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济州名士毕文简应太守之约,骑马赶去州衙。正逢炎日当空,他口渴难耐,就到一个井台去要水喝,见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练习写字。这孩子名叫王禹偁,生在农家,帮着父母磨面为生。毕文简见他聪明伶俐,便以“磨”为题让他作诗一首。
王禹偁《磨》: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
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诗中说:只要心里是端正,不愁眼前迟迟未动,只要有人轻轻一推,便是转动的时机了。这首诗不仅切合“磨”的题意,而且把磨面同自己的身世、志向联系起来。自然而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来实现自己理想的愿望。
毕文简对这个磨面娃的文才非常欣赏,同时,也被他的诗中蕴含的情感与期望所感动,决心做那个“轻着力”的推磨人,于是就把这个磨面娃带回家中,教他读书作诗。
王禹偁《磨》: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
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诗中说:只要心里是端正,不愁眼前迟迟未动,只要有人轻轻一推,便是转动的时机了。这首诗不仅切合“磨”的题意,而且把磨面同自己的身世、志向联系起来。自然而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来实现自己理想的愿望。
毕文简对这个磨面娃的文才非常欣赏,同时,也被他的诗中蕴含的情感与期望所感动,决心做那个“轻着力”的推磨人,于是就把这个磨面娃带回家中,教他读书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