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吧 关注:5,068贴子:74,352

【扒皮】汉宣帝黑料蔽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本书记载的是,刘病已时期的刑罚,中国古代为最,远超武帝
汉武帝以后,由于死刑数量太多,政府不得不通过立法减少死罪数量。汉宣帝登位后任命于定国为廷尉,拉开了法律改革的新时期,主要是以减少死罪数量为目标。《汉书•宣帝纪》记载此次改革在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夏四月,当时宣帝下诏“律令有可蠲除以安百姓,条奏”。《汉书》并没有记载这次改革的结果,但从《魏书•刑罚志》看,这次改革的重心是减少死罪,其中仅“决事比”数量就减了一万个,但有死罪的条文与汉武帝时相比,却增加到490条,比409条增加了81条,罪名数量保持在1882个,没有发生变化。“于定国为廷尉,集诸法律,凡九百六十卷,大辟四百九十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条”。
#汉宣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18 22:42回复
    宣帝先看他上承的汉帝国国力
    《汉书.昭帝纪》至始元、元凤之闲,匈奴和亲,百姓充实。
    《汉书.循吏传》至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百姓益富。
    《汉书.食货志》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18 22:43
    收起回复
      那到霍光死后,汉宣帝亲政后呢?百姓贫困,起义不断:
      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勃海太守龚遂因功入为水衡都尉,龚遂的功绩是由“数岁”前平定民变而开始的: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先是,勃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故昌邑郎中令龚遂,上拜为勃海太守......”
      《汉书.龚遂传》就写平乱后,数岁后龚遂入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18 22:43
      收起回复
        元康二年(公元前六十四年),也就是胶东民变爆发的差不多时间,匈奴攻车师国”,郑吉在西域要求增兵,汉宣帝甚至要打匈奴,结果言帝放弃打匈奴的想法,还把车师故地”送给“匈奴(”尽徙车帅国民令居渠犁,遂以车师故地与匈奴"),原因正是因为魏相提出汉朝的情况:
        "今边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菜之实,常恐不能自存
        《汉书魏相丙吉传》
        就是边郡地方的人民都贫困了,连衣食都出现了问题。也就是百姓穷的不只起义的勃海、胶东爆发。
        🍀
        如果,说这些例子还不够,那再看这条史料,同样出自《汉书.魏相传》:
        “相敕掾史案事都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轍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都不上相辄奏言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9-18 22:43
        回复
          到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
          萧望之“上奏时说到:“百姓或乏因,盗贼未止,二千石多材下不任职。三公非其人,则三光为之不明,今首岁日月少光,咎在臣等。”(《汉书.萧望之传》)
          😅可见,当时百姓贫困、民变不断是常态。最后,宣帝晚年(英龙元年,公元前49年)诏书提到:
          《汉书·宣帝纪》
          诏曰:「盖闻上古之治,君臣同心,举措曲直,各得其所。是以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其德弗可及已。朕既不明,数申诏公卿、大夫务行宽大,顺民所疾苦,将欲配三王之隆,明先帝之德也。今吏或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苛,或以酷恶为贤,皆失其中。奉诏宣化如此,岂不谬哉!方今天下少事,徭役省减,兵革不动,【而民多贫,盗贼不止,其咎安在?】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三公不以为意,朕将何任?诸请诏省卒徒自给者皆止。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9-18 22:44
          回复
            再说宣帝的毛病:“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
            “是时上颇好神仙”、”上颇修饰,宫室、车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
            就是一个奢侈享乐的性子,对于王吉进谏整顿吏治、爱惜财力更是不听。
            而最为历代非议最多的莫过开三衅:滥诛大臣、任用宦官、重用外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18 22:44
            回复
              刘询对霍光不断的叫屈的史料
              高祖对卢绾“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
              文帝时邓通“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赐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武帝时韩嫣“官至上大夫,赏赐拟邓通”。
              武帝对卫青“及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
              武帝对金日磾“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
              宣帝对杜延年“赏赐赂遗,訾数千万”。
              元帝对石显“数劳勉显,加厚赏赐,赏赐及赂遗訾一万万”。
              成帝对史丹“重以旧恩,数见褒赏,赏赐累千金”。
              成帝对张放“上为放供张,赐甲第,充以乘舆服饰,……赏赐以千万数”。
              成帝对张禹,(禹)罢丞相“就第,……见礼如丞相,置从事史五人,益封四百户。天子数加赏赐,前后数千万”。
              哀帝对董贤“旬月间赏赐累钜万,贵震朝廷”。
              🤣据计算,宣帝即位后,一次性赏赐给霍光的金、钱相当于他180年的俸禄。不过,这还属于功劳赏赐。对上述宠臣的赏赐,与功劳无关,往往亦非定期与庆典赏赐,只是针对个人的“非时之赏”,全凭皇帝个人感情好恶。(西汉时品秩最高的丞相月俸为6万钱)
              🌸刘病已对霍光言听计从
              《汉书》卷68《霍光金日磾传》: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邻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光自后元秉持万机,及上即位,乃归政。上廉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汉宣帝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参见词条麒麟阁十一功臣),列霍光为第一
              《资治通鉴》卷27:(甘露三年)上以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其次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凡十一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刘询对霍光那叫一个舔:
              “故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宿卫孝武皇帝三十有余年,辅孝昭皇帝十有余年,遭大难,躬秉谊,率三公、九卿、大夫定万世册,以安社稷,天下蒸庶咸以康宁。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无有所与,功如萧相国。”、“宣成侯光宿卫忠正,勤劳国家。
              🌸而且刘询不由自主地觉得霍光非常畏惧,惶恐不安,就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
              《资治通鉴》卷25:帝初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霍氏之祸萌于骖乘。后十二岁,霍后复徙云林馆,乃自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18 22:44
              回复
                🌸 刘病已重用宦官,西汉的衰乱,不得不归咎于其贻谋不成。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
                当时,盖宽饶上书反对刘询任用中书官(宦官),指出了朝廷弊端所在。而刘询不但不听,反而下令逮捕盖宽饶 ,“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的盖宽饶挥刀自杀,众人莫不哀怜他的慷慨悲壮之举😅
                《资治通鉴·汉纪十八》:“司隶校尉魏郡盖宽饶,刚直公清,数干犯上意。时上方用刑法,任中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微,儒术不行,以刑馀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又引《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孙,官以传贤圣。”书奏,上以为宽饶怨谤,下其书中二千石。时执金吾议,以为“宽饶旨意欲求禅,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愍伤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讼宽饶曰:“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司隶校尉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职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与。上书陈国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得从大夫之后,官以谏为名,不敢不言!”上不听。九月,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吕思勉《秦汉史》:“外戚许、史、王氏贵宠,信任中尚书宦官。弘恭、石显乱政虽在元帝时,任用实自帝始也。先汉之衰乱,不得不归咎于帝之贻谋不臧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9-18 22:45
                回复
                  刘病已重用外戚,因此在西汉极盛之时,就已经埋下了国家覆亡的苗头
                  杨树达《汉书窥管》:“成、哀时外戚之贵盛,其源皆自宣帝启之。当汉极盛之时,已伏家国覆亡之渐,此亦读史者所宜知也。”
                  刘询在位期间,一些重要官职尽量选派许、史、王等外戚担任。例如,霍光去世后,宣帝封许广汉为 “平恩 侯,位特进”,并参与军国重事。此后,又任命许延寿为 “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 “以外属旧恩侍中贵重”。在清除霍氏集团过程中,“诸领胡越骑、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悉易以所亲信许、史子弟代之。
                  同时又对外戚大行封赏:许广汉封平恩侯,食邑5600户,其外祖母号为博平君,以户一万一千为汤沐邑;其舅王无故为平昌侯、王武为乐昌侯,食邑各6千户。其祖母兄子史高封乐陵侯,食邑2300户。又封皇后父王奉光为邛成侯,食邑2750户; 又封其祖母兄子史曾为将陵侯,食邑2200 户;其祖母兄子史玄平台侯,食邑2900户; 封许广汉之弟长乐卫尉许舜博望侯、侍中光禄大夫许延寿乐成侯,食邑各1500户。
                  由于宣帝提携,外戚很快发展成为朝中强大的政治势力。
                  当时,王吉曾劝谏宣帝,奏言外戚不宜居位,“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宣帝认为其言迂阔,不予采纳。
                  《汉书·传·王贡两龚鲍传》:“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而上躬亲政事,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曰:……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不宜居位。去角抵,减乐府,省尚方,明视天下以俭……”其指如此,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吉遂谢病归琅邪。”
                  《中国古代史》的作者夏曾佑指出:“汉自宣帝起微贱,履至尊,即位之初,即蒙霍氏之难,于外家许、史之外,不敢轻任,于是外戚执政之习再盛。”刘询任用外戚许氏、史氏的子弟代替霍氏势力。许氏(许皇后的外家)一家三人封侯;史氏(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外家)四人封侯;还有王氏(宣帝母王夫人的外家)二人封侯。他们的子弟许延寿、史高、王接都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可以说, 宣帝借昭雪一事极力扶植亲己势力、拔擢外戚集团的做法是一种不祥的征兆。从此,外戚势力扶摇直上, 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9-18 22:46
                  收起回复
                    😅 刘病已诛杀忠臣
                    赵广汉、韩延寿、盖宽饶、杨恽之死是宣帝中兴盛世不光彩的一大败笔,四人耿直刚烈的品性根本就不容于忌刻少恩的宣帝。
                    司马光说:“以孝宣之明……赵、韩、盖、杨之死皆不厌众心,惜哉,其为善政之累大矣!”
                    后期的宣帝一改为政初期鼓励直言谏议的作风,对敢触“龙鳞”者极为刻薄寡恩:
                    其一,赵广汉做事雷厉风行,摧辱霍氏及贵戚无所回避,老人们认为自汉兴以来京兆尹官员没有能比得上的。丞相司直萧望之忌才妒能,弹劾赵广汉摧辱大臣,宣帝厌恶广汉,处以腰斩酷刑。“吏民守阙号泣者数万人”。
                    其二,韩延寿以推广教化为己任、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却成了忌刻少恩的宣帝的牺牲品。御史大夫萧望之嫉贤妒能,劾奏韩延寿僭越逾制。宣帝听信萧望之的谗言,判韩延寿狡猾不道罪,弃市(死刑)。吏民数千人到刑场送行,老人、小孩扶着囚车,争着敬献酒肉,百姓莫不流涕。
                    其三,光禄勋平通侯杨恽,以材能称,好交英俊,名显朝廷,廉洁无私。曾写了《报孙会宗书》,有人告发杨恽招致天将降祸的日食。廷尉调查,得到这封书信,“宣帝见而恶之”,
                    尤其忌惮信中这首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宣帝理解为杨恽讥讽朝廷政治荒乱,百官皆谄谀之徒,竟兴起文字狱,用惨绝人寰的腰斩。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得所予会宗书,宣帝见而恶之。廷尉当惲大逆无道,要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9-18 22:46
                    回复
                      也有人把汉宣帝和唐德宗看齐,在有人称赞他中兴之主时,也有人批评他是基祸之主,甚至认为西汉是在他手上衰落的
                      1.司马光:「以孝宣之明,魏相、丙吉为丞相,于定国为廷尉,而赵、盖、韩、杨之死皆不厌众心,其为善政之累大矣!周官司寇之法,有议贤、议能,若广汉、延寿之治民,可不谓能乎!宽饶、恽之刚直,可不谓贤乎!然则虽有死罪,犹将宥之,况罪不足以死乎!扬子以韩冯翊之愬萧为臣之自失。夫所以使延寿犯上者,望之激之也。上不之察,而延寿独蒙其辜,不亦甚哉!」(《资治通鉴》)
                      2.苏辙:「至于宣帝,虽明察有余,而性本忌克,非张安世“之谨畏,陈万年之顺从,鲜有能容者。恶杨恽、盖宽饶,害赵广汉°、韩延寿,悍然无恻怛之意。高才之士侧足而履其朝。陵迟至于元、成,朝无重臣,养成王氏之祸。故莽以斗筲之才,济之以欺罔,而士无一人敢指其非者。」(《栾城集°·历代论》)
                      3.罗从彦:「人主欲明而不察,仁而不懦。盖察常累明,而懦反害仁故也。汉昭帝ª明而不察,章帝仁而不懦。孝宣明矣,而失之察;孝元仁矣,而失之懦。若唐德宗°,察而不明;高宗,懦而不仁。兼二者之长,其惟汉文乎!」(《宋元学案·议论要语》)
                      4.吕祖谦:「论其功则为中兴之君,论其罪则为基祸之主。」(《中庸衍义.卷十七》)
                      5.张栻 :「宣帝则威文之罪人也,西京之亡自宣帝始。」(《南轩集》)
                      6.王应麟:「戚宦之祸汉,自宣帝始也。」
                      (《困学纪闻°.卷十二》)
                      7.朱熹 :「(汉宣、汉和)二帝之事,岂独以亡汉国为汉世大患而已哉?后世受宦者之祸,二帝始作俑之罪也。」(《跪坐拜说寄洞学诸生》
                      8.孙绪:「若乃矜聪察挟智术,猜忌以为明,苛刻以为密,功必欲倍于古,先能不欲出于臣下,如汉宣帝°、唐德宗非大君之所宜也。夫居上之本在寬,终身之行在恕,学者且然,况人君乎?」(《沙溪集.卷之十一.无用闲谈》)
                      9.王家屏:「猜防苛细,即使听断甚精,如汉宣帝、唐德宗,竟何补于治哉?」(《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七》)
                      10.刘宗周:「三代以后如汉宣帝、唐德宗、宋神宗“皆非尽愚暗之君,然神宗急于求治,用其臣王安石ª以新法乱天下,卒有北狩之祸,则功利之毒也。汉宣帝起于民间,周知情伪用法无私,赵蓋韩杨不得其死,说者谓汉业衰于孝宣,良不为诬,则刑名之过也。唐德宗强明自用,指姜公辅°为卖直,耻见屈于正论,而甘受欺于羣小,卒有奉天之幸,则猜忌壅蔽之为患也。此数君者皆具大有为之资,其经营创制未尝不欲措天下于隆平之业,而操术若此,祸败若彼,有如响之应声而不爽者,则信乎。」(《刘蕺山集.卷二.除京兆谢恩疏》)
                      11.王夫之:「盖宣帝之为君也,恃才而喜自用,乐闻人过以示察者也,故于望之有臭味之合焉。以私好而托家国之大,其不倾者鲜矣。」(《读通鉴论》)
                      12.王仕云:「孝宣励精,继续中兴。擢用儒臣,望之梁丘。以文章显,刘向王褒。安世充国,魏相丙吉。定国延年,将相是职。黄霸广汉,龚遂翁归。张敞延寿,治民莫追。惜开三衅,德教有亏。」(《四字鉴略》)
                      13.郑湜:「自古明主执权而自用者,其遗患于国或甚于庸主。汉宣帝惩霍氏之弊,躬总核之政,虽甚尊宠丙魏,然所与出纳枢机裁可政事者皆出于中书尚书,故其功虽足以中兴,然所以滋恭显亦不薄也。光武号称总揽权纲,然薄三公之任不付以事,方其无事,时权虽在人主,继之幼少而大柄委于内而无所属,故外戚阉宦乘间而窃之,虽三公愤激而不能救之者,权素夺也。夫二君揽天下之权而执之所以求为无失也,然其末流权归于嬖戚乃有甚于大臣之専,何也?患生于所偏而势失于所不料,此操权者所深戒。」(《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十四》)
                      14.爱新觉罗·弘历:「霍光功德固未如周公。成王之赐,伯禽之受,论史者且非之,宣帝可谓昧于经术矣。」、「宣帝课吏,可谓周详。然王成首以伪增户口赐爵,则知综核名实,本不如王道之易行也。」、「宣帝亟亟修恩报德,乃至郡邸狱“复作皆受官禄、田宅,细人感其私,君子讥其鄙,非君道也。」、「宣帝此语,失之甚矣。周非用德教而乱,政以不善用德教而乱耳。杂霸之言,岂所以训子孙?至既知元帝柔懦,不胜神器,而复优游寡断,所谓为天下得人难之义安在?且淮阳王“亦未必即贤,与兄与弟,惟父所命,乃更以让爵之。元成为淮阳中尉,欲以感喻淮阳王,是不益启其觊觎之心乎?盖大本既乖,措施必无一是者。」(《乾隆御批纲鉴》)
                      15.鲍东里:「宣帝庙号,是为中宗,其治杂霸,名实是综。贤相丙魏,循吏龚黄,定国治狱,充国招羌。霍氏族诛,不以功宥,赵盖韩杨,枉死谁救。宦官恭显,外戚许史,盛极而衰,实始于此。」(《史鉴节要便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9-18 22:47
                      回复
                        汉宣帝刻薄寡恩评价
                        🌸 王益之《西汉年纪》:“汉业至宣帝而衰,安得‘功光祖宗’?”
                        🌸吕祖谦:“论其功则为中兴之君,论其罪则为基祸之主。”
                        🌸张栻:
                        ①“宣帝则威文之罪人也,西京之亡自宣帝始。”
                        ②“文、景养民之意,至是而尽消靡矣。”
                        🌸胡寅:①孝宣之世,诚安且治矣,然方之尧、舜、成、康可封刑措之俗,无乃尚远有不及乎?……然则世虽安治,亦多舛逆,不得称太平决矣。凤凰,表太平之瑞也,何为而至哉?宣帝继武帝之后,抚养百姓,不兴兵革,亲致康阜,其心自喜。必有窥见微意者,故争言祥瑞以侈耀之。虽然,所谓凤者非也,何以明之?丞相霸以鹖为神爵,而神爵年号,非有他异焉,乃为凤凰而名之。然则其时公以鹖为神爵,神爵为凤凰,则凤凰群集,非鹖而何?虽名治安,而未及古,正使有凤,尚不足贵,况非凤耶?此可破千载之疑而发一笑,为后世自欺者之戒也。
                        🌸王夫之:盖宣帝之为君也,恃才而喜自用,乐闻人过以示察者也,故于望之有臭味之合焉。以私好而托家国之大,其不倾者鲜矣。
                        🌸杨树达:然则元帝之信任(弘)恭、(石)显;成、哀时外戚之贵盛,其源皆自宣帝启之。当汉极盛之时,已伏家国覆亡之渐,此亦读史者所宜知也。
                        🌸陈其泰在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中认为宣帝亲政后,励精图治,保持了西汉的盛世,“号为‘中兴’君主”,但其重用外戚和宦官,“成为西汉末期政治混乱局面的根源”。
                        🌸李峰:汉宣帝是西汉中期颇有作为的君主,由于他治国有方,汉朝国力在其统治期间呈现持续恢复与发展势头。但受特殊身世及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在他统治期间,也出现了乞灵鬼神、任用宦官外戚、诛杀功臣贤臣、奢侈享乐等诸多弊政。这些弊政在经济上耗费了国家大量财富,在思想上使国家对舆论的主导权日渐丧失,在政治上导致官风由进取转向保守和外戚宦官专权,所有这一切都加速了汉代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9-18 22:47
                        回复
                          汉宣帝丢失过车师田
                          汉宣帝命光禄大夫常惠率领酒泉、张掖两郡的精锐骑兵,前往救援车师。匈奴得知汉帝国生力军来援,不敢恋战,遂解围而去。然后,宣帝又下诏放弃车师,命郑吉等官兵南撤千里,退守渠犁屯田基地,接着又让车师政府与国民也尽数迁到了渠犁,而将车师故地全数让给了匈奴。
                          🌸旧唐书:
                          仁杰以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极为凋弊,乃上疏曰:
                          昔汉元纳贾捐之之谋而罢珠崖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弃车师之田】,岂不欲慕尚虚名,盖惮劳人力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9-18 22:48
                          回复
                            【论文】汉宣帝刻薄寡恩性格形成的心理探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9-18 22:48
                            回复
                              其实,“昭宣中兴”是夕阳西下的落日余晖,汉家中兴之日,也是皇权走下坡路之时,当时已启外戚、宦官弄权之祸,“外戚许、史、王氏贵宠”,“信任中尚书宦官"*宣帝任用了元帝时乱政的宦官弘恭、石显,不过此时外戚、宦官还在皇权的掌控之下。中兴之主宣帝其实也是西汉衰乱的滥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9-18 22: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