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4贴子:613,407

回复:淮阳子(3.9)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载《经学理窟·自道》:“天下事,大患只是畏人非笑,不养车马,食粗衣恶,居贫贱,皆恐人非笑。不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亦不恤,惟义所在。”
人生在世,不必太在乎别人的非议和笑话,而只当考虑自己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合适就做,别人非议也无所谓;不合适就不做,别人非议也不必顾忌。人生做事,不必畏人非议,只是“惟义所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IP属地:河南76楼2024-12-02 09:04
回复
    《正蒙》一书编成后,《西铭》和《东铭》这两篇文字被收入该书的第十七篇《乾称》里。其中,《西铭》是《乾称》篇的第一段,《东铭》则是《乾称》篇的最后一段。而在后世,随着《西铭》这篇文章影响的扩大和认同度的提升,它又被单独拿出来,置于《正蒙》的卷首。


    IP属地:河南77楼2024-12-02 09:09
    回复
      《西铭》主要体现了张载的世界观、境界观,也就是回答了“人应该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应当做怎样的人”的问题,而《东铭》则主要反映张载的修养论和工夫论,也就是回答“做人应该怎样提升自己修养,应该怎样做人”的问题。两者都是张载思想精粹的集中表达。用现在的话来说,《西铭》是理想蓝图,《东铭》是行动指南。


      IP属地:河南78楼2024-12-02 09:10
      回复
        《西铭》基本上是选择儒家经典里的字句和事例,重新组合而成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的对典故的解释,而是借助典故来表达新的意思。《西铭》的大架构是由“家”到“天”,大思路是由“孝”而“仁”,而其中心,则在一个“我”字上。
        也就是说,这篇文字,是从“我在家庭中的位置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出发,推及“我在天地之间的位置是怎样的,我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大体而言,也就是基于对儒家“孝”的认可,而推及对儒家“仁”的确立。


        IP属地:河南79楼2024-12-02 11:12
        回复
          张载曾说,自秦汉以来,学者只知人而不知天,只求为贤人而不愿为圣人,这是求知、做人的大弊端。为什么?因为只知自己的事、自家的事,即使学做好人,也未免局限于自己家人、亲戚的范围内,算不上天地间的大人,未免狭小了些,偏执了些。因此张载所期望的,是要世人做心胸开阔、志向远大的君子、大人,而不是小家子气的小人、没有志向的俗人。这是张载思想的大脉络。


          IP属地:河南80楼2024-12-02 11:15
          回复
            张载《正蒙·乾称篇》:“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充塞天地的东西,是构成我生命的物质;统率天地的东西,是造就我本性的根源。天地间的人民百姓,都是我的同胞;天地间的千万事物,都是我的朋友。


            IP属地:河南81楼2024-12-02 11:18
            回复
              张载说:“圣,其合德;贤,其秀也。”所谓的圣人,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相合的人;而贤人则是其中优异秀出之辈。人在品德和才质上也是有所差别的,有的人经过学习和努力,成为与天地品德合一的人。有的人则成为出类拔萃者。对于这样的圣人、贤者,所有人都应该尊重、敬仰他们,并“见贤思齐”,以“必期圣人而后可”为做人的最高目标。


              IP属地:河南82楼2024-12-02 12:06
              回复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在张载看来,所谓大孝,就是“善述其事”“善继其志”。此语出自《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铭记、传述父母的事迹,继承、完成父母的志愿。


                IP属地:河南83楼2024-12-02 12:07
                回复
                  那在“事天”的层面上,怎样才算“善述其事”“善继其志”?在张载看来,就是“穷神知化”。“穷神知化”出自《周易·系辞传下》:“穷神知化,德之至也。”在这里,“知化”,就是深刻了知造物者是善化万物的;“穷神”,就是彻底地洞透造化不可知、不可测之奥秘。概括起来,以孝事天,就是要把握天地化生万物的神妙,并践行其生生不息的仁德。


                  IP属地:河南84楼2024-12-02 12:13
                  回复
                    《正蒙·乾称篇》:“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存心养性”,出自《孟子·尽心》:“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匪懈”,出自《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存心养性为匪懈”,即是要时时存仁心、养天性,只有这样才算是事天奉天而无所懈怠。
                    “不愧屋漏”出于《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指的是房屋西北角的偏僻处。古人在完成祭祀后,在这个地方设馔食敬祀。“无忝”,出自《诗经·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意思是不羞辱、不辱没。“不愧屋漏为无忝”,即在屋漏隐僻之处也能对得起天地神明、无愧无怍,才算无辱于天地。


                    IP属地:河南85楼2024-12-02 12:19
                    回复
                      大禹的父亲鲧,曾被封为崇国的伯爵,所以禹被称为崇伯子。“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出自《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意思是说,大禹恶美酒而不饮,这是因为顾及父母的养育。先秦典籍有记载,夏禹时有仪狄造酒,夏禹尝了觉得味道甘美,进而想到酒能乱人本性,于是说“后世必有因酒而亡国者”,并因此疏远了仪狄。


                      IP属地:河南86楼2024-12-02 12:26
                      回复
                        《左传》记载,郑伯的母亲偏爱他的弟弟段,后来段因为作恶多端,被郑伯诛灭,郑伯也发誓与其母终生不见面。后来郑伯请颍考叔一起吃饭,颍考叔请求带食物回家,因为自己在外面吃过了,但自己的母亲还没有吃。这件事打动了郑伯。后来在颍封人的帮助下,郑伯与其母冰释前嫌,得以相见。


                        IP属地:河南87楼2024-12-02 12:28
                        回复
                          舜本来是普通平民,他的父亲再娶,后母刁顽,常作恶言,并唆使舜父杀舜。后母生子名象,为人傲慢,亦对舜仇视。但是舜仍然对父母很孝顺,对弟弟很友爱。他虽然设法避免父亲和弟弟对自己的迫害,但对父亲和弟弟却毫无怨言;他承担全家的劳动,常在历山耕种。最后,舜的孝行不仅让父亲得到欢乐愉悦,也最终感动了天下之心,于是尧就将帝位禅让给他。


                          IP属地:河南88楼2024-12-02 12:29
                          回复
                            伯奇为周宣王时重臣尹吉甫的长子。他的母亲去世后,他的后母欲立其子伯封为太子,于是向尹吉甫说伯奇的坏话。尹吉甫听信了,把伯奇流放到荒野之外。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苹花而食之”,晨起履霜,自伤无罪而见放逐,乃作琴曲《履霜操》以述怀。后来尹吉甫心有感悟,将伯奇召回。


                            IP属地:河南89楼2024-12-02 12:32
                            回复
                              张载《正蒙·乾称篇》:“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是有社会财富;贵,是有社会地位;福,是有晚辈孝敬;泽,是有长辈关照。贫,是没有社会财富;贱,是没有社会地位;忧,是没有晚辈孝敬;戚,是没有长辈关照。张载说:我们应该看到,富贵福泽,是乾坤父母所赐用以丰厚你我的;贫贱忧戚,是乾坤父母用艰苦锻炼以成就你我的。如此才是面对人生境遇的正确态度。


                              IP属地:河南90楼2024-12-02 12: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