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提升改造,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近日重新开馆。馆内收藏了2000余件医史文物、善本医籍,还有2850余种、6000余份中药标本,涵盖中药材、中药饮片、植物药浸渍标本、动物剥制标本及矿物药标本等,中药种类、数量在全国中医药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博物馆镇馆之宝——清代圆药柜首次亮相,为难得一见的医药文物珍品。博物馆分为中药综合、中国医学史两个展厅,位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平街校区内。步入中药综合展厅,淡淡的中草药味飘香。“矿物药、大型植物药材、九大仙草、中药炮制、外来中药等展区,都是首次露脸。”馆长卢颖教授介绍,在已知的上万种中药资源中,矿物药仅占约150种,数量虽远少于植物药和动物药,但疗效确切,作用迅速,在中医药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展柜里,朱砂、炉甘石、雄黄、雌黄、孔雀石等矿物名称耳熟能详。卢颖说,它们都能被当作中药使用。“比如,这块表面呈橘红色的矿石是雄黄,入药有杀虫、解毒之效。长时间受光照射后表面的雄黄可以转变成明黄色的雌黄,还会变为白色剧毒砒霜。雄黄、雌黄不仅能入药,还是古代壁画中常见的矿物颜料。”不过她也提示,一些矿物药本身具有毒性,用药须遵医嘱。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国医学史》教材大纲为主要布展脉络,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展示中国医学发展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