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关于《可塑性记忆》原作的评论都聚焦于最终的分离和催泪情节,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过好每一天。大多数粉丝都对于艾拉的离去感到悲伤,无法自拔。同人作品也多集中于如何将艾拉从这个分离的悲剧中“拯救出来”。
但换个角度,如果是一个人类女友,她得了绝症,剩下两个月的寿命,这种分离似乎就没有那么让人刻骨铭心了?都是分离,为什么艾拉的离去和人类女友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感受如此不同呢?
这就涉及到《可塑性记忆》中一个常被忽略的设定——Giftia不会遗忘过去的事情。
先说结论,《可塑性记忆》的悲剧内核,乃至广义的人机恋作品的悲剧内核,都不在于寿命的短暂或最终的分离,而在于机器的“非人性”。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悲剧。
可是机器本来就是机器,为什么“非人性”会是悲剧呢?或者说,这个“人性”到底指的是什么?
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是,“人性”(或者说是“存在者”)不源于我们的肉体,而是源于我们对不确定性的面对,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做出的选择和行动,并为之负责。而原作中的艾拉,是没有这种自由的。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艾拉做出了很多选择,比如接受了司的表白,选择开始这段感情,选择了生活中的很多美妙瞬间。
好,那我就要开炮了,这些所谓的选择,其实都是在Giftia的既定程序下的情感流露。它们看似完美,看似让艾拉有人格,但“人性”上并不完整。
回到Giftia无法遗忘的设定,这就使得Giftia的记忆是线性的,是不可塑的。艾拉的人生看不到真正的“未来”,因为她无法通过遗忘过去来重塑自己。正如哲学家萨特的观点:“意识通过遗忘来玩确认自身的把戏”。
换句话说,艾拉的每一个存在瞬间都是被固化的,而不是像人类那样拥有“上一秒的自己无法决定下一秒的自己”的存在特质。
“非人性”的悲剧并不在于机器的冷酷无情,而在于Giftia在程序设定下,缺乏重新定义自我、面对不确定性的自由。Giftia根本不是“向死而生”,因为他们从未真正“活过”。
再来看水柿司,在回收艾拉的时候他没有哭,而在见到香月时情感崩溃。他是真的痛苦于艾拉的离去吗?我想,一部分是的,毕竟对于至亲的离别,任何人都会感到痛苦。但如果从存在主义悲剧的角度来看,司的痛苦更多的是源于他未能将艾拉从“非人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的自我悔恨。而这种自我悔恨,在见到了同为人类,有着那种不确定性,有着“人性”的香月的时候,终于达到了爆发的极点。
诚然,司很勇敢,他意识到了这种有限寿命的荒谬,意识到了Giftia和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他依然选择本真地面对自己的欲望,开启这段感情,对这个荒谬的世界宣战,试图通过人类的温情和陪伴,帮助艾拉找到自己的“心”。
然而,他的斗争方向一开始就错了,因此失败也在所难免。他最终的情感崩溃,可以解释为对自己未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悔恨,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催泪弹就不再是从结尾的摩天轮上,艾拉的回收中打来了,而是游戏中,艾拉和司畅想着自己未来的那些瞬间:艾拉成为母亲;开一家茶店;给司过更多的生日。
越是甜蜜的畅想,越是强调了艾拉她的“非人性”——她不是外在表现上,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做这些事,而是她在程序的限制中,没有“人性”的不确定性,无法真正的做出选择,付诸行动,并为之负责,她的记忆,她的存在,是不可塑的。
但换个角度,如果是一个人类女友,她得了绝症,剩下两个月的寿命,这种分离似乎就没有那么让人刻骨铭心了?都是分离,为什么艾拉的离去和人类女友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感受如此不同呢?
这就涉及到《可塑性记忆》中一个常被忽略的设定——Giftia不会遗忘过去的事情。
先说结论,《可塑性记忆》的悲剧内核,乃至广义的人机恋作品的悲剧内核,都不在于寿命的短暂或最终的分离,而在于机器的“非人性”。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悲剧。
可是机器本来就是机器,为什么“非人性”会是悲剧呢?或者说,这个“人性”到底指的是什么?
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是,“人性”(或者说是“存在者”)不源于我们的肉体,而是源于我们对不确定性的面对,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做出的选择和行动,并为之负责。而原作中的艾拉,是没有这种自由的。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艾拉做出了很多选择,比如接受了司的表白,选择开始这段感情,选择了生活中的很多美妙瞬间。
好,那我就要开炮了,这些所谓的选择,其实都是在Giftia的既定程序下的情感流露。它们看似完美,看似让艾拉有人格,但“人性”上并不完整。
回到Giftia无法遗忘的设定,这就使得Giftia的记忆是线性的,是不可塑的。艾拉的人生看不到真正的“未来”,因为她无法通过遗忘过去来重塑自己。正如哲学家萨特的观点:“意识通过遗忘来玩确认自身的把戏”。
换句话说,艾拉的每一个存在瞬间都是被固化的,而不是像人类那样拥有“上一秒的自己无法决定下一秒的自己”的存在特质。
“非人性”的悲剧并不在于机器的冷酷无情,而在于Giftia在程序设定下,缺乏重新定义自我、面对不确定性的自由。Giftia根本不是“向死而生”,因为他们从未真正“活过”。
再来看水柿司,在回收艾拉的时候他没有哭,而在见到香月时情感崩溃。他是真的痛苦于艾拉的离去吗?我想,一部分是的,毕竟对于至亲的离别,任何人都会感到痛苦。但如果从存在主义悲剧的角度来看,司的痛苦更多的是源于他未能将艾拉从“非人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的自我悔恨。而这种自我悔恨,在见到了同为人类,有着那种不确定性,有着“人性”的香月的时候,终于达到了爆发的极点。
诚然,司很勇敢,他意识到了这种有限寿命的荒谬,意识到了Giftia和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他依然选择本真地面对自己的欲望,开启这段感情,对这个荒谬的世界宣战,试图通过人类的温情和陪伴,帮助艾拉找到自己的“心”。
然而,他的斗争方向一开始就错了,因此失败也在所难免。他最终的情感崩溃,可以解释为对自己未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悔恨,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催泪弹就不再是从结尾的摩天轮上,艾拉的回收中打来了,而是游戏中,艾拉和司畅想着自己未来的那些瞬间:艾拉成为母亲;开一家茶店;给司过更多的生日。
越是甜蜜的畅想,越是强调了艾拉她的“非人性”——她不是外在表现上,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做这些事,而是她在程序的限制中,没有“人性”的不确定性,无法真正的做出选择,付诸行动,并为之负责,她的记忆,她的存在,是不可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