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吧 关注:78,691贴子:1,848,217

回复:早白垩纪最为经典的组合,大型驰龙和鸟臀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晚些写根据对腱龙上的恐爪龙咬痕来重建恐爪龙颌部的生物力学,这也很经典


IP属地:西班牙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1-19 15:49
回复
    人们经常认为恐爪龙更多依靠它们在手和脚上的爪子来制服猎物,而不是它们的头骨和牙齿这一兽脚类普遍性的功能能力,因为当对恐爪龙进行行为学分析时,常常会把它们的牙齿比作为科莫多巨蜥,认为在捕猎和进行时,牙齿对猎物骨骼构成的伤害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个假设下,恐爪龙对骨骼的摄入是非常少量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据Moreno等人得出的结论,科莫多巨蜥有非常明显的低咬力倾向,1.6米长的雄性个体单侧远端咬力仅为20-39N,与这些假设一致的是在腱龙和恐爪龙共同埋藏的地点中,都没有对腱龙的骨骼造成大的伤害,只有一个椎骨上的牙齿咬痕被归入到恐爪龙;不过Ostrom在1963年提到的幼年腱龙的骨骼中发现了嵌入的牙齿,表明恐爪龙的牙齿可以刺穿骨头。
    2003年,FMNH的研究人员在克罗夫兰的浅灰色粘土层中发现了一个成年的腱龙化石标本FMNH PR 2261,在周围发现了5颗恐爪龙牙齿,所有的牙齿根部都产生断裂,可以确定是在对FMNH PR 2261进行捕食活动的过程中与颌骨脱落,其中三颗牙齿在FMNH PR 2261的胸腔内被发现,最完整的齿冠高11mm(有1mm~2mm的尖端缺失),基底长5.5mm,舌侧隆起的锯齿密度为每5mm分布16个-17个锯齿,有趣的是这三颗牙最小的反而有密度最高的锯齿分布(每5mm分布20个锯齿),同时在左肱骨附近也发现了两个D形截面牙,每5mm分布18个锯齿,第二个无锯齿分布

    FMNH PR 2261的肢骨显示了多样的病理学特征,右腓骨的骨干在近端有三个平行分布的牙齿印痕,每个间隔3.9mm~3.5mm,这些牙痕的方向垂直与腓骨骨干横向的轴线,其长度5.0mm-5.8mm,最远的两个牙痕呈Y形,中间也有间隔存在,可以看到,这些牙齿是对腓骨横着来回滑了一次,因为垂直于骨干轴,这些牙痕间的间距准确反应了牙齿在颌部时的齿间距

    在FMNH PR 2261的左桡骨也有牙齿造成的三处穿刺痕迹,两处在桡骨骨干的背面,一处在其对侧面,所有的三个穿孔都穿破了皮层,且都有≥6.5mm深,背侧的两个穿孔一个是椭圆形,另一个是扁豆状的,穿孔的大小证明造成这些病理痕迹的牙齿比在FMNH PR 2261周围发现的五个牙齿都要大,从放入咬痕中的胶制模型看,其大小和形状是典型的驰龙类牙齿,并与已知最大的恐爪龙标本相匹配(YPM 5210和YPM 5232)

    除了牙齿在形态上非常近似,根据咬痕与重爪龙齿列匹配,可以证明背侧两个咬痕在绝对长度和相对宽度上与上颌骨第一齿和第四齿的比例相近,在背侧的咬痕中,其椭圆形咬痕比扁豆形宽了50%,即使二者长度相等,表明创造椭圆形咬痕的牙齿会比创造扁豆形咬痕的牙齿要更宽,没有第二第三齿的咬痕可能是因为在参与这次捕猎前就已脱落,还没来得及萌发,其对侧面咬痕也是扁豆形
    可以确定桡骨的三个咬痕都是同一个个体造成的


    IP属地:西班牙17楼2024-11-19 18:38
    收起回复
      和YPM 5232的前上颌骨比对(上面打成上颌骨了...


      IP属地:西班牙18楼2024-11-19 18:47
      回复
        压痕测试可以量化将一个物体凹陷到另一个物体中所需要多大的力。为了估计在FMNH PR 2261中做出一个和化石材料相似的穿刺标记所需的力,研究将一个全尺寸的FMNH牙齿复制品插入到牛的长骨中,研究发现第四前颌齿造成的咬痕最适合进行咬力模拟,因为其穿孔保存完好,足够清晰,在穿刺过程中,复制品以1mm/s的速度穿刺,压痕深度设置为10mm,数据采样率为100HZ,且确保造成的穿孔形态和FMNH PR 2261近似,进行压力和深度的回归方程,得出刺穿6.5mm皮质所需要的力;合成值增加了20%,以解释生理上更合理的咬合速度为10 mm/s(埃里克森等人,1996年)。另外增加了10%的压痕力来考虑软组织(如皮肤、肌肉、结缔组织等)的阻力此外,合成值增加了20%,以解释生理上更合理的咬合速度为10 mm/s,另外,额外增加了10%的压痕力来考虑软组织(如皮肤、肌肉、结缔组织等)的阻力
        数值范围为1472~7103N,与皮质总厚度呈正相关,这些数据的回归方程为y = 1008e的0.1738x次方(n=19,R的2次方 = 0.69),从这个方程可以确定,当增加合成值和软组织阻力时,需要3135N和4100N。相应的力估计远端咬为6300N和8200N。


        IP属地:西班牙19楼2024-11-19 19:07
        回复
          支持一波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11-19 23:38
          回复
            马克。等更新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24-11-20 00:43
            回复
              白垩纪最经典组合不是暴龙和三角龙,以及鲨齿龙和大型蜥脚类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4-11-20 07:01
              收起回复
                将MCZ 8791鉴定出的62个系统发育特征结果放入特纳等人制作的数字矩阵中发现其处在一个与蜥鸟盗龙亚科物种作姊妹群的系统发育位置,在这个矩阵中处于基底位置,而这种基底位置与纳入幼年个体导致的滑落非常相似(在对其他虚骨龙类的系统发育分析中,发现其生长的早期阶段会与所属分类群的基底相似,一些衍生特征几乎只在步入成年时才发育,所以幼年个体被矩阵计算为基底类群非常常见。),因为与矩阵本身成年恐爪龙的系统发育单元发生了巨大差别,从而改变了个体位置,将其脱离出恐爪龙,而与斑比盗龙作姊妹群的结果是因为1:MCZ 8791本身材料有限,2:斑比盗龙与MCZ 8791一样,都没有发育为完全成体,一同缺少了更接近成年个体的独有特征,得出的结果为——MCZ 8791的62个生长发育特征与特纳等人矩阵中的相同字符是一致的,都为其共有衍征。

                所以我们可以从骨骼形态上得知MCZ 8791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个体,但是具体的生长阶段需要骨组织学来确认,对MCZ 8791的桡骨进行切片与MOR 1178比较,MCZ 8791的截面仅有一条抛光线(可以认为同价与LAG环线),这表明这个标本的年龄在1至2岁。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MCZ 8791有幼年独有的衍征,同时通过桡骨的LAG环线可以得知该个体年龄为一至两岁,说明在2岁时,恐爪龙没有发育出与成体相关的共有衍征,对于它们来说,这是处于一个非常年轻的发展阶段,在桡骨的髓腔内,有高度血管化、松散的纤维状组织,同时组织内有球状的骨细胞凹陷,这是典型的正在快速发育的骨骼,而MOR 1178的桡骨切片保留了14个LAG环线,其中3个间隔非常紧密,构成了一个EFS(生长停滞线),相于CGMs的构成非常主观,这里按论文观点认为MOR 1178为14岁,说明恐爪龙11岁开始生长速度放缓,14岁后几乎停止生长既我们经常讲的“骨成熟”,同时髓腔与基质分离明显。


                IP属地:西班牙23楼2024-11-28 14:12
                回复
                  感谢吧务设精@RAX是一块豆腐


                  IP属地:西班牙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4-11-29 16:21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4-12-04 13:53
                    收起回复
                      楼主要不要介绍下犹他盗龙猎杀同时期生境内的大型鸟臀目猎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4-12-04 13:54
                      收起回复
                        恐爪龙的咬合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4-12-04 13:58
                        收起回复
                          这场猎杀里的体型差距居然这么大?恐爪龙和肌腱龙相差15-18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4-12-04 13:59
                          收起回复
                            好帖,学习了,谢谢,点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4-12-05 08:28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4-12-05 0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