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吧 关注:80,690贴子:713,243
  • 0回复贴,共1

红糖与痛经关系的深度探讨2(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辨证分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p61把痛经分为气血瘀滞、寒湿凝滞、肝郁湿热、气血亏虚、肝肾亏损5型。
8.2.1气血瘀滞: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8.2.2寒湿凝滯: 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8.2.3肝郁湿热: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低,或感腹内灼热。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时伴乳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平素带下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8.2.4气血亏虛: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行量少质稀。形寒肢疲,头晕目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弦。
8.2.5肝肾亏损: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红无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1997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5型。

一、气血瘀滞(气滞血瘀型)
【其它归类:(实症)(偏寒证)(气滞兼血瘀)(不通则痛)(适用红糖)】
1、标准定义:
8.2.1气血瘀滞: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2、临床表现:
1) 痛经时间:疼痛主要出现在经前或经期,月经干净后疼痛通常会消失。
2) 疼痛部位及相关症状:主要为小腹胀痛,可能伴随乳房和胸胁的胀痛。严重疼痛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
3) 按压反应:患者通常会拒绝按压小腹,因为按压会加剧疼痛。
4) 受热反应:热饮或热敷可能不会带来明显的疼痛缓解,或者只能轻微减轻。
5) 经量、颜色及经行:经量少且排出不畅,颜色紫黑并可能伴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通常会减轻。
6) 舌苔及脉象:舌质紫黯,可能有瘀点,苔薄白。脉沉弦或涩,反映体内气滞血瘀的情况。
3、病因分析:
这类痛经患者多因情绪不稳定、长期抑郁或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局部,无法调达。肝气郁滞进一步引起血瘀,最终引发痛经。冲任气血郁滞,气血运行不畅,是经期腹痛的主要原因。经血瘀滞形成色暗的血块,血块排出后瘀滞稍通,疼痛暂时缓解。但如果不解决根本的气滞血瘀问题,下次经期腹痛仍会复发。舌质紫暗和脉沉弦是气滞血瘀的典型表现。
4、治疗与调理:
对于这类患者,中医推荐服用一些具有活血止痛、疏肝理气功效的方剂,如香附四物汤、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以及八物汤。
①香附四物汤:由熟地、川芎、香附(酒炒)、元胡索、白芍(酒炒)、当归、木香等药材组成。此方剂能够补气行气,特别适用于经脉气血凝滞而痛胀的患者。
②膈下逐瘀汤:这是一种出自《医林改错》的中药方剂,具有活血逐瘀、破症消结的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积聚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及由瘀血所致的肾泻和久泻。对于气血瘀滞的患者,膈下逐瘀汤能够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滞。
③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等药材组成。此方剂能够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广泛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对于气血瘀滞的患者,血府逐瘀汤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滞,缓解疼痛。
④八物汤:由炙甘草、白术、茯苓、茯神、川芎、赤芍、白芍、桂枝等八味中药组成。此方剂具有补益脾胃、健脾化湿、调经止痛、补血养血、舒筋活血等功效。对于气血瘀滞的患者,八物汤能够调理脾胃功能,帮助消化和吸收,同时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瘀血引起的痛症。
⑤治疗与调理建议:
饮食调理:患者应多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山楂、桃仁、红糖等,同时避免过多摄入寒凉、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以保持饮食的均衡,有助于改善气血瘀滞。
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适度的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同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护好腰腹部和下肢,避免受寒。
情绪管理: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影响。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法来帮助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缓解气滞血瘀带来的不适。
中医理疗: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以考虑采用中医的理疗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如艾灸、拔罐和推拿按摩等。
5、适用的红糖配伍:
红糖、大枣、祁白芷、甘草、胡椒(沪生堂益母红糖)。该配伍通过红糖的活血化瘀作用,辅以大枣、甘草、胡椒等成分的协同增效,以及祁白芷的散寒止痛作用,共同针对气血瘀滞型痛经进行治疗。这种配方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淤血排出,缓解疼痛症状,对于气血瘀滞型痛经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其成分还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美肤养颜等附加功效,坚持每天饮用可带来更佳的综合效果。该配伍对于寒湿凝滯型痛经亦有较好的疗效。
二、寒凝胞中(Ⅰ.寒湿凝滞型、寒凝血瘀型Ⅱ.阳虚内寒、胞宫虚寒症)Ⅰ.寒湿凝滞(寒凝血瘀型)
【其它归类:(实症)(寒症)(血瘀)(不通则痛)(适用红糖)】
1、标准定义:
8.2.2寒湿凝滯: 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2、临床表现:
1) 痛经时间:疼痛主要出现在经前或经期。
2) 疼痛部位及相关症状:小腹冷痛为主要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全身形寒肢冷,即感觉身体整体发冷,手脚冰凉。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面色苍白、肢冷汗出、发生昏厥。小便清长,即尿量偏多且尿液清澈。
3) 按压反应:小腹通常拒绝按压,因为按压可能加剧疼痛。
4) 受热反应:热饮或热敷通常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
5) 经量、颜色及经行:经量偏少,颜色紫黯,并可能伴有血块。
6) 舌苔及脉象:舌苔白,表示体内有寒气或湿气。脉象细或沉紧,细脉可能与气血瘀滞有关,沉紧脉则提示体内有寒凝或实邪阻滞导致气血不畅。
3、病因分析:
这类痛经患者多因饮食不当导致,如经期过量摄入冰冷、寒性食物,使子宫受寒凝影响导致血瘀。另外,身体虚弱时易受寒湿风冷之邪侵入体内,寒邪凝滞于胞宫,进而造成气血凝滞,最终引发痛经。寒湿伤及下焦,侵入胞宫,致使血液受寒而凝滞,行经不畅导致疼痛。经血色暗且有血块,同时寒湿阻碍中焦运化,遏制阳气,影响水湿代谢,从而引发畏寒、便溏、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他症状也均因寒湿阻滞而产生。
4、治疗与调理:
对于这类患者,中医推荐服用一些具有活血止痛、温经散寒功效的方剂,如少腹逐瘀汤和温经汤。
①少腹逐瘀汤:通常包含当归、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的药物,以及小茴香、干姜等温经散寒的药物。此方剂主要功效在于活血止痛,温经散寒。它适用于那些由于寒湿凝滞导致的痛经,特别是当症状表现为小腹冷痛、经血有血块、经色暗紫时。一般需要在经期前开始服用,具体剂量和服用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②温经汤:常包含吴茱萸、桂枝等温经散寒的药物,以及当归、川芎等养血活血的药物。主要用于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它适用于虚寒和瘀血阻滞所致的痛经,症状可能包括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等。需要在经期前开始服用,剂量和服用方法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嘱来调整。
③治疗与调理建议:
饮食调理:患者在饮食上应避免寒凉和生冷食物,多吃温热性食物,如红糖、红枣、桂圆、生姜等,以助于温经散寒。
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在经期前后,特别注意腰腹部的保暖,避免受寒。
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的不稳定也可能加重痛经的症状。
中医理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考虑采用中医的理疗方法,如艾灸、拔罐等,以辅助温经散寒和活血化瘀。
5、适用的红糖配伍:
红糖、老姜(干姜)、紫苏、甘草、葱白(沪生堂姜汁红糖)。该配方通过红糖的益气活血、老姜的温里散寒、紫苏的发汗解表与理气宽中、甘草的补脾益气与调和诸药以及葱白的通达阳气与发汗解表等作用的相互协同,能够有效地改善寒湿凝滞型痛经的症状。这种配方不仅能够缓解疼痛感,还能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提升机体的抗寒能力,对于此类痛经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该配方对风寒感冒亦有较好疗效。
Ⅱ.阳虚内寒(胞宫虚寒症)
【其它归类:(虚症)(寒症)(血瘀)(不通则痛)(适用红糖)】
1、标准定义:
属常见混合症状,非官方标准型,是一种由于肾阳不足导致的胞宫虚寒症状。经行不规则,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伴面色晦暗,肢体冰冷,经少色暗淡。喜按。喜温,得温痛减。苔白润,舌下脉络迂曲,脉象弦涩。
2、临床表现:
1) 痛经时间:月经不规则,疼痛可能出现在经期或经后。
2) 疼痛部位及相关症状:小腹冷痛为主要症状,同时可能伴有面色晦暗、口唇和指甲颜色暗淡,甚至出现瘀点、瘀斑,四肢冰冷,尤其手脚冰凉。患者还可能出现腰腿酸软,小便清长且尿量偏多。
3) 按压反应:患者通常喜欢按压腹部,因为揉按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4) 受热反应:患者喜温,热饮或热敷通常能有效减轻疼痛。
5) 经量、颜色及经行:经量偏少,颜色暗淡。
6) 舌苔及脉象:舌苔白润,表示体内有寒湿。舌下脉络迂曲,暗示气血运行不畅。脉象弦涩,弦脉提示气滞,涩脉则反映血瘀,共同表明气血运行受阻。
3、病因分析:
这类痛经患者多因先天遗传、多胎多产、房事过度等因素导致肾阳虚弱,胞宫失于温煦,虚寒内生,进而影响血液运行,造成痛经。肾阳虚导致冲任二脉和胞宫缺乏温煦,寒气滞留,引发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经少色暗。温热能化解寒气,故患者喜温且得温则痛减。此外,非实寒凝血,患者喜揉按以缓解疼痛。肾阳不足还可导致腰部失于温煦,出现腰腿酸软、小便清长等症状。这些症状均为肾阳虚弱的表现。
4、治疗与调理:
对于这类患者,中医推荐服用一些具有温经暖宫、调血止痛功效的方剂,如温经汤和当归四逆汤。
①温经汤:此方剂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的功效,是治疗胞宫虚寒的经典方剂。其组成通常包括吴茱萸、桂枝等温经散寒的药物,以及当归、川芎等养血活血的药物。通过服用温经汤,可以改善小腹冷痛、月经不调等症状,达到温经暖宫的效果。
②当归四逆汤: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血虚寒厥证,对于阳虚内寒引起的痛经也有良好的疗效。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作用。通过服用当归四逆汤,可以缓解小腹冷痛、腰膝酸软等症状,达到调血止痛的效果。
③治疗与调理建议: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红枣等,避免食用寒凉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胞宫虚寒的症状。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牛奶、鸡蛋等,以增强体质。
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在经期前后,特别注意腰腹部的保暖工作,避免受凉。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拳等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暖宫作用。
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缓解痛经症状非常重要。建议患者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影响。
中医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以考虑采用中医的理疗方法如艾灸、拔罐等来辅助温经暖宫和调血止痛的治疗。这些理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5、适用的红糖配伍:
红糖、大枣、祁白芷、甘草、胡椒(沪生堂益母红糖)。该配伍配伍能够针对阳虚内寒(胞宫虚寒症)型痛经的病因和症状进行全面调理。通过温暖胞宫、散寒化瘀、益气养血、通窍止痛等多方面的功效,有效缓解痛经带来的不适感,并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三、肝郁湿热(湿热下注型、湿热瘀阻型)
【其它归类:(实症)(热症)(气滞兼血瘀)(不通则痛)(不适用红糖)】
1、标准定义:
8.2.3肝郁湿热: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低,或感腹内灼热。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时伴乳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平素带下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2、临床表现:
1) 痛经时间:疼痛主要出现在经前或经期。
2) 疼痛部位及相关症状: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可能痛及腰骶部,或伴有腹内灼热感,经来时疼痛加剧。同时,患者可能伴有乳房和胸胁的胀痛,时有低热起伏,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以及平素带下色黄稠厚或有异味。
3) 按压反应:患者通常拒绝按压腹部,因为按压可能加剧疼痛。
4) 受热反应:热饮或热敷通常不能明显缓解疼痛,甚至可能加剧症状。
5) 经量、颜色及经行:经量偏多,质地稠厚,颜色鲜红或紫黯,可能伴有小血块。经期可能延长。
6) 舌苔及脉象: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提示体内湿热蕴结,肝气郁结。
3、病因分析:
此类痛经患者多因体质偏热,湿热内蕴,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形成瘀滞性疼痛。在经期或产后,身体容易感受湿热之邪,湿热稽留于冲任二脉,或蕴结于胞宫,与经血相结,从而引发痛经。湿热下注还可伤及任带二脉,导致带下异常。治疗时应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为主,以缓解痛经症状并改善体质。
4、治疗与调理:
对于这类患者,中医推荐服用一些具有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功效的方剂,如清热调血汤、芍药汤、芩连四物汤。
①清热调血汤:此方剂具有清热凉血、调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湿热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其组成通常包括黄连、黄芩等清热燥湿的药物,以及当归、川芎等养血活血的药物。
②芍药汤:芍药汤是一种经典的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痢疾,但对于肝郁湿热引起的腹痛、便脓血等症状也有良好的疗效。其组成中包括芍药、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调气和血的药物。
③芩连四物汤:此方剂由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加入黄芩、黄连而成,具有养血清热、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湿热伴有血虚的患者,能够兼顾清热除湿和养血化瘀的需求。
④治疗与调理建议:
饮食调理:患者应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等,以助于清热利湿。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湿热症状。同时,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气血运行,有助于缓解湿热瘀阻的症状。
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缓解肝郁湿热的症状非常重要。患者应该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影响。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法来帮助调节情绪状态。
中医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以考虑采用中医的理疗方法如针灸、拔罐等来辅助清热除湿和化瘀止痛的治疗。
5、适用的红糖配伍:
不适用红糖调理。
但不排除红糖中糖分的摄入后能够刺激身体分泌多巴胺及安慰剂效应的情况下,饮用红糖会缓解痛经的可能性。
四、气血亏虚(气血虚弱型)
【其它归类:(虚症)(寒热证不明显)(气滞血瘀不明显)(不荣则痛)(适用红糖)】
1、标准定义:
8.2.4气血亏虛: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行量少质稀。形寒肢疲,头晕目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弦。
2、临床表现:
1) 痛经时间:疼痛主要出现在经期或经后。
2) 疼痛部位及相关症状:小腹隐痛为主要症状,患者可能同时感到形寒肢疲、头晕目花、心悸气短。此外,还可能伴有食欲减退、便溏等症状。
3) 按压反应:患者通常喜欢按压腹部,因为揉按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4) 受热反应:受热反应不明显,但热饮或热敷有时可减轻症状。
5) 经量、颜色及经行:经行量少,质地稀薄,颜色可能偏淡。
6) 舌苔及脉象:舌质淡,苔薄,脉细弦,提示体内气血不足。
3、病因分析:
此类痛经患者多因过度劳累、疾病损耗或脾胃虚弱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则冲任二脉失养,胞宫失于濡润,从而形成气虚血滞,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引发痛经。治疗时应以补益气血为主,以缓解痛经症状并改善体质。患者也应注意休息和调养,避免过度劳累和疾病损耗。
4、治疗与调理:
对于这类患者,中医推荐服用一些具有是益气补血止痛功效的方剂,如十全大补汤和桃红四物汤。
①十全大补汤:此方剂是经典的补益方剂,由当归、黄芪、白术等多味草药组成,具有温补气血的功效。它能够促进气血的生成与循环,改善体质,特别适用于气血两虚的患者。
②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入桃仁、红花而成,具有养血活血、补虚调经的功效。此方剂不仅可以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对于因气血亏虚导致的各类症状也有良好的疗效。
③治疗与调理建议:
饮食调理:患者应多食用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鱼类、大枣、桂圆、山药等,以补益气血。同时,避免过度节食或偏食,确保饮食的均衡和营养。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以疏通经络,强身健体。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有助于恢复体力,促进气血的生成与循环。
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气血亏虚的调理至关重要。患者应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以免影响气血的运行。
中医治疗: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考虑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方法,以辅助调理气血亏虚的症状。
5、适用的红糖配伍:
红糖、当归、藏红花、雪莲培养物、阿胶、甘草、白芷、大枣、桂圆(沪生堂当归八宝红糖)。该配伍通过红糖、当归、藏红花、雪莲培养物、阿胶等成分的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作用,辅以甘草、白芷、大枣、桂圆的协同增效,共同针对气血亏虚型痛经进行治疗。这种配方能够改善血液循环,补充身体所需血液和能量,缓解疼痛症状,对于身体虚弱的女性具有较好的补益作用。同时,其成分还具有温肾助阳、祛风除湿等附加功效,坚持适量饮用可带来更佳的综合效果。
五、肝肾虚损(肝肾亏虚型、肝肾亏损型)
【其它归类:(虚症)(寒热证不明显)(气滞血瘀不明显)(不荣则痛)(不适用红糖)】
1、标准定义:
8.2.5肝肾亏损: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红无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2、临床表现:
1) 痛经时间:疼痛主要出现在经期或经后,多见于经净后1-2天内。
2) 疼痛部位及相关症状:小腹绵绵作痛,痛感可能连及腰骶部。同时,患者可能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健忘、失眠、小腹空坠不温或潮热等。
3) 按压反应:按压腹部可能缓解疼痛,但效果并不明显。
4) 受热反应:热敷可能缓解疼痛,但效果并不明显。
5) 经量、颜色及经行:经行量少,颜色偏红且无血块。
6) 舌苔及脉象: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或沉细,提示体内肝肾亏损,精血不足。
3、病因分析:
此类痛经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等后天因素损伤肝肾,导致精亏血少,冲任二脉失养,胞宫失于濡润。行经之后,精血更虚,冲任胞脉失养加重,从而引发痛经。治疗时应以补益肝肾、养血调经为主,以缓解痛经症状并改善体质。同时,患者也应注意休息和调养,避免过度劳累和房事损伤。
4、治疗与调理:
对于这类患者,中医推荐服用一些具有益肾养肝止痛功效的方剂,如调肝汤和益肾调经汤。
①调肝汤:此方剂具有调补肝肾、养血止痛的功效。其组成通常包括山萸肉、巴戟天、当归、白芍等药材,这些药材能够协同作用,改善肝肾亏虚引起的症状,如腰膝酸软、小腹隐痛等。同时,根据具体症状,还可以对方剂进行加减,如见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可加香附、川楝等药材。
②益肾调经汤:此方剂主要功效为补肾填精、养血调经,适用于肝肾亏虚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其组成包含有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的药材,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肝肾亏虚的病理状态。
③治疗与调理建议:
饮食调理:患者应多食用具有滋阴补肾、养肝明目作用的食物,如枸杞、桑葚、银耳等。同时,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温热性的食物,以免耗伤肝肾之阴。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肝肾功能的恢复。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瑜伽等,以舒缓身心,强身健体。但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过度劳累损伤身体。
生活习惯: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在性生活方面要有所节制,避免过度损伤肾气。同时,戒烟限酒也有助于减轻肝肾的负担。
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肝肾亏虚的调理非常重要。患者应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影响,以维持身心和谐健康。
5、适用的红糖配伍:
不适用红糖调理。
但不排除红糖中糖分的摄入后能够刺激身体分泌多巴胺及安慰剂效应的情况下,饮用红糖会缓解痛经的可能性。
六、混合型痛经:
混合型痛经是一个复杂的病症,它并非由单一的病理机制引发,而是由上述五种痛经类型中的两种或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痛经的病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因此需要综合诊断和治疗。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识别出主要的病理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常见的痛经类型包括:
实证:气滞血淤;寒凝血淤;淤阻胞宫;淤热互结;寒凝胞宫兼气滯血淤;血虚寒凝兼气滞血淤;寒湿凝滞兼气滞血淤;湿热下注兼气滞血淤。
虚证:肝肾阴虚;冲任虚寒兼气血两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兼气血两虚。
虚实夹杂证:气血两虚兼气滞血淤;血虚夹淤兼气机阻滞;冲任虚寒兼气滞血淤;肾虚血淤;血虚夹淤;肝郁血虚兼脾失健运;血虚寒凝;肝肾阴虚兼气滞血淤。
其它。
总结:
一般情况下,如果痛在经前、经期,多为实证;痛在经期、经后,多为虚证。痛胀并重、且拒按,多为实证; 腹痛隐隐、喜按揉,多为虚证。
痛时得热疼痛减轻多属寒证,得热疼痛加剧多属热证。腹痛重于腹胀多属血瘀,腹胀重于腹痛多属气滞。疼痛部位多发于两侧小腹,则其病在肝,痛连腰际,则其病多在肾。不荣则痛的痛经以肾气亏虚和气血不足为主,不通则痛的痛经以气滞血瘀、寒凝血瘀为主。
根据临床统计数据显示,痛经的类型分布中,寒湿凝滞型占比最高,约为38%,其次是气血瘀滞型,占比约29%,气血亏虚型痛经则约占19%。这三类痛经合计占比达到了86%以上,构成了痛经的主要类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类型的痛经均适宜通过饮用红糖水或复配红糖水来进行缓解或治疗,这也是为何大多数女性在痛经时选择喝红糖水能够获得较好效果的重要原因。其他类型的痛经,包括肝郁湿热型和肝肾亏损型等,虽然占比相对较低,合计约占14%,但在治疗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针对性处理。总的来说,红糖水在缓解和治疗痛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寒湿凝滞型、气血瘀滞型和气血亏虚型痛经的女性来说,效果显著。


IP属地:上海1楼2024-11-18 20: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