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640贴子:2,998,203

回复:道德经解读之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毂,轮毂(车轮)。
当,在~~时候,在~~情况下。
其,它,指轮毂。
无,没有,指轮毂中间的空。
有车之用,起到车的用途,对车有用。
30根辐条组成一个轮毂,正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才对车有用,才能称为车的组成部件。
这一句,看起来好像是强调无(空、虚)的作用。
其实不是。
有车之用,不是无(当其无的无)是有车之用,而是轮毂有车之用。
无,只是轮毂中间的空而已。
不要轮毂,只要无,能被车使用?开什么玩笑。
这一句,其实是讲有和无的关系。
可以得知,没有轮毂,就没有轮毂中间的空(无)。无,是依附于有(轮毂)才存在的。
没有有,就没有无。有是第一位的,无是第二位的。
有是什么?
有是物,是物体,是物质。
由此可见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IP属地:湖南138楼2024-11-15 22:57
回复
    二,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此句的理解,与上句相同。
    其,指器(陶器)。


    IP属地:湖南139楼2024-11-15 22:58
    回复
      三,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其,指室(房间)。
      此句的理解,与第一句相同。


      IP属地:湖南140楼2024-11-15 22:58
      回复
        前3句,都是常识。


        IP属地:湖南141楼2024-11-15 22:59
        回复
          四,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有,是客观实在的,是物,物体,物质。指前三句所说的轮毂、陶器、房间(室)。
          无,没有,不存在,空。指前三句的物体的中空。
          这一句,是对前三句的常识的概括、提炼、抽象。
          这一句是讲有和无的关系。
          什么是利?什么是用?
          现在的利、用,没什么区别了。
          其实,区别是很大的。
          利,是对器物的使用。
          用,是对器物的属性(功用、功能)的使用。
          器物的属性,属于器物。
          因此,器物是第一位的,器物的属性是第二位的。
          没有器物,就没有器物的属性,就没有器物的功能。


          IP属地:湖南142楼2024-11-15 22:59
          回复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这一句是讲有和无的关系。
            有和无的关系是:
            有是第一位的,无是第二位的。
            无,依附于有。
            没有有,就没有无。
            2,为什么要讲有和无的关系?
            因为道包含有和无。


            IP属地:湖南143楼2024-11-15 23:00
            回复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的关系,利和用的区别。
              举例说明。
              用粉笔在黑板上上写字。
              使用粉笔是利。
              使用粉笔的能在黑板上写字的属性(粉笔脱落粉尘,粉尘粘贴在黑板上)是用。使用粉笔的属性,也就是使用粉笔的功能。


              IP属地:湖南144楼2024-11-15 23:00
              回复
                这一章,讲有和无的关系。强调有是第一位的,无依附于有才能存在。没有有,就没有无。
                也就是,对于道来说:
                道包含有和无,道是看不见的有。
                有,是道的本质;无,是道的表象。
                无依附于有而存在。
                没有有,就没有无。
                IP属地:湖南删除148楼2024-11-15 22:39收起回复
                椰胡漂泊者 :道是无?笑话。


                IP属地:湖南145楼2024-11-15 23:01
                回复
                  什么是辩证?
                  辩证,就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
                  比如,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第一定律:对立统一律。
                  对立、统一,就是讲两者的关系。


                  IP属地:湖南146楼2024-11-15 23:01
                  回复
                    从这一章就可以看出,老子是唯物主义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也就是说,道德经是唯物主义哲学。
                    IP属地:湖南删除150楼2024-11-15 22:44收起回复
                    椰胡漂泊者 :当然,还可以从其它的章节里看出老子是唯物主义思想,道德经是唯物主义哲学。


                    IP属地:湖南147楼2024-11-15 23:02
                    回复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
                      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IP属地:湖南148楼2024-11-17 10:04
                      回复
                        翻译:宫廷舞蹈会让侯王的眼瞎,宫廷音乐(雅乐)会让侯王的耳朵变聋,山珍海味会让侯王的口麻(失去味觉),骑马(驾车)打猎会让侯王的心发狂,难得的财货会让侯王的行为怪诞。因此,圣人只是填饱肚子就行,而不是贪图享乐。所以,(侯王)要抛弃那些奢靡享乐的做法而要向圣人学习只要能饱肚就行了。


                        IP属地:湖南149楼2024-11-17 10:06
                        回复
                          解读:


                          IP属地:湖南150楼2024-11-17 10:06
                          回复
                            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色,指宫廷舞蹈。宫廷舞蹈,舞者的服装是色彩斑斓,五颜六色。民间的舞蹈,因为舞者穷,所以颜色单一。
                            其二,可能当时的礼制规定侯王能享受五色,而民众不能。
                            五音、五味,理解同五色。
                            驰骋畋(tián)猎,是侯王的玩乐。
                            难得之货,指金银珠宝。
                            这一句,是说侯王穷奢极欲会给侯王自己带来灾祸、损伤。
                            也就是要侯王不穷奢极欲。
                            侯王为什么能穷奢极欲?
                            因为侯王有钱。
                            侯王的钱财是哪里来的?
                            是搜刮民众的钱财得来的。
                            侯王怎么搜刮民众的钱财?
                            压迫、剥削民众。
                            因此,这一句其实是要侯王不压迫、不剥削民众。


                            IP属地:湖南151楼2024-11-17 10:07
                            回复
                              二,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圣人是遵道而行的,圣人的做法与侯王的做法正相反。
                              为腹,就是实其腹。只要填饱肚子。
                              为目,指贪图享受,是第一句的浓缩、省略。
                              目,是第一句里的目、耳、口、心、行的代表。
                              1,圣人为腹不为目,也就是与民众同甘共苦,也就是第八十章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圣人与侯王的做法相反,自然也就不会有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的灾祸了。
                              圣人为腹不为目,也就是与民众同甘共苦,当然不会压迫、剥削民众了。民众吃得差,圣人就吃得差;民众吃得好,圣人就吃得好;民众过苦日子,圣人就过苦日子;民众过上了好日子,圣人也就过上了好日子。
                              比如,教员。
                              2,为腹,实其腹。
                              由此,也可以得知,实其腹的其是指圣人,而不是指民众,而不是指所有人。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其,都是指圣人。
                              因此,第三章不是要愚民,而是要愚君。
                              在道德经里,很多道理不只是在一个章节出现,而是在多个章节出现,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IP属地:湖南152楼2024-11-17 1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