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7贴子:613,422

回复:中游记(4.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辙《赠李简夫秋园》
秋色岂相负,小园仍有花。
绕栏吟落日,拾径得残葩。
菊细初藏蝶,桐疏不庇鸦。
游观须作意,霜雪仅留槎。
李宗易辞世后,苏辙曾写一首挽诗悼念忘年之交的诗友:
归隐淮阳市,遨游十六年。
养生能淡泊,爱客故留连。
倾盖知心晚,论诗卧病前。
葆光尘满榻,无复听谈禅。


IP属地:河南76楼2024-12-03 15:43
回复
    苏轼《南堂》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苏轼《黄泥坂辞》:
    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
    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
    纷坠露以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
    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IP属地:河南77楼2024-12-03 16:55
    回复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宋词中回文体不多,《东坡乐府》存有七首《菩萨蛮》回文词。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乐府中,常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


      IP属地:河南78楼2024-12-03 16:55
      回复
        苏轼《如梦令》: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苏轼:
        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
        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昔从南方来,与翁两联翩。
        翁今自憔悴,子去亦宜然。


        IP属地:河南79楼2024-12-03 16:56
        回复
          1094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朝廷贬谪到岭南的惠州,在赣州逗留期间,游览郁孤台,写下了《过虔州登郁孤台》: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洲。
          苏轼《和黄鲁直烧香》
          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IP属地:河南80楼2024-12-03 16:56
          回复
            苏轼《江城子》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
            不论是梦中,还是醉中,陶渊明都是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我与他是跨越时空的知音。宦海浮沉,际遇堪伤,尝尽了人间的千般苦楚,我依旧回归田园,躬身耕种。昨夜的一场春雨如甘霖般滋润了我的东坡田园;雨霁天晴,气候和暖,喜鹊一大早就叽叽喳喳地叫个不休。
            最喜欢听雪堂西边那道幽泉潺潺的流水声,最爱看北山微微倾斜的姿态,尤其是那横斜在山前的小溪,是如此地令人赏心悦目。站在雪堂前倚栏南望,亭台丘壑尽入眼帘,四望亭的后丘孤峙秀美,如同耸立的曾城山。
            这东坡山水田园的景致,每一处都似陶渊明《斜川诗》中的境界,也恰如当年的斜川再现,想到此处,不由得我一声长叹:老之将至,余下的岁月,就在此处度过吧。


            IP属地:河南81楼2024-12-03 16:58
            回复
              苏轼《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花影重重“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
              几度呼唤儿童,却“扫不开”花影,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太阳落山,花影刚刚被“收”拾去,月亮又将它“送”过来了,这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


              IP属地:河南82楼2024-12-03 17:28
              回复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


                IP属地:河南83楼2024-12-03 17:28
                回复
                  苏轼《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白居易《对酒》:“石火光中寄此身”。


                  IP属地:河南84楼2024-12-03 17:29
                  回复
                    苏轼《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槐树枝繁叶茂,柳树高大,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和暖的风微微吹起,绿色的纱窗下,香炉中升腾着沉香的袅袅轻烟;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更是红得像火焰。美丽女子纤手拨动清池的泉水,水花溅起落在荷叶中,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
                    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


                    IP属地:河南85楼2024-12-03 17:51
                    回复
                      《拜月记》(连环画出版社,2021年)
                      姐妹二人相认为姑嫂,比起往常显得格外亲切。二人收拾了香案,携手回房去了。
                      但愿你们兄妹早相逢 但愿你们夫妻得团圆
                      现在朝廷正开科取士,你我何不进京应试,也可打听嫂嫂和令妹的消息


                      IP属地:河南86楼2024-12-03 18:04
                      回复
                        据不完全统计,苏轼与苏辙两兄弟间往来的诗词多达200多首。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弟弟苏辙在河南陈州(今周口淮阳区)任学官。当时由于陈州经济穷破,地方官员不太重视教育,于是苏轼便书愤了一首诗《戏子由》: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身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IP属地:河南87楼2024-12-03 18:15
                        回复
                          苏辙《自写真赞》:
                          心是道士,身是农夫。
                          误入廊庙,还居里闾。
                          秋稼登场,社酒盈壶。
                          颓然一醉,终日如愚。
                          苏轼逝世之后,苏辙为他写墓志铭时这样说道:
                          我初从公,赖以有知。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IP属地:河南88楼2024-12-03 18:16
                          回复
                            北宋神宗熙宁时期,苏辙到齐州任职三年。在此期间,大明湖即当时的西湖,成为苏辙赏景、休闲、宴席的主要场所。
                            苏辙:
                            饮酒方桥夜月,钓鱼画舫秋风。
                            冉冉荷香不断,悠悠水面无穷。
                            1094年,57岁的苏轼再一次被贬,有一天夜宿时,被雨惊醒后便睡不着了,给弟弟苏辙写了首《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IP属地:河南89楼2024-12-04 03:28
                            回复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IP属地:河南90楼2024-12-04 0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