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吧 关注:12,841贴子:106,558
  • 6回复贴,共1

三星堆与远古传说,道家羽化飞仙的起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伴随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持续发掘,青铜神树、黄金面具等文物携着远古的神秘气息向我们徐徐走来。
有人竟猜测巴蜀文化是外星文明?繁花似锦、神鸟翱翔的青铜神树,难道是世界中心的通天柱?岷山脚下、长江之畔,杜宇的“望帝春心托杜鹃”,会不会是历代蜀王“飞升”的一个奇美故事?
三星堆其实应该有四组青铜大立人像:祭天、接神 、启慧和通灵。目前发掘到仅是其中一尊“启慧”。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他代表的是国王兼巫师一类的人物,在普通民众眼中,他同时也是“神”,是集神、巫、王于一身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的象征。
大祭司链接天地之间。立人身上刻的字叫祭天文,配合著咒語。
与青铜大立人同时出土的还有这个“青铜神树”
神树以通神。从上古传说中,找到了神树,就找到了神灵所居住的地方。
其实三星堆出土的立人像,又出土了立人树,做什么用呢?可以想象一下,立人树对面就是青铜像,四个立人像围着青铜树,这棵树也叫生命树,通天树,通灵树,人居其中。四尊立人像,就是人摆出的形。

这个神树即是通天树、通神树,在《山海经》里被称为扶桑,
我们可以想象,中间一个青铜树,有四个大立人围着树,大立人身上有着咒语,这就是上古修行的秘密。
通灵之树,是天地之间的阶梯。
三星堆的意义就是上古的族人,他们找到了整个族群升华的方法。那么发达的文明,突然之间一夜消失,消失到哪里去了。
整个族群的升华。
三星堆人走前,把他们升华的秘密都砸碎了,本来四个立人像,只有一个。在后面我们会陆续发现后面三尊的立人像。
中华大地上古的秘密在地下非常多,都与修仙得道有关,所以叫神州大地。
与《易经》渊源深厚的巴蜀文化,宋明理学家程颐曾言“易学在蜀”,直至晚清,张之洞入川,仍能随处听闻有关易学的谈论。
三星堆和金沙文化作为古蜀“重仙文化”的代表,巴蜀古人重视“神人”“神器”,那些如今看来奇奇怪怪的青铜鸟、人面像,皆是他们的神器。
故而,不少人揣测三星堆乃外星文明,然而就目前的考古情况而言,三星堆实则是一个宗教神权国家的古城遗址。众多学者认为所发掘的皆为祭祀坑,属于举行祭祀的祭祀区。据资料记载,祭祀时需将祭祀神物献给天地,烧成灰烬,此谓“燎祭”,世界原始民族如玛雅文化都有将祭祀珠宝丢入大海的习俗,三星堆祭物采用的则是华夏祖先的庭燎焚烧古俗。
三星堆、金沙所体现的信仰崇拜多元丰富,包括纵目人崇拜、神树飞鸟崇拜、太阳神鸟崇拜、太阳轮崇拜、眼睛崇拜、龙虎蛇等动物崇拜,这些均是古蜀人祖先自然崇拜的展现。其中,信仰的根本与灵魂乃是祖先崇拜,在巴蜀人心中,祖先崇拜至关重要。
三星堆,坐落于“岷山下邑曰郫”的区域。岷山古称小昆仑,最早有关神仙的故事——古蜀仙道便诞生于此。
三星堆人坚信,祖先幻化为飞鸟,飞上天空是他们的梦想。羽化成仙是三星堆文化里最为重要的信仰,是最早的神仙道,也是后世道教“羽人飞仙”理念核心的起源。
不同的地域塑造出不同的文化性格,具有各异的地域特色与个性,这便是“集体文化性格”。例如,中原文化重礼化,楚地重巫化,巴地重鬼化,蜀地重仙化,这是不同地域文化想象力与不同地域人思维方式差异的体现。
三星堆和金沙文化是古蜀“重仙文化”的代表,他们因神仙信仰而重视“神人”“神器”,将祖先的智慧想象成聪明的大脑袋,所有的青铜鸟、人面像,那些在今人眼中奇奇怪怪的物件,都是他们的神器。比如千里眼、顺风耳、大阔嘴、高鼻梁,皆是蒙古利亚南方人种的幻想化,被后裔张道陵创立的道教,想象为长生久视、羽化轻身、化符成仙的神仙,飘飘然有凌云出世的气质。
《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往昔,我们对蜀王“蚕丛,其目纵”难以理解,可随着三星堆一号、二号器物坑的发现,那些眼球异常凸出的青铜神像瞬间让我们联想到所谓“纵目”,原来正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彰显其祖先神在这方面的神性。诚如邓宏海所言,“纵目”所表现的正是“极目通天”。
由于受到祖先仁、礼、中、中和、中正、天下大同思想信仰的影响,而重视庄严厚重祭祀的“礼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饕餮纹、簠、簋等,皆为礼器。
中华国家文明的形成存在多种模式,中原有“河洛古国”,西南有“得陇望蜀”,来自河湟秦陇的古羌演化成的古巴国和古蜀国,东北有神权祭祀的红山文化古域,东南有面向海洋的河姆渡、良渚文化的玉器文化古国,并且都有龙信仰,从卵石摆龙、玉猪龙、中原青铜龙到古蜀的羊头龙,表明中华龙的传人信仰是各地域从七八千年前就开始传承发展下来的。三星堆青铜龙形象,既有中原的,也有本地羌人的羊信仰的羊头龙,这些都是中华多元一体大文化中最早的文明源头,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曙光”,在中华大地上如星火般燎原而起。
中华青铜文明,以殷墟青铜文明为代表,是世界上最为辉煌的青铜文明;中华青铜文明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其中,三星堆有着古蜀独特的地域文化想象力,这种独特,举世罕见。它以“仙化”为特征,神奇、神秘、神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在三星堆考古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三星堆到底有无文字?据今人可见的文献记载,古蜀人“不晓文字”。
在考古层面,尽管目前尚未发现文字,但考古人员在众多陶器上发现了刻画符号。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三星堆“有文字的迹象”。然而,究竟能否找到有文字的文物,仍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三星堆存在的时间跨度极大,约距今 5000 年至 3200 年,一个发展了近两千年的文明,很难不形成文字。而且,根据出土文物显示,三星堆应当与商朝有过文化交流,殷商有甲骨文,可三星堆却没有,这有些不合常理,毕竟二者处于同时代且同样发达。但三星堆确实未出土文字,即便青铜器上出现过一些特殊的东西,也仅仅被视作祭祀用的符号,并非文字。
找不到文字的原因,其一,考古工作本身具有偶然性,或许此地有文字,只是尚未被发现罢了。其二,文字并非生活的必需品,它们往往在特定时期才被发明出来,比如甲骨文起初用于占卜,苏美尔楔形文字最初用于记账,倘若没有这些特殊需求,文字便不会诞生。再比如,当年的契丹人,一直沿用“草木记岁,刻木为契的传统”,直至建立大辽,与他国交流频繁,才学习汉人创造了文字。其三,文物的载体也决定着这些文物能否留存。所以,三星堆有无文字,当下仍难以定论。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觉得《山海经》不过是一本神话故事书,然而随着纵目人以及青铜神树等与《山海经》中的描述离奇巧合之后,人们开始对这部奇书予以重视。
有人称,三星堆里的文物,更像是《山海经》里提及的种种神话传说。比如三星堆的青铜树,恰似《山海经》里的扶桑神树;而且三星堆出土的一个鸟身人面的青铜像,仿若《山海经‧海外东经》里所描述的,掌管扶桑神树的句芒——“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也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所描述的并不局限于华夏文明。比如《山海经》海经的章节,分为海内经、海外经跟大荒经;美国有一位学者叫亨丽埃特‧默茨女士(Henriette Mertz),她 1953 年出版了一本书叫《几乎褪色的记录》(Pale Ink: Two Ancient Records of Chinese Exploration in America),她依照《山海经》记载的距离和方向,在北美大陆上实地勘查,结果发现《山海经-东山经》描述的 4 条山脉,跟美国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以及海岸山脉,从山峰到河流、植物、动物,几乎完全吻合。她还说,《山海经》里到达扶桑的沿途描述,跟美洲大陆吻合。
这会是巧合吗?毕竟在交通和文字记录尚不发达的先秦时代,《山海经》的作者如何博览天文地理、搜集和整理各个地方的地理、历史、文化、人文等方方面面内容,汇聚成书的呢?难道仅仅是古人的幻想吗?
德国思想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首次将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2 世纪,同时出现在北纬 30 度左右地区的人类文化与文明突破现象,称为“轴心时代”。从那时起,人类真正从历史的蒙昧中走出,开始形成各自的文明体系,尤其是文化与哲学的思想体系,直接影响了东西方文明的走向。“三星堆”文化遗址带正位于北纬 30 度这条纬线之上!
更为神奇的是,三星堆、古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有传说沉入海底的亚特兰蒂斯文明,都处于北纬 30 度区域,它们都留下神秘的文化遗产,然后又都突然之间消失,这些文明如何产生?如何消失?这些谜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释,人类对于几千年前的事,尚有太多的未知。
深挖三星堆的来龙去脉,揭开史前最终极秘密
从三星堆的上古跪坐到修道筑基引导功
更多的秘密请关注修炼圈


IP属地:浙江1楼2024-09-29 08:29回复
    一气呵成看完,虽然有的观点属于推论,但能列举文献加以论证,使观点增添了说服力。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29 21:24
    回复
      中原文化重礼化,楚地重巫化,巴地重鬼化,蜀地重仙化


      IP属地:山东3楼2024-09-30 11:19
      回复
        往昔,我们对蜀王“蚕丛,其目纵”难以理解,可随着三星堆一号、二号器物坑的发现,那些眼球异常凸出的青铜神像瞬间让我们联想到所谓“纵目”,原来正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彰显其祖先神在这方面的神性。
        没有夸张,只有写实,参考帖子 揭开三星堆纵目面具之谜
        关于三星堆纵目面具,专家学者都称之为迷,有些人是心里明白而装糊涂,说什么“眼突出应称为纵目,而找不到文献记载”等,于是我就把“纵目”记在心里,阅读《报朴子》一书时在杂应卷十五中有这么记载:
        “或用明镜九寸以上自照,有所思存,七日七夕则见神仙,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示之後,心中自知千里之外,方来之事也。
        明镜或用一,或用二,谓之日月镜。
        或用四,谓之四规镜。
        四规者,照之时,前後左右各施一也。
        用四规所见来神甚多。
        或纵目,或乘龙驾虎,冠服彩色,不与世同,皆有经图。”
        也就是说,修行者在用四规镜修行时,能够见到很多的神仙,其中就有纵目神,也有乘龙的神,也有驾虎的仙,尤其是“冠服彩色,不与世同”,这也解释了大立人的衣服纹饰不与中原地区相同,甚至不与当时的蜀人相同,而纵目神,只是一种低级的神,因为后面来神很多,而修行者的目标则是见到太上老君,以求长生之道。
        三星堆出土的许多文物,与《山海经》记载的相似,而各种面具,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傩戏、萨满教等也相似,这就说明了三星堆是古代崇拜神明的一个场所。


        IP属地:山东4楼2024-09-30 11:23
        回复
          文献中提到的“不晓文字”,指的是距今6000年前的蚕丛时期,蚕丛就是人皇伏羲。
          伏羲造字:即以鸟兽之文与世间诸物组合而成的图腾。就是说伏羲发明了类似“网络表情包”的图腾表意,这是最初的“汉字”。所以在《华阳国志》里说蜀人多“斑彩文章”。


          IP属地:四川5楼2024-10-19 09:35
          回复
            从金文甲骨文看,“書”字、“建”字就是三星堆青铜器的象形。“書”字下面是一个方形底座,“建”字下面是三星堆神兽。
            象形文字不表音,同音的字大多有关联。在三星堆这里能看到“書”和“树”同音的关系。又跟“蜀”同音。
            所以“仓颉造字”和“仓颉作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字”应理解为“子图”。


            IP属地:四川6楼2024-10-19 10:04
            回复
              是个好题目!我曾经提过凡人修道成仙的思想是古蜀文明对华夏文明的一个基础性的贡献。它的实质是人本主义。是华夏文明没有产生一神教信仰而始终保持世俗性社会的最重要原因。当时找了一些论据,还不够充分。本想来看看楼主有没有发现一些新的事实,可惜看了一遍感觉内容与题目关系不大。不过能把三星堆文化与道家羽化成仙联系起来也是有了共识。


              IP属地:四川7楼2024-10-20 0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