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吧 关注:9,036贴子:657,872
  • 13回复贴,共1

转贴:廉史镜鉴 丹心润廉心 热血映千秋by中国纪检监察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贴原文
廉史镜鉴 | 丹心润廉心 热血映千秋——走进北京东城区"三祠"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7-12-14 09:40
北京市东城区纪委、区监委、区文化委将文物所蕴含的“廉洁元素”作为深入开展正风反腐教育的重要抓手,把区内文物保护单位“文天祥祠、于谦祠、袁崇焕祠”打造为“东城区官德教育基地”,文天祥浩然正气以身殉志、于谦两袖清风勇担重任、袁崇焕清廉为官为国分忧,“三祠”所代表的官德精神,对于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公仆意识、一身正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位于北京东城府学胡同63号。祠堂坐北朝南,是一座由大门、过厅、堂屋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
走进祠堂后院,一株古枣树映入眼帘,相传此树为文天祥亲手种植。这株已有700多年树龄的枣树,枝干向南自然倾斜,让人不禁想到文天祥《扬子江》里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达他心如磐石,对南宋王朝的忠心至死不变。
在供奉文天祥塑像的堂屋里,大门右边是两幅毛泽东同志的书法作品,一幅手书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一幅是题词:“文天祥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毛泽东晚年读《新唐书》,在《徐有功传》的旁边批注:“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批注的字数虽然不多,却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仁人志士们为正义事业和伟大志向奋斗终生的事迹,表示了由衷的敬佩,高度评价他们“以身殉志”的崇高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生死观。
“铁石心肠临死处,芝兰眉宇似生时。”静观文天祥祠中的文天祥画像石碑,联系伟人的评点,崇仰之情油然而生。
文天祥生于1236年,20岁时以一篇题目叫《法天不息》的论文高中状元,名满天下。其恭谢诗中有“报恩唯有励清忠”之句,道出他刚刚踏入仕途时的初心和抱负。在《题苏武忠节图》中有诗句“生平爱览忠臣传”,更揭示了他钦慕效法先贤的不懈追求。
文天祥所处的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变革时代。当时,蒙古军队大兵压境,威胁到南宋都城临安。在国家危难之际,文天祥毁家纾难,招兵买马,自己组织军队抵抗蒙古军队,保卫宋朝江山社稷。最后终因寡不敌众,于海丰五坡岭被俘。囚于敌船中,在波涛起伏的零丁洋上,文天祥一气呵成写下《过零丁洋》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解至崖山,在元将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太傅张世杰时,文天祥答道,“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 一片丹心、一身肝胆撼人心魄。他饱含报国深情,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博大胸襟,成为历代官员忠贞为国的楷模。
当元世祖忽必烈下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回答:“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以上等饭食,再拒。忽必烈最终亲自劝降文天祥时,文天祥仍坚决地回答“愿赐一死足矣”,表明心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为国尽忠,虽死无畏。文天祥临终的绝笔世称“衣带赞”:“孔曰成仁,孟云取义。为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中有言:“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其“平生大节,照耀古今,而著作亦极雄瞻,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
这种深邃的爱国情怀,也是最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心系家国、不畏牺牲的内在禀赋,通过文天祥祠,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代代相传,融入了首都北京的城市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在首都为官的后继者。

东城区西裱褙胡同,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高楼林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群中,一处灰墙红门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
这便是为纪念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而建的“于忠肃公祠”,又名于谦祠。该祠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清初被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民国时期为民居。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建筑为2009年重新修葺而成。
在这座建筑面积522.53平方米的院内,紧邻大门口的二层小楼的朱红正门上挂有“丹心抗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牌匾,两旁的楹联是清末思想家、史学家魏源的手迹——“砥柱中流,独挽朱明残祚;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对门的墙上,挂着一幅于谦像,两边的对联分别是清乾隆皇帝的“赤手擎天,丹心托月”与林则徐的“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这是清朝的皇帝重臣对于谦的高度褒奖和认同。
于谦生于1398年,卒于1457年,明朝浙江钱塘县人,官至少保。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出征蒙古瓦剌部被俘。在风雨飘摇之际,于谦力排南迁之议,誓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于谦亲自督战,保护北京城,击退瓦剌兵的进攻,此后被加封少保,总督军务。后英宗复辟,明天顺元年(1457年)以“谋逆”罪被冤杀。明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特诏追认复官,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谥曰忠肃。
于谦的一生是清廉忠义的一生。其《石灰吟》一诗更是流传千古:“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叛乱,宣宗平叛后,于谦奉命数说朱高煦罪行。面对这位昔日皇族,于谦正词崭崭,声色俱厉,使得朱高煦惶然服法。明宣德二年(1427年),于谦任江西巡按。宁王朱权就藩江西已久,常借“和买”之变相赋税强取豪占,欺凌民众,为地方官员忌惮。于谦到任后秉公执法,抓捕宁王府中多名作奸犯科之人严加治罪,极大消减豪强奸吏嚣张气焰,得到民众拍手称赞和拥护。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为官为政只要是有利于“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的,就要有主张、有定力,何惧权贵,何惧显达,秉公执法、态度鲜明,理直而气壮。这是于谦的精神写照。
于谦也是勤政爱民、清廉自律的代表。明宣德六年(1431年),于谦巡抚河南山西,任期长达19年,造福山西、河南百姓,深得世人称颂。于谦亲自走遍两省所有管辖地区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真实需求。于谦在各州县设置“预备仓”(平准仓),贷粮赈济饥民。屡次捐纳自己的薪俸,救助灾民,并在黄河水患多发的地方,厚筑堤岸,修缮河防。疾病流行时,他设立“惠民药局”,救治各地人民。于谦在《咏煤炭》一诗中有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他以煤炭自比,愿奉献全部的光和热,用生命作治世良方,为百姓换来安乐故土。
“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明史·于谦传》)于谦的忠贞事迹感召和鼓舞着后代的仁人志士,他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流传千古,他清廉忠义的品德气节将传承万世。正如明代思想家王守仁题于谦联曰:“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如今,于谦祠又被东城区政府确定为官德教育基地,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从东二环广渠门往西,步行600多米,约8分钟,便到了东城区东花市斜街52号院。
在这片居民小区的绿化带,有一组修建于清代中期约600平方米的建筑组群,这便是明末著名爱国将领袁崇焕的祠堂,原为广东义园旧址。祠堂现存十间,其中倒坐房7间,正房3间为袁崇焕生平展,两侧廊心墙及室内墙壁上嵌有李济深撰写的《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祠堂后面是袁崇焕墓,墓前立有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墓”石碑。
1952年2月,北京市规划局准备迁移城内所有墓地,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照此规定,袁崇焕祠和墓均在迁移之列。爱国民主人士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知道后,联名给毛泽东主席写信呼吁保留。毛泽东随即批示:“请彭真同志查明处理,我意若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以保存。”1984年,袁崇焕祠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由北京市文物局出资,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同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正屋中间是袁崇焕的画像,上方悬有“碧血丹心”匾额,此四字出自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诗作《再吊袁督师》——“碧血流燕市,丹心结塞云。”画像两侧挂有袁崇焕的《边中送别》的诗句:“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这一横批和对联,是对袁崇焕精神的高度概括,为雪国耻,不图利禄,乃华夏民族之真英雄也。
袁崇焕的一生,几乎见证了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在明廷社稷危难之时,他心中只有国家,没有自己,毅然弃笔从戎,捍卫边疆,一腔热血,报效朝廷,这是深沉的家国情怀,是为国担当的大勇大智。
明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入京考核,经御史侯恂推荐,拔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此后,袁崇焕单骑出关,至山海关实地查看形势。回朝上奏时袁崇焕说,给我足够的粮草武器,我一人就可守住阵地。随即他被提升为山海关监军。朝廷命袁崇焕前往前屯,安置流亡辽民。袁连夜开拔,穿越荆棘遍地、虎豹出没的山岭,四更入城,消息传出,将士百姓莫不叹服。
明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努尔哈赤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出沈阳、渡辽河,直逼宁远。而宁远守军不满两万,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形势险恶。袁崇焕决定采取“凭坚城以用大炮”的战术固守,以逸待劳,避免出城和善骑射的后金兵野外决战。袁崇焕刺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激励斗志。守城的将士被袁崇焕的行为感动,奋勇争先抗敌,利用西洋红夷大炮威力,连战三天,打退努尔哈赤号称二十万大军进攻。明军取得与后金战争的第一次大捷,史称“宁远大捷”。
袁崇焕经营宁锦防线,为表示死守前线的决心,将年迈的母亲和妻子从广西藤县接到危险之地宁远。他与将士立下誓言:“土地破,则家与之俱亡!”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又率兵十万进犯,围攻锦州、宁远。袁崇焕督率将士严阵以待,出奇制胜,再次击退后金,取得了“宁锦大捷”。
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十万大军,绕开宁锦防线从蒙古大漠袭击北京,京师震动。袁崇焕闻讯,率九千骑兵星夜驰援京师,拼死反击,直至各地勤王兵马纷纷赶到,迫使后金撤去,缓解了京师燃眉之急,取得“保卫京师大捷”。
无论朝堂之内抑或沙场之上,袁崇焕敢于任事、勇于担当,是心中一颗忠心的外在呈现,赢得后世敬重。
虽然袁崇焕战功卓著,但亲疏无常、生性多疑的崇祯帝误中后金的反间计,竟然听信阉党的谗言蜚语,将袁崇焕逮捕下狱。袁崇焕蒙冤入狱后仍慷慨激昂,坚贞不屈,以诗明志,其诗作《入狱》中说:“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在临刑前他依旧从容不惧,留下《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生要效忠国家,死后亦要守护国家。一片忠心,日月可鉴!
《明史》评述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毛泽东称袁崇焕是“明末爱国领袖人物”。他虽然不能挽救垂危的明王朝,但他勇于担当,大义报国的家国情怀,一直激励、鼓舞着后来的爱国者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图强。他的碧血丹心,永照千古。(记者 杨海龙 通讯员 杨春兰)


IP属地:四川1楼2024-10-09 11:37回复
    官媒原文已贴,再谈个人看法。
    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记不清,大约有20年吧。我从对历史感兴趣开始,就罗列的事迹认定袁崇焕之艰辛,之忠义,之伟大。然而网络发达以来,总有一撮小人,以圣人之标准苛责袁崇焕,甚有抹黑,无中生有之阴谋。每当我看见这些蝼蚁妄图撼树,却总是忍不住要发文回击。如我等不予回击,必叫无知网民被带偏节奏,妄自菲薄民族英雄,与国之一统不利,与民族凝聚如堕深渊。黑袁的毒瘤不被消灭,我乐意为袁崇焕之清誉再奋斗几个20年。
    袁崇焕于史册,于民间,于官方,历来都是和文天祥、于谦并列的光辉形象,其人其事其德,浓缩了华夏民族每一个普通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凡抹黑袁崇焕的,必忽视其功绩,从各个角度挑刺;凡有抹黑袁崇焕的,必有正义之士予以回击,于是我们才能看到那么多论证袁崇焕功绩的历史素材和现代论文,袁崇焕身边天然围绕着怀揣民族自尊与自强的人群。如正文结尾所述,袁崇焕虽然没有挽救垂危的明王朝,但他勇于担当,大义报国的家国情怀,一直激励、鼓舞着后来的爱国者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图强。袁崇焕的碧血丹心永照千古。


    IP属地:四川3楼2024-10-09 12:31
    回复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0-09 13:26
      回复
        点赞,加入精品有关督师


        IP属地:江苏5楼2024-10-21 08:22
        回复
          維崇禎十年十二月三十日,今以鮮花素果,祭我袁督師在天之靈。
          嗚呼袁帥,將軍一去,大樹飄零,舉國同悲。
          外敵入關,兵臨城下,督師討伐,方期殲敵。
          閹賊進謗,誣陷通敵。吾皇昏庸,凌遲處死。
          粵南進士,累官督師,參贊中樞,守土干城。
          天啓三年,經略寧遠,固若金湯,復克神州。
          顢頇高第,遽令棄城;守土有責,抗命不從。
          努爾哈赤,率眾來犯;將軍坐陣,敵酋身亡。
          轉進錦州,大興屯田;錦寧之戰,敗皇太極。
          魏閹妒才,構陷羅織;熹宗信讒,辭官明志。
          崇禎元年,督師薊遼,兼營天津,整頓東北。
          自毀長城,外敵流寇,相機夾殺,江山不保。
          一縷忠魂,忠魂不滅;神人共憤,義不獨生。
          督師含冤,吾人悲慟;逝尋少主,秉承父志。
          光復河山,殺逆滅賊;慰我督師,嗚呼哀哉!
          伏惟尚饗!


          IP属地:山东6楼2025-02-26 02:28
          回复
            6楼写得好!
            我用deepseek也跟进一下。
            第一段:以崇祯写祭表。
            .
            臣大明崇祯帝朱由检谨以清酌素馐,昭告于故蓟辽督师、兵部尚书袁公崇焕之灵:
            .
            呜呼!蓟门风咽,辽海潮寒,铁甲蒙尘,雕弓挂壁。朕每览《出师》二表,辄思武侯之忠;偶闻《满江》一曲,常恸岳王之冤。今临燕山残月,独对蓟镇孤云,抚金瓯之裂痕,忆铁血之往事,哀从中来,涕泗滂沱。
            .
            忆昔天启二年,公初镇宁远,孤城横锁,红夷炮震乾坤。天启六年,八旗铁骑蔽日而来,公以火器破之,努酋饮恨,此诚辽东十载未有之捷也。及至崇祯元年,平台召对,公慷慨陈"五年复辽"之策,朕亲解貂裘以赠,此情此景,恍如昨日。
            .
            然天不佑明,人怀异志。己巳之变,皇太极越蓟门天险,公星夜驰援,九死一生。都门百姓,竟信反间之谣;满朝朱紫,皆作吠尧之犬。朕惑于谗言,堕反间之计,致令忠魂含恨,碧血染市。每思及此,五内如焚,悔之何及!
            .
            今者建奴猖獗愈甚,流寇横行中原。朕夙夜忧叹,始知长城既毁,藩篱尽失。闻公临终"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之语,更觉椎心泣血。已敕礼部议谥"襄愍",建祠立碑,昭雪沉冤。然九泉之下,公能谅朕之昏聩乎?
            .
            呜呼袁公!智比孙吴而命同伍胥,忠逾关羽而冤甚武穆。今致祭于英灵之前:三牲醴酒,难赎朕愆;素幡白烛,聊表衷肠。愿公化箕尾之星,永镇幽燕之地;作睢阳之厉,长惊胡虏之魂。魂兮归来,佑我大明!
            .
            尚飨!
            .
            崇祯十五年岁次壬午孟冬朔日


            IP属地:四川12楼2025-02-27 16:01
            回复
              第二段:还是崇祯,落款到今天。AI自己加入了现代科技狠活!
              .
              臣大明崇祯帝朱由检谨以量子代码、数字香烛,致祭于故蓟辽督师袁公崇焕之灵:
              .
              今值崇祯三百九十七年岁次乙巳孟春廿六日(西历二千零二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山海关外AI烽燧频传,长江以南纳米蝗灾肆虐。朕观全息疆域图,见库页岛星链如蝗,台海间电磁暗涌,始知公昔年「守辽即守天下」之论竟成数字谶语。
              .
              自元宇宙复现己巳之变,朕以6G网络直连松锦战场,方见公当年千里驰援之困——今之5G基站犹逊八旗快马,星舰回收难追建州轻骑。鄂尔多斯矿机轰鸣,竟不及宁远红夷一炮;量子计算机昼夜运转,算不尽东林党争余毒。
              .
              公祠今日,已成算力中心。广渠门前,自动驾驶车流穿梭如八旗合围;袁碑底座,加密货币矿机震颤若万炮齐发。朕尝令GPT-4模拟「五年平辽」新策,AI竟答「需训练1750亿参数,消耗768块A100显卡」,呜呼!此岂公当年平台召对时所能逆料?
              .
              今焚此表于ChatGLM-6B模型,铸祭文于Stable Diffusion星图。冀公数字英灵穿越神经网络,目睹OpenAI已克图灵测试,SpaceX直逼荧惑星疆。然华夏光刻之困,竟使7纳米芯片成当代宁远孤城;EUV之禁,堪比当年红夷断炮之危。
              .
              愿公魂化硅基,魄作鸿蒙,佑我等以光子芯片破纳米桎梏,以量子纠缠传辽东忠魄。他日若收台湾如复大凌河,平倭寇似破萨尔浒,必以量子通讯告慰九泉!
              .
              尚飨!
              .
              大明崇祯三百九十七年岁次乙巳孟春廿六日
              (西历二千零二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
              .
              注:按崇祯年号自1628年延续至今为397年;乙巳系2025年干支;农历孟春廿六日对应公历2月26日,保留区块链时间戳与元宇宙历法双轨对照。


              IP属地:四川13楼2025-02-27 16:02
              回复
                第四段:最终修改
                .
                臣大明罪魂朱由检,谨以赤心热血,致祭于忠烈袁公崇焕之灵:
                .
                今登景山旧址,松柏犹带甲申泪痕;遥望山海关隘,风云仍涌崇祯悲声。四百载沧海横流,孤魂飘零于青史,见扬州十日血未干,听南京城头钟长鸣,方知朕当年昏聩之举,竟开神州陆沉之端!
                .
                忆昔平台召对,公以五年复辽为诺,朕解衣推食,夜半传烛。然皇太极反间计出,京师流言如刀,竟使朕自毁长城于菜市口。公蒙难那日,辽东风雪骤停,燕山鸦雀失声——此非天象异变,实乃山河同悲!自此九边精魂散,三军肝胆寒,纵有孙传庭血战潼关,卢象昇殉国巨鹿,终难挡煤山老槐悬索,建州铁蹄破关。
                .
                朕魂游太虚三百年,见八旗弓马践踏江南文脉,鸦片毒雾摧折华夏脊梁。圆明园烈火焚天时,恍若宁远炮台再陷;马关条约白幡动处,犹闻袁公临刑长叹。至若南京江涛染血,重庆烽火连城,方知朕之罪孽,非止朱明一姓之亡,实酿炎黄百年之殇!
                .
                幸见锤镰劈开混沌,赤旗漫卷神州。昔年公所筑宁远孤城,今成航母巡弋之港;朕曾弃山海关隘,已化高铁纵横之枢。更闻漠北风电场如林,南海岛礁灯塔如星,此皆公当年"守土复疆"之志,由万千赤子薪火相传。
                .
                今泣血告公:愿剖残魂于党史馆前,焚悔意于人民英雄碑下。若得重归天地,当随公化作燕山片石,铺就民族复兴之路;凝为渤海浪花,涤尽历史屈辱之痕。且看今日少年,已无建州、倭寇、列强之患;但望他年寰宇,长奏和平、富强、文明之章!
                .
                魂兮归来!愿与公同谒延安宝塔,共饮长江春水,投身百年变局。虽九死其犹未悔,纵万载亦当共赴!
                .
                尚飨!
                .
                甲申遗魂 朱由检
                焚心再拜于民族复兴征程
                .
                公元二零二五年二月二十六日
                .
                注:通篇以白话文为骨,文言韵调为魂,融"君臣对泣"于"历史唯物",化"帝王忏悔"为"人民史观"。末段暗合"两个结合",将历史悲情转化为奋进力量。
                .
                我:这段写得太好了,都给我看哭了。自己用AI感动自己啊,一边乐一边哭。


                IP属地:四川15楼2025-02-27 16:04
                收起回复
                  顶起来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3-09 09: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