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时期
《后汉书》卷23《窦融传》载建武初年,窦融所据的河西五郡安定。“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
《后汉书》卷15《来歙传》载建武九年,来歙平定陇西。“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李贤注:流谓流离以就食也。)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於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从《窦融传》和《米歙传》可以看出,东汉初年流民的产生,主要是因饥饿和战乱。因此,一口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则流民就会重新著籍。
《后汉书》卷21《李忠传》载李忠建武六年(30年)迁丹阳太守。“是时海内新定,南方海滨江淮,多拥兵据土。忠到郡,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旬月皆平。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於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尽田增多,三岁间流民古著五万余口。”
👉李忠在丹阳郡重建统治秩序,且政治清明,所以流民归附著籍者多达5万多口。由此,也可见东汉初年流民数量之多。
《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载卫飒建武初年迁桂阳太守。“飒下车,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於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则卫飒也是因吏治良好而吸引流民著籍纳赋。
🌑汉明帝时期
👉明帝时,政治清明,吏治较好。因此流民问题并不严重。但遇到灾荒,还是有流民出现的。
《后汉书》卷39《王望传》载明帝初年,王望迁青州刺史:“是时州郡早灾,百姓穷荒,望行部,道见饥者,裸行草食,五百余人,愍然哀之,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禀粮,为作褐衣。”
🌑汉章帝时期
永平十八年(75年),发生牛疫,并且京师和兖、豫、徐三州大旱,在这些受灾地区产生了流民。章帝即位之初,即下诏予以赈济。
《后汉书》卷3《章帝纪》载建初元年(76年)春正月,诏二州郡国:“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诏书既下,勿得稽留,刺史明加督察尤无状者。”正月丙寅诏曰:“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方春东作,宜及时务。二千石勉劝农桑,弘致劳来。”
《后汉书》卷42《东平宪王苍传》载章帝言建初元年的情况:“今改元之后,年饥人流,此朕之不德感应所致。乂冬春早甚,所被尤广,虽内用克责,而不知所定。”
👉则章帝初年出现了严重的旱灾,以致出现了“年饥人流”的局面。
👉章帝初年的灾害影响深远,以致到元和元年,还有徙贫人於宽乡之举。
《后汉书·章帝纪》载元和元年(84年)二月甲戌诏曰:“白牛疫以来,谷食连少,良由吏教未至,刺史、二千石不以为负。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佣,赁种餉,贳与田器,勿收租五岁,除算三年。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
🌑和帝时期
👉和帝时,早、蝗、大水、地震等灾害不断,流民问题也较光武、明、章时期严重。
《后汉书》卷4《和帝纪》载永元五年(93年)三月庚寅,“遣使者分行贫民,举实流冗,开仓赈禀二十余郡。”李贤注:“冗,散也。流散者举案其实而给之。”
永元六年(94年)二月庚寅,“诏流民所过郡国皆禀食之,其有贩卖者勿出租税,乂欲就贱还归者,复一岁田租、更赋。”三月丙寅乂下诏口:“朕以眇末,承奉鸿烈。阴阳不和,水早违度,济河之域,凶馑流亡。”
永元十二年(100年),三月丙申诏:“比年不登,百姓虚匮。京师去冬无宿雪,今春无澍雨,黎民流离,困於道路。”
永元十四年(102年),四月庚辰:“赈贷张掖、居延、敦煌、五原、汉阳、会稽流民下贫谷,各有差。”
永元|五年(103年)春闰月乙术,“诏流民欲还归本而无粮食者,过所禀食之,疾病加致医药:其不欲还归者,勿强。”
👉从《后汉书·和帝纪》所载看,和帝时流民范围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政府的赈抚措施也比较多。
🌺事实上,自然灾害导致流民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若官吏良好、经济条件好转,则流民自然会重新著籍:
🌸《后汉书》卷35《曹褒传》载永元七年(95年),曹褒:“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早,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
🌸《后汉书》卷36《贾逵传》载陈国汝郁:“性仁孝,及亲殁,遂隐处山泽。后累迁为鲁相,以德教化,百姓称之,流人归者八九千户。”
《后汉书》卷23《窦融传》载建武初年,窦融所据的河西五郡安定。“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
《后汉书》卷15《来歙传》载建武九年,来歙平定陇西。“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李贤注:流谓流离以就食也。)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於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从《窦融传》和《米歙传》可以看出,东汉初年流民的产生,主要是因饥饿和战乱。因此,一口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则流民就会重新著籍。
《后汉书》卷21《李忠传》载李忠建武六年(30年)迁丹阳太守。“是时海内新定,南方海滨江淮,多拥兵据土。忠到郡,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旬月皆平。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於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尽田增多,三岁间流民古著五万余口。”
👉李忠在丹阳郡重建统治秩序,且政治清明,所以流民归附著籍者多达5万多口。由此,也可见东汉初年流民数量之多。
《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载卫飒建武初年迁桂阳太守。“飒下车,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於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则卫飒也是因吏治良好而吸引流民著籍纳赋。
🌑汉明帝时期
👉明帝时,政治清明,吏治较好。因此流民问题并不严重。但遇到灾荒,还是有流民出现的。
《后汉书》卷39《王望传》载明帝初年,王望迁青州刺史:“是时州郡早灾,百姓穷荒,望行部,道见饥者,裸行草食,五百余人,愍然哀之,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禀粮,为作褐衣。”
🌑汉章帝时期
永平十八年(75年),发生牛疫,并且京师和兖、豫、徐三州大旱,在这些受灾地区产生了流民。章帝即位之初,即下诏予以赈济。
《后汉书》卷3《章帝纪》载建初元年(76年)春正月,诏二州郡国:“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诏书既下,勿得稽留,刺史明加督察尤无状者。”正月丙寅诏曰:“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方春东作,宜及时务。二千石勉劝农桑,弘致劳来。”
《后汉书》卷42《东平宪王苍传》载章帝言建初元年的情况:“今改元之后,年饥人流,此朕之不德感应所致。乂冬春早甚,所被尤广,虽内用克责,而不知所定。”
👉则章帝初年出现了严重的旱灾,以致出现了“年饥人流”的局面。
👉章帝初年的灾害影响深远,以致到元和元年,还有徙贫人於宽乡之举。
《后汉书·章帝纪》载元和元年(84年)二月甲戌诏曰:“白牛疫以来,谷食连少,良由吏教未至,刺史、二千石不以为负。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佣,赁种餉,贳与田器,勿收租五岁,除算三年。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
🌑和帝时期
👉和帝时,早、蝗、大水、地震等灾害不断,流民问题也较光武、明、章时期严重。
《后汉书》卷4《和帝纪》载永元五年(93年)三月庚寅,“遣使者分行贫民,举实流冗,开仓赈禀二十余郡。”李贤注:“冗,散也。流散者举案其实而给之。”
永元六年(94年)二月庚寅,“诏流民所过郡国皆禀食之,其有贩卖者勿出租税,乂欲就贱还归者,复一岁田租、更赋。”三月丙寅乂下诏口:“朕以眇末,承奉鸿烈。阴阳不和,水早违度,济河之域,凶馑流亡。”
永元十二年(100年),三月丙申诏:“比年不登,百姓虚匮。京师去冬无宿雪,今春无澍雨,黎民流离,困於道路。”
永元十四年(102年),四月庚辰:“赈贷张掖、居延、敦煌、五原、汉阳、会稽流民下贫谷,各有差。”
永元|五年(103年)春闰月乙术,“诏流民欲还归本而无粮食者,过所禀食之,疾病加致医药:其不欲还归者,勿强。”
👉从《后汉书·和帝纪》所载看,和帝时流民范围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政府的赈抚措施也比较多。
🌺事实上,自然灾害导致流民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若官吏良好、经济条件好转,则流民自然会重新著籍:
🌸《后汉书》卷35《曹褒传》载永元七年(95年),曹褒:“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早,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
🌸《后汉书》卷36《贾逵传》载陈国汝郁:“性仁孝,及亲殁,遂隐处山泽。后累迁为鲁相,以德教化,百姓称之,流人归者八九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