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首布的铸造,比空首布要精巧得多,纹饰也愈来愈美观。币面一般都 有铭文,多是地名和重量、价值单位,如“梁□釿”、“梁一釿”、“梁半 釿”等,是我国最早的纪值纪重铸币。“釿”是布币的货币单位,它所代表 的重量在战国的几百年中是有变化的。从出土实物看,战国早期的一釿布约 重 12—17 克,半釿布约重 6—9 克;战国晚期的一釿布约重 11—13 克,半釿 布约重 4—6 克。魏国迁都大梁后还铸过同时标明两种重量单位的铭文布,如
“梁夸釿百当寽”。据说,寽是指楚国流通黄金的计重单位,釿为魏国布币 计重单位,“釿当百寽”是二者的比价,“夸”是表明大而足值的意思,因 此这种布币是适应使用两种不同重量单位的两地间商业往来的货币。
平首布流通的区域为北自辽宁,南抵河南,西至陕西,东至山东的广大 农业地区。从地下发掘的实物铭文看,布币的铸造地有魏、韩、赵、秦、燕 等国一百余处城邑。许多地方同时铸造行使同一货币单位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大小分等级的布币,实行了一种“子母相权”的货币制度。大的重的为母, 小的轻的为子,但都是足值货币。大小币之间有一定比例关系,它们既不是 主币辅币关系,也不同于后代的货币贬值。战国晚期,这种小币的数量特别 多,说明这种单位重量的铸币最适宜于流通界的需要。子母相权制度,反映 了当时商品交换的复杂化和货币制度的进步,表明货币经济在我国已开始确 立。
二、刀币
刀币产生于我国东方、北方渔猎区和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地区。刀币是由
古代一种叫“削”的铜制渔猎和手工业用刀演化而来的。它的形状类似带柄 的刀,其前部刀端较尖,刀背呈弧形,刃凹,柄身有裂沟,柄端有穿绳圆孔。 刀币按它的形制和铸造地区划分,大体有三种类型:
{ewl MVIMAGE,MVIMAGE, !50000464_0010_1.bmp}
1.齐刀 这种刀币体型较大,又称大刀,多流通于山东半岛的齐国。齐 刀的制作比较精整,币面都铸有铭文,铭文字数有六字的、五字的、三字的 不等。但无论哪一种都有“齐、法、化”三字。化即货字,法化是标准货币 的意思,指货币的重量、成色、形制均合标准。据研究,齐刀币中最古老的 是有“齐造邦长法化”六字铭文的刀币,(图 2)有人认为是西周姜尚初建 齐国时造的,有的说是齐桓公时,或田和取得齐国政权时铸的。因此,齐刀 可能始于西周。进入战国时期,齐刀中有全国性货币和地方性货币之分。大 约在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时期,齐国普遍铸造“齐法化”三字铭文刀,在 境内统一流通使用,反映了地方诸侯铸币权的进一步加强和货币制度的进 步。其他一些刀币和“节墨邑之法化”(即墨刀)、“安易之法化”(安阳 刀)等,应属于地方性货币,也可能是“齐法化”三字刀流通之前的旧币。 齐刀币的流通范围,在战国时期随着齐国疆域的拓展而扩大,从历年齐刀币 出土地点来看,已遍及现在的山东各地。
2.燕刀 燕刀是燕国地区流通的刀币,有三种类型。一是明刀。这种刀币 的正面都铸有一个“■”(明)字,所以叫做“明刀”。这是在燕地流通最 广,历代出土最多的燕刀币。燕明刀的背面,有的铸有铭文,有是各种图形、 符号,据说是铸币时炉次的标识。明刀的形制有两种,一种刀身圆折,弧背 凹刃,称作圆折刀;一种直背直刃,刀身方折,象古磬形状,故称磬折刀。 在齐国也行使过少量的明字刀,多发现于山东博山附近,叫做齐明刀或博山 刀。这种明刀形体较短狭,上面的铭文有:“齐化”、“齐化共金”或齐国 的城邑名等。据认为,这是燕国名将乐毅攻占齐国七十余城邑时期铸造的。 燕明刀流通的地域很广,河北、辽宁、吉林、河南等许多地方都曾出土,在 朝鲜、日本等地也有发现,流通的时限约为战国时期。另一种燕刀,叫做尖 首刀。它的特征是刀身较长狭,前端首部较尖锐,币面铸有一个或两个字的 铭文,可能是地名或其他标识。尖首刀的形制比较接近于齐刀,据认为是受 了齐国的影响。流通的时限约在春秋末战国初期,历代出土的数量较少。还 有一种燕刀叫做针首刀,它的前端首部更尖,像针一样。刀身较短而薄,形 制古朴,多数没有文字,少数有一些象形文字或符号。产生的年代比尖首刀 更早一些,有人说可能是西周时代的刀币。针首刀流通的范围很小,从出土 的地域看,主要限于燕国沿长城边地一带。也有人说它出于匈奴故地,故又 称匈奴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