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回忆里忧伤吧 关注:104贴子:19,803
  • 188回复贴,共1

这个帖子用来讨论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习遇到困难这种事,我一样也有。
比如现在我学地理,还困在《读史方舆纪要、总序三》中。
虽然我差不多全能背下来的,对于文章本身是看懂了,但对于实际的事那就差远了,和你所描述的情况差不多。
我能把问题明确出来,但也会缺乏感受,这是没有相关经验。
甚至会出现这样的事,我每在我所在的城市行走时,就会去想象如果有战争会怎么打,但想象不出来。
这个想象不出来和你所说的没有感觉是一回事。
是因为有些事离我们的耳目感触有些远,其实是离思维也远,造成心思切不进去。
但你那边的问题,我觉得能说清。
我用这个帖子试试,顺便也联想我自己的一些问题。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20 21:36回复
    @_寂语_
    一、关于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不是新鲜事,其容易让人迷惑在于:
    心怎么用,然后往往得出什么认识上的结果。
    就比如同读道德经,同样面对一个人,同样面对人生,大家结论总不同。
    然后还有各种妄想走不出,比如哲学吧的所谓的世界是另外的生物创造的,就像一个网游一样。
    还有任何事物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存在,而是有其多面性和复杂性。
    等等吧。
    但归结起来看,所有的不能理解唯物主义的,其实都是因为理所当然于“物”这样的概念造成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20 21:44
    回复
      如果按照马哲的观点来定义物,那么:
      物,即客观存在。
      ……
      这个时候,问题就是什么是客观存在。
      其实,并不难。
      客观存在,就是不因于主观意识的存在而存在的存在。
      所以我会说:
      物,是认识的对象,是相对于人的意识来说的存在。
      它是一个认识论范畴里的哲学概念。
      讨论哲学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如果脱离了认识论这个范畴,不把物视之为客观存在,其实就是把人的认识和认识对象混为一谈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20 21:48
      回复
        马哲会这样说: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也就是说,不是我想它怎么样它就怎么样,不是我认为它怎么样,它就怎么样。
        ……
        提出了客观存在这个名词,其实也就同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主观意识形态和客观存在的关系。
        老子的道德经,反反复复都会说“顺其自然”,客观存在其实就是“自然”,即没有主观意识捏造或者扭曲或者遗漏的物之自身。
        当然了,所谓的现象学派,把这个问题更细致了,也更复杂了。
        尤其像康德还特别提出“物自体”不可知这样的说法。
        这个说法,对但又不对,因为实际的关系是一个矛盾辩证关系,而不是独看一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1-20 21:56
        回复
          这里有个糟糕的状况,所谓的“物之自身”。
          因为,先有意识活动,更准确的说是意识活动界定了认识对象,其实也就是界定了认识范畴,然后才会有“物”的概念。
          我们是用“物”这个概念,指向或者说联系上了现实界的那个认识对象。
          那么,显然也会出现问题,怎么界定,怎么范畴,怎么指向和联系,会使得用的同一个物名,但在意识界中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在现实的指定都是不同的。
          是这样复杂的意识活动,常常把人搞昏了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20 22:05
          回复
            举一个例子吧。
            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
            这里面黑格尔所说的历史就根本不是通常我们所认为的过去的事。
            而是先有黑格尔的历史观,然后才有黑格尔的历史的概念。
            同样的,马哲的历史等,也都是这样的状况。
            都是哲学历史观以后的历史概念。
            和正常人以为的东西根本不一样。
            黑格尔所说的中国没有历史,指的是中国的社会始终都在某一个历史进程阶段,没有翻篇。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20 22:10
            回复
              这里的“历史”就是作为“物”被研究的。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那么马克思所作的社会形态划分就很容易理解了。也就很清楚地能意识到马克思是比黑格尔进步的。
              但假如不具备这样的哲学思想,没有把“历史”物化,而是庸俗地以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那么随之而来就是把他们的种种评判全部歪曲掉了,然后又绝对缺乏自觉性。
              会有经常性的鸡对鸭讲,太多太多都是这样的。
              而必然不懂得那一方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很多思想,从而没有很多感触。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1-20 22:16
              回复
                这件事,“白马非马”说的已经很清楚了,但这个严肃的逻辑学问题,通常都被当做诡辩来嘲笑,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教学方法,不是用很多理论,而是从一件事见微知著。
                白马,马,显然是两个物类。
                如果能把这个所谓的诡辩的逻辑理清,那么有关于“物”的概念,也就是名实问题,就不会有很多疑虑了。
                王阳明好像也有一个辨析,同样都是被人扭曲着说。
                之所以扭曲着说,原因就在于抛弃事义,任凭想象而以为是,不允许别人否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1-20 22:29
                回复
                  对于我们的现状,我会这样认为:经过了糜烂的腐败,加上长期的安乐,于人文方面,我们再一次进入了整个人类历史的最愚昧最黑暗时期,这种愚昧是绝对不比满清末期差的,而是犹有过之。
                  只会更差,而不是比那个时候好。
                  这是现状。
                  只是被虚狂掩盖着,被尚健全的国家状况都着底儿。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20 22:36
                  收起回复
                    谢谢了,大萝卜
                    ----------------------------------------------
                    从困境所在,以及从认识是否唯物了来讲,目前我到这步,回松数的,比较切身,不过可能想当然太多:
                    松数:尼采跳出来说上帝死了,理性也死了;作为世界根据的上帝死了,作为认识本质的理性也死了,人没有根据,他得为自己建立根据。
                    我:人没有根据,他得为自己建立根据——人自己有根据,但得自己有办法建立起来对这根据的正确感知,这非常难,很难。第一步在这里,这才是中哲。有个人告诉过我,上帝死了也意味着人的一切作为不再有保证,对西方人,上帝意味着根据和保证,即他们很晚近才面对中哲第一步式的任务。我觉得,这是两边行动哲学和行动意志表现差别那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松数:说得太好了,理性不死,中西各行其道。
                    我:我不了解上帝-理性深层关联,那个理性死不死不知道。但理自然而在,纹理(作为联结、作为制约,自然而在)。。道理(作为承载,作为领会,在身心),,文理(作为认知,在表达),建立根据就从尝试领会这个开始。
                    ----------------------------
                    不必管中西分疏,切身点在感觉到建立根据是个任务。
                    就把这作为一个逗号。
                    状态太紧绷,干扰日常了,我要强制脱网一下。尽量默下来。
                    你自己的阅读体会有时会启发我,我有问题我会问。


                    IP属地:云南10楼2024-11-20 22:46
                    收起回复
                      ……
                      ……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1-21 16:24
                      收起回复
                        理想和现实
                        理想和现实也并非是对立的,更准确的说理想就是现实的理想,如果没有现实的负面感受,没有现实的我们的本来,那也就无所谓理想了。
                        如今之所以将之对立,本质在于从现实和理想的反差,是理想的道路之于现实的无力,甚至会有更糟糕的状况,理想从来就不是理想,而是脱离于现实的幻想。
                        对于这件事,我这边也有一个很现实,且对我来说会被我认为很刺激的事例。
                        高中的时候,我有个同学,他喜欢打篮球,于是他就把打篮球作为人生理想,极度热爱是有的,但确实荒谬也是有的。
                        并非打篮球不能作为理想,而是这个理想并非只关系到一个人爱好和球技,而是关系到太多内容,而太多内容都被其自己无视。
                        当时的我们相对来说还小,所以在当时很多事情说不清,青春的憧憬更多,同时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其实都说不清这样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社会事实问题。
                        那个时候这些东西都是不给与考虑的,大人眼睛里只剩下了日子的艰难,小孩子心里全是各种无实际的浪漫的遐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是很难健康成长的。
                        但这件事给我的冲击非常大,因为有类似点,所以我就会考虑。
                        后来的事实是这所谓的梦想,终究成了人生里遗憾的一个根源,甚至是一个年少无知时的荒唐一样。
                        再后来随着我自己年龄的增长,对于这件事情就懂得的越来越多,无论从其个人还是社会环境,大概懂得是怎么回事。
                        在他自身立志并不诚实纯正从而坚定,更多的仅仅是一种喜欢,而不是生命所以寄托,其中所蕴含的执着多半是否定所造成的情绪后果,而不是此项事业究竟对于自己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这首先就不能成,因为自我要求上不去,能力上不去,是连出头的机会都没有的,也就是说哪怕在个人思想上,他也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动力,同时篮球其实是年轻人的事,这些显然都因为无知而被无视。
                        至于家庭条件,以及家庭条件下的社会背景就不用说了,到了我们这个年龄都是懂得的,没有人会去成全他,而是将迫使他走向其他。
                        我觉得用三个否定,就能说清这个问题。
                        根源上的自我否定,这种理想不具备理性的支撑,生命责任的寄托,自我又没有清晰认知。
                        这种否定会造成自己不向自己提出要求,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名为理想其实不思未来之路,是只有喜欢的冲动,没有理性的实践。这不可能走出去的,因为不知道实现理想的自我依据,所以所谓的理想成了很多由头用来反驳他人。
                        家庭条件的需要,这一点会否定这个所谓的理想,这一份牵挂其实也是拖累,不得不付出很大的精力去应对,否则所面对的就是很不友好的东西了。这一点,并非不可以克服,但很难克服。
                        第三个否定,就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否定,如果是现在似乎稍好一点,但也仅仅是稍好一点。对于平常人而言,别说没有能力,就算有能力其实也见不到光,并没有这样的机制存在,很多东西都是御用渠道,除非个人能力能够打破这样的圈子。但中国篮球,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因为篮球界本身的追求就极低且不健康。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11-21 20: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