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4贴子:613,407

回复:淮阳子(3.9)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人的生活领域中,荀子相信人必须行动以从自然中获得他需要的东西,这是他的“天论”的主题。这一主题一方面强调“天”与“人”各有其职,人要遵循天之“常道”;另一方面强调“人的行动性”,劝告人不要放弃他的行动而将自己的命运委之于“天”。这是以主体的“人”为一方、以客观外界的自然为另一方的“天人相分”逻辑。


IP属地:河南31楼2024-11-27 13:59
回复
    在荀子的思想中,还有一种“天人相分”的逻辑,这是在人自身中以“人”的先天自然性“天”为一方、以人的后天非自然性“人为”为另一方的“天人相分观”。这种非自然的“人为”,从人的内心来说,它是人的“理性”和“精神化”的东西;就其外在表现而言,它是人的社会化的行为。荀子哲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人的“自然性”的东西转化为“人为性”的东西。


    IP属地:河南32楼2024-11-27 14:01
    回复
      孟子不仅断定“心”是能够思考的,而且还断定“心”是一种“良知”和“良能”,“心”具有“理”和“义”,具有善良的“四端之心”。在荀子那里,相互联系的“性”、“情”和“欲”,都是容易产生问题的存在。先天的“心”是一个有待“治理”、“培养”和“塑造”的存在,荀子称之为“治心”和“养心”。


      IP属地:河南33楼2024-11-27 14:05
      回复
        在荀子那里,“心”是“天君”,它是人的其他感觉器官(“天官”)的“主导者”。荀子所说的“心”,一种是后天“习得”的“心”,这是一种“精神性”的创造,它是通过“治心”和“养心”而达到的。
        荀子所说的另一种“心”,是人先天自然赋予的“血气”之“心”,是人生而具有的“认知”能力的“心”。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


        IP属地:河南34楼2024-11-27 14:09
        回复
          主张“天人合一”的庄子,是在模范和价值的意义上,要求人保持和复归“天性”的淳朴和真实;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子,其中一个愿望是要求“人”利用和运用“天”为人类提供的资源。


          IP属地:河南35楼2024-11-27 14:11
          回复
            《荀子解蔽篇》看到的人心受到的蒙蔽是广泛的:“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万物是不同的,心灵容易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掉另一面。


            IP属地:河南36楼2024-11-27 14:12
            回复
              按照荀子描述的“大清明”的“心灵境界”,那是能对“万物”达到最高程度把握的境界,是能对宇宙真理完整体现的境界:“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荀子·解蔽》)


              IP属地:河南37楼2024-11-27 14:16
              回复
                荀子的“心知”是追求“道”的“知”,而“道”在荀子那里,又不是形而上学的“天道”,而是“人道”,更具体地说是“礼乐之道”。“礼乐之道”是圣王创造的,圣王又是“人伦之至”,因此,荀子的“心知”,说到底又是认知和学习“礼乐”,认知和学习“圣王”,使自己成为“礼乐”的体现者,使自己成为“君子”和“圣人”。


                IP属地:河南38楼2024-11-27 14:18
                回复
                  不管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多么高远和超越,它为通向理想而找到的途径都是以个人的“修身”为出发点。在荀子那里,“心”的道德主导性和自主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认知和学习的结果,是后天发展和建立起来的。进行精神修炼和建立“道德自我”,按照荀子的说法,就是如何去“治心”和“养心”。


                  IP属地:河南39楼2024-11-27 14:23
                  回复
                    在荀子那里,衡量万物的标准、判断是非的尺度是普遍的“道”,它被称为“衡”。人只有掌握“道”,才能作出合乎“道”的理性选择,才能判断是非曲直,是是而非非。荀子认为“先王”与“后王”是统一的,“古”与“今”也是统一的。荀子认为“善言古者必有征于今”、“古今一度”,坚持“道”和“人道”超越古今时空,对过去和现在都是有效的。


                    IP属地:河南40楼2024-11-27 14:33
                    回复
                      要掌握道和人道,在荀子看来,需要人保持一种独特的“心灵状态”,这个状态他称之为“虚壹而静”。“心灵”有知的能力就会有倾向和记忆,这是心灵的“藏”;心灵是不断活动的,而且在不同状态下心理的活动又非常不一样,如睡梦中的梦想和闲暇时的胡思乱想,这是心灵的“动”;心灵有认知不同事物的能力,它能够“兼知”各种事物,这是心灵的“两”。


                      IP属地:河南41楼2024-11-27 14:36
                      回复
                        对于“心灵”的这种“藏”、“两”和“动”的状况,荀子不要求排除它们,他只是要求心灵还要有向“道”开放的可能和状态,这就是“虚心”、“静心”和“壹心”。
                        “虚心”强调的是心灵不为已有的东西所限制,而能够向新的东西敞开;“静心”强调的是心灵不受各种杂念的纷扰,保持宁静和平静;“壹心”强调的是心灵的专一和专注,不被众多和杂多的事物所诱使。
                        心灵达到了“虚”、“静”和“壹”的状态,它就像透亮的明镜或清澈的水一样能够清晰地显现出事物,荀子称之为“大清明”:“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荀子·解蔽》)


                        IP属地:河南42楼2024-11-27 14:37
                        回复
                          荀子设想的心灵的“虚”、“静”和“壹”状态,总体上又可以统一到“专壹”上来。这是因为心灵达到了“专壹”和“专心”,就能够不受各种杂念的干扰而保持宁静,也能够不受其他东西的妨碍而接受和认同“道”。


                          IP属地:河南43楼2024-11-27 19:34
                          回复
                            事物以类相区别,人们不可能同时从事两种不同的事物而均能有所成就,明智的做法是选择其一而“专壹”为之。荀子劝勉人们努力和勤奋学习,但学习不是漫无边际地到处花费自己的精力,学习的根本方法是将自己的“心志”和“精力”始终坚守在一个方向上。


                            IP属地:河南44楼2024-11-27 19:36
                            回复
                              《荀子劝学篇》的例子表明,不管什么事物,只要进行不间断的连续性积累,都会产生出惊人的结果。“不断的积累”所需要的就是“专心”和“专壹”。人的心灵能够广泛地认知万物,同时又容易受到万物的诱惑而被左右,只有“心灵”保持“专壹”,才能超越事物的制约。


                              IP属地:河南45楼2024-11-27 1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