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极拳的重要文献《老三本》,算是目前已知的太极拳理论中影响最广的,因为其成书的时间不仅早于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而且还被杨家传抄引用,所以在陈氏太极拳的理论公开之前,《老三本》可以说是最有系统性的太极拳理论。
因此个人认为,看不懂或不愿看《图说》的人,最好是完完整整、仔仔细细研读一下《老三本》,最好是已经公开的《亦畬自藏本》,《郝和本》亦可,但是改辑于失传的《启轩本》的《廉让堂太极拳谱》最好对照一下其余二本,虽然内容差不多,但作者的标注有张冠李戴之误,算是比较遗憾的瑕疵。
如果研究过《老三本》,就不难发现无极大师所谓:“气贯周身,一气贯串,以气运身,以至鼓荡。识神消退,元神主持。以气养神,以神培气。”是多么地不知所云~
武式理论的基本概念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但是“以气运身”有三个阶段,代表以合至开的过程,第一阶段是【气敛入骨】,第二阶段是【气宜鼓荡】,最后才是【气遍全身】,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李亦畬的《五字诀.神聚》、《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有详细的描述,如:“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如果用陈鑫《图说》来解读就是“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
而武式理论的“一气贯串”则有别于前面提到的“以气运身”,因为“以气运身”的“气”是“气由己发”(也称气由脊发),但是“一气贯串”的前提则是“力从人借”,如《五字诀.身灵》中所言:“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这也是《打手要言》所讲的:“每一动,唯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其中的“左(右)重”与“著力”,皆是指他人之力之言,化解他人之力的同时并转换成我的反击之力,就是一气贯串,用陈鑫《图说》来解读就是“一引一进,阴阳无偏;即引即進,反守为攻”。
所以无极大师前段的说法,我基本上是看不出他的前后逻辑在哪里,如果已经“气贯周身”,又何须再“以至鼓荡”?因为“气遍全身”的前提就已经是“气宜鼓荡”,更别说中间还插入一句须要外力完成的“一气贯串”了~
而后段的“识神消退,元神主持。以气养神,以神培气”,我也是看得很莫名其妙,之前我虽用《黄帝内经》解释过精气神的关系,但是武式理论的“神”却是另有所指,没有什么“识神”、“元神”。
武式理论中的“神”就是指内在的专注力与反应力,也就是经历过“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的推手训练之后,汇聚这四门功夫才能领会的“神聚”,《打手要言》云:“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就是说练习推手的真正重点是在提高专注力与反应力,专注力集中、反应力灵敏,你才有机会在敌微动之时而我先动,这也就是“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用陈鑫《图说》来解释就是“虚盈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由此可知,太极拳理论中的“神”一定也不神秘,甚至背后的道理还很科学,什么“识神退散,元神主持”?简直是玄玄叨叨、不知所谓!
因此个人认为,看不懂或不愿看《图说》的人,最好是完完整整、仔仔细细研读一下《老三本》,最好是已经公开的《亦畬自藏本》,《郝和本》亦可,但是改辑于失传的《启轩本》的《廉让堂太极拳谱》最好对照一下其余二本,虽然内容差不多,但作者的标注有张冠李戴之误,算是比较遗憾的瑕疵。
如果研究过《老三本》,就不难发现无极大师所谓:“气贯周身,一气贯串,以气运身,以至鼓荡。识神消退,元神主持。以气养神,以神培气。”是多么地不知所云~
武式理论的基本概念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但是“以气运身”有三个阶段,代表以合至开的过程,第一阶段是【气敛入骨】,第二阶段是【气宜鼓荡】,最后才是【气遍全身】,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李亦畬的《五字诀.神聚》、《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有详细的描述,如:“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如果用陈鑫《图说》来解读就是“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
而武式理论的“一气贯串”则有别于前面提到的“以气运身”,因为“以气运身”的“气”是“气由己发”(也称气由脊发),但是“一气贯串”的前提则是“力从人借”,如《五字诀.身灵》中所言:“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这也是《打手要言》所讲的:“每一动,唯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其中的“左(右)重”与“著力”,皆是指他人之力之言,化解他人之力的同时并转换成我的反击之力,就是一气贯串,用陈鑫《图说》来解读就是“一引一进,阴阳无偏;即引即進,反守为攻”。
所以无极大师前段的说法,我基本上是看不出他的前后逻辑在哪里,如果已经“气贯周身”,又何须再“以至鼓荡”?因为“气遍全身”的前提就已经是“气宜鼓荡”,更别说中间还插入一句须要外力完成的“一气贯串”了~
而后段的“识神消退,元神主持。以气养神,以神培气”,我也是看得很莫名其妙,之前我虽用《黄帝内经》解释过精气神的关系,但是武式理论的“神”却是另有所指,没有什么“识神”、“元神”。
武式理论中的“神”就是指内在的专注力与反应力,也就是经历过“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的推手训练之后,汇聚这四门功夫才能领会的“神聚”,《打手要言》云:“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就是说练习推手的真正重点是在提高专注力与反应力,专注力集中、反应力灵敏,你才有机会在敌微动之时而我先动,这也就是“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用陈鑫《图说》来解释就是“虚盈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由此可知,太极拳理论中的“神”一定也不神秘,甚至背后的道理还很科学,什么“识神退散,元神主持”?简直是玄玄叨叨、不知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