜中凋落。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
    其二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注释
    夔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京华:指长安。
    奉使:奉命出使。
    :木筏。
    画省:指尚书省。
    伏枕:指生病。
    山楼:白帝城楼。
    粉堞: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古乐器,类似笛子。】
    *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持续简梁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
    *
    赏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秋声,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
    结构分析
    整体结构
    《秋兴八首》是一组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每首诗都有独立的主题,但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结构使得诗歌既有层次感,又有连贯性。
    每首诗的结构
    每首诗都遵循七言律诗的格律,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
    首联起兴,颔联承上启下,颈联转折,尾联合拢总结。
    这种结构使得每首诗都有清晰的脉络,易于理解。
    *
    立意分析
    主题:《秋兴八首》的主题是因秋而感发的忧国忧民之情。杜甫通过对夔州秋色的描绘,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身世的感慨。情感:诗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国家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典故分析
    匡衡抗疏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学者,曾多次上疏直言,批评朝政。杜甫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渴望。
    刘向传经:刘向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曾整理古籍,传授经典。杜甫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愿望。
    *
    佳句点评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两句描绘了夔州秋天的萧瑟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菊花和孤舟的描写,抒发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4-12-06 21:59
    回复
      叶嘉莹:杜诗章法结构为何好?
      *
      诗词鉴赏,想要了解杜甫诗歌的章法结构为什么好,这涉及到对杜诗艺术特点的分析和评价,属于诗词鉴赏范畴。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找到关于杜甫诗歌章法结构的具体例子及其分析,以及专家或学者对此的看法。
      *
      分析搜索结果
      根据搜索到的资料,杜甫诗歌的章法结构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式多样,常用七言或五言绝句;
      2. 使用对仗手法,增强诗歌韵律感;
      3. 语言优美动人,通过修辞和叙事手法展现情感;
      4. 结构严谨,如《曲江三章章五句》的‘五句成章’‘三章成篇’形式;
      5. 开篇方法灵活多变,善于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描写等手法,结尾出人意料。
      *
      这些特点使得杜甫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真实性。
      资料中提到了《曲江三章章五句》这首诗,但没有提供具体的原文。
      此外,资料中还提及了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包括其风格多样、写实本领强、善于描绘自然景色等。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4-12-06 23:08
      回复
        以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为例,这些特点使得杜甫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真实性。
        *
        《曲江三章章五句》
        作者:杜甫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曲江秋气肃杀,景物萧条,菱荷枯折,随着波涛漂摇,飘泊他乡的我空叹岁月已老!
        江边的白石和素沙在水中相互碰撞,孤雁悲哀地鸣叫,仿佛在寻找它的同伴。
        *
        即事吟诗既非今体又非古体,激越的歌声摇动着丛生的草木,江边的华屋比比相连,难以计数。
        我能甘心忍受贫苦,弟侄们何必为我泪落如雨。
        *
        我已断定此生艰难而不去问天,幸好杜曲那边还有几亩桑麻田,所以我将移居终南山边。
        短衣匹马追随李广的足迹,射杀猛虎以度过余年。
        注释
        曲江:一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为汉武帝所造,因池水曲折而得名。唐开元中疏凿为游赏胜地,南有紫云楼和芙蓉苑,西有杏园和慈恩寺,春秋佳日,游人如云。
        萧条:寂寥冷落。
        游子:杜甫自谓。嗟(jiē):感叹。垂二毛:年将老意。二毛,头发斑白。
        白石素沙:即净石白沙。相荡:谓白石素沙在水中相荡磨。
        哀鸿:孤雁哀鸣。曹:同类。
        即事:眼前事物。后因称以书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为即事诗。今:今体。古:古体。
        长歌:连章叠歌之意。激越:歌声浑厚高亢。捎(shāo):摧折。林莽(mǎng):丛生的草木。
        比屋豪华:形容富贵豪宅之多。比,相接连。
        吾人:犹我辈,指杜甫自己。
        何伤:为何伤心。
        自断:自己判断。休问天:不必问人。
        杜曲:地名。亦称下杜,在长安城南,是杜甫的祖籍。杜甫困居长安时,尝家于此。桑麻田:即唐之永业田。《新唐书·食货志一》: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规定植桑五十株,产麻地另给男夫麻四十亩,故称桑麻田。
        南山:指终南诸山。杜曲在终南山麓,所以称南山边。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善骑射。
        残年:犹余生。
        *
        创作背景
        这组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曲江是当时的游览胜地,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当时考中进士的人,都聚宴于曲江亭庆贺,谓之曲江会。杜甫游曲江,有感仕途失意,遂有此作,以抒发自己抑郁情怀。
        *
        赏析
        结构分析
        《曲江三章章五句》是一组七言古诗,每章五句,共三章。这种独特的“五句成章”“三章成篇”的结构形式,是杜甫自创的“连章体”。每章前三句连韵,形成一个层次,后两句隔句用韵,组成另一个层次,章法结构自成特色。
        立意分析
        第一章诗人借曲江秋季萧瑟,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忧伤。首句“曲江萧条秋气高”,写诗人秋游曲江,曲江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次句“菱荷枯折随风涛”,写秋风瑟瑟,菱荷残枝败叶在水面随风摇曳。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诗中以景起兴,曲江秋气感人,诗人不免有年衰之叹。第三句“游子空嗟垂二毛”,写诗人宦旅京华,郁郁不得志,年纪将老而功名无成,面临秋色寂寥的曲江,诗人感慨万千。末二句“白石素沙亦自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写曲江水下白石、素沙,在流水中摇荡不定;孤独的鸿雁悲哀鸣叫,仿佛是在寻求它的伴侣。诗中以此作比,暗喻诗人落魄孤零之况,烘托了诗人失意寂寞的心情。
        *
        第二章写诗人放歌解忧,语似旷达,实为悲愤之词。首句“即事非今亦非古”,诗人根据眼前情事即兴吟咏,此诗以五句成篇,似为古体诗;而以七言成句,又似今体诗。这种七言五句的格式,系杜甫自创体,所以说“非今亦非古”。次句“长歌激越捎林莽”,长歌指此诗三章相连,连章迭歌;诗人引吭高歌,声动草木,足以一抒胸臆。第三句“比屋豪华固难数”,曲江一带豪华宅第,难以胜数。这一句措词平淡,却意味深长,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感。末二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庄子·庚桑楚》:“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杜甫化用以表达自己愤懑不平的心情,说“甘作”正表明诗人并未“心似灰”,实质上仍是不甘心。诗人奉劝弟侄不必为他仕途失意而伤心流泪。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劝慰他人之语写出,语似达观,更显凄楚悲愤。
        *
        第三章写诗人仕途无望,意欲归隐,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心情。首句“自断此生休问天”,诗人怀才不遇,认为此生仕途无望,不必去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杜甫有诗说:“南山豆苗早荒秽。”(《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两句写诗人打算回祖籍隐居度晚年。曲江宅第豪华,却非故园。诗人意欲归隐,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末两句“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写诗人欲学汉朝名将李广射虎于南山,以终残年。《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贬为庶人,家居数岁,尝于蓝田南山中射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一也。”“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杜甫本善骑射,多年前游齐赵、梁宋时曾“呼鹰”、“逐兽”,所以有此联想。蓝田与杜曲相距不远,因杜曲,故及南山,因南山,故及李广射虎。李广尚能“自射”,而己只能“看射”,一时感慨之情、豪纵之气,跃然纸上。
        *
        佳句点评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
        这两句通过对曲江秋景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萧瑟冷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失落。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无奈和悲愤,虽然表面上说自己甘心忍受贫苦,但实际上内心充满了不满和痛苦。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尽管仕途无望,但仍希望能在隐居生活中找到一些安慰和寄托。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4-12-06 23: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