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吧 关注:4,709贴子:34,077
  • 0回复贴,共1

老王讲糖第119讲——中国白糖发展简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要
中国白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伴随着制糖技术的持续进步,对社会、文化及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糖在唐代文献中首次出现,尽管当时的“白糖”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精制白糖,而是一种相较于黑糖和赤糖色泽更为明亮的糖类。本文将系统梳理白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唐代的初现到现代的转型,揭示其背后的技术进步与社会变迁。
一、唐代白糖的初现
在唐代(618-907年),白糖开始被记载于文献之中。尽管这种糖与现代精制白糖存在显著差异,但它标志着白糖概念的初步形成。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均提及“白糖”作为药方配料,显示了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季羡林先生认为,唐代制糖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加工出的糖多为经过多次过滤和净化的糖浆产品,色泽较浅。当时的白糖,相较于赤糖或黑糖,颜色更为明亮,但尚未达到纯白色标准。同时,唐代社会与阿拉伯国家、南洋地区的商业交流频繁,白糖的概念和技术可能受到了这些地区的影响。
二、五代时期的进贡白糖
据《旧五代史》记载,后周时期(951-960年),白糖已成为地方贡品之一。后周广顺元年的一份诏令中提到,两浙地区进贡细酒、海味、姜瓜等物品,湖南则进贡枕子茶、乳糖、白沙糖、橄榄子等。这是白糖成为国家贡品的早期证据,表明当时白糖生产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此时的“白沙糖”虽非完全精制,但已呈现出颜色较浅、质地细腻的特点,标志着制糖工艺向精细化方向迈进。《资治通鉴》亦有记载,说明五代时已经能够造白糖了。
三、宋代白沙糖的广泛应用
宋代(960-1279年),白沙糖在中国的生产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宋代典籍如《宋史》、《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以及《重修政和经史政类备用本草》等多次提及“白沙糖”或“白糖”,反映了这一时期白糖生产技术和需求量的显著提升。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提到用白糖制作糕点,表明白糖已融入饮食文化中,成为日常食品的重要原料。此外,宋代与阿拉伯国家及南洋地区的贸易交流可能促进了制糖技术的传播与提升,进一步推动了白糖生产的发展。
四、元代白糖制造技术的转折
元代(1271-1368年),制糖技术出现了重大转折。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朝政府从埃及地区引入了先进的制糖技术,尤其是使用树灰作为澄清剂的方法,使得白糖的炼制更加精细。这一技术进步显著提高了白糖的产量和质量。元代的典籍如《饮膳正要》也记载了白沙糖在宫廷饮食中的广泛应用,说明白糖已成为上层社会和国家的重要商品之一。汪大渊《岛夷志略》还有“贸易之货,用白糖”的记载。说明在元代制糖技术和产糖量可能有了一个转折点。此时的白糖制造不仅仅局限于民间消费,已经成为了上层社会和国家的重要商品之一。
五、明代白糖技术的突破
明代(1368-1644年),中国白糖生产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提到,明嘉靖以前,中国主要生产黑糖。然而,随着黄泥水淋法的发现和应用,白糖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改进。黄泥水淋法利用黄泥水过滤糖浆杂质,使糖浆更加清澈,糖的颜色更接近现代白糖。这一技术提升了白糖的纯度,使其逐渐取代黑糖成为市场主流产品。明代白糖不仅在国内市场广泛流通,还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通过海上贸易路线出口至东南亚、欧洲等地。
六、清代白糖的普及
清代(1644-1912年),白糖的生产和消费达到了新的高峰。清代初期的糖业生产技术已相对成熟,白糖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常见食材。《滇海虞衡志》中提到临安地区生产的白糖如雪般洁白,说明清代白糖质量已相当高。随着制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供给的充足,白糖价格逐渐降低,成为普通家庭厨房中的常见食材。此外,清代糖业生产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糖的种类也逐渐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七、近代中国的糖业发展
进入近代,中国糖业生产进一步工业化。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先进制糖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引入,中国糖业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尤其是南方糖业基地如广东、福建等地,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白糖生产区域。20世纪初,中国引进了欧洲糖业机械设备,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多个现代化制糖厂。机械化的制糖工艺提升了白糖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然而,国际糖业竞争的加剧也对中国传统糖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但通过现代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中国糖业逐步实现了复苏和崛起。
八、现代白糖的生产与未来
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白糖的生产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的制糖工厂遍布全国尤其是南方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已成为中国白糖的主要生产基地。在21世纪,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以及低糖、无糖食品的兴起,传统的白糖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转型压力。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制糖工艺也在不断优化和升级。未来中国白糖产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的多样性和质量提升,同时兼顾健康和环保的需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中国白糖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交织的史诗。从唐代的初现到宋代的广泛应用再到明清时期的技术突破和普及以及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发展白糖不仅见证了中国制糖工艺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未来中国白糖产业将继续在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中前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甜蜜与美好。

注释:
1.《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两部医学巨著,其中提及白糖作为药方配料。【①药方39:配料:牵牛末3克,白糖适量。制作方法:用白糖化汤调服牵牛末。主治:伤寒腹痛。②人参汤(治疗男子五劳七伤的方子):配料:人参、麦门冬、当归、芍药、甘草、生姜、白糖等各有一定分量,以及其他多种药材。制作方法:取东流水和药材一起煎煮,煎到一定程度后加入白糖,再煎煮至沸腾多次。服用方法: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不同,服用量有所不同。主治:男子五劳七伤、胸中逆满害食、乏气呕逆等症状。】
2.《外台秘要》:是唐朝王焘编撰的一部综合性医书,不仅收录了唐代中期以前五六十家名著的内容,还收集了部分民间单方、验方及少量外来医方。【①治卒咳嗽方:配方:该方中包含白糖等药材,但具体的药材种类和配比可能因版本差异而有所不同。由于直接引用该方的完整配方和配比在现有资料中未找到,因此无法给出确切的配比。②疗气嗽煎方:配方:生地黄汁三升、生麦门冬汁五合、生姜汁五合、白蜜五合、酥五合、白糖五合、杏仁三合(去皮尖双仁,熬捣作膏)。配比:各药材的配比已经明确给出,按照上述量进行配比即可。煎制方法:将上述药材(除白糖和杏仁膏外)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后纳入白糖和杏仁膏,继续煎如糖状。服用方法:一服一匙,日三服,稍加至三匙,嗽定则停。】,
3.《旧五代史》:由薛居正监修,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史书,其中提到后周时期白糖成为地方贡品。【卷一一〇,后周广顺元年正月庚辰,周太祖诏:“应天下州府旧贡滋味食馔之物,所宜除减。其两浙进细酒、海味、姜瓜,湖南枕子茶、乳糖、白沙糖、橄榄子,镇州高公米、水梨……申州蘘荷,亳州萆薢,沿淮州郡淮白鱼,如闻此等之物,虽皆出于土产,亦有取于民家,未免劳烦,率皆糜费。加之力役负荷,驰驱道途,积于有司之中,甚为无用之物,今后并不须进奉”。】
4.《宋史》:由脱脱和阿鲁图编撰,书中多次出现白沙糖。【《三佛齐国》卷四八九“白沙糖”,卷四九○“大食,白沙糖”。】
5.《太平寰宇记》:由北宋地理学家乐史编撰,书中提及白沙糖产地及作为贡品的情况。【卷一百:“江南东道十二,福州”“土产,干白沙糖,今贡”。】
6.《重修政和经史政类备用本草》:由宋朝医师唐慎微编撰,书中其中提及白糖作为药方配料。【《重修政和经史政类备用本草•果部》卷二十三:“《子母秘录》治腹紧,白糖以酒二升煮服,不过再差”。】
7.《文献通考》:由宋元时代学者马端临编撰,提及白沙糖的情况。【《文献通考·大食》卷三三九,有大食献“白沙糖”的记载。】
8.《山家清供》:是南宋林洪所著的一部中医食疗养生专著,书中提及以糖为配料的菜谱。【脆琅玕:莴苣去叶、皮,寸切,瀹以沸汤,捣姜、盐、糖、熟油、醋拌,渍之,颇甘脆。杜甫种此,旬不甲。拆且叹:“君子脱微禄,坎坷不进,犹芝兰困荆杞。”以是知诗人非有口腹之奉,实有感而作也。】
9.《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所著游记,其中记录了元朝政府从埃及引入制糖技术的情况。【一五四章有关于温敢(Unguen)城的一段记载:“此城制糖甚多,运至汗八里城,以充上供。温敢城未降顺大汗前,其居民不知制糖,仅知煮浆,冷后成黑渣。降顺大汗以后,时朝中有巴比伦( Babylonie,指埃及)地方之人,大汗遣之至此城,授民以制糖术,用一种树灰制造”。】
10.《饮膳正要》:元忽思慧编撰,系元代宫廷饮食专著,记载了白沙糖在宫廷饮食中的广泛应用。【卷二,记载了多种汤煎,均大量使用白沙糖。①金橘煎:“金橘(五十个,去子取皮)白沙糖(三斤)。上件,一同熬成煎。”②樱桃煎:“樱桃(五十斤,取汁)白沙糖(二十五斤)。上件,同熬成煎。”③桃煎:“大桃(一百个,去皮,切片取汁)白沙蜜(二十斤,炼净)。上件,一同熬成煎。”(注:此处使用的是白沙蜜,但白沙蜜与白沙糖在用途和性质上相近,都用于增加甜味和稠度)④石榴浆:“石榴子(十斤,取汁)白沙糖(十斤,炼净)。上件,一同熬成煎。”⑤小石榴煎:“小石榴(二斗,蒸熟去子,研为泥)白沙蜜(十斤,炼净)。上件,一同熬成煎。”⑥五味子舍儿别:“新北五味(十斤,去子,水浸取汁)白沙糖(八斤,炼净)。上件,一同熬成煎。”】
11.《岛夷志略》: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所著的中外交通史著作,概略而言,该书记述了汪大渊亲身经历的南洋和西洋二百多个地方的地理、风土、物产及贸易情况。【①苏门傍……贸易之货,用白糖、巫仑布、油绢衣、花色宣绢、涂油、大小水埕之属……②大八丹……贸易之货,用南丝、铁条、紫粉、木梳、白糖之属。③土塔……贸易之货,用糖霜、五色绢、青鞋、苏木之属。】
12.《广阳杂记》:明代笔记体著作,提到黄泥水淋法的发现和应用对白糖生产技术的影响。【卷二:“嘉靖以前,世无白糖,闽人所熬皆黑糖也”。】
13.《滇海虞衡志》:清代云南地方志,记载了临安地区白糖的生产情况和质量特点。【《志果》卷十:“临安人又善为霜糖,如雪之白,曰白糖。对盒子之红糖,其买卖大矣”。】


IP属地:上海1楼2024-10-10 22:0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