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学吧 关注:46贴子:5,794
  • 8回复贴,共1

郑无极 逐句解析《终身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郑无极
逐句解析《终身误》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24 22:47回复
    郑无极
    逐句解析《终身误》
    《终身误》这支曲子本来写的是宝玉婚前错爱黛玉。作者将曲文中所谓的“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等语,统统斥责为贾宝玉的“终身误”,认为宝玉婚前一度痴迷于林黛玉,就是错人知己、选错了终身伴侣。按曹雪芹的本意,宝玉错爱黛玉,这是“终身误”,黛玉错爱宝玉,这是“枉凝眉”,“以顽石、草木为偶”本来就是一场阴差阳错的讹缘。唯有女娲宝钗与顽石贾宝玉的金玉良姻才是“百年作合”的天命真配!然而,《终身误》这支曲子却长期遭到了后世读者,尤其是拥林派红学的刻意误读。拥林派红学很喜欢把作者所批判和否定的上述宝玉情迷昏话,断章取义地抠出来,当成“曹公本意”大肆宣扬,以此来论述宝玉如何如何“只爱”黛玉、“不爱”宝钗,甚至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关于宝钗与宝玉婚后如何如何“夫妻不和”的谎言谬论。但拥林派红学的致命错误却是一望可知的。因为脂评本原文反复强调的就是宝钗与宝玉婚后夫妻恩爱、鹣鲽情深。脂本正文及脂批当中根本就没有一条内容提及二宝婚后如何“夫妻不和”,曹雪芹、脂砚斋的原文再三提及的却是宝钗与宝玉婚后夫妻恩爱,有着幸福甜蜜的闺房生活。
    比如,庚辰本第20回一条脂批就明说二宝婚后夫妻恩爱,“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而且宝玉“甘心受屈”于宝钗,心甘情愿一切都听从妻子宝钗的劝导:
    ……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庚辰本第20回双行夹批)
    庚辰本第20回另一条脂批也说二宝“成其夫妇时”的“谈旧之情”,方才是前八十回中唯恐提前泄露的“文章之精华”:
    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洩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庚辰本第20回双行夹批)
    曹雪芹在第5回《红楼梦引子》中点明,《红楼梦》的主题即为“怀金悼玉”,而且还把“怀金”放在“悼玉”之前: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曹雪芹在甲戌本第8回标题诗中更是专门强调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恩爱,有着如同“古鼎新烹凤髓香”一般醇香浓烈的爱情“风韵”!不仅如此,他还要告诫那些妄自诽谤金玉良姻的拥林派读者闭嘴“莫言”: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假如宝玉婚后当真是“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为何曹雪芹还要告诫读者“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假如宝玉婚后跟宝钗“夫妻不和”,为何脂砚斋看到曹雪芹原稿中写的却是宝钗与宝玉婚后夫妻恩爱,“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而且宝玉“甘心受屈”于宝钗,心甘情愿一切都听从妻子宝钗的劝导?如果这些“只念”、“空对着”等语真的是描写宝玉婚后的情况,“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又该如何解释?如果宝玉当着妻子宝钗的面尚且“空对着”,过后他还会“怀金”,不停地怀念宝钗吗?所以,拥林派对于《终身误》的理解很明显是错误的。《终身误》写的根本就不是(拥林派所理解的)宝玉婚后,而是指宝玉婚前。这曲子的主题也根本就不是(拥林派所理解的)所谓“宝钗错嫁宝玉”,而是指宝玉错爱黛玉!对于书中贾宝玉来说,不是娶宝钗错了,而是婚前存有这些“只念”黛玉、“空对着”宝钗念头,本身即为“终身误”。所以,曹雪芹才明确强调:“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24 22:47
    回复
      实际上,只要看看《终身误》中至关重要的第三句话,马上就可以明白这支曲子究竟讲的是什么意思: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这个“美中不足”,照应的就是甲戌本第1回中癞头和尚、跛足道人试图劝阻顽石下凡时说的一番话:
      “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甲戌本第1回)
      既曰“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可知在此之前就一定有人对贾宝玉讲过“美中不足”这话。只是宝玉当时是不信的,直到如今方才不能不相信。通观《红楼梦》全书,只有甲戌本第1回中癞僧、跛道劝说顽石之言以及第5回《终身误》这两处出现了“美中不足”四字,足见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前后照应的关系。而当初癞僧、跛道是对顽石讲的这话,而不是对神瑛侍者讲的这话。这也就证明了贾宝玉的前世一定是顽石,而不是真正的神瑛侍者。众所周知,顽石与绛珠之间是根本没有真实前缘的。所以,宝玉这时候心心念念的“木石前盟”原本子虚乌有。故此,《终身误》这支曲子的用意便已经呼之欲出了:顽石贾宝玉不听癞僧、跛道等天界神仙的劝告,错误地痴迷于原本子虚乌有的“木石前盟”,这本身就是他的“终身误”!直到后来顽石贾宝玉方才明白,女娲宝钗与顽石贾宝玉的金玉良姻方才是“百年作合”的天命真配,癞头和尚对他的告诫其实才是对的!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24 22:48
      回复
        弄清楚了《终身误》这支曲子的题旨,就可以对曲文进行逐句解析:
        1、所谓“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翻译:天界神仙们都告诫我,金玉良姻才是天命真配;我却鬼迷心窍,痴迷于子虚乌有的木石前盟。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这个“都”字究竟指谁。高鹗以降的很多后世读者,尤其是拥林派读者,把这个“都”字理解为贾母、王夫人等荣国府家长。但这个理解明显是错的。因为脂评本中,除了元春倾向于支持金玉良姻之外,贾母、贾政、王夫人都支持或默许二玉姻缘。如果就贾府家长这个层面来说,不仅不能说“都道是金玉良姻”,反倒应该说是“都倒是木石姻缘”才对。其实,这个“都”指的是癞头和尚、跛足道人、警幻仙姑等天界神仙。因为“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照应的就是当初癞头和尚、跛足道人试图劝阻顽石下凡时讲的“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等语。事实上,也只有癞僧、跛道等天界神仙才是齐刷刷都大力支持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姻,反对黛玉与宝玉的木石姻缘的。故此,所谓“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讲的就是宝玉不听天界神仙的劝告,痴迷于木石前盟,这就大错特错了,陷入了所谓“终身误”。
        具体来说,这句话照应的场景,就是第36回宝玉梦中的喊骂: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36回)
        ——所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足见癞头和尚、跛足道人都是大力支持金玉良姻,反对木石姻缘的。这时候,他们的形象出现在宝玉的梦境中,对宝玉进行了劝告,要他放弃二玉情迷,转而接受金玉良姻。宝玉当时陷在“终身误”当中,对此自然是抵触、抗拒的。但具有讽刺性的是,就在第36回之中,作者就让宝玉苏醒之后,对其梦中的喊骂予以了批驳、否定:
        且说林黛玉当下见了宝玉如此形像,便知是又从那里着了魔来,也不便多问,因向他说道:“我才在舅母跟前听的明儿是薛姨妈的生日,叫我顺便来问你出去不出去。你打发人前头说一声去。”宝玉道:“上回连大老爷的生日我也没去,这会子我又去,倘或碰见了人呢?我一概都不去。这么怪热的,又穿衣裳,我不去姨妈也未必恼。”袭人忙道:“这是什么话?他比不得大老爷。这里又住的近,又是亲戚,你不去岂不叫他思量。你怕热,只清早起到那里磕个头,吃钟茶再来,岂不好看。”宝玉未说话,黛玉便先笑道:“你看着人家赶蚊子分上,也该去走走。”宝玉不解,忙问:“怎么赶蚊子?”袭人便将昨日睡觉无人作伴,宝姑娘坐了一坐的话说了出来。宝玉听了,忙说:“不该。我怎么睡着了,亵渎了他?”一面又说:“明日必去!”(第36回)
        ——宝玉苏醒之后,就将其梦中的喊骂斥责为“不该”、“我怎么睡着了,亵渎了他”,还斩钉截铁地表示:“明日必去(参加薛姨妈的生日宴)!”这就跟作者将所谓“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等语斥责为贾宝玉的“终身误”一样,属于否定之否定的用法。曹雪芹正以此表现了对宝玉情迷的批判、否定态度,以及对宝钗与宝玉之金玉良姻的推崇和盛赞!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9-24 22:48
        回复
          2、所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翻译:白白错过了“山中高士”宝姐姐对我的谆谆告诫,却始终念念不忘跟“世外仙姝”林妹妹的情迷缠绵。
          ——所谓“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语出明代高启《梅花》九首之第一首:“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清代张潮《幽梦影》第11则亦有云:“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幽梦影》第40则又云:“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由此可见,明清文士习惯于用雪比喻高人隐士,用花木比喻美女。曹雪芹对宝钗的定位是超越一般女性的女中高士,对黛玉的定位则不外乎依附于男子的传统女子。这句话用“空对着”来形容宝玉对宝钗的态度,显然不是指二宝婚后,而是指宝玉婚前。宝玉在富贵年少时,由于痴迷于林黛玉,白白错过了听从宝钗劝导的良机,没有习得一技之长,在贾府败落后,无法谋生立足,只能吃软饭,靠妻子宝钗养活,以至于最终不能不遁入空门。正所谓“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这就是宝玉婚前不曾听从宝钗的良言劝告,“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所造成的后果。这是宝玉“终身误”的又一重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后世读者,尤其是拥林派读者,通常习惯于把《终身误》中“终身”理解为婚姻大事、结婚。但《终身误》中“终身”其实是指宝玉婚前的用情,并不是指结婚。按,“终身”,也就是“终身大事”,本意是指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的事件,后来多被用来指代婚姻,尤其是女子的婚姻。但《红楼梦》中的“终身”、“终身大事”,却未必是指代婚姻。曹雪芹取的乃是这个词汇的本意,即泛指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的各种事件,并不专指女子婚事。比如,甲戌本第8回就提及一个秦钟版的“终身误”:
          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因去岁业师亡故,未暇延请高明之士,只得暂时在家温习旧课。正思要和亲家去商议送往他家塾中,暂且不致荒废,可巧遇见了宝玉这个机会。又知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乃当今之老儒,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成名可望,因此十分喜悦。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容易拿不出来,又恐误了儿子的终身大事,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甲戌本第8回)
          针对“又恐误了儿子的终身大事”一句,又有脂批云:
          原来读书是终生大事。(甲戌本第8回侧批)
          ——这里的“终身”、“终身大事”就不是指女子的婚姻,而是指男子上学读书。所谓“误了儿子的终身大事”,具体指耽误了男子读书举业,而不是指女子嫁错人。
          同理,《终身误》这支曲子中的“终身”二字也不是指结婚,而是指用情。因为对于宝玉来说,对女子用情便是他的“一生事业”。比如,第34回宝钗探伤,引起宝玉的联想便是:
          “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庚辰本第34回)
          在众多女子当中,宝玉一度误认黛玉作知己,认为黛玉方才理解自己的愤世思想。结果到头来发现这一切都是错的,实际上宝钗方才是他在愤世出世思想层面上的真知己,黛玉在这方面反倒跟他格格不入。如此自择终身伴侣,结果还因为情迷而丧失了正确的判断力,完全是选错了人,这不是“终身误”又是什么呢?尤其是宝玉婚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没有及早听从宝钗的劝告,习得一技之长,对于宝玉后来经历的坎坷困苦,影响甚大。这就当然更足以称之为“终身误”了。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9-24 22:49
          回复
            3、所谓“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翻译:可叹啊,到如今我方才明白,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当初劝告我的“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等语,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已经说过,这个“美中不足”,照应的就是甲戌本第1回中癞头和尚、跛足道人试图劝阻顽石下凡时说的一番话:
            “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甲戌本第1回)
            ——贾宝玉实际上是顽石后身,并不是真正的神瑛侍者。所以,顽石贾宝玉与绛珠林黛玉之间是并没有真实前缘的。所谓的“木石前盟”,原本不过是“以顽石、草木为偶”的一种阴差阳错的讹缘。癞头和尚之所以大力支持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姻,反对黛玉与宝玉的木石姻缘,原因归根结底就在这里。毕竟,宝钗是女娲后身,女娲宝钗与顽石贾宝玉之间才真是具有前世因果的。因此,“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也就是整个《终身误》的题眼:点明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等天界神仙讲的话才是对的,女娲宝钗与顽石贾宝玉的金玉良姻才是“百年作合”的天命真配!宝玉婚前不听天界神仙们的劝告就是错的,就是他的“终身误”!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24 22:49
            回复
              郑无极
              4、所谓“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翻译:纵然是癞僧、跛道告诉我,宝姐姐将对我齐眉举案,可我心底的情迷还是久久难平。
              ——这句话对应对的具体场景,其实还是第36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一节,而不是指宝钗与宝玉婚后生活。很多后世读者,尤其是拥林派读者,因为看到“齐眉举案”,就想当然地认为这话是指宝玉婚后“意难平”。但这种说法显然忽略了前面“纵然是”三字。所谓“纵然是”,表明这句话中的“齐眉举案”是一句假设,讲这话的时候还没有发生,也并不能确定必然会发生或必然不会发生。如果是宝玉婚后,婚姻生活要么是“齐眉举案”,要么不是,根本用不着前面加上“纵然是”三字。更重要的,“齐眉举案”是出自孟光、梁鸿的典故,本意是妻子敬爱丈夫,对丈夫毕恭毕敬。而根据庚辰本第20回脂批,二宝婚后的实际情况却是“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而且宝玉“甘心受屈”于宝钗,心甘情愿一切都听从妻子宝钗的劝导。如果硬要说“齐眉举案”的话,反倒是宝玉敬爱宝钗、宝玉对宝钗“齐眉举案”。这就更不可能出现所谓“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情形了。
              实际上,这个“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指的是宝玉婚前对婚后生活的错误想象,落脚点还是第36回宝玉的梦境。在梦中,癞僧、跛道劝说宝玉接受金玉良姻,必然会告诉他:娶了宝钗才会终身幸福,宝钗作为温柔贤惠的好妻子,婚后肯定会对你“齐眉举案”,把你照顾得很好云云。只是宝玉这时候陷于情迷之中,满心只有黛玉,对一僧一道的话颇为抵触,这样才会喊出“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这种鬼话。只是作者很喜欢狠狠抽打宝玉的脸。宝玉婚前是连宝钗对他“齐眉举案”都不肯接受的,到了婚后,宝玉反倒是“甘心受屈”于宝钗,心甘情愿一切都听从妻子宝钗的劝导,成了宝玉对宝钗“齐眉举案”。所以这个“到底意难平”,挺具有讽刺性的。婚前说什么也不肯接受的东西,到婚后就变成恋恋不舍、爱不释手的真香了。
              由此可见,所谓“到底意难平”,这个“底”就是以宝玉成婚为底线。宝玉所有的“意难平”,都仅仅存在于婚前。到了婚后,就越过了这个“底”,就一笔勾销了。这也符合第58回“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所预示的宝玉情感转折:
              芳官笑道:“那里是友谊?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第58回)
              ——小生藕官本来是跟小旦菂官搭戏,恩爱得就跟真夫妻一样。后来菂官死了,换了另一个小旦蕊官,藕官跟蕊官也是一样的夫妻恩爱、温柔体贴。不仅如此,藕官还讲了一番“得新不弃旧,恋旧不拒新”的“痴理”:“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芳官把这话转述给宝玉听。宝玉觉得这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芳官、蕊官、藕官就分别是宝玉、宝钗、黛玉的丫鬟。而藕官的“茜纱窗真情揆痴理”,能够“独合了他(宝玉)的呆性”,很明显也是预示了宝玉后来对待宝钗和黛玉的态度。黛玉死后,宝玉也照样会迎娶宝钗,婚后也照样会跟宝钗夫妻恩爱:“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这时候宝玉哪里还会有一丝一毫的所谓“意难平”?最多每年跑去黛玉坟前,烧一烧纸,“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不过如此而已。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24 22:51
              回复
                郑无极
                综上所述,《终身误》从头到尾讲的都是宝玉的“终身误”,而不是(拥林派所理解的)所谓“宝钗的终身误”。而且这曲子讲的是宝玉错爱黛玉,而不是(拥林派所理解的)所谓“宝钗错嫁宝玉”。更进一步,《终身误》自始至终讲的都是宝玉婚前情迷,没有一个字涉及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生活。即便是末句的“到底意难平”,这个“底”也只是到宝玉结婚前夕。一旦宝玉成婚,所谓的“意难平”便不复存在,完全被二宝之间“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的恩爱甜蜜闺房生活所取代。所以,拥林派要断章取义地抠出“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等语,打算用这些被作者所批判、否定的宝玉婚前情迷昏话,来造谣诽谤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姻,这就只能被甲戌本第8回标题诗——《金玉姻缘赞》中那句“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给彻底横扫、批驳到烂!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9-24 22:51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9-28 08: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