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您奉上,一曲末日之章的奏鸣,那是愚昧的人类所犯下可笑的罪孽。以屈服于黑暗与欲望的脆弱之心为乐器,请您闭眼聆听,这一出悲调的滑稽小夜曲。
《祷告书.第13章》:他降下了应许,赠与圣灵与门徒同在,在荣光尚未照耀之前,所承受的一切苦难都是必经的考验。但神终将到来,神必降临,神必恩赠,神必拯救世人。
——我们说:我,不,相,信。
舞台是十九世纪,蒸气与工业时代侵蚀着古老文明的最后阵地,不可避免的上演着早已重复过无数次的死亡与伤痛,悲哀和别离。差别只在于演员们的身份,担负着一些听起来遥远而不可知的名称。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被称为千年伯爵的不可知生物造就了无数世纪前的诺亚大洪水,挽救了那场灾难的人为后世者留下了一个由特殊物质组成的石箱,那些东西被称为“圣洁”。与它们恰好能相容的人,则是对抗复活的千年伯爵的主力战士,领导他们的组织被称为“黑色教团”,而他们的名字是:“驱魔人”。
无从得知千年伯爵的终极手段是什么,即使一开始就揭露了这角色似乎就是最终的敌人,也很难提起得太大的劲来。只因“毁灭世界”早已经是各种故事中出现次数多到令人厌烦的词。重复频率高到几乎要让人说“换个新鲜的说法吧”。
主线无非是这样的老调重弹,以打倒某人为目的进行的长途跋涉。迷失与堕落,对抗与战斗,破坏和重生。“拯救世界”之类名词似乎是所有背景都共用的通行证,仿佛只要安上了这样名称,一切装腔作势的姿态都成了苦大深仇的演绎,所有的自相矛盾都可以顺理成章。
故事里随处可见那样的句子,重复念叨着“神的指引”,“神的选择”,“相信神,信奉神”更是让人不耐。
在十字架已经变成装饰贩卖物而非虔诚标志的现在,谁能说服我们相信,祈祷就会降下神迹。
那么,我们为什么仍然会被这个故事所吸引?
《祷告书.第13章》:他降下了应许,赠与圣灵与门徒同在,在荣光尚未照耀之前,所承受的一切苦难都是必经的考验。但神终将到来,神必降临,神必恩赠,神必拯救世人。
——我们说:我,不,相,信。
舞台是十九世纪,蒸气与工业时代侵蚀着古老文明的最后阵地,不可避免的上演着早已重复过无数次的死亡与伤痛,悲哀和别离。差别只在于演员们的身份,担负着一些听起来遥远而不可知的名称。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被称为千年伯爵的不可知生物造就了无数世纪前的诺亚大洪水,挽救了那场灾难的人为后世者留下了一个由特殊物质组成的石箱,那些东西被称为“圣洁”。与它们恰好能相容的人,则是对抗复活的千年伯爵的主力战士,领导他们的组织被称为“黑色教团”,而他们的名字是:“驱魔人”。
无从得知千年伯爵的终极手段是什么,即使一开始就揭露了这角色似乎就是最终的敌人,也很难提起得太大的劲来。只因“毁灭世界”早已经是各种故事中出现次数多到令人厌烦的词。重复频率高到几乎要让人说“换个新鲜的说法吧”。
主线无非是这样的老调重弹,以打倒某人为目的进行的长途跋涉。迷失与堕落,对抗与战斗,破坏和重生。“拯救世界”之类名词似乎是所有背景都共用的通行证,仿佛只要安上了这样名称,一切装腔作势的姿态都成了苦大深仇的演绎,所有的自相矛盾都可以顺理成章。
故事里随处可见那样的句子,重复念叨着“神的指引”,“神的选择”,“相信神,信奉神”更是让人不耐。
在十字架已经变成装饰贩卖物而非虔诚标志的现在,谁能说服我们相信,祈祷就会降下神迹。
那么,我们为什么仍然会被这个故事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