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4贴子:613,407

回复:淮阳子(3.9)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载《正蒙·乾称篇》:“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存,就是活着;没,就是死了。存没生死,是人生的大事。张载说,做人对生不能浪费,对死也不必纠结。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死的时候,我也就心安理得,安宁而逝,无所遗憾。


IP属地:河南91楼2024-12-02 12:54
回复
    在张载的思想中,他心目中“人”的问题,就是他所要为人完成的目标,就是他给自己定下来的任务。这个任务可以划分为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就个体而言,张载就是要为社会上的每个人确立应有的信仰;就群体而言,张载就是要为社会上的所有人建立合理的秩序。


    IP属地:河南92楼2024-12-02 12:56
    回复
      整个社会良好秩序的实现,是需要社会上每个个体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而要形成这样一种“合力”,就需要社会上每一个人有共同的精神动力,需要社会上每个人都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只有社会上每个人都确立了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的正当秩序才能建立起来。


      IP属地:河南93楼2024-12-02 13:04
      回复
        “义”,是“仁”在具体情境中的落实;“智”是对仁、义、礼的认知判断;“信”,是对儒家价值理念的认同和持守。
        张载的思想建构,是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建构起来的。儒家经典是张载构建儒家伦理体系最主要、最基本的文献依据。


        IP属地:河南94楼2024-12-02 14:40
        回复
          张载认为,只有从儒家最根本的经典《易经》入手,才有可能“知天”。张载对天的认知主要是依托于《周易》而建立起来的。在《正蒙》中,张载正是通过对《周易》的重新解读,来建构起新儒家的世界观。《宋史·张载传》说张载的思想是“以《易》为宗”。


          IP属地:河南95楼2024-12-02 14:45
          回复
            张载把孟子提出的“尽心”作为修养的起点。他说,人只有“尽心”,才能“知性”,才能“知天”。要做到这一点,人就需要“大其心”,将心灵释放扩充到和宇宙一样大,将天地所赋予的本性和天道运行的规律归结于内心,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将这种精神境界落实于具体生活中,做到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形下都是恰当的,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张载称之为“至当”。张载认为,人只有达到这种“至当”的境界,才是圣人的境界。


            IP属地:河南96楼2024-12-02 14:47
            回复
              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的层面,它还需要有切实的实践才能实现。张载对儒家价值观念的建构,也不仅体现在理论的构建上,还有实践层面的建构,并由个人的修养推及社会群体的教化、国家的制度设计。


              IP属地:河南97楼2024-12-02 14:50
              回复
                就个人而言,张载将“变化气质”作为个人修养的总纲,并提出“涵泳义理”和“知礼成性”两个要点。
                学习——“涵泳义理”。张载提出,人要把认知的提高放到第一位。如何去提高人的认知?这就需要从学习入手。要对圣人的精神境界有所了解,只有通过阅读经典。只有如此,才能向圣人看齐,而学习经典,就要精通经典的义理。张载将这种方式称之为“穷理尽性”。


                IP属地:河南98楼2024-12-02 14:52
                回复
                  修习——“知礼成性”。要达到圣人的境界,还必须进行实践。张载特别提出,人要把对真理的认知和现实的实践结合起来,这就是“知礼成性”。他说的“知礼成性”,就是智慧的提升,就是对天道人性的正确认知;而“礼”,就是对社会规则的遵守。只有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人的境界。


                  IP属地:河南99楼2024-12-02 14:53
                  回复
                    张载把“心”看作人进行认知与实践的主体,他认为人的认知和实践,首先必须是心灵的转变,即从人的狭隘的心扩充到跟宇宙一样大的心,从虚妄的心转化成虚静的心,最终达到与天理的合一。而维持心与天合一的这种状态,就叫作“存心”,“存心”才能“养性”。


                    IP属地:河南100楼2024-12-02 14: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