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解析祝大彤的听劲
祝大彤让人听劲,当别人按照他的要求而按着他身上某一处(他要示范在压力下能轻松站起)时,往往这样说“你轻点!别用大力”。这句话往往会给初次听劲的人这样的感觉:让我力小点,你不是很容易起来?我也能。不过他这般年纪,也不好和他一般见识,也就不再用力按。也有一时松不下来的,祝老师不厌其烦、多次教导:轻点,再轻点……当对方终于松下来时,其实是毫不用力了,按着也是个形,祝也就轻松的起来了,对方则一脸茫然、莫名其妙。有时他故意卖弄,也不起来,只问:“还有吗?”,对方不知他问的是什么,仍然是莫名其妙,也不好回答,只好口齿不清的含糊发声,连自己也不知说的是什么,而祝老师就自己回答:“没有了”,对方也不知是什么没有了,正在听他说话,以为他会说下去,正自犹豫,祝就站起来了。也有的时间,按他的人反应快,赶快又用力按着他,他就被按坐下了,往往这时,祝大彤老师就会很生气,说:“你这不是太极拳!你不懂劲!”等等,弄的对方手足无措,仍然是莫名其妙。
其实祝老师做的是对的(当然是某种意义上的),但因为他说不清道理,所以让人莫名其妙。他说用力轻点,是因为他要表现说明的一种道理的意思,你用力大了,把他的意思压制住了,他表现不出来。他起不来事小,你听不明白岂非白忙?这个道理如同自己在大声说话的人,如何能听见别人在说什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你祝老师不能限制对方用力啊!你先生不是有句名言:别人有力都是对的,自己用力都是错的吗?人用小力你能起来,大力为何不行?只能有两个解释:一是法理不对!二是功夫不够!祝老师显然的属于后者或者两者都有亦未可知。不是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吗?但祝老师显然不这样认为,总觉得自己功夫很深经常这样说“全北京我松的最好!”,被按着,起来了是理所当然,起不来是对方不懂太极!人家若懂,还上你这干吗?
他问人有没有,其实问的是对方按他的地方还觉得有力没有,是想说明自己已经把接触部位的力点松开了,问对方知道不知道。实际是:对方都会感到一空,但因为这种感觉似是而非,而且被按处毕竟还在呀,所以只需手往前动一点就又追上了,仍然还能按住,所以他还起不来。
祝老师想说明的道理其实就是在这瞬间的一空,就能起来!这是个火候、是真实的功夫!把握不住、不是恰到好处,说明你功夫不到啊!否则你祝老师起来了再说话呀,干吗要坐着不动,显示自己随时可以起来?真起却起不来。就树人所见,几乎被所有的非其学生弟子按着,他一次也没起来过!
但他应该是具备被大部分人按着而能起来的功力。如果他不和人说,一松后就起,应该是没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把所有的人都当成自己的弟子了,好象人家谁都应该给他配合演节目似的,他又喜欢炫耀口才——尽管他也没什么口才,自觉没问题、自视甚高吧,才如此托大!可是奇怪的是:偶尔有一两次起不来,还可说是意外,无伤大雅,但多次起不来,祝大彤老师为什么就不在自身上找找原因呢?他不是经常自遣自己练的不是太极拳?他不是经常教导学生“你舒服就对了”,但他自己每每用尽力气,憋的满面喷血还说是示范“松功”?舒服吗?
按祝老师所说理论:只要放松了,随时都可以起来。但他本人为什么不能随时起来?依树人看来,这是他的思想问题没有解决!他没有做到他自己要求的“心脑不接”!也没有做到“没有起来的意思”!更没有做到:不主动!不妄动!不乱动!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做到“变转阴阳”而“改变自身的重心状态”而把自己定在了一个固定的死位置!总而言之,他的行为没有合乎自然规律,所以他起不来!
或许有人会问:曹树人你到底是祝大彤的学生还是老师?怎么你明白他不明白?
树人曾经是他的学生,现在他也是我的榜样——他现在的行为让我时刻提醒自己:别学他!
从学问上他有他的长处、我有我的独到!毕竟我原本就是武术家,而他不是。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是我几十年虚心好学的结果。古人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祝老师如果亦能如此,他也不会把树人驱逐出门,起码也不会被人按着起不来。
孔子晚年,有一次感叹:甚矣吾衰矣…….完了,我老了,在学问上也没有进步了,好久也没梦到周公来教导我了……
祝大彤老师看了这句话,有何感想呢?
2009.1.12
祝大彤让人听劲,当别人按照他的要求而按着他身上某一处(他要示范在压力下能轻松站起)时,往往这样说“你轻点!别用大力”。这句话往往会给初次听劲的人这样的感觉:让我力小点,你不是很容易起来?我也能。不过他这般年纪,也不好和他一般见识,也就不再用力按。也有一时松不下来的,祝老师不厌其烦、多次教导:轻点,再轻点……当对方终于松下来时,其实是毫不用力了,按着也是个形,祝也就轻松的起来了,对方则一脸茫然、莫名其妙。有时他故意卖弄,也不起来,只问:“还有吗?”,对方不知他问的是什么,仍然是莫名其妙,也不好回答,只好口齿不清的含糊发声,连自己也不知说的是什么,而祝老师就自己回答:“没有了”,对方也不知是什么没有了,正在听他说话,以为他会说下去,正自犹豫,祝就站起来了。也有的时间,按他的人反应快,赶快又用力按着他,他就被按坐下了,往往这时,祝大彤老师就会很生气,说:“你这不是太极拳!你不懂劲!”等等,弄的对方手足无措,仍然是莫名其妙。
其实祝老师做的是对的(当然是某种意义上的),但因为他说不清道理,所以让人莫名其妙。他说用力轻点,是因为他要表现说明的一种道理的意思,你用力大了,把他的意思压制住了,他表现不出来。他起不来事小,你听不明白岂非白忙?这个道理如同自己在大声说话的人,如何能听见别人在说什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你祝老师不能限制对方用力啊!你先生不是有句名言:别人有力都是对的,自己用力都是错的吗?人用小力你能起来,大力为何不行?只能有两个解释:一是法理不对!二是功夫不够!祝老师显然的属于后者或者两者都有亦未可知。不是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吗?但祝老师显然不这样认为,总觉得自己功夫很深经常这样说“全北京我松的最好!”,被按着,起来了是理所当然,起不来是对方不懂太极!人家若懂,还上你这干吗?
他问人有没有,其实问的是对方按他的地方还觉得有力没有,是想说明自己已经把接触部位的力点松开了,问对方知道不知道。实际是:对方都会感到一空,但因为这种感觉似是而非,而且被按处毕竟还在呀,所以只需手往前动一点就又追上了,仍然还能按住,所以他还起不来。
祝老师想说明的道理其实就是在这瞬间的一空,就能起来!这是个火候、是真实的功夫!把握不住、不是恰到好处,说明你功夫不到啊!否则你祝老师起来了再说话呀,干吗要坐着不动,显示自己随时可以起来?真起却起不来。就树人所见,几乎被所有的非其学生弟子按着,他一次也没起来过!
但他应该是具备被大部分人按着而能起来的功力。如果他不和人说,一松后就起,应该是没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把所有的人都当成自己的弟子了,好象人家谁都应该给他配合演节目似的,他又喜欢炫耀口才——尽管他也没什么口才,自觉没问题、自视甚高吧,才如此托大!可是奇怪的是:偶尔有一两次起不来,还可说是意外,无伤大雅,但多次起不来,祝大彤老师为什么就不在自身上找找原因呢?他不是经常自遣自己练的不是太极拳?他不是经常教导学生“你舒服就对了”,但他自己每每用尽力气,憋的满面喷血还说是示范“松功”?舒服吗?
按祝老师所说理论:只要放松了,随时都可以起来。但他本人为什么不能随时起来?依树人看来,这是他的思想问题没有解决!他没有做到他自己要求的“心脑不接”!也没有做到“没有起来的意思”!更没有做到:不主动!不妄动!不乱动!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做到“变转阴阳”而“改变自身的重心状态”而把自己定在了一个固定的死位置!总而言之,他的行为没有合乎自然规律,所以他起不来!
或许有人会问:曹树人你到底是祝大彤的学生还是老师?怎么你明白他不明白?
树人曾经是他的学生,现在他也是我的榜样——他现在的行为让我时刻提醒自己:别学他!
从学问上他有他的长处、我有我的独到!毕竟我原本就是武术家,而他不是。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是我几十年虚心好学的结果。古人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祝老师如果亦能如此,他也不会把树人驱逐出门,起码也不会被人按着起不来。
孔子晚年,有一次感叹:甚矣吾衰矣…….完了,我老了,在学问上也没有进步了,好久也没梦到周公来教导我了……
祝大彤老师看了这句话,有何感想呢?
20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