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读史方舆纪要》的两则序言。
……
这两篇序言,我应该看了有个七八遍?
说不准,只自己是差不多感觉如此。
这是因为我自己很喜欢这两篇序言,但又往往惶心草阅,有所不守。
就是又喜欢却偏偏没有读好,便总有莫名之意来捉弄我一下。
所以最终决定,需要写些什么了。
于我之莫名之意,或有三处:
一在于二人于顾子禹之情,颇多诚挚中肯,能感染于我。
二则此两位先生,言辞风雅涓涓,论理精微湛湛,又有教训于我。
至乎三,乃我在文则尚怀悬疑不解之处,又因方舆一书,常引所忆,则疑虑可扰我清净。
综之,应我心有所欲向,故存有意虑于其中,不愿弃而犹未得。
大概此故。
我对于序言文体,不具什么知识,只因却也常见,倒有些无审的经验。
举凡为事,必有序章,先明其义之故,失义则不知事,读书亦如是。
凡书尽用言辞而字句事物,以成历列篇章,章不成事则卷宗,卷不成事则书册。
关乎此,魏禧先生所作极好,层次清晰,简明扼要,精妙在于又不止于此。
而彭望祖先生,则于不止于此处,又越加搅荡胸怀,发挥文笔。
此两篇序言之大概。
所谓书序,于顾子禹而言应极为重要,乃该书为其一生心血倾注而成,于是二人作序,亦遵此意所以于以赞扬。
魏禧所作,大概言书而表子禹,盖若书可立则其人亦可立矣,而其所注疏则清白简写。先云书之大概,此中规中矩,次以言作序之由,从中则有所见于子禹,又举书之最大,最后以韩子儒事为证。凡此类,皆可为以书荐子禹于读者。
至乎彭望祖,则另辟蹊径,其不言书而言所以成书,由书之所包展子禹之志,由成书之难表子禹之坚,由成书历程说子禹之资赋,最后以评论结之。
此二人之文章,亦人心所以见物者也。
其间评洽,竟具功夫,夫欲高人者不能见之,持否疑者则不能知之,而欲学无书而缺见者,恐易趋之若鹜。
赏者则以静看臧否,问各情怀用意,可受教训矣。
夫一书成而众看,各用其心,各有所见,作文者,焉可不知其中曲故?
……
这两篇序言,我应该看了有个七八遍?
说不准,只自己是差不多感觉如此。
这是因为我自己很喜欢这两篇序言,但又往往惶心草阅,有所不守。
就是又喜欢却偏偏没有读好,便总有莫名之意来捉弄我一下。
所以最终决定,需要写些什么了。
于我之莫名之意,或有三处:
一在于二人于顾子禹之情,颇多诚挚中肯,能感染于我。
二则此两位先生,言辞风雅涓涓,论理精微湛湛,又有教训于我。
至乎三,乃我在文则尚怀悬疑不解之处,又因方舆一书,常引所忆,则疑虑可扰我清净。
综之,应我心有所欲向,故存有意虑于其中,不愿弃而犹未得。
大概此故。
我对于序言文体,不具什么知识,只因却也常见,倒有些无审的经验。
举凡为事,必有序章,先明其义之故,失义则不知事,读书亦如是。
凡书尽用言辞而字句事物,以成历列篇章,章不成事则卷宗,卷不成事则书册。
关乎此,魏禧先生所作极好,层次清晰,简明扼要,精妙在于又不止于此。
而彭望祖先生,则于不止于此处,又越加搅荡胸怀,发挥文笔。
此两篇序言之大概。
所谓书序,于顾子禹而言应极为重要,乃该书为其一生心血倾注而成,于是二人作序,亦遵此意所以于以赞扬。
魏禧所作,大概言书而表子禹,盖若书可立则其人亦可立矣,而其所注疏则清白简写。先云书之大概,此中规中矩,次以言作序之由,从中则有所见于子禹,又举书之最大,最后以韩子儒事为证。凡此类,皆可为以书荐子禹于读者。
至乎彭望祖,则另辟蹊径,其不言书而言所以成书,由书之所包展子禹之志,由成书之难表子禹之坚,由成书历程说子禹之资赋,最后以评论结之。
此二人之文章,亦人心所以见物者也。
其间评洽,竟具功夫,夫欲高人者不能见之,持否疑者则不能知之,而欲学无书而缺见者,恐易趋之若鹜。
赏者则以静看臧否,问各情怀用意,可受教训矣。
夫一书成而众看,各用其心,各有所见,作文者,焉可不知其中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