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发一段2024年文献,欧亚洞狮在竞争中占主导地位
距今 90万年至80万年之间,化石狮和花豹也到达了欧洲。这三种豹亚科猫科动物共存了超过50万年,这些猫科动物之间存在一些竞争。然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水平仍然不太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占主导地位的狮子喜欢开阔的地方,而美洲豹则喜欢森林和水域。然而,与现代美洲豹一样,它具有相当强的生态耐受力,在开阔的地方感觉同样舒适。豹是三种猫科动物中适应能力最强的,几乎可以在任何栖息地生存。最终,花豹在距今约30万年时从化石记录中消失 (Hemmer, 2001,2003, 2004; O’Regan, 2002; Marciszak, 2014; Jiangzuo and Liu, 2020; Marciszak and Lipecki, 2022)。距今400万年以上时,锯齿虎属的物种出现在非洲、欧亚大陆和美洲两地 (Hemmer, 2001; Barnett, 2014; Hemmer and Kahlke, 2022)。 Po³udniowa 洞穴记录了该物种仍是占主导地位的大型猫科动物的时期。它在美洲存活到 MIS 2,尽管只是在其以前分布范围的边缘某处作为残存的矮小体型,特别是在欧亚大陆 (Reumer et al., 2003)。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其体型减小,从而减少了与狮子的竞争,并且由于其生态可塑性 (Hemmer, 2001; Barnett, 2014; Hemmer and Kahlke, 2022)。 Po³udniowa 洞穴的遗骸很好地符合了体型和体重减小的总体趋势。来自该地点的锯齿虎是一种中等大小和纤细的动物,它的形态和身材与其他中生代个体非常相似 (Hemmer, 2001; Barnett, 2014; Hemmer and Kahlke, 2022)。之前的修订显示锯齿虎在欧亚大陆的不同地区基本同步进化,这表明该地区存在持续的基因流 (Jiangzuo et al., 2022)。它还表明,亚种的划分应该更具时间性而非地理性 (Jiangzuo et al., 2022)。
狮子对锯齿虎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这种影响的规模和强度很难重建。在狮子出现之前,锯齿虎是欧亚古生物群落中占主导地位的猫科动物 (Petrucci et al., 2013; Barnett, 2014; Barnett et al., 2020)。锯齿虎属的成员是最成功的食肉动物物种之一,并存在于中上新世的化石材料中 (Antón et al., 2005; Barnett et al., 2020)。然而在早中生代末期,锯齿虎的体型明显减小,尤其是体重减小(Hemmer,2001,2003,2004)。上新世和早中生代个体的重量估计为雄兽250–400千克,雌兽150–220千克。更新世中、晚期的个体更小且更细长,雄兽的体重为150–220千克,雌兽的体重为100–130千克,甚至可能更轻(Hemmer,2001,2003,2004)。由于这些细长的锯齿虎同时出现在欧亚大陆的不同地区(图7),因此主要因素是什么尚不清楚。狮子压力可能在气候引起的植被变化、大型食肉动物之间竞争加剧以及海德堡人带来的压力增加 (Serangeli et al.,2015) 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几乎是未知的,但可以谨慎地推断,这些体型相似的物种,狮子和锯齿虎进行了竞争,而锯齿虎可能找到了一种降低竞争压力的方法 (图 8)。经过长期的共存,它出现在狮子不存在或密度较低的有利栖息地(Antón et al.,2005,2014;Bona and Sardella,2014)。根据古生物学数据,这种情景很难重建,因为中更新世晚期锯齿虎的记录(距今不到30万年)极其罕见。它们主要集中在中欧,如德国舍宁根镇(Schningen)遗址(33–30万年;Serangeli et al., 2015; Diedrich and McFarlane, 2017)、德国Steinheim an der Murr遗址(27–25万年;Adam,1961)、Zoolithen 和 Balve Caves遗址,均可追溯到 22–20万年(Diedrich and McFarlane, 2017)。葡萄牙的 Mealhada 记录(距今 25-20万年;Serangeli et al., 2015)和法国 Artenac Cave 遗址 5a 层(距今 25-20万年;Serangeli et al., 2015)也应加入此列表。最后,Bioœnik Cave 19b-d 层至今未被描述的波兰材料(距今约 35-30万年)也应被提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