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2贴子:112,757
  • 4回复贴,共1

杜甫:我的少年时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私交王翰、崔尚等人,进而有机会谒见张说(王翰等人是张说的门生),为仕途做些争取,增添自己的政治声望。只不过十来岁的少年杜甫,大概未必看得明白这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对他来说,名士前辈的认可和赞许,是这段经历的最大意义。他得以触碰大唐的“顶流”,期待跻身其中,就像电影里小杜甫的那句话,“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曲江宴”。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18 09:01回复
    开元五年(717),在豫州的郾城,远离京师的地方,供奉宫廷的女乐公孙大娘表演着剑器浑脱舞。当时只有她通晓这类带有胡风的持械舞蹈,“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令人群中六岁的小杜甫印象深刻,甚至五十年后都能回忆起当初的场景。而在相州,公孙大娘剑舞的另一位观众,也有着特殊的观后感:只觉剑气过处,“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自此,他体悟了书法的奥义,写出的字“始得低昂回翔之状”。两位观众的生命痕迹在天宝初年的长安交汇。杜甫写下了潇洒肆意的《饮中八仙歌》,长安名士群像,浮现在诗篇之中。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其间还有一位字写得特别好的“草圣”——“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而这个爱喝酒又写得一手绝妙草书的张旭,正是那个被公孙大娘剑舞启发的相州观众。他的书法、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盛世光芒,汇聚于此。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18 09:02
    回复
      幼年和青年时期的杜甫,主要的朋友和玩伴都和家族有关。杜甫的母亲杜崔氏是家中幼女,姐姐嫁去了荥阳郑氏。几个姓郑的表哥与杜甫年龄悬殊,但郑氏表侄却和他年纪差不多大。其中有一个叫郑遵意,和杜甫同一年出生。两家互相支持着度过了一段岁月。后来,郑遵意的官做到了群牧都副使,这是负责国家马政的官职。通过表侄的关系,杜甫在天宝十三载看到了一幅御马写真图,写下了一首《天育骠骑歌》,称赞天子之马的气度与风范。唐·韩幹《十六神骏图》(局部)这张真迹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看到的,它属于唐代马政元勋张家,流传在负责管理国家马政的群牧都副使手中。而那时的全国马政长官,杜甫表侄兼同龄旧友郑遵意的顶头上司,正是日后颠覆大唐盛世的安禄山。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18 09:03
      回复
        正活跃在一线的文学名家。杜甫提起祖父时,说“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诗对他来说,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吾家事”。在课本里,我们也能读到杜审言的作品: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诗人不仅仅只有诗人这一个身份。杜审言的官职起落与政治站位,持久地影响着杜家在政治场域中的位置。而杜审言的官场位置,和最核心的权力斗争有关:晚年的武则天刻意培植了以张易之、张昌宗为代表的内宠力量,而其㩴取政治权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笼络文学之士编修类书。
        杜审言的故交李峤、崔融、宋之问等人,都在纂修《三教珠英》的过程中卷入“二张”集团,杜审言本人更是在吉州之案平息后,受到张昌宗和崔融的特殊关照,进入麟台(秘书省)供职。
        杜审言的社交更是为杜家的人际交往划下了基本的范围:
        在这五六年时光中,杜审言除了保持与崔融等老友的交往,还结识了李邕、崔尚、王翰等文学后进,并对他们多有提携。在修文馆膺任学士的半年间,他与宋之问、武平一等人的交谊进一步深化。在杜审言死后,这些交情成为杜闲一辈宝贵的人脉资源。
        正是这些父辈甚至祖辈的朋友,构成了少年杜甫在洛阳“初游翰墨场”的记忆。李邕正是其中一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1-18 09:04
        回复
          杜甫的少年时期值得研究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25 0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