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墨累澳龟 Emydura macquarii
1830年被格雷命名,背甲长可达31厘米。棕褐色,长椭圆形,具颈盾,后部缘盾向外扩大,但不朝上翻卷。腹甲淡粉红色(幼龟为猩红色),腹甲又窄又长。头部较小,灰色(幼龟颜色较深),眼眶到耳部没有条纹,鼻部略微呈猪鼻状,上缘中央无缺刻,下颌淡黄色,具1对淡黄色触角。颈背部淡灰色,略呈橄榄绿色,腹部淡黄色。四肢灰褐色,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间有发达的蹼。
属水栖龟类,生活于溪、河、湖泊地带。杂食性,以鱼、各种各样的水生蠕虫、甲壳类、昆虫、藻类和水生植物为主。在风和日丽的晴天,有上岸晒壳的习性,冬季来临时有冬眠习惯。稚龟背甲长30毫米,背甲中央有明显的中央嵴棱,后部缘盾呈锯齿状。
较少生活在浅水区,多在水深超过2米,水质清澈且流速稳健的河流、泻湖、池塘等大型永久性水域生活。它们喜欢在河岸边植被茂盛的区域活动,因为这些绿植可以为它们提供躲避场所以及食物来源。由于原产地气候温暖,墨累澳龟一年四季都比较活跃,虽然它们比其他大多数龟类要花更长的时间待在水中,但也能时常看到它们在稍微远离岸边的原木或岩石上晒日光浴。作为杂食性的龟,墨累澳龟的食谱非常丰富,其中包括鱼类、贝类、两栖类、昆虫、软体动物、藻类和植物果实等。墨累澳龟生长缓慢,尽管寿命在30年左右,但要到15岁上下才能达到性成熟。
有四个亚种,指名亚种、柯氏亚种、费沙岛亚种(更小更黑)和埃氏亚种。
是一种生存环境很不乐观的澳龟,事实上墨累河流域的侧颈龟处境都不乐观,有学者预计其在不久后可能会灭绝,主要因素是猖獗入侵的赤狐大批吞吃幼龟蛋,使得当地龟的比例严重失衡。目前澳洲政府似乎还未采取相应行动保护这种曾在墨累河十分常见的龟。墨累澳龟对水系净化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其有食腐习性,能通过清除鱼的尸体,起到调节河流系统水质的作用。不清楚国内是否有玩家饲养,难度未知。

指名亚种

埃氏亚种

费沙岛亚种

柯氏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