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紫禁城院刊《故宫博物院藏长春圆思永斋两副御容画像辨析》最新考证,《乾隆帝妃与嘉庆帝幼年像轴》被悬挂在长春圆思永斋时,位于其对面的还有另外一副“二美图”,二图相对,塑造了一个虚幻的环境,使观画者位于其中时仿佛真人再现(P2)。
这两幅图,共有三位女子和一个孩童,孩童则是后来的嘉庆帝,而三位女子通过面容对比就很容易看出身份:绿衣应为嘉庆的生母令贵妃,紫衣则为嘉庆养母庆妃。而剩下那位粉衣女子,作者王志伟老师认为应该是颖妃,原因有二:
一、她与庆妃的头饰等级一样,应同为妃位,而此画绘于乾隆二十八年三月(P4),当时妃位上还有愉妃、舒妃、颖妃,其中颖妃的面容与该妃更符合;
二、颖妃与庆妃、令贵妃的晋升步调一致,同时也是令贵妃幼子永璘的养母,三人关系和睦;
该图所绘景致,与位于圆明园天然图画的竹薖楼一样,竹薖楼正毗邻永琰幼年所居的五福堂。从该画中,似能窥见永琰幼时,与两位母亲及他颖妃姨姨共同在五福堂逗乐玩闹、其乐融融的温馨场景。而乾隆帝虽不在此画中,却命人将此场景绘入画卷,悬挂至长春圆的思永斋,使他自己每次踏入此地时,就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家人的存在,何尝不是一种“隐形的入画”呢。
此外,王志伟老师推测令贵妃、颖妃在一边(《二美图》中),而对面是庆妃和十五阿哥(《皇子图》中)(所以十五阿哥是在向对面的令贵妃、颖妃招手?)王志伟老师还提到乾隆将十五阿哥单独画在思永斋的贴落上,以及画中的牡丹无不暗示着乾隆对十五阿哥的属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曾在牡丹台聚首,而牡丹台与永琰居住的“天然图画”仅一水之隔)。





这两幅图,共有三位女子和一个孩童,孩童则是后来的嘉庆帝,而三位女子通过面容对比就很容易看出身份:绿衣应为嘉庆的生母令贵妃,紫衣则为嘉庆养母庆妃。而剩下那位粉衣女子,作者王志伟老师认为应该是颖妃,原因有二:
一、她与庆妃的头饰等级一样,应同为妃位,而此画绘于乾隆二十八年三月(P4),当时妃位上还有愉妃、舒妃、颖妃,其中颖妃的面容与该妃更符合;
二、颖妃与庆妃、令贵妃的晋升步调一致,同时也是令贵妃幼子永璘的养母,三人关系和睦;
该图所绘景致,与位于圆明园天然图画的竹薖楼一样,竹薖楼正毗邻永琰幼年所居的五福堂。从该画中,似能窥见永琰幼时,与两位母亲及他颖妃姨姨共同在五福堂逗乐玩闹、其乐融融的温馨场景。而乾隆帝虽不在此画中,却命人将此场景绘入画卷,悬挂至长春圆的思永斋,使他自己每次踏入此地时,就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家人的存在,何尝不是一种“隐形的入画”呢。
此外,王志伟老师推测令贵妃、颖妃在一边(《二美图》中),而对面是庆妃和十五阿哥(《皇子图》中)(所以十五阿哥是在向对面的令贵妃、颖妃招手?)王志伟老师还提到乾隆将十五阿哥单独画在思永斋的贴落上,以及画中的牡丹无不暗示着乾隆对十五阿哥的属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曾在牡丹台聚首,而牡丹台与永琰居住的“天然图画”仅一水之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