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战歌吧 关注:65贴子:9,496
  • 4回复贴,共1

西北的仲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仲云,是存在于唐末五代至北宋时期,中国新疆东部和河西走廊的民族。在吐蕃崩溃后,仲云人占据了若羌、哈密等地建立政权,另一部分活动于河西走廊的沙瓜甘肃等州。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0-14 00:19回复
    根据黄盛璋先生的《敦煌文书中的南山与仲云》的观点。记载仲云最多也最早的是于阗文书,其中886年的文书明确记载“仲云一名南山人”。南山人,即祁连山地区的“南山部族”。
    后晋出使于阗的使者高居诲《使于阗记》记载:沙州西曰仲云,其牙帐居胡卢碛。云仲云者,小月支之遗种也, 其人勇而好战,瓜、沙之人皆惮之。胡卢碛,汉明帝时征匈奴,屯田于吾卢,盖其 地也。地无水而尝寒多雪,每天暖雪销,乃得水。匡鄴等西行入仲云界,至大屯城, 仲云遣宰相四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晋使者,匡鄴等以诏书慰谕之,皆东向拜。
    胡卢碛应为仲云政权的旧牙帐,就是东汉的伊吾卢,在今哈密。大屯城则在今新疆若羌东部的米兰古城,应为仲云主城。
    宋初王延德《使高昌行程》记高昌回鹘所统有大众熨,小众熨,熨音同“云”去声,即大、小仲云,当指在伊吾卢之仲云,而不可能为远隔沙漠荒原,道路难通的大屯城之仲云。
    汉文书最晚有关仲云的记载为《宋会要辑稿》蕃夷四《拂林》,记元丰四年(1081年)拂林(东罗马)使者入贡行程,经旧于阗后,次至约昌城,乃于阗界,次东至黄头回纥,又东至鞑靼,次至种榅,又至董毡所居,次至林擒城,又东至青唐,乃至中国界,约昌即Cercen,今且末,黄头鞑靼在约昌东,又东为黄头鞑靼(又作草头鞑靼)即至种榅,但皆无具体位置,按唐五代西北方音,“种”音同“众、仲”,“榅”同“缊”、同“云”、所以种榅无疑即仲云、重云、众云,音译可无定字,董毡所居与林擒城在今青海,青唐即今西宁,此路出青海,而今西宁至南疆之青新公路正经米兰之大屯城,种榅仍应在大屯城或其以南的往西宁的大道上。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0-14 22:10
    回复
      仲云人主要从事畜牧,其主要根据地就在沙、瓜二州南面的祈连山谷地,抢劫则人及畜牧皆收,人盖掳为奴隶。新疆东部仲云国官制设宰相、都督,显然受到回纥影响。南山(祁连山)仲云在沙州张氏归义军时期曾与归义军敌对,到了曹氏时,仍叛服无常,时来抢劫。于阗谕令使臣在沙州如见仲云向他解释清楚,说明仲云人在沙州活动,而使臣也就是在沙州遇见仲云的官员(于迦),他们跟随有二百“南山人”。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15 06:57
      回复
        仲云人分布地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在河西走廊,二是在新疆东部。在河西祁连山地区应为仲云作为小月氏“遗种”本来的根据地。在新疆境内的,则是自河西南山根据地向西迁徙去的。东疆仲云人又分两支:一在汉屯田之伊吾卢即胡卢碛,今哈密一带,就是后来被高昌回鹘所统治的大小众熨;一在大屯城,今若羌以东的米兰古堡,以此为政治中心向东西延展。东疆仲云为独立部落,不属沙州归义军节度使管辖。河西仲云主要以沙州之南山(祁连山)为大本营,所以又被记载为南山部族。高居诲记载,瓜沙之人皆惮之,则瓜州亦有,河西之仲云当以瓜、沙一带南山为最多,此外甘、肃州也有,而甘州之仲云应是自随沙州军队赴甘州之二千人而未回者,肃州的仲云人也当从沙州移去,但一度势力强大,至瓜分肃州。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0-15 22:49
        回复
          以下引自周伟洲先生的《湳茹考》。
          周伟洲先生以为南山(仲云)部族应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先后在今甘肃祁连山一带游牧的各族(见于记载的不下七八个,他们有的部分迁徒,有的就一直的南山游牧),在唐中后期逐渐以地域(南山)为准形成的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统以“南山”或仲云为号。小月氏,自然是史籍中记载在南山最早游牧的民族。《史记·大宛传》记:月氏“居敦煌、祁连间”,约在公元前2世纪,为匈奴所破,“其余小众不走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从此,小月氏与河湟羌族杂居,互为婚姻。因此,史籍有时称小月氏为“南山羌”、“湟中月氏胡”、“义从胡”,说明在汉代,原留居南山的小月氏就与邻近的羌族及曾居于河西的匈奴休屠、浑邪部众有所接触和交融,并开始羌化。魏晋以降,迁入河西(包括南山)的民族更多,有鲜卑秃发氏、乞伏氏、卢水胡沮渠氏等。公元4世纪后,吐谷浑又统治了紧邻南山的青海一带,达百余年之久。公元6世纪后的隋唐时期,突厥、回纥等族兴起于漠北,势力逐渐向河西渗透。如唐武则天时,后突厥可汗默啜压迫漠北铁勒诸部,故铁勒回纥、契苾、思结、浑等部度碛附唐,“徒甘、凉间” ① ;唐设羁縻州于甘、凉州,有“回纥州三、府一” ② ,以安置他们。这些回纥等部后虽然大部迁回漠北,但仍有少部分留在河西南山一带游牧。公元663年,吐谷浑为吐蕃灭亡后,其可汗诺曷钵等数千帐投唐,曾被安置于武威南山,此地后成为吐谷浑王族慕容氏之“先茔”。以后,陆续降唐的青海吐谷浑部被安置在瓜、沙、肃、甘等州之南(即南山)一带游牧。
          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先后占据陇右、河西,吐蕃及其属国青海吐谷浑等部又进出于南山。到9世纪中叶,吐蕃政权瓦解前后,漠北的回鹘、西边的西域胡(如龙家)、突厥、沙陀等族又相继渗入河西,使河西地区的民族更为复杂。
          总之,河西,包括其南边的南山地区,从有史记载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互杂居,交往频繁,往来迁徒的地方。特别是南山一带,水草丰美,各游牧民族往来居住其间。公元8世纪中叶,吐蕃统治河西南山地区后,在南山一带游牧的各族部众,渐被人称之为“南山”部族,形成为后之南山或仲云。并有部分南山部众被吐蕃征调到西域罗卜泊地区戌守。从此,西域罗卜泊地区也有了南山部族。9世纪中叶,吐蕃政权瓦解后,南山部族势力逐渐强大,成为一支颇有影响的政治势力,这从上述敦煌发现之《酒帐》等一系列文书中可看出。
          从上述河西南山各族活动的简况中可看出,唐后期出现于河西南山一带的“南山”部族,其居地是在河西南山,此地早在一千多年前是小月氏和羌族聚居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后晋高居诲所云仲云(南山)“小月氏之遗种也”,有一定的道理,追根溯源,自然应当如此。但是,南山小月氏在魏晋以后早已迁徙或融入他族,不见于史籍;是否有遗种在南山一直延续了数百年之久,而后形成为仲云?又颇令人怀疑。从仲云部内有宰相、都督、于迦等官员和行政组织来看,其受回鹘政权影响颇深,部内可能杂有回鹘人。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提出:仲云内部有突厥人,如《五代会要》卷三〇吐蕃条内记:向后唐朝贡的吐蕃使中,有重云(仲云)都督“对六儿、突儿鸡”。前者为藏文Drug(吐蕃对突厥或回鹘的称呼)之汉文音译;后者为藏文Durgis音译。两个名字均应为突厥人或回鹘人的姓氏 。上引高居诲行记中还记:甘州“其南山百余里,汉小月氏之故地也。有别族号鹿角山沙陀,云朱邪氏之遗族也。”此鹿角山沙陀系唐元和三年(808年)左右,吐蕃将西域一带沙陀迁之于河西甘州后,沙陀东投唐灵盐节度使范希朝,遗留在河西南山的余众。其后,鹿角山沙陀可能也融入到仲云部族之中。
          总之,凡在漫长的一千多年来,在河西南山游牧过的民族,从小月氏、羌族始,一直到隋唐时的突厥、回纥、西域胡、吐蕃、沙陀、吐谷浑等族,都在南山一带留下了自己活动的踪迹。8~9世纪形成南山部族,可以说是当时仍居于南山的各族的部落,按地域而形成的一个部落集团或部族。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0-16 06: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