鹙邃吧 关注:15贴子:4,557
  • 7回复贴,共1

【酷毙】╭★┌.﹌●_诗词收藏专用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多稀饭滴


1楼2006-04-05 19:41回复
    孔雀东南飞

    作者不详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疋
    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
    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
    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
    始而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
    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
    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
    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
    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
    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
    槌床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
    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意
    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
    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
    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
    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
    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
    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
    慎勿违我语

    新妇谓府吏
    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
    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
    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
    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
    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
    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
    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
    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具异
    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
    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遣施
    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
    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
    上堂谢阿母
    母听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
    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
    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币多
    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
    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
    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
    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
    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
    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
    俱会大通口
    下马入车中
    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
    且暂还家去
    吾今且赴府
    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
    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
    恐不任我意
    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
    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
    不图子自归
    十三教汝织
    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知礼仪
    十七遣汝嫁
    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
    不迎而自归
    兰芝怼阿母
    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
    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
    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
    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
    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叮咛
    结誓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
    恐此事非奇
    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
    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
    不堪吏人妇
    岂合令郎君
    幸可广问讯
    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
    寻遣丞请还
    说有兰家女
    丞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
    娇逸未有婚
    遣丞为媒人
    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
    有此令郎君
    既欲结大义
    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
    女子先有誓
    老姆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
    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
    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
    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
    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
    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君
    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
    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约
    后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
    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
    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
    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 
    府君得闻之
    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
    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
    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
    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缕鞍
    斋钱三百万
    皆用青丝穿
    杂采三百疋
    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
    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
    适得府君书
    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
    手巾掩口啼
    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
    出置前厅下
    左手持刀尺
    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
    晚成单罗衫
    暗暗日欲暝
    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
    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
    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
    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
    嗟叹使心伤
    自君别我后
    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
    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
    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
    贺君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
    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
    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
    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
    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
    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
    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
    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
    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风寒
    寒风摧树木
    严霜结庭兰
    儿今日冥冥
    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
    勿复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
    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
    零泪应声落
    汝是大家子
    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
    贵贱情何薄
    东家有贤女
    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
    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
    长叹空房中
    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
    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
    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
    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
    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
    戒之慎勿忘


    2楼2006-04-05 19:4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七夕晚上的另一项活动是守夜,人们对天下拜,并说出心愿,主要是乞富、乞寿,没有孩子的乞子。守夜活动有不少男子参加,目的是为全家乞福。牛郎织女的传说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向往。 

      坐具 

      诗中的“床”“榻”都是坐具。床,最初只是卧具,后兼为坐具。要了解“床”“榻”为坐具,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坐的形式。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即以席为 坐具。坐时两膝着席,把臀部放在脚跟上。这样,脚跟承受的压力太大,时间长了,就会酸痛。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感觉臀部坐在较矮的床上或榻上要比坐在脚跟上舒服,所以,大约在秦汉时期,床榻开始成为坐具。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大约有今天的一市尺。床,一般体积较大,比较笨重,大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体积小较轻便,大多是待客的临时用具,使用时移出,过后收藏。因此诗中有“移我玻璃榻,出置前窗下”句。两个人合坐的榻叫合榻。三国时,孙权曾召鲁肃,二人“合榻对饮”,不可理解成二人躺在床上喝酒。到了南北朝,床榻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遍了。今天仍有不少地方把小板凳叫“脚床”,可能就是坐具名称演化的结果。 

      交通工具中的牛车 

      诗中有“其日牛马嘶”句,牛车自古就有。由于牛的力气比较大且行动缓慢,所以,人们多用牛车来拉东西。又因牛车车厢宽大,故又叫大车。秦以前的贵族多数乘坐马车,极少有乘牛车的。这种风气到了秦汉仍然存在。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据《汉书》记载:朝中文武官员有很多人乘坐牛车,因此可以说此时乘牛车是出于无奈。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人们一直认为乘坐牛车是低贱的行为。但到了东汉后期 ,风气大变,贵族官僚富户不再把乘坐牛车看成丢脸的事情。《晋书》记载:“其后稍见贵之(牛车)。自(东汉)灵、献以来,天子志士庶以为常乘。”而《孔雀东南飞》所写时期(建安年间)正是东汉献帝时,所以“其日牛马嘶”中的“牛马”不能理解为偏义复词“马”。太守给儿子迎亲,马车牛车因载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场。 





      《孔雀东南飞》 译文 



      序说:东汉末建发(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不再嫁人。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死)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掉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鸡叫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还故意嫌我织得慢。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遗送回娘家。” 

      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命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少年夫妻)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我们)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使母亲不满意呢?” 

      焦母对促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长相)可爱,没有谁比得上,母亲替你去求婚。(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她)!” 
      


      4楼2006-04-05 19:44
      回复

        首先一段是仲卿求告不允,回到房中与兰芝痛苦地话别。仲卿心存幻想,而兰芝则清楚破镜难以重圆。她交待留下的衣物,说到“不足迎后人”实有所怨;说到“久久莫相忘”又实有所爱。短短的对话,写尽了兰芝交织着怨与爱的痛苦的心情。 

        其次一段是焦、刘在大道口的离别。诗篇着意抒写了二人缠绵不尽的情谊。通过同车、耳语、互誓等一系列的动作与语言,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描写焦、刘间真挚的爱情,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都有重大的关系。试想如果焦、刘间缺乏真挚的爱情,那么兰芝的宁死不肯改嫁,就可能被解释成“从一而终”的“贞烈”行为(旧注有此说)。 

        第三段写兰芝被迫允嫁,仲卿赶来作最后的诀别。这一段以焦、刘的生离死别、郑重相约同命渲染了全篇的悲剧气氛。这时,兰芝用反激语言试探、考验仲卿:“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而仲卿则态度坚决,愤激地回答:“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充满挖苦、责难的话,使兰芝的疑虑涣然冰释,誓言得到重证,他们决定以死来控诉封建压迫,以死来维护爱情的忠贞。 

        诗篇通过两条线索的交替发展,将矛盾不断推向前进,使人物性格不断丰富,主题不断深化。 

        ^^穿插巧妙 繁简得宜 

        诗篇在相当整饬的布局中作了一些巧妙的穿插。如写兰芝辞别焦母之后,插入了与小姑的告别。兰芝告别小姑时,“泪落连珠子”,与辞母的情景适成对照。兰芝对小姑讲了一些感情真挚的话,可见姑嫂间平日亲密的关系。这一插曲很好地表现了兰芝善良,温柔的性格。又如在兰芝被迫允婚之后,插写了太守家准备迎娶的热闹。诗篇以民歌的高度夸张的手法,铺叙了舟车的华丽,礼品的丰盛。这样的描写,对于兰芝的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起了映衬作用,而且欲抑先扬,喜庆气氛与悲剧结尾接踵而至,使诗篇起伏跌宕,更加摇曳多姿。 

        诗篇繁简适宜,表现了作者的剪裁能力。比如它一开始在写兰芝的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后,紧接着就来了一个跳跃:“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心中常苦悲”一句有力地概括了平日所受的种种折磨,其后也只讲了故嫌作迟一事,别的便都省略了。诗篇集中写了休弃的事件,已充分说明焦母施加给兰芝的种种不幸。又如兰芝归家后便暂时不提仲卿,以便集中笔墨来写兰芝,这也是裁剪的功夫。又如写兰芝回到娘家的情形,也只用其母的惊痛和兰芝“儿实无罪过”这样一句辩解匆匆带过,接着便立即展开了新的矛盾。用笔十分经济,转换十分迅速。 

        诗篇对于重要情节,往往不惜笔墨作多重的描写。如兰芝被休离开焦家,这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关键,诗篇便详加描写。作者写兰芝以不同方式分别与焦母、小姑、仲卿辞别,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人物形象。又如兰芝回到娘家以后,诗篇安排了两次逼婚。这是人物命运的又一次大变化。求婚者一次比一次来头大,家庭的矛盾则一次比一次尖锐。先是县令家求婚,母亲以“汝可去应之”表示了埋怨的情绪;然后太守家求婚,阿兄提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这样严重的责难。诗篇对逼婚的过程,如媒人的种种活动,母、兄的催逼和兰芝的态度,都作了详尽的描写。这两次逼婚互为补充,深刻地揭露了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并为兰芝的暂时允婚和终于自杀提供了充足的根据。 

        ^^前后呼应 互为映衬 

        诗篇有许多地方前后呼应,起了很好的映衬作用。如开头和结尾都借鸟以为比兴,分别写徘徊留恋的孔雀和永不分离的鸳鸯,渲染了悲剧的气氛,


        8楼2006-04-05 19:44
        回复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今译】 
          倚在栏杆旁,我不由得怒发冲冠,一场潇潇秋雨刚刚停歇。 
          举目远望,仰天长啸,万千思绪,奔涌激烈。 
          为祖国奋斗,三十年的功名,自当视若尘土; 
          与敌人周旋,八千里的征程,何惧披星戴月。 
          千万不要随便虚掷了少年时光,等到头发白了才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国耻啊,还没洗雪;臣子的复仇之恨啊,何时能灭? 
          驾起远征的战车吧,直把那贺兰山踏裂!壮志凌云,饿了就饱餐敌人肉; 
          谈笑风声,渴了就痛饮敌人血。 
          期待着这一天吧,让我们从头收拾好旧日的山河, 
          向祖国献捷! 


          【注释】 
          ⑴此调又名《念良游》、《伤春曲》。格调沉郁激昂,宜于抒发怀抱,故为苏、辛派词人所爱用。双调,九十三字,仄韵(南宋后始见于平韵体)。 ⑵怒发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⑶抬望眼:抬头纵目远望。 ⑷尘与土:谓功名犹如尘土,指报国壮志未能实现而言。 ⑸八千里路:作者从军以来,转战南北,征程约有八千里。“八千”与前句中的“三十”都是举其成数而言。云和月:指披星戴月,日夜兼程。⑹等闲:轻易,随便。 ⑺靖康:宁钦宗赵桓年号。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掳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北去,北宋灭亡。“靖康耻”指此而言。⑻雪:洗雪。 ⑼灭:平息,了结。 ⑽长车:战车。贺兰山:在今宁夏西,当时为西夏统治区。此处借为金人所在地。缺:指险隘的关口。 ⑾从头:重新。收拾:整顿。⑿天阙:宫门。朝天阙:指回京献捷。 



          【赏析一】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9楼2006-05-03 14:20
          回复
            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其入于史书,始于北宋。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此为二。1980年,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如台湾 《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再次对 《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他首先指出 《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是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拟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其次,他认为 《满江红》词的格调,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 《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 《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但没有阅历的词”。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邓广铭、王起、李安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辩驳。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岳飞的 《满江红》不是伪作。他认为:第一,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如 《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 《家集》中,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那么,这首诗如果又因为 《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对此怀疑吗?此外,从 《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又如 《家集》中的一些题记,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岳飞既然有 《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第二,关于 《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第三,如果 《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 《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身被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壮怀述志的 《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与词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同。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适逢秋季,当地多雨,故在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因此, 《满江红》是岳飞“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他还就 《满江红》与 《小重山》两词的格调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两词作于不同的时间,格调自然不同,不能以此非议作者。


            11楼2006-05-03 14:20
            回复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汉,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2楼2006-05-03 14:22
              回复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15楼2006-05-03 14: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