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吧 关注:836,348贴子:21,198,912

回复:龟鳖目全种类简单介绍+信息汇集(reptile_checklist2023.9版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太平洋丽龟生殖发生的确切年龄尚不清楚,但雌性通常要达到60厘米的长度才会进入生殖活跃期。该物种不是一夫一妻制。交配通常发生在初夏,位临近海海滩,雄性精子储存在雌性体内,供整个繁殖季节使用。雌性选择回到它们出生的海滩,并通过增强的化学传感器记住海滩的气味来做到这一点。每年9月至翌年1月产卵。筑巢发生在夜间,雌性在涨潮时爬行,通常与月亮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季度重合。太平洋丽龟繁殖时有集群上岸产卵现象,以其大规模筑巢而闻名,一次有300只或更多雌性上岸,最多达150,000只雌龟。雌性位于距海约50米处,会挖一个30-55厘米深的巢穴,平均产卵107枚,一般在夜间生产,有时雌龟也会出现产卵季多次产卵的现象,最多可以产3窝。雌龟可以将精液储存在输卵管内数年,即使在没有与雄龟交配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生产出受精卵。雌龟整个繁殖过程不到一个小时。这些卵类似于白色的乒乓球,根据孵化温度在45-51天内孵化,这也将决定太平洋丽龟的性别。每到繁殖季节海龟在成群结队的筑窝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成功,以增加它们的生存的成功率。产卵后,雌龟在巢区附近海域或分散在觅食地活动。太平洋丽龟要间隔几年后才会又回到繁殖地进行下一轮的繁殖。幼龟刚出生时,长约43毫米,体重约24克左右,出生后即会乱冲进海,此时可看到海滩上铺天盖地的小太平洋丽龟本能的爬向大海。太平洋丽龟至少要12-30年才会成熟。由于太平洋丽龟习惯于白天集体上岸产卵,一次可能多达百只以上规模,场面相当壮观,世界各地以印度和墨西哥两地海岸,可以看到太平洋丽龟产卵的生态画面,印度的奥利萨省就曾出现超过上万只太平洋丽龟产卵的镜头。墨西哥海滩上也曾出现。
易危级别,曾被认为是数量最多、种群规模最大的海龟,但现在也面临着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困境,据统计已经比历史上的数量少了三分之一。在历史上,因为太平洋丽龟种群数量庞大,生活在其繁殖地的居民已经围绕他们构建起了非常成熟的产业链,甚至形成了海龟商业文化。每年太平洋丽龟的繁殖期,都会有很多人来海滩采集龟蛋,哥斯达黎加甚至在1987年公布“采蛋法”,也就是,从繁殖期开始的第一天开始,36小时内可以合法采蛋,之后的1个月采集龟蛋均属非法行为。不过这一行为长久以来并未对其种群造成严重伤害,造成种群规模下降的罪魁祸首还是人来活动带来的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总的来说还算是比较常见的海龟,得益于其繁殖能力确实很强。不过在中国海域见的不算多,在中国沿海也没有太平洋丽龟的繁殖地。


IP属地:河南451楼2024-10-11 19:35
回复
    海龟亚科 Cheloniinae
    下辖两个属,海龟属Chelonia和玳瑁属Eretmochelys。都是单型属,属内成员就是国内非常有名的绿海龟和玳瑁。
    海龟属Chelonia——绿海龟 Chelonia mydas
    1758年被林奈命名。绿海龟是因其身上的脂肪为绿色而得名。它的身体庞大,体长80-150厘米,体重65-136千克。最大的背甲长可达153厘米,体重250千克。外被扁圆形的甲壳,只有头和四肢露在壳外,头部略呈三角形,前额长有鳞片,仅一对,为暗褐色;缩头时会被卡住,因此无法把头完全缩进壳里。两颊黄色,颈部深灰色。绿海龟为大型洄游性海龟,会在固定的区域觅食,并在另一处产卵。以海藻为主食,偶尔也吃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或鱼类。常在长满海藻的浅海域摄食,幼龟偏肉食性,长大后变为杂食,是海龟里唯一摄食较多海藻的种类,也是唯一会上岸晒太阳的种类。
    绿海龟是用肺来进行呼吸的,但胸部不能活动,是一种吞气式的呼吸方式,每隔一段时间便要将头伸出海面来呼吸。但也可以比较长时间地在水下生活,因为它还有一种具特异呼吸功能的肛囊,即直肠两侧的一对薄囊,在肛囊袋的壁上密布着许多微血管。当绿海龟在海中栖息时,能有节奏地收缩着肛门周围的肌肉,使海水在肛门、直肠和肛囊间进出,此时微细血管内的红细胞即可从海水中摄取氧气,不必把头伸出水面进行呼吸了。夜晚绿海龟就躺浮在海面上睡觉,暂时停止肛囊的呼吸作用,而改用肺来呼吸。
    绿海龟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中,即约南北纬度20℃等温线之间的海域,并在水温逾25℃的沙滩上产卵。由于它用肺呼吸,于海中的潜水深度极限约一两百米。绿海龟的主食为海中的海草与大型海藻,因此体内脂肪累积了许多绿色色素,呈现淡绿色,也因而得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温水水域。绿海龟在中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的沿海地带都有分布,尤以南海为多,但产卵场所只有福建西部和广东东部的沿岸和岛屿。
    寿命较长,一般有80岁左右,观测到的最高记录是152岁。


    IP属地:河南452楼2024-10-11 19:39
    回复
      玳瑁属Eretmochelys——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
      1766年被林奈命名,古名瑁、文甲,且背上又有十三块状如盾形、分三行做覆瓦状排列的鳞片,所以,玳瑁又叫"十三鳞"、"长寿龟"。玳瑁得名也与其功效有关,《本草纲目》:“其功解毒,毒物之所娼嫉者,故名。”玳瑁的分类单元中有两个公认的亚种,Eretmochelysimbricata bissa(Rüppell, 1835),代表所有生活在太平洋中的已知种群,而另一个亚种名Eretmochelysimbricata imbricata (Linnaeus, 1766)则用来表示生活在大西洋中的种群。大西洋玳瑁之所以为指名亚种,原因是林奈最初用于描述物种的模式标本取自大西洋。
      体型较大,背甲曲线长度62.5-114厘米,体重35-127千克。吻长,侧扁;上颚前端钩曲呈鹰嘴状;下颚骨纤细,下颚联合长,仅略短于眼的纵径;颚缘无锯齿,但具纤细的斜直条纹。头背具对称大鳞,前额鳞2对;颈前部、喉、颏部具若干小鳞。背甲较平扁,呈心形;盾片呈明显的覆瓦状排列,老年个体渐趋平铺;缘盾每侧11枚,在体后三分之二处形成明显的强锯齿状;腹甲前后缘弧形,前端具一扇形间喉盾;盾片均具辐射线。四肢桨状,前肢长于后肢,覆有并列大鳞和盾片,每肢外侧具2爪。尾短。头背鳞片黑色到棕褐色,在鳞缘色浅;颚缘黄色,有暗色的斑。背甲棕褐色,有深浅环状斑及浅黄色小黄斑;头部粟色,每个鳞缝间黄色,具光泽。腹面黄色,有褐色块斑。
      与绿海龟最好分辨的两个点:玳瑁背甲后部有明显锯齿,绿海龟没有;玳瑁背甲的壳甲是重叠的,绿海龟是分列排布的。
      玳瑁栖息于热带和沿海的珊瑚礁,海湾,河口和清澈的泻湖,相对较浅的水域。生活在亚洲东南部和印度洋等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筑巢通常发生在偏远,孤立的沙滩。玳瑁一般在海深18.3米以上的水域中活动,其一生中会在几个环境完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成年玳瑁主要在热带珊瑚礁中活动,白天时它们会在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中进进出出,而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作为一种常常洄游迁徙的海龟,它们的栖息地各种各样,包括广阔的海洋、礁湖甚至是入海口处的红树林沼泽。


      IP属地:河南453楼2024-10-11 19:41
      回复
        玳瑁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居的,它们相遇只是为了交配。玳瑁具有较强的迁徙能力,生活环境的范围较大,从开阔的海洋到咸水湖,甚至到港口的红树林地区。它们的活动能力较强,游泳速度较快。是海洋中较大而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经常出没于珊瑚礁中。玳瑁对于其猎物有很强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它们觅食的一些海绵对于其他生物体来说是剧毒且往往是致命的。此外,玳瑁还会选择一些富含硅质骨针的海绵为食。事实上,玳瑁几乎是唯一一种能够消化玻璃的物种。由于玳瑁有异常坚实的甲壳,它们没有什么主要天敌,因为很少有动物能咬穿它们的壳。鲨鱼和湾鳄算是玳瑁的天敌,章鱼和某些海洋表层鱼类也会捕食成年玳瑁。而且由于玳瑁经常觅食海绵,身上会带有某些海绵难闻的味道,而且由于玳瑁取食有毒的海绵和刺胞动物,其肉中含有相当水平的毒性,因此有时可以使某些天敌或人类却步。
        玳瑁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水域以及在较小范围内的亚热带水域中环球分布。是迁徙物种,个体在其一生中通过地理上不同的栖息地进行复杂的运动。玳瑁筑巢发生在至少70个国家,尽管其中大部分仅有低密度。它们在海洋环境中的运动鲜为人知,但据信玳瑁栖息在超过108个国家的沿海水域。
        极危级别,作为十分漂亮的一种海龟,玳瑁野外种群处境越发糟糕。在中国,自古就有用玳瑁甲壳作为名贵宝石的传统。


        IP属地:河南454楼2024-10-11 19:41
        回复
          棱皮龟科 Dermochelyidae
          龟鳖目中最后一个单科单属单种,科下仅一个棱皮龟属 Dermochelys,属内仅一个成员棱皮龟 Dermochelys coriacea。
          1761年被命名,棱皮龟科下单属单种物种,别称革龟、七棱皮龟、舢板龟、燕子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龟鳖类。壳长1040-1500mm,宽560-900mm,高290-495mm。重均达100kg以上。头大,颈短。头宽133-220mm。上颚前端有二个大三角形齿突,其间有一凹口,承受下颚强大的喙。头、四肢及身体均覆以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背具7行纵棱,腹部有5行纵棱,因而得名。四肢桨状,无爪。前肢特别发达,前肢前缘长720-1010mm,后肢前缘长298-480mm,前肢约为后肢长的2倍多。尾短,尾与后肢间有皮膜相连。是一种生活在远洋的动物,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的中上层,偶尔也见于近海和港湾地带。棱皮龟属于变温的爬行动物,但从热带到北极地区的棱皮龟都能在7℃的水中维持25℃的体温。虽然它的基础代谢率远远低于哺乳动物,但其绝缘体积效应帮助保持着足够的热量。如果在温暖的气候下,它就增加输送到四肢末端去的血流量,从而大量提高其热损,即大量散热。棱皮龟的视力不好。因此,它们常常把海面漂浮的塑料袋或者其它垃圾当作水母吃了造成肠道阻塞,结果使大量的棱皮龟死于人类制造的白色垃圾,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就是因为误食塑料袋而死的。由于棱皮龟四肢巨大,并且进化成桨状,可持久而迅速地在海洋中游泳,故有“游泳健将”之称。1970年,中国长江口海域捕获了一只棱皮龟,而它身体上所挂的标记却表明它还曾经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大西洋海域被捕获过,足见它的游泳本领之高。事实上,棱皮龟属于移动速度最快的一类爬行动物,游泳最快时速可达35千米每小时。极度水栖性,在陆地上移动速度极慢,除了产卵不会上陆。寿命可达60年,在龟鳖类中算比较长的,不过要25-30年才性成熟,实际繁殖率并不高。
          种群状况很糟,近年来数量锐减得可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在海洋中丢弃废塑料袋使棱皮龟误认为是水母而误食,造成肠道阻塞而死亡;加上过度捕捉和溺毙,所以数量日益减少。1990到2009这近20年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海洋水温变化、渔民非法捕捞、海洋污染及当地旅游开发,棱皮龟数量锐减约95%。这一物种在全球各地沿海都有过分布,不过中国海域见得不多。2016年广东湛江海域有人捕捞到一只416斤的棱皮龟,随即被屠宰售卖。管中窥豹,棱皮龟在中国海域的处境之悲惨可见一斑。
          关于棱皮龟的更多科普性文章和新闻,参加B站up主“爬行天下”。



          IP属地:河南455楼2024-10-11 19:43
          回复
            至此,海龟总科的七个成员介绍完毕。大都有迁徙习性的海龟们几乎遍布整个温带和亚热带海域,我国海域里拥有红海龟、绿海龟、太平洋丽龟、玳瑁和棱皮龟五种。当然我国的海龟资源在上世纪的捕捞和环境破坏中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这五种海龟在中国海域都很少见,可能就绿海龟好点。关于海龟们的介绍,up主爬行天下出了很多期不错的科普视频,就不一一罗列了。
            海龟们的生存环境都不乐观,除了平背龟是数据缺乏,棱皮龟、太平洋丽龟是易危,红海龟、绿海龟是濒危,肯氏丽龟和玳瑁则是极危。


            IP属地:河南456楼2024-10-11 19:50
            回复
              庞大的曲颈龟亚目终于全部结束了...接下来是侧颈龟亚目的103种龟。它们头部缩回壳中的构造和曲颈龟有着本质的不同。曲颈龟亚目(Pleurodira)共有两个总科,35种的侧颈龟总科和68种的蛇颈龟总科,顾名思义,后者的脖子更长更离谱。
              可以回顾一下曲颈龟亚目四大总科的地盘。海龟总科特殊不计,以地龟科、泽龟科和陆龟科为主体的龟总科分别占据了亚欧大陆、以美国为主的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鳖总科大都在亚洲,鳄龟总科则全在北美洲和中美洲。
              不难看出,上述分布地中有两个洲是基本缺席的:澳洲大陆和南美大陆。遍览曲颈龟亚目,只有褐鼋和猪鼻龟分布于东南亚和澳洲交界处,鸡龟亚科有少数种类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再加上鳄龟总科的南美拟鳄龟和蝎泽,就几乎没了。这两个大陆占据绝对优势的龟种还得是侧颈龟家族的成员们,另一个大本营是非洲,非洲的侧颈龟们数量也很多。
              接下来从侧颈龟总科开始,进入以分布于非洲、澳洲和南美洲为主的龟类介绍。


              IP属地:河南457楼2024-10-11 20:05
              回复
                侧颈龟亚目 Pleurodira——侧颈龟总科 Pelomedusoides——南美侧颈龟科 Podocnemididae
                非常古老的物种,该科早在恐龙时代的白垩纪时期就已出现,代表是史上最大的龟鳖类地纹骇龟,背甲可轻松达到3米以上。为适应漫长的气候变化,南美侧颈龟科的子孙后代纷纷往小型化的方向走去,但它们的体型仍是现存硬壳龟中最大的那一类,成员体长基本都能轻松达到半米。头部覆盖有一层硬甲,是该科的显著特征。


                IP属地:河南458楼2024-10-12 09:52
                回复
                  马岛大头侧颈龟属 Erymnochelys
                  单型属,仅一名成员马达加斯加大头侧颈龟 Erymnochelys madagascariensis。
                  1867年被命名,被国内玩家亲切称为“马大头”。顾名思义,分布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西部低地河流域,但其又是南美侧颈龟科的成员,是这一古老科在非洲岛屿上的唯一遗留后代。背甲深褐色,呈椭圆形,没有颈盾。幼龟背甲中央有一道突起的龙骨,甲壳上有黑色的放射纹,且甲板后缘的锯齿状也较为明显,但这些特征将随着龟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消失。腹甲为黄褐色,间喉盾没有完全隔开喉盾,后缘有缺刻。头部硕大,且无法将头部缩入壳中,故其头顶部及两侧,均形成了坚硬的盾片来保护自己的脑袋,特别是头顶中央一块呈三角形的盾片是其标志性的特征。鼻尖突出,上下喙均呈钩状,下颌有1-2根触须,下巴淡黄色。四肢和尾部的颜色为褐色,四肢具有发达的蹼,后肢4个爪,尾部长短适中。此龟幼体背甲橘红呈火焰纹,十分漂亮,长大后黯淡不少,但坚硬的骨质大头仍别具魅力。最大背甲可达44厘米,体重约25公斤。
                  属于高度水栖的龟类,除了产卵之外,很少冒险去到远离岸边的陆地活动。 为杂食性龟类,以昆虫、甲壳类动物、贝类、水生植物、植物和植物的果实、花和叶子为食,偶尔也会食用小型脊椎动物。马达加斯加大头龟成年雄性全年荤食,但幼龟、亚成体与雌性往往在旱季喜食荤食、雨季则偏杂食。在人工饲养时,对于人工龟粮接受度较高。
                  极危级别,且处境糟糕,野外灭绝很有可能。虽然早早进了华盛顿公约附录二,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濒危的25种龟鳖类之一,但在落后的马达加斯加岛上仍被广泛食用,保护措施并不到位。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马大头流入国际宠物市场,美国也有一定数量的人工繁育渠道,国内在早年间也能见到一些流入的马大头,价格不菲,十几年前就能卖到上千元。现在也有零星商贩有马大头的供应渠道,少数玩家有饲养。总体而言,作为颜值不算出众(但很有特点)、极度稀有的龟,持有玩家实在不多。饲养难度未知。

                  幼体马大头


                  IP属地:河南459楼2024-10-12 09:54
                  回复
                    2 盾头龟属Peltocephalus
                    一个古老的属,仅现存盾头龟一种。在2024年3月13日,学者们在巴西亚马逊地区晚更新世的底层中又发现了一种盾头龟的化石,命名为马图林盾头龟,此龟根据化石判断,体长可达到惊人的1.8米,而它不属于远古时期的古巨龟类型,事实上马图林盾头龟一直在南美洲坚持到了约九千年前才彻底灭绝,此龟的出现刷新了人们对最大淡水龟的认知,即使它已经灭绝近万年了。
                    盾头龟 Peltocephalus dumeriliana
                    1812年被命名,又名大头亚马逊河龟,是这一古老属下的唯一成员,拉丁学名Peltocephalus 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语“pélte”(盾牌)和拉丁语“cephalus”(头)的结合和拉丁化。体型巨大,可轻松达到半米以上,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相比于该属下已灭绝数千年的其他成员们,盾头龟的体型已经算十分迷你了。
                    没有更多资料。


                    IP属地:河南460楼2024-10-12 09:55
                    收起回复
                      3 南美侧颈龟属 Podocnemis
                      共6名成员,该属下的成员才有大家比较熟悉的黄头侧颈和红头侧颈。
                      3.1 红头侧颈龟 Podocnemis erythrocephala
                      1824年被命名,本种自1893年(但爬行动物数据库记载的是1824年就被命名了?)来被首次描述一直被认为是Podocnemis unifilis 黄头侧颈龟的同种异型,直到1974年才正式命名。整体为椭圆形,其背甲棕色或黄褐色,比黄头侧颈龟的背甲颜色略暗。通长甲长在25-27厘米间,是南美侧颈龟属中体长最小的成员,有记录的最大甲长达30多厘米。幼年期头部有鲜艳的红色覆盖整个头顶,这是红头侧颈龟区别于其他侧颈龟的标志。成年后红色头斑褪色而转为暗棕色,雌性个体尤为明显,此种有两条下颌须,成年前背甲有明显的中央脊棱,背甲棕色或黄褐色,较黄斑侧颈龟甲色浅淡;腹甲淡黄色并带有肉色,无斑。
                      偏好肉食,主要是鱼类,随年龄增大,植物成份会增加,野外会摄食落入水中的果食,根茎,鲜少摄食枝叶。因其产地诸河流都流经繁茂的雨林,河水中沉积了大量落叶,产生大量有机酸,因而河水多呈弱酸性,因降水量大,河水硬度也很低,为软水,不过仍有某些支流和个别河段是碱性硬水。因此,红头侧颈的主要生存环境是弱酸性水域。相比于食谱偏向食腐的近亲黄头侧颈,红头侧颈就挑剔得多。
                      分布在从奥里诺科河上游,至委内瑞拉南部的亚马逊盆地,西达哥伦比亚东部,南到巴西北部。易危级别,早早就被列入附录二,但似乎没啥用,原产地依然大量捕食此龟。目前只有日本、美国有少量的人工繁殖,很少在国内宠物市场上出现,相比于黄头侧颈要稀少很多,价格也高很多,基本都在两三千或更高。饲养难度未知,据说十分不耐寒,需求温度很高,要在30℃以上。



                      IP属地:河南461楼2024-10-12 09:57
                      回复
                        3.2 巨型侧颈龟 Podocnemis expansa
                        以下信息多来自rlyl的文章:
                        1812年被命名,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侧颈龟。巨型侧颈龟其体重可达90千克,龟甲长可达1.07米。但实际上它们一般长不到那么大,雌性甲壳长一般就在64-71 cm之间,雄性则在40-50 cm之间。除去体型的差异,雄龟的尾巴更长。其甲壳颜色有褐色、灰色、橄榄绿等,会根据食物不同而变化。幼体头部的斑纹给人印象深刻,淡黄色的斑起自鼻端,沿鼻梁上沟槽两侧向后,经头顶至眼后向下,在眼周围形成环状,似带着眼镜,头顶的两个斑点常是空心的,好似另外两只眼(不过也有不少个体是实心的,或一样一个)。具有双枚下颌须。独特的斑纹及硕大的体型吸引了不少龟类爱好者。幼体是西方宠物市场上的抢手品种,但也有野生亚成体。
                        是一种素食动物,会集群在沙滩上筑巢。巨型侧颈龟在日间活动,以果实、种子、树叶和水藻为食,偶然也会吃淡水海绵、动物的卵和尸体。它们被发现在深河、池塘、淡水泻湖和被淹没的森林中在白色、黑色和透明的水中。巨型侧颈鱼在水中交配,集群在沙滩上产卵,种群数量可达500只。这减少了捕食者带来的风险。雌性在交配季节喜欢在沙滩上晒太阳,通常是成群结队。这可能有助于它们排卵,但平时它们并不会这么做,一般不在陆地上发现。当在陆地上时,雌龟很警觉,在受到惊吓后会迅速撤回水中。它们一般在枯水期产卵,等河水上涨之后幼龟就会孵化。幼龟集体生活,孵化时,雌龟会发出特别的声音来吸引幼龟。它们会在淹没的森林中待上一段时间。发声似乎在这种龟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巨型侧颈龟至少可以发出五种不同的声音来传递不同的信息。除了"连接新孵化的幼龟"的声音外,在筑巢季节还记录了四种主要的声音:一种在迁移时使用,一种在晒太阳前使用,一种在夜间筑巢时使用,最后种在筑巢后水中使用。野生的巨型侧颈龟寿命可超过20岁,饲养状态下至少可以活到25岁以上,其寿命上限可能在80岁左右。
                        广泛分布于巴黎、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圭亚那的亚马逊河、奥里诺科河和埃塞奎博河流域,在发洪水的时候也会出现在特立尼达。水质浑浊与否对其影响不大。分布广泛的它在1996年的全面审查中,并未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但其种群数量确实在大幅下降,以至于2011年有学者建议视作严重濒危。目前,巴西、哥伦比亚都已经对其进行一定的保育措施。饲养难度未知,国内饲养者不多,某红薯和闲鱼上零星刷到过几条。


                        幼体巨侧的头纹还是很有辨识度的


                        IP属地:河南462楼2024-10-12 10:00
                        回复
                          3.3 马格达莱纳侧颈龟 Podocnemis lewyana
                          1852年被命名,分布于哥伦比亚北部的里奥马格达莱纳河及乌拉瓦河水系。记录最大甲长是44厘米,是中等体型的侧颈龟。由于其分布区域是人口稠密的航道,较之其它南美河流开发较多,破坏较严重,近几十年来已十分少见,即使是科考工作也很少,这一切使得关于此种的描述,相关资料,数据,种群数量都很欠缺,给此种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该种甚至没有多少照片记录,龟鳖类书籍及图鉴很少涉及它。
                          此龟似乎头部无斑点,尚不知是由于成年后褪色了还是本就没有。隐约可见两条触须。整体为棕灰色,腹甲可能是淡色,也许有深色斑。总的看来,色泽单调,是这一属中最朴素的一种。或许由于上述原因,抑或野外数量太少,难于获得,此种从未听说出现在宠物贸易中,更不可能见于市场,因此关于人工饲养的数据也无从可考。本种的习性应和同属种类近似,推测应是喜高温,爱作日光浴,成年后偏爱素食,更多的未知。国内于2018年10月9日被核准为2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仅限野外种群),极危级别。
                          基本没有什么资料。


                          IP属地:河南463楼2024-10-12 10:01
                          回复
                            3.4 六疣侧颈龟 Podocnemis sextuberculata
                            1849年被命名,又名六结侧颈龟、六峰侧颈龟,背甲灰褐色,呈卵圆形,长度在30厘米左右,是6种南美侧颈龟属中体型较小的一种,似乎仅大于红头侧颈龟。其背甲盾片的表面通常是光滑的,几乎没有增长的年轮显现。幼龟的背甲后缘有着明显的锯齿状,随着年龄增长则愈显平滑。腹甲为浅黄色或青褐色,前叶为半圆形,后部较窄,后缘有缺刻。幼龟腹甲上有六个突起,分别位于胸盾、腹盾和股盾上,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退去。头部较宽,灰褐色,下颚有1-2根触须,头部和口鼻部处有白色或浅白色斑块,但是当龟逐步成年,头部的斑块颜色会变淡。四肢灰褐色,趾、指间有发达的蹼。尾长短适中。
                            在野外,六峰侧颈龟的食物包括水生植物、贝类和鱼类,幼体时饮食偏荤,成体则呈现出偏爱素食蔬菜的趋势。在巴西,每年的7-10月间可以看到六峰侧颈龟的交配行为,雌龟每年产卵约2次,每次产7-22枚卵,孵化期大约80天。
                            没有更多资料。



                            IP属地:河南464楼2024-10-12 10:02
                            收起回复
                              3.5 黄头侧颈龟 Podocnemis unifilis
                              1848年被命名,是南美侧颈龟科在国内知名度最高、最常见的一种龟,其最大特点是食腐特性,以及很喜欢吃屎,又被称作吃粪龟,有点尴尬。顾名思义,长相就像红头侧颈龟的黄色版本,头部有大量黄斑。不过体型更大,成体动辄30cm以上,一些极限个体可以达到近50cm,且长大后头部的黄色会基本褪去,颜值变化很大,国内市场上很常见,价格也差不多是侧颈龟中最低的一档,50-100元左右。有一定饲养难度,属于热带龟种,耐寒能力很差,需要加温过冬。
                              广泛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几乎遍布整个亚马逊河流域。易危。


                              IP属地:河南465楼2024-10-12 1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