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鹿鸣吧 关注:138贴子:15,563

涂良川: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形上意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18 00:02回复
    [摘 要]
    .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理解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通过对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方式、内容、形式、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探讨,马克思形成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颠倒”,形成了他“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否定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使哲学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本质特征。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18 00:02
    回复
      2025-05-22 21:43:49
      广告
      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不仅是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现实基础,而且是马克思改造哲学基本问题、诠释“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现哲学观念变革和创建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前提与理论根基。人通过感性活动,打破了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对立,建立起了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感性世界。“感性活动”不仅蕴涵着人与世界的秘密,而且蕴涵着哲学的秘密。马克思对“感性活动”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探讨一条现代哲学可能的出路,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是马克思表达自己哲学基本观点的思想方式,具有丰富的形上意蕴。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18 00:03
      回复
        一、
        “感性活动”:知识论的前提性批判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1-18 00:04
        回复
          “全部哲学,特点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的这一论断逻辑蕴涵了“‘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是‘理论思维的本能和无条件的前提’”,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知识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因此,“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对那种从知识论的进路来寻求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前提性批判。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18 00:04
          回复
            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不仅是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现实基础,而且是马克思改造哲学基本问题、诠释“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现哲学观念变革和创建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前提与理论根基。人通过感性活动,打破了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对立,建立起了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感性世界。“感性活动”不仅蕴涵着人与世界的秘密,而且蕴涵着哲学的秘密。马克思对“感性活动”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探讨一条现代哲学可能的出路,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是马克思表达自己哲学基本观点的思想方式,具有丰富的形上意蕴。一、“感性活动”:知识论的前提性批判 “全部哲学,特点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的这一论断逻辑蕴涵了“‘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是‘理论思维的本能和无条件的前提’”,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知识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因此,“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对那种从知识论的进路来寻求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前提性批判。 在人的“感性活动”中,思维的内容方面和形式方面是自然合一的。近代以前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视阈中,思维的内容和形式是分裂的,总是力图在知识论的意义上来达致二者的统一。旧唯物主义发展了思维对象的可经验内容,唯心主义则构造了思维形式的理论体系。虽然黑格尔致力于统一二者,但也只是以其辩证法逻辑地预示了“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是“思维理论思维的本能和无条件的前提”。那么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吸收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批判费尔巴哈的“直接感性”确定性,马克思发现人的“感性活动”。这一方面造就了思维的主体,另一方面创造了思维的对象,使“存在和思维”在发生学上具有天然的合一性。其一,在感性活动中,人既改造了对象世界,又改造了自身,完成了感性与理性的完满结合,人真正成为思维的主体。人从可以触摸的感性事实开始自己的生活与生产,在人的感性活动之中,人的活动对象、活动方式以及目标追求都是实在的、可感知的。其二,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阈中,存在不是洪荒的自然,洪荒的自然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存在。存在只能是现实的、感性的存在,是人的对象性的创建之物。因此,思维所面对的存在,“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态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在感性活动中,虽然自在世界具有优先性,但是这种优先性并不构成其直接作为思维所应面对之存在的理由与根据;相反,那个由人感性活动参与创建的对象性世界才是思维所应面对的存在。因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18 00:05
            回复
              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不仅是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现实基础,而且是马克思改造哲学基本问题、诠释“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现哲学观念变革和创建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前提与理论根基。人通过感性活动,打破了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对立,建立起了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感性世界。“感性活动”不仅蕴涵着人与世界的秘密,而且蕴涵着哲学的秘密。马克思对“感性活动”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探讨一条现代哲学可能的出路,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是马克思表达自己哲学基本观点的思想方式,具有丰富的形上意蕴。一、“感性活动”:知识论的前提性批判 “全部哲学,特点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的这一论断逻辑蕴涵了“‘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是‘理论思维的本能和无条件的前提’”,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知识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因此,“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对那种从知识论的进路来寻求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前提性批判。 在人的“感性活动”中,思维的内容方面和形式方面是自然合一的。近代以前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视阈中,思维的内容和形式是分裂的,总是力图在知识论的意义上来达致二者的统一。旧唯物主义发展了思维对象的可经验内容,唯心主义则构造了思维形式的理论体系。虽然黑格尔致力于统一二者,但也只是以其辩证法逻辑地预示了“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是“思维理论思维的本能和无条件的前提”。那么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吸收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批判费尔巴哈的“直接感性”确定性,马克思发现人的“感性活动”。这一方面造就了思维的主体,另一方面创造了思维的对象,使“存在和思维”在发生学上具有天然的合一性。其一,在感性活动中,人既改造了对象世界,又改造了自身,完成了感性与理性的完满结合,人真正成为思维的主体。人从可以触摸的感性事实开始自己的生活与生产,在人的感性活动之中,人的活动对象、活动方式以及目标追求都是实在的、可感知的。其二,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阈中,存在不是洪荒的自然,洪荒的自然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存在。存在只能是现实的、感性的存在,是人的对象性的创建之物。因此,思维所面对的存在,“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态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在感性活动中,虽然自在世界具有优先性,但是这种优先性并不构成其直接作为思维所应面对之存在的理由与根据;相反,那个由人感性活动参与创建的对象性世界才是思维所应面对的存在。因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 而且,“感性活动”作为人创造性的存在方式,既使对象世界向思维呈现又创造性地改造思维的形式。思维的内容与思维的形式在人的感性活动中被创造性地丰富与改造。第一,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样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即使感性在圣布鲁诺那里被归结为像一根棍子那样微不足道的东西,它仍然必须以生产这根棍子的活动为前提。”因此,对人而言“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这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与这些抽象概念分隔开来并与这些抽象概念不同的自然界,就是无,是证明自己为无的无,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独立于人、外在于人的自在世界,一方面由于没有人的感性活动参与创造,不可能真正成为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人的感性活动,只能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抽象的、不可能向思维呈现的自在之物。感性活动,不仅创建了作为思维对象的存在,而且开启了存在向思维呈现的可能性。第二,感性活动,既使人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真正切入“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更使思维的形式得到创造性的改造。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根本性改造就在于,并不是在思想的思辨中去寻求思维的形式,而是在人的实践的感性活动中去发现、改造和检验思维的形式。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1-18 00:05
              回复
                所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人的“感性活动”真正展示为人的现实的历史。思维不再是脱离人感性活动和人类历史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抽象把握,而是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面向人的自由与完善,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的价值性关切,是和存在的真正合一。存在的外在性,即人感性活动的对象化和外化;思维的抽象性,即融贯了外在世界的价值性。“在这里不应把外在性理解成显露在外的并且对光、对感性的人敞开的感性;在这里应该把外在性理解为外化,理解为不应有的偏差、缺陷。”“既然抽象思维是本质,那么外在于它的东西,就其本质来说,不过是某种外在的东西。抽象思维者同时承认感性、同在自身中转动的思维相对立的外在性,是自然界的本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是思维不同于存在,存在不同于思维的关系,而是统一于人现实感性活动的思维与存在关系,存在之根本目的就在于确证思维,思维之根本追求就在于把握存在。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1-18 00:06
                回复
                  2025-05-22 21:37:49
                  广告
                  二、
                  “感性活动”: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颠倒”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18 00:07
                  回复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颠倒”,这一理论成果具体化他“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人思维的对象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离开感性活动的思维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争论,不能真正完成从“地上升到天上”的哲学革命。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1-18 00:07
                    回复
                      首先,人现实的感性活动和人创造的感性世界是哲学思维的根本出发点。“感性必然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从人现实的社会生活来看,哲学思考必须从人现实的感性生活和感性活动出发,这些必须在哲学思维中得到真正的全面恢复,否则就只能形成关于人类生成与发展的抽象思辨,而不可能形成面对人类生活本身的哲学思维。在“感性活动”中,那些自然人的感觉器官与感性意识都成为思维的对象。“眼睛成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成为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在哲学思维中,如果忽视感性活动的现实性,势必造成“自在和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对立”,造成“抽象的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感性意识不是抽象的感性意识,而是人的感性意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1-18 00:08
                      回复
                        其次,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感性活动”是“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就人自身而言,人来自于自然,但并非自然的作品,而是自身创造之物;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并非是某种前定本质的逻辑展开,而是人自身感性活动创造性的生成。“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人之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独特存在方式,不仅表现人本质展开和本性生成的独特性,而且体现出感性活动对于人类本质展开和本性生成的必要性。“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感性活动的方式、内容、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决定了这种关系的发展路向,从而真正成为这种关系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在人现实的感性活动中,自然人化为人的“无机身体”,人自然化为自然的“意识主体”。使人与自然真正统一于人类社会的现实之中,因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感性活动”之所以成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是由人的存在特性和感性活动的基本特质决定的;而且,这种“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既不失现实的直观,又不失抽象的具体。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18 00:09
                        回复
                          最后,“感性活动”要求哲学思维方式必须面向人类本身,这和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特性决定,人的本性不是前定的、给予的,而是在“感性活动”中不断创生、不断完善的。人既是“感性活动”的实行主体,又是感性活动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只有从人之为人的自身根源去理解人、把握人,才能确立真正理解人的哲学思维方式。这正是马克思“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根本内涵。“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首先意味着将人看作是在感性活动中不断创造自我,生成自我的存在。这种思维方式,既注重人的自然性,又注重人的超自然性;既看重自在世界的肯定性,又看重感性活动的否定性;既注重人感性活动的独特性,又注重其普遍性;是在肯定与否定、否定与肯定、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中来把握人类生命的思维方式。面对人类本身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既能解决既成历史与生成性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又能把握自然界的制约性与“感性活动”的创造性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使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的矛盾对立真正统一于人现实的“感性活动”之中。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1-18 00:09
                          回复
                            三、
                            “感性活动”:践行世界观的生活实践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1-18 00:10
                            回复
                              2025-05-22 21:31:49
                              广告
                              马克思“感性活动”,从根本上颠倒了传统形而上学,使哲学具有鲜活的历史内涵和高远的思想意境,将抽象的存在转变成具体的存在,将直观的活动转变为生命的感性活动;完成了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与超越,揭示了唯物史观的真实内涵,使哲学真正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实现了哲学观念的变革,是作为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践行。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1-18 00: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