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王府吧 关注:845贴子:21,165
  • 8回复贴,共1

中国古代文化史.第二十一章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十一章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第一节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贝币 

 第三节早期的铜铸币 

 第四节铜钱 

 第五节金银和谷帛货币 

 第六节钞币 


1楼2006-04-04 12:34回复
    第二十一章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 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 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 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 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 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 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 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 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 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 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2楼2006-04-04 15:5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平首布的铸造,比空首布要精巧得多,纹饰也愈来愈美观。币面一般都 有铭文,多是地名和重量、价值单位,如“梁□釿”、“梁一釿”、“梁半 釿”等,是我国最早的纪值纪重铸币。“釿”是布币的货币单位,它所代表 的重量在战国的几百年中是有变化的。从出土实物看,战国早期的一釿布约 重 12—17 克,半釿布约重 6—9 克;战国晚期的一釿布约重 11—13 克,半釿 布约重 4—6 克。魏国迁都大梁后还铸过同时标明两种重量单位的铭文布,如
      “梁夸釿百当寽”。据说,寽是指楚国流通黄金的计重单位,釿为魏国布币 计重单位,“釿当百寽”是二者的比价,“夸”是表明大而足值的意思,因 此这种布币是适应使用两种不同重量单位的两地间商业往来的货币。
      平首布流通的区域为北自辽宁,南抵河南,西至陕西,东至山东的广大 农业地区。从地下发掘的实物铭文看,布币的铸造地有魏、韩、赵、秦、燕 等国一百余处城邑。许多地方同时铸造行使同一货币单位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大小分等级的布币,实行了一种“子母相权”的货币制度。大的重的为母, 小的轻的为子,但都是足值货币。大小币之间有一定比例关系,它们既不是 主币辅币关系,也不同于后代的货币贬值。战国晚期,这种小币的数量特别 多,说明这种单位重量的铸币最适宜于流通界的需要。子母相权制度,反映 了当时商品交换的复杂化和货币制度的进步,表明货币经济在我国已开始确 立。


      二、刀币


      刀币产生于我国东方、北方渔猎区和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地区。刀币是由
       
      古代一种叫“削”的铜制渔猎和手工业用刀演化而来的。它的形状类似带柄 的刀,其前部刀端较尖,刀背呈弧形,刃凹,柄身有裂沟,柄端有穿绳圆孔。 刀币按它的形制和铸造地区划分,大体有三种类型:
      {ewl MVIMAGE,MVIMAGE, !50000464_0010_1.bmp}
      1.齐刀 这种刀币体型较大,又称大刀,多流通于山东半岛的齐国。齐 刀的制作比较精整,币面都铸有铭文,铭文字数有六字的、五字的、三字的 不等。但无论哪一种都有“齐、法、化”三字。化即货字,法化是标准货币 的意思,指货币的重量、成色、形制均合标准。据研究,齐刀币中最古老的 是有“齐造邦长法化”六字铭文的刀币,(图 2)有人认为是西周姜尚初建 齐国时造的,有的说是齐桓公时,或田和取得齐国政权时铸的。因此,齐刀 可能始于西周。进入战国时期,齐刀中有全国性货币和地方性货币之分。大 约在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时期,齐国普遍铸造“齐法化”三字铭文刀,在 境内统一流通使用,反映了地方诸侯铸币权的进一步加强和货币制度的进 步。其他一些刀币和“节墨邑之法化”(即墨刀)、“安易之法化”(安阳 刀)等,应属于地方性货币,也可能是“齐法化”三字刀流通之前的旧币。 齐刀币的流通范围,在战国时期随着齐国疆域的拓展而扩大,从历年齐刀币 出土地点来看,已遍及现在的山东各地。
      2.燕刀 燕刀是燕国地区流通的刀币,有三种类型。一是明刀。这种刀币 的正面都铸有一个“■”(明)字,所以叫做“明刀”。这是在燕地流通最 广,历代出土最多的燕刀币。燕明刀的背面,有的铸有铭文,有是各种图形、 符号,据说是铸币时炉次的标识。明刀的形制有两种,一种刀身圆折,弧背 凹刃,称作圆折刀;一种直背直刃,刀身方折,象古磬形状,故称磬折刀。 在齐国也行使过少量的明字刀,多发现于山东博山附近,叫做齐明刀或博山 刀。这种明刀形体较短狭,上面的铭文有:“齐化”、“齐化共金”或齐国 的城邑名等。据认为,这是燕国名将乐毅攻占齐国七十余城邑时期铸造的。 燕明刀流通的地域很广,河北、辽宁、吉林、河南等许多地方都曾出土,在 朝鲜、日本等地也有发现,流通的时限约为战国时期。另一种燕刀,叫做尖 首刀。它的特征是刀身较长狭,前端首部较尖锐,币面铸有一个或两个字的 铭文,可能是地名或其他标识。尖首刀的形制比较接近于齐刀,据认为是受 了齐国的影响。流通的时限约在春秋末战国初期,历代出土的数量较少。还 有一种燕刀叫做针首刀,它的前端首部更尖,像针一样。刀身较短而薄,形 制古朴,多数没有文字,少数有一些象形文字或符号。产生的年代比尖首刀 更早一些,有人说可能是西周时代的刀币。针首刀流通的范围很小,从出土 的地域看,主要限于燕国沿长城边地一带。也有人说它出于匈奴故地,故又 称匈奴刀。
      


      6楼2006-04-04 15:57
      回复
        我国铜钱制度,长期以来每一枚法定重量基本上是不变的,这是与外国 铸币不同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通宝钱,从唐武德四年(621 年)确定开元 通宝一枚重一钱以后,一千余年虽经无数次改朝换代而钱的法定重量却没变 动。但是短时间钱币减重贬值又是经常出现的。自从汉武帝推行五铢钱,将 钱币铸造权集中于中央朝廷以后,钱币减重贬值就成为统治阶级用来掠夺人 民百姓财产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手段了。由于钱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 分离,从而同时伴随着出现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因此,从铜钱流通的二千 余年长期历史来看,它的购买力水平总是处于经常波动的状态。物价上涨到 万倍以上的至少也有五六次,而上涨十倍百倍的次数就更多了。历代政府实 行铜钱贬值的方法,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是减重,即将每枚钱币的重量减 轻,使币材的重量小于钱币的名义重量。例如汉初的半两钱,原重十二铢, 后减为三铢,但名义仍是半两,等于膨胀了四倍。董卓铸造的小钱,将五铢 钱改铸一铢重,膨胀了五倍。减重钱又轻又小,人们对此十分厌恶,给它们 起了各种别号,如綖环、翦边、鹅眼、곩钱、大眼贼、短命等等。如东晋沈 充铸的钱极其薄小,每枚仅重一克,人们比作榆곩,唐代诗人们就常提到它, 李贺诗云:“榆곩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李商隐诗云:“谢家轻 絮沈郎钱”,反映了人民不满情绪。二是铸大钱,币材重量虽稍有增加,形 体较大,但规定的面额价值要超过币材的几十倍甚至千百倍。如王莽的宝货 制,“大泉”铜币币材比五铢钱加重二点四倍,面额作价等于五铢钱的五十 倍,实际等于贬值到二十分之一。“契刀”铜币,一枚当五铢钱五百使用, 按其重量则等于贬值成一百二十分之一以下。“错刀”币,一枚当五铢钱五 千枚使用,约等于贬值成七百二十分之一。短时间内货币如此急剧贬值,使 物价狂涨不已。史称:“赋敛民财什取五”,“米石万钱,人相食”。(40) 三是改变币材的金属成分,降低贵金属铜的比重。如宋徽宗时宰相蔡京推行 夹锡钱,即在铜钱合金配方中减少铜的比重,增加铅锡的比重,使黑锡和白 锡占百分之四十三以上。含铜量只有百分之五十七左右,而标准的唐开元钱
         
        含铜量一般均在百分之八十三以上。结果夹锡钱币值降到二十分之一,引起 通货膨胀,连宋徽宗也承认,“夹锡之患,甚于当十钱”。


        12楼2006-04-04 16:02
        回复
          有谁知道中华明国七年的纸币值多少钱


          22楼2006-12-31 11:50
          回复
            • 119.123.120.*
            回复:22楼
            10000


            23楼2010-05-31 20:50
            回复
              哇 说的好详细


              24楼2010-07-28 09:20
              回复


                25楼2011-04-10 16:2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帖子很好,增涨了不少知识,顶!


                  IP属地:广东26楼2011-05-07 16: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