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诞生之前的那一刻,宇宙还处于虚无的状态之中。虚无不是一片黑暗,也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一种超越我们常规理解的存在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没有物质,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甚至没有变化的概念。虚无仿佛是一片无尽的深渊,却又不是深渊,因为它超越了三维空间的限制。这是一个超越了我们通常意义上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所在,一个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地方。
在那个无尽而又超越了三维空间的虚无之中,即使是没有物质、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所在,它仍然拥有着一种内在的渴望,那就是渴望存在感。这种渴望并不是出于意识或者情感,而是作为潜在状态的一种自我表达的冲动。虚无并不是真正的"无",它更像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海洋,等待着被某种力量激发,从而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随着这个想法的产生,宇宙的空间率先出现了。他是真实的三维空间,它是可以用数学和物理三维坐标测量且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他的空间大小比例恒定不变。这就意味着在宇宙任何位置,空间的基本属性和结构是相同的。然而这个空间并不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它由无数及其微小的空间单元构成,这些空间单元之间,被虚无状态分割,而让他们成为独立的空间个体。我们将这些构成宇宙空间的空间单元称为空间粒子。
空间粒子并非静止不变,它们经历从虚无中诞生、成长、扩张至顶峰,然后收缩直至最终再次回归虚无的过程。这种生命周期赋予了时间流动的意义。每秒钟内,都会有无数空间粒子消逝,与此同时又有新的空间粒子诞生,这样的循环反复确保了空间整体上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我们的第七感,在灵识之海去观察这些空间粒子了。空间粒子不断的诞生和消亡,我们会发现这些空间粒子在演化过程中显现出两种力量:“生力”与“死力”。生力促使空间粒子的生成与扩展,而死力则导致空间粒子的收缩直至消失。这两种力量并非依次出现,而是自空间粒子形成之初便同在;当生力大于死力时,空间粒子得以扩展;反之,则会收缩直至消亡。
假如,空间粒子是一个球体,其中一半由生力支配,另一半则由死力主宰。当然死力是无法被观测的,因为它是“无”的代表,它也没有存在的体积。它因为“空间”才显得存在。
现在我们把生力占据主导地位的那一边称为“阳面”,而死力占优势的一侧则称为“阴面”。生力最为强大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阳极点”,相应地,死力最强的点即为“阴极点”。这两个极点在空间上彼此对立,就如同地球上南极与北极的关系一般。为了更好的理解空间粒子,我们假定空间粒子从形成到消失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秒,并且将其最大体积设定为单位1。

接下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当两个空间粒子的阳面相遇时,它们的空间部分会合为一体,便会形成更大的空间区域。而他们的阴面并不会合并,依旧保持着单个粒子的塌缩速率,即每0.5秒塌缩1单位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粒子融合后形成的空间总量为2单位,塌缩所需时间延长至1秒。考虑到粒子原本各自独立存在0.5秒的时间,通过融合,它们的总生存期延长了0.5秒。
若一个空间粒子的阳面与另一个粒子的阴面相遇,则前者将面临来自两方面的死力作用,导致其加速消失。它就会在本该存在的时间段内提前消失,这处本该存在的空间也随之提前消失。它这处空间提前消失,就会导致周围的空间粒子向这个消失的空间移动,来填补这处提前消失的空间。此时我们的空间粒子就具有了另一种技能,位移。而当两个空间粒子的阴面接触时,由于死力无法叠加也不能融合,因此这两粒子会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分隔开来。尽管它们可以彼此接近,但却不会融合在一起,仿佛它们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屏障。我们的空间粒子又多了一个技能,抵抗。
接下来一个可以适用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至理在此时产生了。即: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行为都是为了自己更长久的存续。意思就是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为了更长久的存在而存在。从无意识的物体,到有意识的动物,从人类的族群,到宇宙的星系,无不遵从这一至理。
在这一新的宇宙模型中,空间粒子具备相互作用的特性,其中某些空间粒子能够不断吸收其他空间粒子来壮大自身。当一个空间粒子成长到其初始体积的三倍时,它的阳面(代表着生长力量的一面)能够同时接触多个普通空间粒子。与此同时,这个粒子的塌缩时间也延长为原来的三倍。在这段时间内,它不仅能够吸收其他普通粒子的空间,而且还能弥补由于与其他粒子阴面接触而造成的损耗。通过这种持续的吸收和融合过程,这类特殊的粒子能够长期存续而不消亡,因此被称为永恒粒子。
当一个永恒粒子吸收其他粒子时,它自身空间的尺寸也会相应增大。与此同时,在它融合其他粒子的位置,新的空间粒子会被生成出来,导致永恒粒子相对于这些新粒子发生位移。此外,永恒粒子的阴面(代表着消亡力量的一面)不断与其他粒子接触,导致那些粒子过早地消亡。由于永恒粒子的阳面空间持续增加而阴面空间逐渐减少,因此,这个粒子将会沿着阴面的方向不断移动。永恒粒子有了其他空间粒子不具备的技能,持续的空间位移。
时间不停地流逝,粒子们也不停地变化。偶然三个永恒粒子以特定的角度相互靠近了,它们之间的普通空间粒子不断地减少,它们的空间距离则不断地缩小。最终三个永恒粒子的阴面同时接触,因为阴面不可融合又不具备实际空间,所以它们的阳面也接触融合到了一起。这就形成了一个外部是空间,内部是死力的球体,由于死力不断地向外吞噬空间,使得球体内部的虚无因为空间的支撑而有了可被察觉的体积。我们把这个本不存在的虚无称为“吞噬内核”,当吞噬内核消耗的空间量和外部空间区域吞噬其他空间粒子获取的空间量达到一个波动的平衡时,这个永恒粒子组合就能长期稳定地留存下来。这个粒子组合地形成使得它和其他空间有了本质的区别,从阴阳两分的形状进化到了有内外区别的形状。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这个区别于空间粒子结构的东西命名了,我们把这个由空间构成的球体称为“原子”。同时“它”也由空间变成了我们认知的“物质”了。正如杨公在《青囊序》中复述老子先祖的道言:“一生二兮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玄关。”这,就是宇宙最大的玄关。。。。
原子形成之后,为了保持其存在,它必须持续不断地吞噬周围的其他空间粒子。这一持续的吞噬行为促使周围的粒子趋向于向原子集中。根据宇宙至理,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行为都是为了更长久的存续。基本空间粒子也并非可以任人宰割,它们在从虚无中诞生时,由于受到原子吞噬的威慑,它们的诞生时的朝向就会让阴面处于原子的对面,表现出逃离原子的样子。由此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性,即所有粒子的两极连线总是指向原子的中心。这种排列模式不仅限定了原子的大小,同时也决定了它对外围空间的控制范围。

由于原子的存在使得其周围的粒子呈现出有序的排列方式,这种有序性使得新的原子难以在这个区域形成,因为粒子之间缺乏足够的随机接触以实现融合。同时,这种有序的排列也为原子提供了稳定的空间吸收机制,确保了它能持续地吞噬粒子而不被打断。此外,由于在原子周围至少有一层阴面向外的空间粒子,这层粒子屏障有效地防止了其他原子直接接触到该原子的空间领域,从而避免了原子之间相互吞噬的风险。这样,每一个原子都能在其各自的区域内保持稳定,并且与其他原子和平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