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1日,《体育报》刮起一场关于缠丝劲的大辩论,辩论来得突然,去也匆匆,中国武术界被这场辩论弄得莫名其妙。大辩论从1964年6月1日起,至12月12日,公开发表了八篇文章,而未及刊登的文章还有十六篇,除了徐致一、李经梧、赵任情的文章外,几乎全是驳斥徐文的。大辩论虎头蛇尾,无疾而终,留下了一大堆谜团。
这场辩论由谁发起、推动的?兴师动众究竟为了何事?辩论想达到什么目的?大辩论对中国武术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又为何草草收场、不了了之?这些疑问至今没有人去研究,也没人能说得清楚。
1983年8月,香港《新武侠》杂志革新版121号编者按语说:“1964年夏天,在内地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关于太极拳理论问题的空前绝后的学术辩论。所谓‘空前’,纵观参加者之众,讨论高深,浪潮之热,涉及之广是绝无仅有的。而后又由于某些方面的关照,以‘团结为重’报上突然消失了相互辩论的学术报告,从此绝迹,类似的学术讨论再也没有露脸,暂称‘绝后’了。辩论是围绕太极拳的“缠丝劲”这一学术命题展开的,1964年6月1日,著名(吴式)太极拳家徐致一先生在《体育报》上发表了题为《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对于该文的观点,许多人认为是错误的,很有值得商榷之处,因此,不少全国闻名的太极拳家,投入了这场学术大辩论,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罗基宏、洪均生、赵任情……等等。”“引发争鸣的作始诵者为原国家体委武术科攻形意拳的李天骥先生”。……
这场辩论由谁发起、推动的?兴师动众究竟为了何事?辩论想达到什么目的?大辩论对中国武术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又为何草草收场、不了了之?这些疑问至今没有人去研究,也没人能说得清楚。
1983年8月,香港《新武侠》杂志革新版121号编者按语说:“1964年夏天,在内地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关于太极拳理论问题的空前绝后的学术辩论。所谓‘空前’,纵观参加者之众,讨论高深,浪潮之热,涉及之广是绝无仅有的。而后又由于某些方面的关照,以‘团结为重’报上突然消失了相互辩论的学术报告,从此绝迹,类似的学术讨论再也没有露脸,暂称‘绝后’了。辩论是围绕太极拳的“缠丝劲”这一学术命题展开的,1964年6月1日,著名(吴式)太极拳家徐致一先生在《体育报》上发表了题为《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对于该文的观点,许多人认为是错误的,很有值得商榷之处,因此,不少全国闻名的太极拳家,投入了这场学术大辩论,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罗基宏、洪均生、赵任情……等等。”“引发争鸣的作始诵者为原国家体委武术科攻形意拳的李天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