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张皮,后看四只蹄,槽口摸一把,膀头一般齐”——这是当年流行在关东第一大马市的相马口诀。
关东第一大马市在范家屯,也就是二站。
清道光年间,由晋冀鲁豫等省百姓形成的闯关东的浪潮正悄然形成,人们千里迢迢举族迁徙,到关东这块封禁多年的龙兴之地寻找生路。
关东大地,沃野千里,人烟稀少,是理想的生存之地。在闯关东的浪潮中,有房氏家族从关内一路走来,推车挑担,扶老携幼,茫然前行,不知能在何处落脚。千里奔波,艰辛劳顿。一天,他们来到大黑山北麓。房家发现这里的黑土肥得流油,还有八大泉眼,泉水甘洌,清流不断,于是他们住了下来。
房家在这里开荒占草,建屋垦田,日子逐渐红火。后来,陆续有逃荒的山东老乡来此定居。按照“先居为主,以姓名屯”的传统,这里便被称为房家屯。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在此地设站,当时以长春为起点,向南每隔30公里为一站,范家屯为“二站”,公主岭为“三站”。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建成通车。沙俄翻译站名时,误将四等站“房家屯”译作“范家屯”,从此这一错误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范家屯之所以成为关东第一大马市,是因为历史的原因。
中原与边疆以金帛茶盐交换马匹的互市远在商代就有较为详尽的记载,但那时交易限于西北地区,隋唐时期,仍以突厥马及山西以北的蒙古马为主。永乐年间,辽东设三马市(两个在开原,一个在广宁)以米、帛、绢易鞑靼马(即女真人牧养的马),关东马市文化滥觞于此。

清兵入关前,清政权大力与明朝开展马市贸易;入关后,清统治者对东北实行210年的封禁政策,马市关闭。由于少数地区农耕之需,民间仍然存在少量的马匹买卖,只是构不成有规模的市场。开禁以后,由于本地区农业开发的需要,尤其是“南满”“北满”铁路的修通,使得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极为方便。
范家屯这个地方距宽城子站(长春)约27公里,是中东铁路上的重要枢纽,日俄战争奉天会战期间,日俄双方为新开河铁道桥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后日军永沼挺进队炸桥成功,中尉田村等人战死。
这里距蒙古马产地近,本地也产马,交通运输便利——这是马市形成规模的重要优势。由于范家屯当时处于吉奉两省军阀势力两不管的位置,所以给马市的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各种货币如奉票、吉大洋、永衡官帖在这里都可以流通和兑换;第二,由于是两不管地区,所以买卖双方都可以不报税。这两条也是促使范家屯马市逐渐发展成关东第一大马市的重要原因。民国初年,范家屯镇有两条主要街路分布18家大马店。这些大马店,不仅能为马匹买卖人与马匹提供在这里过夜的条件,也是马匹交易场所,可以说整个范家屯就是马市。
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农历四月为交易旺季,来自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十几个省(区)的客商云集范家屯,大量马匹或乘火车而来,或行走而至。交易十分活跃,日马匹交易量上千匹,因而号称“关东第一马市”。
马市是非常热闹的地方,每个集日都是激情澎湃的时刻。人头攒动,骏马嘶鸣,犍牛低吼,场面十分壮观。特别是冬天,人们穿着棉大衣,戴着狗皮帽子,双手抄在袖口里。冰天雪地里,车辙印、马蹄印、人的脚印交织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人、车、马融合在一起,使得马市生机勃勃。
有相马的,有讨价还价的,也有说书唱戏的,有售卖糖果小吃的。场内那些木桩上拴着骡马,吃草喝水,很是悠闲。骡马经纪人,称为“牙纪”,为买卖双方议价而“袖中手谈”,叫“捏码子”。
牙纪们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掌握不少相马的谚语。比如文章开头的四句,“先看一张皮,后看四只蹄,槽口摸一把,膀头一般齐”。看皮主要看毛色,要选骑乘的马,以红黑、枣骝为上色,青白、兔灰为下色;要选干农活的马,以黑红青白为上色,以黄沙花马为下色。看四蹄主要选蹄正、腿粗的马。槽口摸一把是看牙口,用来识别马龄,一岁门中生,二岁乳隅生。三岁乳牙换门牙,四岁一对生。五岁奶牙掉,大牙刚冒锥。六岁满口牙,七咬中区八咬边,咬断中区十二三,九岁以上进入老口,牙已外涉。看膀头是看马骨架,伸手抓腰,马受惊塌腰的谓腰软,抓腰纹丝不动谓腰硬,腰软不值钱。前裆宽、胸鼓有力气,前裆窄拉套没劲。
还有口诀“耳朵插花,不聋便瞎”“两眼暴红筋,不咬便踢人”“马瘦毛长,马壮毛光”等等。
牙纪是相马专家,他们当着卖主的面,挑出牲口缺点,要求降低售价,然后用“捏码子”方式讨价还价。在草帽下或袖口中、衣襟底,用摸指头的方式来议价。牙纪与卖主搞定价钱后,接着就在买主面前赞扬牲口的优点,同样用“捏码子”方式与买主商议价钱。牙纪与买卖双方不用语言交流,而相互以手在袖中交换想法,这种方法能保守彼此的秘密,还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
牙纪的眼光很毒,他们估算牲口分量根本不用过秤,随手牵出一头驴,熟练地摸一把脊梁,再抚一下肚子,就能直接报出这头驴的体重。
牙纪能说会道,知识面广,能把劣马说成好马,也能把好马说成劣马。旧时马市,不乏歪心眼的牙纪,他们骗人时手段有四:一是先高价买下几匹,逼走低价买马者,垄断市场;二是卖主雇人当托,诱惑买主出高价;三是磨平马齿在牙面上凿假龋,充小口马骗买主;四是给蹶马灌酒,冒充良马。
马市上验马时,买卖双方都要牵着遛遛,买主必须问清这马的来路。作为一手托两家的牙纪,要跟卖方讲清,一旦马的来路不明,将来有一天被原主认赃,卖方要包赔一切损失。
马市上有不成文的规定:卖马不卖笼头。成交后卖主即将马戴的笼头脱下,买主用绳子编个笼头拉走。
当一桩买卖成交后,牙纪就要向买卖双方收取“中介费”。马集上有专门送牲口上门的人,送到后,买家要给他一些酒钱等作为小费。
牙纪把《牛马经》上面相关的知识熟记,且能够用于实践,他就会成为马市的伯乐,自然受到买卖双方信任,佣金自然多。
马市周边的铁匠主要活计就是专门为马挂掌。为什么要给马挂掌?马在拉车或驮重物或战场作战时,马掌磨损严重,为了能使它继续工作,就要给它补掌,这就是挂掌。
铁匠炉不大,门前有一个圆木架子能拴住马匹。铁匠把要挂掌的一个马蹄子反绑在桩子上,马掌向上,把已磨薄损坏了的旧马掌撬去,拔净上面的旧钉子,再用烧红的烙铁把马蹄掌面和周围烙软,一股股蓝白烟腾起,一股股焦糊味扑鼻,这时,只见师傅手脚麻利地用快刀削去蹄上烙软的角质,削得很平整,然后铺上匹配的新马掌,把马掌钉钉进去,马掌钉要稍微向外倾斜,钉尖要在马掌的外边沿露出来,再把它卷在马蹄上,使它不能松动。挂掌之后,马匹精神,主人也高兴。
皮铺一家家也分布在马市周围,为范家屯的车马、笼具、皮革加工带来了商机。他们加工大鞭、皮条、皮笼头、皮靰鞡等皮货,还修补车马鞔具,补套缨子、绾笼头,皮匠终年活儿不断。
马市的兴旺,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商机,依托马市存在的还有兽医、收马尾的,饭店、烟馆、妓院,集市中还有卖干鲜果品和说书、唱蹦蹦戏的。可谓各种店铺鳞次栉比,酒旗招展达十里。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机械化部队的普及让马匹退出了战争;农业机械化的实行让马匹退出了农业生产。主要帮手,变成了可有可无。于是与马有着密切关系的马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范家屯大马市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最为红火,享誉全国,客商如云。1948年后逐渐由季节性马市变为常年性市场。“文革”时期,这里是吉林省唯一可以进行马匹交易的地方。到上世纪70年代,范家屯马市集中在镇南一处场地,后移到镇北,直到本世纪初停办。昔日的“关东第一大马市”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关东第一大马市在范家屯,也就是二站。
清道光年间,由晋冀鲁豫等省百姓形成的闯关东的浪潮正悄然形成,人们千里迢迢举族迁徙,到关东这块封禁多年的龙兴之地寻找生路。
关东大地,沃野千里,人烟稀少,是理想的生存之地。在闯关东的浪潮中,有房氏家族从关内一路走来,推车挑担,扶老携幼,茫然前行,不知能在何处落脚。千里奔波,艰辛劳顿。一天,他们来到大黑山北麓。房家发现这里的黑土肥得流油,还有八大泉眼,泉水甘洌,清流不断,于是他们住了下来。
房家在这里开荒占草,建屋垦田,日子逐渐红火。后来,陆续有逃荒的山东老乡来此定居。按照“先居为主,以姓名屯”的传统,这里便被称为房家屯。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在此地设站,当时以长春为起点,向南每隔30公里为一站,范家屯为“二站”,公主岭为“三站”。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建成通车。沙俄翻译站名时,误将四等站“房家屯”译作“范家屯”,从此这一错误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范家屯之所以成为关东第一大马市,是因为历史的原因。
中原与边疆以金帛茶盐交换马匹的互市远在商代就有较为详尽的记载,但那时交易限于西北地区,隋唐时期,仍以突厥马及山西以北的蒙古马为主。永乐年间,辽东设三马市(两个在开原,一个在广宁)以米、帛、绢易鞑靼马(即女真人牧养的马),关东马市文化滥觞于此。

清兵入关前,清政权大力与明朝开展马市贸易;入关后,清统治者对东北实行210年的封禁政策,马市关闭。由于少数地区农耕之需,民间仍然存在少量的马匹买卖,只是构不成有规模的市场。开禁以后,由于本地区农业开发的需要,尤其是“南满”“北满”铁路的修通,使得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极为方便。
范家屯这个地方距宽城子站(长春)约27公里,是中东铁路上的重要枢纽,日俄战争奉天会战期间,日俄双方为新开河铁道桥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后日军永沼挺进队炸桥成功,中尉田村等人战死。
这里距蒙古马产地近,本地也产马,交通运输便利——这是马市形成规模的重要优势。由于范家屯当时处于吉奉两省军阀势力两不管的位置,所以给马市的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各种货币如奉票、吉大洋、永衡官帖在这里都可以流通和兑换;第二,由于是两不管地区,所以买卖双方都可以不报税。这两条也是促使范家屯马市逐渐发展成关东第一大马市的重要原因。民国初年,范家屯镇有两条主要街路分布18家大马店。这些大马店,不仅能为马匹买卖人与马匹提供在这里过夜的条件,也是马匹交易场所,可以说整个范家屯就是马市。
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农历四月为交易旺季,来自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十几个省(区)的客商云集范家屯,大量马匹或乘火车而来,或行走而至。交易十分活跃,日马匹交易量上千匹,因而号称“关东第一马市”。
马市是非常热闹的地方,每个集日都是激情澎湃的时刻。人头攒动,骏马嘶鸣,犍牛低吼,场面十分壮观。特别是冬天,人们穿着棉大衣,戴着狗皮帽子,双手抄在袖口里。冰天雪地里,车辙印、马蹄印、人的脚印交织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人、车、马融合在一起,使得马市生机勃勃。
有相马的,有讨价还价的,也有说书唱戏的,有售卖糖果小吃的。场内那些木桩上拴着骡马,吃草喝水,很是悠闲。骡马经纪人,称为“牙纪”,为买卖双方议价而“袖中手谈”,叫“捏码子”。
牙纪们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掌握不少相马的谚语。比如文章开头的四句,“先看一张皮,后看四只蹄,槽口摸一把,膀头一般齐”。看皮主要看毛色,要选骑乘的马,以红黑、枣骝为上色,青白、兔灰为下色;要选干农活的马,以黑红青白为上色,以黄沙花马为下色。看四蹄主要选蹄正、腿粗的马。槽口摸一把是看牙口,用来识别马龄,一岁门中生,二岁乳隅生。三岁乳牙换门牙,四岁一对生。五岁奶牙掉,大牙刚冒锥。六岁满口牙,七咬中区八咬边,咬断中区十二三,九岁以上进入老口,牙已外涉。看膀头是看马骨架,伸手抓腰,马受惊塌腰的谓腰软,抓腰纹丝不动谓腰硬,腰软不值钱。前裆宽、胸鼓有力气,前裆窄拉套没劲。
还有口诀“耳朵插花,不聋便瞎”“两眼暴红筋,不咬便踢人”“马瘦毛长,马壮毛光”等等。
牙纪是相马专家,他们当着卖主的面,挑出牲口缺点,要求降低售价,然后用“捏码子”方式讨价还价。在草帽下或袖口中、衣襟底,用摸指头的方式来议价。牙纪与卖主搞定价钱后,接着就在买主面前赞扬牲口的优点,同样用“捏码子”方式与买主商议价钱。牙纪与买卖双方不用语言交流,而相互以手在袖中交换想法,这种方法能保守彼此的秘密,还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
牙纪的眼光很毒,他们估算牲口分量根本不用过秤,随手牵出一头驴,熟练地摸一把脊梁,再抚一下肚子,就能直接报出这头驴的体重。
牙纪能说会道,知识面广,能把劣马说成好马,也能把好马说成劣马。旧时马市,不乏歪心眼的牙纪,他们骗人时手段有四:一是先高价买下几匹,逼走低价买马者,垄断市场;二是卖主雇人当托,诱惑买主出高价;三是磨平马齿在牙面上凿假龋,充小口马骗买主;四是给蹶马灌酒,冒充良马。
马市上验马时,买卖双方都要牵着遛遛,买主必须问清这马的来路。作为一手托两家的牙纪,要跟卖方讲清,一旦马的来路不明,将来有一天被原主认赃,卖方要包赔一切损失。
马市上有不成文的规定:卖马不卖笼头。成交后卖主即将马戴的笼头脱下,买主用绳子编个笼头拉走。
当一桩买卖成交后,牙纪就要向买卖双方收取“中介费”。马集上有专门送牲口上门的人,送到后,买家要给他一些酒钱等作为小费。
牙纪把《牛马经》上面相关的知识熟记,且能够用于实践,他就会成为马市的伯乐,自然受到买卖双方信任,佣金自然多。
马市周边的铁匠主要活计就是专门为马挂掌。为什么要给马挂掌?马在拉车或驮重物或战场作战时,马掌磨损严重,为了能使它继续工作,就要给它补掌,这就是挂掌。
铁匠炉不大,门前有一个圆木架子能拴住马匹。铁匠把要挂掌的一个马蹄子反绑在桩子上,马掌向上,把已磨薄损坏了的旧马掌撬去,拔净上面的旧钉子,再用烧红的烙铁把马蹄掌面和周围烙软,一股股蓝白烟腾起,一股股焦糊味扑鼻,这时,只见师傅手脚麻利地用快刀削去蹄上烙软的角质,削得很平整,然后铺上匹配的新马掌,把马掌钉钉进去,马掌钉要稍微向外倾斜,钉尖要在马掌的外边沿露出来,再把它卷在马蹄上,使它不能松动。挂掌之后,马匹精神,主人也高兴。
皮铺一家家也分布在马市周围,为范家屯的车马、笼具、皮革加工带来了商机。他们加工大鞭、皮条、皮笼头、皮靰鞡等皮货,还修补车马鞔具,补套缨子、绾笼头,皮匠终年活儿不断。
马市的兴旺,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商机,依托马市存在的还有兽医、收马尾的,饭店、烟馆、妓院,集市中还有卖干鲜果品和说书、唱蹦蹦戏的。可谓各种店铺鳞次栉比,酒旗招展达十里。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机械化部队的普及让马匹退出了战争;农业机械化的实行让马匹退出了农业生产。主要帮手,变成了可有可无。于是与马有着密切关系的马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范家屯大马市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最为红火,享誉全国,客商如云。1948年后逐渐由季节性马市变为常年性市场。“文革”时期,这里是吉林省唯一可以进行马匹交易的地方。到上世纪70年代,范家屯马市集中在镇南一处场地,后移到镇北,直到本世纪初停办。昔日的“关东第一大马市”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