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吧 关注:111贴子:1,176
  • 0回复贴,共1

《龙道——中华文化自信与盛世》:宋元明清时代的浑浊风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口头习惯就能感受到,汉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哪里出了问题,
口头习惯会称大汉天下,大唐天下,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会称为赵家的,朱家的,
爱新觉罗家的。
宋明元清时期的政权和老百姓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宋朝还相对好一些,到元
明清时期的政权,已经完全脱离了民众,脱离了民族的心,导致民众麻木不仁,
吃人血馒头。
我们对武侠小说都有个共同认知,就是主角的理想归属都是远离俗世,去雁
门关外牧马,去草原放羊,去苍山洱海安家,就是不愿意留在人多的俗世地方。
高手都以远离江湖和红尘的纷争为最终的目的和归属,去峨眉山出家,去少
林寺剃度,去武当山做道长。
武侠小说主角远离俗世的现象,得到的最多答案是:“觉得主角们潇洒自在。”,
活出自我,与相爱的人红尘作伴。这个答案也是比较粗浅的,就像从孔子与颜回
煮饭的故事里一样,要深刻了解故事背后的逻辑,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和智慧。
导致人人向往边野的背后逻辑是因为儒教社会下的社会风气乌烟瘴气,人人
都想要远离世俗纷争。
首先武侠小说的社会背景几乎都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也正是常说的儒教社
会时期,伪儒时期,伪君子时期,卑躬屈膝的时期,名利至上的争权夺利时期,
人情世故的时期,吃人血馒头的时期。
清朝乾隆皇帝有次下江南,见江中船只来来往往,一阵感慨多到数不清船只,
属下说:“只有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正是这样名利至上的社会大环境的背景下,由上层建筑到下层百姓的名利观,
才会出现武侠小说中,主角和高手都想要逃离俗世,都有退出江湖的想法。远离
世俗纷争,说好听点是理想,说不好听是无可奈何。
不只是主角和高手都有厌世情绪,大部分老百姓皆有这种厌世情绪,厌世情
绪不是指轻生情绪,这里指厌烦俗世的情绪。逃离俗世成了宋元明清时期民众的
根本理想,因为社会风气看似表象的风光,实则内在已经乌烟瘴气了,社会风气
腐臭不堪。
儒教要的效果是:“给老百姓划好圈圈(教条)。”,你们站在那里就对了。
比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就是个儒教的“圈圈”,女性朋友都进去,
别出来,出来就批判你,道德绑架你,甚至虐杀你,这就是儒教下的封建社会黑
暗的现实。
寡妇不能再嫁,要守节,嫁了就浸猪笼;
祖上离世,要按规定守孝三年,没落实好这个条框,哪怕你对生前的父母再
好都是会被评为不孝子;
男人不能跟两个皇帝,要守忠,跟了两个皇帝就是不忠。
这些很扭曲的儒教思想横行,导致众多高人以远离俗世为最终人生理想,实
在是逼不得已也无可奈何的选择。
说到儒教的扭曲忠孝心理这件事,不得不提到两个同一时期的名字:方孝孺
和夏原吉。为了减少争议,本书讲文化,就不评论历史人物了,有兴趣的读者可
自行翻阅历史。事件结论可以参照这段话:“儒家的忠是大忠,儒教的忠是小忠。
大忠忠于国,小忠忠于君;大忠忠于民族,小忠忠于官权;正忠因忠国而忠君,
愚忠目中无国,只忠君至上也。”。
好的民风文化讲气息,接天气,接地气,接人间烟火气。儒教的圈圈,不接天气,
不接地气,也不接人间烟火气。武侠小说的高手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资本远离俗世,
退隐江湖,去往边野与牛马羊为伴,那些没法远离俗世的人,只能受困于教条之下,
为名利所困,为人情世故所困,以至精神不愉,物质不悦,想要逃可又逃不掉。
又何止是主角厌世,宋元明清儒教时期大部分稍微清醒的人都如此,因为实
在是世俗的繁文缛节条条框框太多了,且是很扭曲的伪儒思想,儒教愚忠、愚孝、
愚昧、愚钝的禁锢式思想。
《楚辞》有句诗能很好的诠释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当然屈原不是宋元明清时期的人,但屈原当时面对的情况
和宋元明清时期有几分相似。
要举例个明朝时期的诗句也可以诠释儒教下是社会氛围,唐伯虎《桃花庵歌》
的诗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世间百态皆浑浊,奈何初
心难清澈。”。为五斗米折腰的社会,浑浊不堪,屈原唐伯虎等这样的人才被逼
到社会的边缘。
中华民族习惯认为中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光明的,很难接受糟糕的过去,实
则这样的观念很难去反思错误。宋元明清依然很多观点认为这段时期中华民族的
光明伟大,但其实这一千多年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就是糟糕到一塌糊涂。只有认
识错误,才能从错误中总结出好的经验。
屈原说世人皆浊,唐伯虎说他人看不穿,在唐朝之前,中华民族是不厌世的,
学者当以入世出仕为意识正确和最终目的。以“为天下苍生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
量为己任。”,有所担当,有所信仰,有所其职,各尽所能。
儒家《论语》说:“学而优则仕。”,学而有余力,学到了好本事,学到了好本领,
学到了好智慧,学到了好能耐,学到了好技术,就去做官,就去建功立业,就去
为社会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荐贤为国,非为私人也。说大些是为了天下苍生,
说小些是为了一方百姓。
好的社会氛围下,成为“学术大家、武学大家、技艺大家”的最终目的是去
为社会造福,为人民造福,不是为了远离社会,被逼到边野去雁门关外牧牛放马。
唐朝之前的中华文化光明、淳朴、包容的社会风气背景和文化氛围能吸引来
人才,四方来朝,也能留住人才,发掘出人才,人人当先锋,人人尽所能、尽其
力为社会做贡献。和宋元明清儒教时期人才外流并厌世情形刚好相反。
良性的社会氛围,从“学而优则仕”的现象为上,到宋元明清变成了“学成
后就退隐江湖”的不得已社会风气,厌烦俗世是宋元明清时期和过去学而优则仕
时期的本质差别。


IP属地:广东1楼2024-11-04 15: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