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回忆里忧伤吧 关注:104贴子:20,028
  • 6回复贴,共1

这个帖子用来学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13 03:44回复
    有关于《读史方舆纪要》的两则序言。
    ……
    这两篇序言,我应该看了有个七八遍?
    说不准,只自己是差不多感觉如此。
    这是因为我自己很喜欢这两篇序言,但又往往惶心草阅,有所不守。
    就是又喜欢却偏偏没有读好,便总有莫名之意来捉弄我一下。
    所以最终决定,需要写些什么了。
    于我之莫名之意,或有三处:
    一在于二人于顾子禹之情,颇多诚挚中肯,能感染于我。
    二则此两位先生,言辞风雅涓涓,论理精微湛湛,又有教训于我。
    至乎三,乃我在文则尚怀悬疑不解之处,又因方舆一书,常引所忆,则疑虑可扰我清净。
    综之,应我心有所欲向,故存有意虑于其中,不愿弃而犹未得。
    大概此故。
    我对于序言文体,不具什么知识,只因却也常见,倒有些无审的经验。
    举凡为事,必有序章,先明其义之故,失义则不知事,读书亦如是。
    凡书尽用言辞而字句事物,以成历列篇章,章不成事则卷宗,卷不成事则书册。
    关乎此,魏禧先生所作极好,层次清晰,简明扼要,精妙在于又不止于此。
    而彭望祖先生,则于不止于此处,又越加搅荡胸怀,发挥文笔。
    此两篇序言之大概。
    所谓书序,于顾子禹而言应极为重要,乃该书为其一生心血倾注而成,于是二人作序,亦遵此意所以于以赞扬。
    魏禧所作,大概言书而表子禹,盖若书可立则其人亦可立矣,而其所注疏则清白简写。先云书之大概,此中规中矩,次以言作序之由,从中则有所见于子禹,又举书之最大,最后以韩子儒事为证。凡此类,皆可为以书荐子禹于读者。
    至乎彭望祖,则另辟蹊径,其不言书而言所以成书,由书之所包展子禹之志,由成书之难表子禹之坚,由成书历程说子禹之资赋,最后以评论结之。
    此二人之文章,亦人心所以见物者也。
    其间评洽,竟具功夫,夫欲高人者不能见之,持否疑者则不能知之,而欲学无书而缺见者,恐易趋之若鹜。
    赏者则以静看臧否,问各情怀用意,可受教训矣。
    夫一书成而众看,各用其心,各有所见,作文者,焉可不知其中曲故?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1-13 21:45
    回复
      2025-05-22 23:25:35
      广告
      ……
      ……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13 23:09
      回复
        关于《读史方舆纪要》总序一
        此序为顾子禹先生说道所以写书之因,亦其情而志也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此吾阅过本篇后之最大感想,有人继志,可为有后矣。
        今之人饰己以要誉,于斯意而滥遍是非,论做人之道,则几近于无顾,而在顾子禹先生可以乎表率矣。
        其文遥追先祖于大禹,其间浮沉沧桑一一道来,其事虽简,理义却深。待及其父,则借父训,而发悲痛巨愤,更加深情刻骨。
        此文实一情文,情之所发,乃心之所在,志之所存,亦系乎世事而已。
        其祖之事,在兴衰起落之慷慨之后见,其父之情则在其父之论显。
        凡有心识事之辈,孰不哀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1-13 23:29
        回复
          ……
          ……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1-13 23:29
          回复
            关于《读史方舆纪要》总序二
            此序旨在提醒读者勿读死书,以有免刻舟求剑之错。
            倒没说勿死读书。
            所以这是一篇议论文。
            通篇采用问答的形式书写完成。
            问的人因为顾子禹所为,所以其实带了钦慕和赞扬之情,这样于书将易信而不疑。
            顾子禹则秉志为学,所以当有所担忧,于是有反驳提醒之言。
            一则,顾子禹并非全能的,所以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只看见好,其实也有不好不到之处。
            或者未能亲自到场,这样有些东西就可能不靠谱,传言因人而异,未必皆实。
            又或者虽然亲自到场,也不是就全都明白,仍有聩聩之处。
            这是书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则,书不如向导。
            这是书用问题,可以有更善。
            三则,书是死的,事是活的,套书用即刻板又寡陋。
            这是读者问题。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14 22:15
            回复
              ……
              ……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1-14 22: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