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加忧郁吧 关注:219贴子:27,018
  • 0回复贴,共1

为得到父母的认可,我疯狂较劲的前半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硕士毕业后,我没有按照父母的期望为进入体制内工作而努力,而是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虽然时常加班,但这份工作的收入尚可,所在的城市也深受我喜爱。毕业一年多,我实现了经济独立,把自己的生活过得还算有声有色,也有了回馈亲人的能力,属于“累并快乐着”。但在有“编制执念”的父母看来,选择这样一份离家不近又不够稳定的工作,我无疑是极不明智的。
前几天视频通话时,妈妈又一次用同龄人的经历来质疑我的决策:“你堂姐那时候一毕业就考了公务员,还有你表妹,回老家当高中老师,都很稳定又体面……”视频那头,妈妈细数着“别人家孩子”的清醒与懂事,脸上写满了恨铁不成钢。
这熟悉的话语和表情与我记忆中的画面完全重合了,因为从小到大,父母曾无数次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这样的句式来教育我。对此,我已经彻底“免疫”,内心波澜不惊。因为如今的我坚信,别人选择了怎样的职业道路与我无关,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要做的是专注地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
今年25岁的我在一个热闹的小镇上长大,光是我家所在的那条街上,就有十几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我与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小的玩伴。而我的父母有一双极其擅长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眼睛,但不幸的是,我并不是其中的一员,恰恰相反,成长过程中,我很少得到他们的表扬。
我家属于高期待家庭,尤其是对我的学业表现,父母一直寄予厚望。由于镇上的小学和初中教学口碑很好,我与玩伴们基本都就读于此。从我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父母就开始将我与他们做对比,从写作业与背书的速度,到期末的成绩单与奖状。但凡有一个人表现得比我好,父母便会严肃地对我说:“别人能做到的,你为什么不行呢?一定是没有用心,要不然就是你比他们笨。”
现在想来,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发我的斗志是他们“鸡娃”最主要的方式,这对我非常有效。被狠狠训斥了几次之后,自尊心极强的我很不服气,很快就变成了一个“自鸡娃”,每天不完成作业以及复习、预习任务绝不休息,寒暑假就把接下来一学期的背诵内容全部背熟,上课时也始终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我的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回报,成了街区捧回奖状最多的孩子,并且在此后的求学生涯中总是名列前茅,是一名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本以为,这下父母一定没有理由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训我了,可他们将注意力从学业转移到了其他方面,总是对我强调:“只有学习成绩好有什么用?”在他们眼里,邻居家的姐姐非常体贴父母,总是主动做各种家务,懂事程度远胜于我;表姐很有艺术天赋,“随手”一画就能在全市的绘画比赛中得奖;街头小卖部老板家的孩子口才让我望尘莫及,小小年纪就能帮父母迎来送往……在他们的口中,我的木讷与笨拙仿佛严重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每回听到这些话,我内心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难道我就没有独特的闪光点吗?”很多次,我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为什么总是拿我和别人比?”他们的回答总是:“人要有上进心,当然要和优秀的人比。”我无从反驳。
希望得到父母认可的我决定采取“逐个击破”的战略,他们夸奖谁,我就向谁看齐,努力做得和他们一样好。邻居姐姐积极分担家务,每天写完作业我也把家里打扫一遍,把洗碗晾衣的任务揽下来。学校组织的演讲、绘画、征文、体育各种比赛,我全部都要参加,力求拿到名次,如果没有,我就会陷入懊恼和自我怀疑,即使我对绘画和演讲完全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抵触。
记得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家对面搬来了一户新邻居。这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比我高一个年级。她们的父母也很严格,要求她们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早读。目睹这一情况的父母自然毫不吝啬对她们的表扬,并表达了对我的不满:“每天你起来的时候,对面的孩子都学习多长时间了,你怎么就没有人家的那份毅力?”
于是,很不服气的我也开始早起。每天一睁开眼,如果发现时间已经超过六点半,我的瞌睡虫就会瞬间消失,麻利地起床早读。寒假时,天气滴水成冰,我非常不想离开温暖的被窝,但一想到父母可能又会念叨我不如她们有毅力,起床的动力立刻就满了。直到有一次,我们的父母聚在一起闲聊,我才得知,在她们家,我也是“别人家的孩子”,总被她们的父母拿来鞭策她们。
后来,这对姐妹转到了市里读初中。做了长达一年多的邻居,我们也并没有说过几句话,而是在父母的比较之下把对方当作假想敌,互相较劲,看向彼此的眼神总是很复杂。我还有一位非常要好的玩伴,也是因为她的父母总夸奖我而贬低她,逐渐地与我疏远了。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不仅被父母拿来与“更优秀”的人作比较让人难过,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很多时候也并不是一件令人骄傲和愉快的事,它同样会让我们感到尴尬和苦恼。
这些年来,关心我的老师和好朋友们对我的评价高度一致:非常要强、力争上游、总是焦虑。升入高中以后,我所在的重点班优等生很多,有些偏科的我经历了好几次考试失利。每次看到成绩单,父母的目光都会集中在前几名的身上,感叹他们的聪明与努力。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开始急躁和怀疑自己,甚至对成绩优于我的同学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敌意。
被这种情绪困扰的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保持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于是下定决心改变。复盘这些年的经历,我发现,父母的比较是永无止境的,而我根本无法成为一个十项全能的人,完美契合他们对我的期望。我理解他们“望女成凤”的心理,也知道为了我的成长,他们付出了很多心血。但人生不是一场竞技比赛,如果永远活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我会过得非常疲惫。
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我,初衷自然是希望我能蜕变成更好的自己。养育孩子这件事十分复杂,他们在摸索中选择了对我最“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的确,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为了超越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求得他们的认可,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勇于尝试了很多新技能。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被否定的失望和委屈让我觉得,自己是不被父母接纳的,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其实,如果他们能够用更加平和与积极的方式表达对我的期望,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好在,想清楚了以后,我再也没有和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较劲过,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前者对我来说好像在攀一座没有顶峰的山,一心只想着往上走,无暇停下来观赏沿途的风景,后者却像养一株花、种一棵树,耐心施肥浇水等待花繁叶茂的过程,比任何人的认可都让我更有成就感。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IP属地:重庆1楼2024-11-24 02: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