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灵”的这种“藏”、“两”和“动”的状况,荀子不要求排除它们,他只是要求心灵还要有向“道”开放的可能和状态,这就是“虚心”、“静心”和“壹心”。
“虚心”强调的是心灵不为已有的东西所限制,而能够向新的东西敞开;“静心”强调的是心灵不受各种杂念的纷扰,保持宁静和平静;“壹心”强调的是心灵的专一和专注,不被众多和杂多的事物所诱使。
心灵达到了“虚”、“静”和“壹”的状态,它就像透亮的明镜或清澈的水一样能够清晰地显现出事物,荀子称之为“大清明”:“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荀子·解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