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建瓯小吃,我还真不懂,除了建瓯光饼,就剩建瓯板鸭,光饼能算是建瓯特色吧?板鸭能不能算到小吃的范畴?在被朋友戴上“忘恩负义,数典忘祖,没良心,没常识”帽子之后,终于从那些“知识渊博”的朋友中打听到了几样建瓯小吃。
事先声明:那些小吃不是我没见过或者没吃过,是因为它们之中有的长的太惨不忍睹,有些太默默无闻,有些恰恰是太轰轰烈烈了,没敢想到他们竟然都成为了建瓯特色小吃了。
“惨不忍睹”的是大肠粿,大肠粿是由干浆粿与大肠同蒸而成,我记得在仿古街有一家,我有去吃过,客人还蛮多,但卖相不敢恭维,黏黏稠稠的,颜色又偏黑,又是大肠又是葱花的,味道有点忘记了,只记得我吃了两口就跑了,不是想吃霸王餐,是真不习惯那味道。
“默默无闻”的是纳底,纳底从小就有吃,但知道它的“真实姓名”是到了高中,记得高中时,活动经费都不多,但不影响偶尔和同学小喝两杯,记得最深的是豪栋口的一对夫妻开的小店,晚自习结束,约三五同学,切几根豆腐卷,一盘炒田螺,一碗纳底,人手酒一瓶,聊聊功课,聊聊成绩,说说人生,打打屁,纳底既可以当汤,又可以做下酒菜,最符合我们当时的钱包,生活艰辛但心满意足。
纳底除建瓯人外很少知道,所以说它默默无闻,但味道非常棒。所以顺便把制作方法附上,喜欢它,而且又有时间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试试,做法如下:每份用瘦肉半斤,地瓜粉半斤,把肉切成小块(黄豆大小),放入地瓜粉里搅拌均匀。水烧开把肉拉搓碎放下,煮熟捞起放冷水里浸泡。起油锅,下葱头熬出香味,加白菜丝、冬笋等,放下经水浸泡肉粒,再加适量水煮开,地瓜粉加适量水调匀拌下,煮成糊状,加盐、胡椒粉、黄酒、味精、麻油等调料即可。
“轰轰烈烈”的大家都知道——建瓯光饼,光饼的来源有段历史,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奉命入闽剿倭,大获全胜。当戚军南行前,为使行军迅速,以面粉制成圆饼,中打一孔,串挂在战士身上,作为行军干粮。八闽人民为了纪念戚光的丰功伟绩,竞相仿制,并称之为“光饼”,相沿成习,成为建瓯人喜爱的食品。
不过我挺纳闷,当时受倭寇影响最深的应该是福、厦、泉、和宁德这些沿海地区,可光饼怎么就成了建瓯的特色了?按理来说是那些“重灾区”人民更应该记住戚继光,记住光饼啊。
也许是建瓯人民更有良心吧,反正现在光饼是建瓯的了,记得当初在武夷学院时,舍友们死活要叫我带特产,拗不过他们,就带了板鸭和光饼。
板鸭还好,因屁股里留着三跟毛,(至今我还不知道,为什么建瓯板鸭的鸭屁股总要留着几根长毛呢,求解!!!)其它地方也都有细毛看到,又要蒸有要黄酒的,太麻烦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食欲,给淘汰了,但光饼因为食用方便,香酥可口,所以每次回家都要求携带。
仅仅是满足宿舍那几个小子就算了,那些小子吃完了还不忘帮建瓯光饼做了免费广告,到了后面,我回家一趟,就得带差不多一百多块的光饼“上供”。基本上我们宿舍+我们班+隔壁宿舍+隔壁班的很多同学都吃过我带回学校的光饼。对那些《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们我怎么能够忘怀呢?
有一次回家,把带光饼的事给忘了。怕回学校挨K, 就在武夷山的市区买了光饼,结果那些没心没肺的说这次最好吃,还问我之前买的是不是都不正宗,怀疑我“以次充好”。(从市区到学校,光饼还热气腾腾呢,当然要比我从建瓯带去的口感好了)当时我那个气的六窍生烟,但我还是忍了,从此,就再也没见我在回学校时,还在建瓯的街上忙着买光饼,都是到了武夷山再买,贴牌,再内销。

大肠粿
事先声明:那些小吃不是我没见过或者没吃过,是因为它们之中有的长的太惨不忍睹,有些太默默无闻,有些恰恰是太轰轰烈烈了,没敢想到他们竟然都成为了建瓯特色小吃了。
“惨不忍睹”的是大肠粿,大肠粿是由干浆粿与大肠同蒸而成,我记得在仿古街有一家,我有去吃过,客人还蛮多,但卖相不敢恭维,黏黏稠稠的,颜色又偏黑,又是大肠又是葱花的,味道有点忘记了,只记得我吃了两口就跑了,不是想吃霸王餐,是真不习惯那味道。
“默默无闻”的是纳底,纳底从小就有吃,但知道它的“真实姓名”是到了高中,记得高中时,活动经费都不多,但不影响偶尔和同学小喝两杯,记得最深的是豪栋口的一对夫妻开的小店,晚自习结束,约三五同学,切几根豆腐卷,一盘炒田螺,一碗纳底,人手酒一瓶,聊聊功课,聊聊成绩,说说人生,打打屁,纳底既可以当汤,又可以做下酒菜,最符合我们当时的钱包,生活艰辛但心满意足。
纳底除建瓯人外很少知道,所以说它默默无闻,但味道非常棒。所以顺便把制作方法附上,喜欢它,而且又有时间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试试,做法如下:每份用瘦肉半斤,地瓜粉半斤,把肉切成小块(黄豆大小),放入地瓜粉里搅拌均匀。水烧开把肉拉搓碎放下,煮熟捞起放冷水里浸泡。起油锅,下葱头熬出香味,加白菜丝、冬笋等,放下经水浸泡肉粒,再加适量水煮开,地瓜粉加适量水调匀拌下,煮成糊状,加盐、胡椒粉、黄酒、味精、麻油等调料即可。
“轰轰烈烈”的大家都知道——建瓯光饼,光饼的来源有段历史,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奉命入闽剿倭,大获全胜。当戚军南行前,为使行军迅速,以面粉制成圆饼,中打一孔,串挂在战士身上,作为行军干粮。八闽人民为了纪念戚光的丰功伟绩,竞相仿制,并称之为“光饼”,相沿成习,成为建瓯人喜爱的食品。
不过我挺纳闷,当时受倭寇影响最深的应该是福、厦、泉、和宁德这些沿海地区,可光饼怎么就成了建瓯的特色了?按理来说是那些“重灾区”人民更应该记住戚继光,记住光饼啊。
也许是建瓯人民更有良心吧,反正现在光饼是建瓯的了,记得当初在武夷学院时,舍友们死活要叫我带特产,拗不过他们,就带了板鸭和光饼。
板鸭还好,因屁股里留着三跟毛,(至今我还不知道,为什么建瓯板鸭的鸭屁股总要留着几根长毛呢,求解!!!)其它地方也都有细毛看到,又要蒸有要黄酒的,太麻烦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食欲,给淘汰了,但光饼因为食用方便,香酥可口,所以每次回家都要求携带。
仅仅是满足宿舍那几个小子就算了,那些小子吃完了还不忘帮建瓯光饼做了免费广告,到了后面,我回家一趟,就得带差不多一百多块的光饼“上供”。基本上我们宿舍+我们班+隔壁宿舍+隔壁班的很多同学都吃过我带回学校的光饼。对那些《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们我怎么能够忘怀呢?
有一次回家,把带光饼的事给忘了。怕回学校挨K, 就在武夷山的市区买了光饼,结果那些没心没肺的说这次最好吃,还问我之前买的是不是都不正宗,怀疑我“以次充好”。(从市区到学校,光饼还热气腾腾呢,当然要比我从建瓯带去的口感好了)当时我那个气的六窍生烟,但我还是忍了,从此,就再也没见我在回学校时,还在建瓯的街上忙着买光饼,都是到了武夷山再买,贴牌,再内销。

大肠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