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京发布”,“运河网”也有《文史 | 中国人为什么偏爱江南?》,好像是一样的。以下正文:
现代地理学家多依据地貌划分中国的地理单元论高原,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论平原,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古人则更喜欢从文化同质性着手辅以山川形便构建出许许多多充满文化蕴味的地理区划如江南、塞北、中原、关中、河西、西域。
只是这些古代区域名称有的已经被历史遗忘、不为现代人所用,如西域、塞北;有的则从人人争相攀附的神坛上跌落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区域名称,如中原、关中,唯有“江南”在经历千年起伏之后仍能让大部分中国人心生向往。此处的江南并非字面意义上长江以南的所有地方,而是一种文化地理概念其核心区包括长江、钱塘江下游沿岸以及两者之间的太湖流域,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不足全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面积不大的区域,却似乎集中了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全部想象。许多地方都被冠以“某某江南”“小江南”。例如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塞上江南”的名号就给了宁夏平原。
时至今日,我们的地理视野已经极为扩大,对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多样性有了更多认识,却仍有许多人将西藏林芝、新疆伊犁这两个文化、地理与江南差异极大的地方分别称为“西藏江南”“塞外江南”,中国人为何如此偏爱江南,甚至延续千年之久,至今不衰?
事实上,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是,江南的崛起并非一时、一地之功,而是在一千余年间五大城市轮番发力,将江南逐步推向经济、文化上的巅峰,这五个城市又分别与它们所处的“江”“河”“湖”“海”密切相关,堪称江河湖海的盛宴。
【长江时代】
西晋末年,在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重重打击下,西晋宗室、士族大量南迁,拥有长江天堑之利的南京,成为重建晋廷的最佳选择,长江从南京的西、北方向奔腾而过,可以阻挡来自北方的进攻;再加上,钟山、石头城、九华山、鸡笼山等,一众山地丘陵横亘于前,玄武湖、秦淮河等河湖环绕。山地河湖共同构成了对江南内部势力的天然屏障。诸葛亮曾评价南京的地理优势:“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南京即位,史称东晋。此后南朝的历代朝廷均接连在此定都,形成六朝古都,南京崛起。
衣冠南渡的汉人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大量土地被开辟为农田。农田的开辟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促进了人口增长,凭借长江、秦淮河等水系之利,南京成了江南人口与财富的聚集之地,码头经常停泊数以万计的中外商船,以南京为中心的六朝,带动江南首次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正所谓“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后世的吴敬梓在《儒林外传》中言道:“(南京)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
宗教也变得兴盛起来,在南朝统治阶层大力推行之下,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寺院林立。唐代诗人杜牧也曾感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北朝之后隋朝统一中国,重新定都北方,此后的南京再也没能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成为“国都”。以南京为核心的长江时代结束了。
【运河时代】
但颇有雄才大略的隋炀帝杨广却看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趋势,勾通南北、消弥差距成为当务之急,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启动了——大运河!江南从此进入第二个时代。
从公元605年至公元610年,隋朝相继开凿通济渠、永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它们共同组成了长度超过2000千米的大运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被连为一体。
而江南地区原本就是河湖密集、水网交错,运河的修建将这些天然河道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它连接村落、串起城镇。江南的钱粮、物产,通过运河水系汇集到长江北岸的扬州,再通过扬州转运全国。北方的人才也经扬州直下江南,运河舟楫往来,穿行如梭,扬州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扬州崛起!
到了唐代,朝廷继续疏浚运河,扬州经济、文化持续繁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当时文人骚客间广为流行。中晚唐诗人尤爱扬州,曾在扬州做官的杜牧留下多篇诗作,写尽扬州的富庶、繁华,也写尽扬州的浪漫、多情“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张祜甚至感慨“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然而“烟花三月”的扬州,在唐末的军阀混战中被毁,以扬州为核心的运河时代也就此结束。
【以下配图为文章配图】
现代地理学家多依据地貌划分中国的地理单元论高原,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论平原,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古人则更喜欢从文化同质性着手辅以山川形便构建出许许多多充满文化蕴味的地理区划如江南、塞北、中原、关中、河西、西域。
只是这些古代区域名称有的已经被历史遗忘、不为现代人所用,如西域、塞北;有的则从人人争相攀附的神坛上跌落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区域名称,如中原、关中,唯有“江南”在经历千年起伏之后仍能让大部分中国人心生向往。此处的江南并非字面意义上长江以南的所有地方,而是一种文化地理概念其核心区包括长江、钱塘江下游沿岸以及两者之间的太湖流域,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不足全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面积不大的区域,却似乎集中了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全部想象。许多地方都被冠以“某某江南”“小江南”。例如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塞上江南”的名号就给了宁夏平原。
时至今日,我们的地理视野已经极为扩大,对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多样性有了更多认识,却仍有许多人将西藏林芝、新疆伊犁这两个文化、地理与江南差异极大的地方分别称为“西藏江南”“塞外江南”,中国人为何如此偏爱江南,甚至延续千年之久,至今不衰?
事实上,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是,江南的崛起并非一时、一地之功,而是在一千余年间五大城市轮番发力,将江南逐步推向经济、文化上的巅峰,这五个城市又分别与它们所处的“江”“河”“湖”“海”密切相关,堪称江河湖海的盛宴。
【长江时代】
西晋末年,在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重重打击下,西晋宗室、士族大量南迁,拥有长江天堑之利的南京,成为重建晋廷的最佳选择,长江从南京的西、北方向奔腾而过,可以阻挡来自北方的进攻;再加上,钟山、石头城、九华山、鸡笼山等,一众山地丘陵横亘于前,玄武湖、秦淮河等河湖环绕。山地河湖共同构成了对江南内部势力的天然屏障。诸葛亮曾评价南京的地理优势:“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南京即位,史称东晋。此后南朝的历代朝廷均接连在此定都,形成六朝古都,南京崛起。
衣冠南渡的汉人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大量土地被开辟为农田。农田的开辟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促进了人口增长,凭借长江、秦淮河等水系之利,南京成了江南人口与财富的聚集之地,码头经常停泊数以万计的中外商船,以南京为中心的六朝,带动江南首次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正所谓“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后世的吴敬梓在《儒林外传》中言道:“(南京)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
宗教也变得兴盛起来,在南朝统治阶层大力推行之下,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寺院林立。唐代诗人杜牧也曾感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北朝之后隋朝统一中国,重新定都北方,此后的南京再也没能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成为“国都”。以南京为核心的长江时代结束了。
【运河时代】
但颇有雄才大略的隋炀帝杨广却看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趋势,勾通南北、消弥差距成为当务之急,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启动了——大运河!江南从此进入第二个时代。
从公元605年至公元610年,隋朝相继开凿通济渠、永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它们共同组成了长度超过2000千米的大运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被连为一体。
而江南地区原本就是河湖密集、水网交错,运河的修建将这些天然河道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它连接村落、串起城镇。江南的钱粮、物产,通过运河水系汇集到长江北岸的扬州,再通过扬州转运全国。北方的人才也经扬州直下江南,运河舟楫往来,穿行如梭,扬州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扬州崛起!
到了唐代,朝廷继续疏浚运河,扬州经济、文化持续繁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当时文人骚客间广为流行。中晚唐诗人尤爱扬州,曾在扬州做官的杜牧留下多篇诗作,写尽扬州的富庶、繁华,也写尽扬州的浪漫、多情“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张祜甚至感慨“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然而“烟花三月”的扬州,在唐末的军阀混战中被毁,以扬州为核心的运河时代也就此结束。
【以下配图为文章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