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发过《小提琴学习一年总结》的帖子(https://tieba.baidu.com/p/8320564527?pid=147173218282&cid=0#147173218282), 最近一段时间练习时间比较有保证,又多了一些经验,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在家里弄了一面比较大镜子,这样在练琴时可以看到弓走得直不直,我终于能走直弓了。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新的问题,如果要确保弓子和弦保持直角的话,我就无法把弓用到弓尖,如果把弓拉到弓尖,弓与弦就无法呈直角。我开始很纠结这个事情,于是找来很多小提琴家的视频来观摩,发现有些人,特别是小孩,她们为了使用弓尖,她们会把弓拉向自己身体的后侧,这时弓子与弦就不是一个直角。后来我也搜了很多网上的说法,据说张世祥认为保持直角更重要,弓尖用不全也可以,只要保证弓根能用全即可(出处忘记了),所以我就这样心安理得了一段时间。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注意到我的拉弦板尾端距离我的下巴的下方很远的位置,看那些大师们的视频好像不是这样的,他们的拉弦板尾端似乎都是插在下巴里面的,个别露出来的也不是很多呀。于是我就试着把琴尾向上方托举,让拉弦尾端尽量抬升到下巴里面,这时我再运弓时,发现可以轻松用到弓尖了,而且同时保持与弓弦的直角。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现在就是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的拉弦板尾端那么靠下呢?原来是我的肩托位置不合适。单纯的改变肩托的位置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即使角度调整合适了,依然存在琴总是慢慢下滑的问题。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摩改肩托的方法,既然是老往下滑,那把肩托加长,把上面弯成钩子的形状,钩在肩上它不就不往下滑了吗?就像这样:


我自己制作的肩托底片:




与旧商品肩托的比较:


我自制的肩托还是有一些问题,比如垫料,目前用的是记忆棉,但我这个是床垫上用的那种,密度比较低,虽然比普通海绵摩擦力大,但仍不如商品肩托。
肩托调整的经验也给大家共享一下,根据杠杆原理,肩托越靠近琴的底部,下巴夹琴时越费力,想省力就需把肩托往琴头部移动,但不是越远越好,因为太远了,琴就从肩上滑落了,而且越远,琴尾的木头越容易压住锁骨造成疼痛,失去肩托的意义。而且为了保持夹琴的角度,在肩托远近的调整中,抓脚镙丝也要相应的调整。两只抓脚镙丝的相对长度也决定了琴面板更加水平还是更加竖直,竖直一些有助于左手轻松按G弦及高把位,但不利于右手运弓,因为此时弓子在拉高音弦时接近垂直于地面,就不能再依赖于弓子自身重力了,需要右手适当加力,所以这个平衡需要个人把握。另外我现在是让琴头略微低于水平面,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在保持弓与弦直角的情况下,更容易拉到弓尖,因为此时手譬是可以也是应该要往后撤的,几何问题大家就自行脑补一下吧。
前面图片上的美女是西班牙的玛丽亚杜埃尼亚斯,我看了她很多拉琴视频,包括小时候的一些,我发现她小时候情况似乎和我一样,拉弦板尾端位于下巴下方很远,琴面非常竖直,但是成熟以后就和大部分小提琴家差不多了,琴面更加水平,拉弦板尾端也更加接近下巴,但同时她却使用了很长的肩托以便能够钩住整个肩膀,看她的视频似乎也验证了我这一路走来拉琴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之道。
小小的肩托可能很多人不重视吧,至少像我这种没有老师教的差不多是这样,但是学琴到现在,我认识到肩托其实非常重要,至少对于新手是如此的,我们几乎完全依赖于肩托来实现所要求的琴的角度以及揉弦时的稳定性,然而调整肩托又是一项非常麻烦的事情(位置与抓脚镙丝都需要同时调整),但是也只能付出此耐心了。
我现在每天坚持练习空弦及音阶,学到拉琴配合呼吸及意念,特别是下弓时把意念引导到腰间,此法确实减少了我下弓时的颤动。然后就是努力背谱,我本来记忆力就很差,再加上年龄也大,目前一个25小节的练习曲也要拉到四、五百遍才能记下来,但是这也迫使我强化了肌肉记忆和动作的准确性,背谱以后就可以解放眼睛看镜中自己的动作了。
我主要是跟着铃木小提琴的书来练习的,我在找模范视频时发现B站上一个叫“㔱㔱“的UP主收录的很好,目前我练到第二册了,应该每首曲子都有范例,那个老外拉的特别有音乐的味道,其实你要看他的动作吧,就觉得他弓子走得也不是很直,拉的也不是很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拉得就是好听,这个给大家安利一下。
最后就是给大家推荐一下一年一度的“国际乐器展”,6月底北京有一场,另外10月份上海有一场。今年我参加了北京的这一场,别的乐器我不太懂,而且没有钢琴展出,但真是小提琴的盛宴啊,我感觉一半都是弦乐器,其中又是多一半都是小提琴,成品,配件应有尽有。真是后悔琴买的不是地方,要是早知道有这种展会,我当年就不找什么工作室了。这边随便拉,随便挑,再不用看新街口那种势力卖家的脸色了,呵呵。我因为老是自己换弓毛,所以对弓毛就格外上心,结果我发现我老家居然就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弓毛加工产地,我原来一直以为我老家特土气呢,哈哈~和那些老板聊天时,听着家乡话,让我想起了爷爷奶奶,真的觉得太幸福了,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愁弓毛了。
我在家里弄了一面比较大镜子,这样在练琴时可以看到弓走得直不直,我终于能走直弓了。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新的问题,如果要确保弓子和弦保持直角的话,我就无法把弓用到弓尖,如果把弓拉到弓尖,弓与弦就无法呈直角。我开始很纠结这个事情,于是找来很多小提琴家的视频来观摩,发现有些人,特别是小孩,她们为了使用弓尖,她们会把弓拉向自己身体的后侧,这时弓子与弦就不是一个直角。后来我也搜了很多网上的说法,据说张世祥认为保持直角更重要,弓尖用不全也可以,只要保证弓根能用全即可(出处忘记了),所以我就这样心安理得了一段时间。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注意到我的拉弦板尾端距离我的下巴的下方很远的位置,看那些大师们的视频好像不是这样的,他们的拉弦板尾端似乎都是插在下巴里面的,个别露出来的也不是很多呀。于是我就试着把琴尾向上方托举,让拉弦尾端尽量抬升到下巴里面,这时我再运弓时,发现可以轻松用到弓尖了,而且同时保持与弓弦的直角。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现在就是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的拉弦板尾端那么靠下呢?原来是我的肩托位置不合适。单纯的改变肩托的位置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即使角度调整合适了,依然存在琴总是慢慢下滑的问题。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摩改肩托的方法,既然是老往下滑,那把肩托加长,把上面弯成钩子的形状,钩在肩上它不就不往下滑了吗?就像这样:


我自己制作的肩托底片:




与旧商品肩托的比较:


我自制的肩托还是有一些问题,比如垫料,目前用的是记忆棉,但我这个是床垫上用的那种,密度比较低,虽然比普通海绵摩擦力大,但仍不如商品肩托。
肩托调整的经验也给大家共享一下,根据杠杆原理,肩托越靠近琴的底部,下巴夹琴时越费力,想省力就需把肩托往琴头部移动,但不是越远越好,因为太远了,琴就从肩上滑落了,而且越远,琴尾的木头越容易压住锁骨造成疼痛,失去肩托的意义。而且为了保持夹琴的角度,在肩托远近的调整中,抓脚镙丝也要相应的调整。两只抓脚镙丝的相对长度也决定了琴面板更加水平还是更加竖直,竖直一些有助于左手轻松按G弦及高把位,但不利于右手运弓,因为此时弓子在拉高音弦时接近垂直于地面,就不能再依赖于弓子自身重力了,需要右手适当加力,所以这个平衡需要个人把握。另外我现在是让琴头略微低于水平面,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在保持弓与弦直角的情况下,更容易拉到弓尖,因为此时手譬是可以也是应该要往后撤的,几何问题大家就自行脑补一下吧。
前面图片上的美女是西班牙的玛丽亚杜埃尼亚斯,我看了她很多拉琴视频,包括小时候的一些,我发现她小时候情况似乎和我一样,拉弦板尾端位于下巴下方很远,琴面非常竖直,但是成熟以后就和大部分小提琴家差不多了,琴面更加水平,拉弦板尾端也更加接近下巴,但同时她却使用了很长的肩托以便能够钩住整个肩膀,看她的视频似乎也验证了我这一路走来拉琴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之道。
小小的肩托可能很多人不重视吧,至少像我这种没有老师教的差不多是这样,但是学琴到现在,我认识到肩托其实非常重要,至少对于新手是如此的,我们几乎完全依赖于肩托来实现所要求的琴的角度以及揉弦时的稳定性,然而调整肩托又是一项非常麻烦的事情(位置与抓脚镙丝都需要同时调整),但是也只能付出此耐心了。
我现在每天坚持练习空弦及音阶,学到拉琴配合呼吸及意念,特别是下弓时把意念引导到腰间,此法确实减少了我下弓时的颤动。然后就是努力背谱,我本来记忆力就很差,再加上年龄也大,目前一个25小节的练习曲也要拉到四、五百遍才能记下来,但是这也迫使我强化了肌肉记忆和动作的准确性,背谱以后就可以解放眼睛看镜中自己的动作了。
我主要是跟着铃木小提琴的书来练习的,我在找模范视频时发现B站上一个叫“㔱㔱“的UP主收录的很好,目前我练到第二册了,应该每首曲子都有范例,那个老外拉的特别有音乐的味道,其实你要看他的动作吧,就觉得他弓子走得也不是很直,拉的也不是很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拉得就是好听,这个给大家安利一下。
最后就是给大家推荐一下一年一度的“国际乐器展”,6月底北京有一场,另外10月份上海有一场。今年我参加了北京的这一场,别的乐器我不太懂,而且没有钢琴展出,但真是小提琴的盛宴啊,我感觉一半都是弦乐器,其中又是多一半都是小提琴,成品,配件应有尽有。真是后悔琴买的不是地方,要是早知道有这种展会,我当年就不找什么工作室了。这边随便拉,随便挑,再不用看新街口那种势力卖家的脸色了,呵呵。我因为老是自己换弓毛,所以对弓毛就格外上心,结果我发现我老家居然就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弓毛加工产地,我原来一直以为我老家特土气呢,哈哈~和那些老板聊天时,听着家乡话,让我想起了爷爷奶奶,真的觉得太幸福了,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愁弓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