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客体化理论是由Fredrickson和Roberts于1997年提出,自我客体化理论认为当我们频繁借用别人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时候,你就会潜移默化的把身体当成供别人观赏用的物品,你会担心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你总是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又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慢慢的舍弃了主角感,成为他人凝视下的客体。但长期来看,如果过度深陷别人的凝视,你的生活就是会开始脱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一边物化别人,一边以别人的视角来物化自己,后面的这部分占比高了,你就自我客体化了。而某些群体的自我客体化程度更高,往往是因为对面凝视他们的人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按照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说法“凝视是来自上位者的软暴力”,而自我客体化就是下位者在这个环境里建立的自我PUA。在他人凝视下,你开始琢磨我的行为怎么才能在别人的眼中更有气质呢?你的行为、举止只有在被看到和被认可的时候才有价值。甚至在职场里也有“老板的凝视”。老板频繁的把你当成工具人,凝着凝着,你就经历了工作客体化,你忘了自己是个人,觉得我就是快电池,我一定得确保只要我是醒着的就是在写报告、出PPT。福柯将现代社会比喻成一座精美的圆形监狱,人在这座监狱里知道有狱卒却看不见,还要和其他的囚犯互相注视,圆形监狱就是世界上最天衣无缝的监视网络。当你觉得男生一定要穿衣显瘦、脱衣有肉;女生一定要白幼瘦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就已经被安装了最新一代的审美,那么这一代的审美是谁规定的?又是满足了谁的喜好呢?不得不说这一代审美系统的安装是非常缓慢的,从小时候口无遮拦的同学到父母一句无心的话,再到美容院大街上穿梭于眼角的各种广告,你的同学父母当然不是游戏里的邪恶大boss,社会无孔不入地强化着凝视并不是因为大家都怀揣着恶意,而是因为大家集体相信着一些固定的剧本——女生就是应该XXX,男生就是应该XXX,员工就是应该XXX。大家集体被凝视,又集体凝视别人也正是因为缺乏一个具体的想要迫害你的敌人,凝视变得几乎无法抵抗。不仅如此,顺应别人对自己客体化的需求还能让你很成功。我们口口声声要打击擦边,但擦边的主播却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主播把自身客体化,再以此来收割想好客体化他们的钱包。容貌会提成一个人拿到offer的概率、工资的水平、贷款的条件、找到更好看的另一半,于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个权衡:是做一个自由但不一定成功的主角还是做一个成功的但是总是迎合别人的NPC?当然这种NPC的成功算不算真的成功是另外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