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认为恐爪龙更多依靠它们在手和脚上的爪子来制服猎物,而不是它们的头骨和牙齿这一兽脚类普遍性的功能能力,因为当对恐爪龙进行行为学分析时,常常会把它们的牙齿比作为科莫多巨蜥,认为在捕猎和进行时,牙齿对猎物骨骼构成的伤害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个假设下,恐爪龙对骨骼的摄入是非常少量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据Moreno等人得出的结论,科莫多巨蜥有非常明显的低咬力倾向,1.6米长的雄性个体单侧远端咬力仅为20-39N,与这些假设一致的是在腱龙和恐爪龙共同埋藏的地点中,都没有对腱龙的骨骼造成大的伤害,只有一个椎骨上的牙齿咬痕被归入到恐爪龙;不过Ostrom在1963年提到的幼年腱龙的骨骼中发现了嵌入的牙齿,表明恐爪龙的牙齿可以刺穿骨头。
2003年,FMNH的研究人员在克罗夫兰的浅灰色粘土层中发现了一个成年的腱龙化石标本FMNH PR 2261,在周围发现了5颗恐爪龙牙齿,所有的牙齿根部都产生断裂,可以确定是在对FMNH PR 2261进行捕食活动的过程中与颌骨脱落,其中三颗牙齿在FMNH PR 2261的胸腔内被发现,最完整的齿冠高11mm(有1mm~2mm的尖端缺失),基底长5.5mm,舌侧隆起的锯齿密度为每5mm分布16个-17个锯齿,有趣的是这三颗牙最小的反而有密度最高的锯齿分布(每5mm分布20个锯齿),同时在左肱骨附近也发现了两个D形截面牙,每5mm分布18个锯齿,第二个无锯齿分布

FMNH PR 2261的肢骨显示了多样的病理学特征,右腓骨的骨干在近端有三个平行分布的牙齿印痕,每个间隔3.9mm~3.5mm,这些牙痕的方向垂直与腓骨骨干横向的轴线,其长度5.0mm-5.8mm,最远的两个牙痕呈Y形,中间也有间隔存在,可以看到,这些牙齿是对腓骨横着来回滑了一次,因为垂直于骨干轴,这些牙痕间的间距准确反应了牙齿在颌部时的齿间距

在FMNH PR 2261的左桡骨也有牙齿造成的三处穿刺痕迹,两处在桡骨骨干的背面,一处在其对侧面,所有的三个穿孔都穿破了皮层,且都有≥6.5mm深,背侧的两个穿孔一个是椭圆形,另一个是扁豆状的,穿孔的大小证明造成这些病理痕迹的牙齿比在FMNH PR 2261周围发现的五个牙齿都要大,从放入咬痕中的胶制模型看,其大小和形状是典型的驰龙类牙齿,并与已知最大的恐爪龙标本相匹配(YPM 5210和YPM 5232)

除了牙齿在形态上非常近似,根据咬痕与重爪龙齿列匹配,可以证明背侧两个咬痕在绝对长度和相对宽度上与上颌骨第一齿和第四齿的比例相近,在背侧的咬痕中,其椭圆形咬痕比扁豆形宽了50%,即使二者长度相等,表明创造椭圆形咬痕的牙齿会比创造扁豆形咬痕的牙齿要更宽,没有第二第三齿的咬痕可能是因为在参与这次捕猎前就已脱落,还没来得及萌发,其对侧面咬痕也是扁豆形
可以确定桡骨的三个咬痕都是同一个个体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