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吧 关注:54贴子:63,137
  • 0回复贴,共1

儒学误解辨析十五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章 儒学愚忠辨析
愚忠,一般认为是愚昧、愚蠢的忠于某个国君,不顾自己的安危、不顾亲戚朋友的安危,严格执行国君错误的命令,不敢纠正也不敢反抗。一些不读儒学经典不了解儒学的朋友,往往会下意识的认为儒学提倡愚忠,这其实是非常大的一个误解。
孔子的一些好的建议,鲁国国君不接受,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孔子就有离开鲁国、离开鲁国国君的想法和行动。孔子自己都不愚蠢的忠于鲁国国君,想在齐国、卫国、陈国、蔡国、楚国、晋国那里获得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理想,这样的孔子拿什么来劝人愚忠呢?
孟子更离谱,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我们从孟子身上,也很难学到愚忠,如果有愚忠的行为,也不过是一种反复衡量后的等价交换,人家聪明的很,一点也不愚蠢。
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因此我们从孔子、孟子、荀子那里是学不到愚忠的,想学愚忠,得采取别的手段。
还有人认为,先秦的儒家是好的,被董仲舒、程朱改造过的儒学是坏的,所以董仲舒的儒家和程朱儒家肯定是强调愚忠的,但实际上这样的理解也缺乏依据,相反的案例却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找一找。
所以,儒学提倡愚忠,学儒学如果学的愚忠了,建议自己拿头撞墙,向孔子忏悔去。
第二章 儒学愚孝辨析
愚孝,一般是指完全听从父母的话,不管父母对错,一味地遵从。这个误解也是非常深的,以至于很多人看到《孝经》都不敢相信。
《孝经》记载曾子问孔子说“儿子很听从父亲的话,这算不算孝顺呢?”孔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过去,天子有七个能直言相谏的臣子,虽然自己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五个能直言相谏的臣子,虽然自己无道,也不会失去国家。大夫有三个能直言相谏的下属,虽然自己无道,也不会失去家族。一个普通的士,如果有一个能直言相谏的朋友,就一定有好的名声。一个父亲,有能直言相谏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之事。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在父亲目前努力劝谏,做臣子的不可以不在国君面前直言相谏。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一味的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孝顺呢?”所以,儒学是不提倡愚孝的。
《孔子家语》中还记载了一个曾子的小故事,说曾参与父亲曾皙一起在瓜地里锄草,曾参一不小心锄坏了一个瓜苗,曾子的父亲非常生气,用一个大棍子打在了曾子的背上,曾子一下子就被砸晕了,很长时间才苏醒。曾子醒了以后,并不怨恨自己的父亲,面带微笑的跑到父亲的面前,说:“父亲大人,刚才我犯了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训我,不知您有没有累着。”曾子问候完父亲,就回了自己的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他希望声音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不用内疚。听到这个事情,孔子非常生气对其他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我不想见他。”曾子知道后,认为自己没有错,孔子不应该这么生气,于是拜托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瞽瞍吗,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用小的棍棒打时,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就应该先逃跑。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你难道不是人吗?你父亲成了杀人犯,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弟子们听了孔子的话恍然大悟,当曾参听到孔子这些话后,也一下子醒悟过来,感叹地说:“我犯的错真是太大了啊!”于是就很诚恳地去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因此,儒学真的不提倡愚孝,提倡愚孝的人应该多读《孝经》等经典,多闭门反思。
第三章 儒学迂腐辨析
迂腐,一般是指不懂事,不知变通,思想僵化,干不成什么事情的人。儒学迂腐,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印象,大家比较熟悉的有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不过,从孔子和弟子的事迹来分析,儒学真的和迂腐关联不多。
首先,孔子教弟子,不是像今天那样的大家一起读书背书,孔子也教一些非常实用的技术,包括各种婚丧嫁娶招待宾客乃至招待外宾的仪式(礼)、会弹奏琴、鼓等乐器(乐)、高超的射箭技术(射)、熟练的驾车的技术(御)、会认字、写字(书)、会数学计算(术)。因此,孔子开办的不是读书班,而是各种实用技能培训班,孔子的弟子当时是非常抢手的。
孔子弟子中全面继承孔子在鲁国的政治身份的是冉求,冉求在孔子弟子中政事能力排第一,冉求最后做了鲁国季氏的家宰,曾经带兵身先士卒的抵抗齐国入侵,最后取得了胜利,拥有很多实权,是孔子晚年的依靠。
孔子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孔子弟子中成就最大的是子贡,子贡一开始在鲁国和卫国当外交官,孔子去世后又辗转来到齐国,因为善于经商,成为当时的巨富,很多诸侯和子贡见面都是以礼相待。当时很多人尊重过孔子,是因为孔子是子贡的老师,并且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子贡这么成功了,为什么还非常谦虚的认为自己不如自己的老师孔子,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孔子其他的弟子,如子路在鲁国为季氏宰在卫国为蒲大夫,子游在鲁国为武城宰,子夏教授弟子最后为魏文侯师,子贱为单父宰等等。
所以,儒学不迂腐,学儒学如果学的迂腐,那可能是自己学的方式方法不对,需要调整学习方向,多向子贡、冉求等人学习。
第四章 儒学虚伪辨析
虚伪,一般是指言行不一,心里想着钱,口里却说着大道理,心里想着美女,口里却非常古板严肃,通俗的说,就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
心口不一,这是个大问题,《论语》记载孔子说“总是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往往都是没有仁爱之心的”,孔子还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恭顺过分,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对方要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因此儒学本身也是反对虚伪的。
不过儒学强调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这在特定时期的确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口不一,这是化性成伪的过程,我们在学习儒学的时候需要时刻注意。
所以,儒学本身反对虚伪,但是学习儒学不到位,的确会造成虚伪的印象,这个是我们学习儒学要注意的。
第五章 儒学歧视妇女辨析
儒学歧视妇女是大家一种普遍的认识,重男轻女一直被贴着儒家的标签,现代社会中还有妇女是否入本家族谱,女子是否能和男子一样平等继承父母财产的争论。
在《论语》中记载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奉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此外孔子还说“唐尧、虞舜以及周武王在位时,人才最为兴盛。然而武王十臣中还有一位妇女,实际上只是九位罢了”。上述两条,基本就坐实了孔子真的在歧视妇女。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一个单身的妇女,很难依靠自己的努力生存下去,所以儒家就确定了三从原则,即在家跟从自己的父亲,出嫁后跟从自己的丈夫,丈夫去世后跟从自己的儿子。三从的另一面,就是儒学要求的责任,作为父亲一定要想办法养活跟从自己的女儿,作为丈夫一定要养活跟从自己的妻子,作为儿子一定要侍奉跟从自己的母亲。
在汉朝有七弃的说法,民间又称为“七出之条”,是指休妻的几个判断标准。
(1)无子弃,绝世也;
(2)淫泆(yì)弃,乱类也;
(3)不事舅姑弃,悖德也;
(4)口舌弃,离亲也;
(5)盗窃弃,反义也;
(6)嫉妒弃,乱家也;
(7)恶疾弃,不可奉宗庙也。
此外还有三不去,五不娶的说法。
三不去,是指有三种情况不允许出妻(离婚)。
(1)尝更三年丧不去,不忘恩也(妻子为公婆服丧三年的,丈夫不能提出离婚);
(2)贱取贵不去,不背德也(贫贱时结婚,富贵以后不能提出离婚);
(3)有所受,无所归不去,不穷穷也(妻子娘家无人时,不能提出离婚)。
五不娶,是指有五种女人不能娶。
(1)丧妇长女不娶,无教戒也(母亲去世早,长女不娶);
(2)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多代都有恶疾家的女子不娶);
(3)世有刑人不娶,弃于人也(多代都有罪犯家的女子不娶);
(4)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犯上作乱之家的女子不娶);
(5)逆家女不娶,废人伦也(谋反人家的女儿不娶)。
夫妻之间兼有君臣、父子、兄弟、朋友4种情义,这就是:
(1)鸡鸣縰(xǐ)笄而朝,君臣之礼也;
(2)三年恻隐,父子之恩也;
(3)图安危可否,兄弟之义也;
(4)枢机之内,寝席之上,朋友之道。
在儒学的思想体系内,儒学要求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女儿,尊重自己的母亲,尊重自己亲戚朋友的母亲及其他女性长辈,对于其他的女人,确实有一些轻视的意思。
在现代社会,女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工作,也能够不依靠男人过上优渥的生活。儒学如何面对这个情况,理论上儒学也需要做出改变。
所以,儒学的确歧视母亲之外的妇女,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学习儒学要注意的,要懂得尊重他人,其中也包括所有女性。
第六章 儒学倡导等级观念辨析
许多人认为儒学倡导等级观念,这种说法基本属实。但是有一些人认为,儒学倡导贵族的儿女是贵族,平民的儿女是平民,这就有一些问题了,和儒学的精神不相符了。
《礼记·郊特牲》强调“天下无生而贵者”,所以虽然儒学划分了天子、诸侯、大夫、士族、庶民(包括国人、野人)这样的等级,但是这个等级里的人不是固定的,今年是诸侯明年就可能是天子,今年是大夫明年就可能是诸侯,以此类推,今年是庶民明年就可能是士族,今年是士族明年可能就是大夫。
儒学赞美尧舜禅让,建立学校培养人才,制定射礼选拔人才,后世推崇科举,开辟了下层人士的上升通道。从这些来分析,儒学真的不愿意看到一个固化的统治阶层。
所以,儒学肯定等级,强调下级服从上级,但是不认可下级永远为下级,上级永远为上级,俗话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何况其他。
第七章 儒学愚民辨析
愚民,就是想办法让人民群众变得愚蠢,变得听话。实际上,愚民这种做法,孔子是非常反对的。孔子办学授徒,是想办法让人民群众聪明起来,不是想办法让人民群众变得愚蠢。
《论语·泰伯》记载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很多人把这一条作为孔子赞成愚民的证据,这其实非常涉嫌断章取义或者说就是包藏祸心的故意误读。十三经注疏体系里的《论语注疏》,解释这一条为“民可使用之,而不可使知之”,通俗解释就是可以让民开车,但是难以让民知道汽车运行的原理,因为“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故也”,说的还是知识普及的层次及难度问题。在《四书集注》中,解释这一条引用程子的话说:“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
所以,真正读儒学原典,尊重古代经典注疏的人,是不会赞成儒学中有愚民的说法的。
第八章 儒学中庸辨析
儒学中有中庸之道,有一些人认为儒学的“中庸之道”就是好好先生,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不冒进,不争先,一味和稀泥,这种假的“中庸之道”是儒学中的乡愿,不是儒学提倡的中庸之道。
儒学中的“中庸之道”,是一种经过思辨之后的信心希望之路。一个士兵,在战场上不冲锋在前也不赖在最后,这不是中庸之道。如果他认可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那么他冲锋在前最后战死沙场,这其实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反之,如果他认为这是一场不义的战争,那么他即便带头逃跑甚至投敌,也不算违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时候中正之道,要遵循中、正的原则。
儒学中的“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努力学习,去体悟天地之道,理解天地化育万物的真实、美好,之后能够主动的参与天地化育万物,。
所以,中庸之道,其实就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中正之道,真正的天地人之道。
第九章 儒学观念落后辨析
部分人认为儒学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在现代社会讲儒学,有点格格不入,甚至可能会阻碍社会的进步,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儒学是一种学问,这种学问会影响个人的世界观,所以从世界观来说,儒学不多讲天堂地狱、也不多讲轮回转世,实际上已经和现代科学思想很匹配了。
想保守、想落后的人学习儒学,应该是能找到一些保守、落后的观念的,但是如果是有开拓精神、想先进的人学习儒学,也会在儒学中找到一些能引起共鸣的金句。比如: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辞上》)
2、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周易·坤·文
言》)
3、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传》)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5、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礼记·中庸》)
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旅獒》)
9、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10、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1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1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3、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14、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王通《中说·王道》)
15、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
儒学的观念是否落后、佛学的观念是否落后、道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观念是否落后?这个问题,似乎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我们感觉儒学某个观念落后,可以不学习,甚至可以自己动手更新一下儒学,儒学是学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每一个人所学到的儒学,往往很难一致,儒学本身就是处在一种学派矛盾中的。
所以,我们不能说儒学观念落后,因为很多现代人在努力学习一种非常先进、非常进步的儒学。
第十章 儒学迷信古人辨析
儒学迷信古人,这的确是儒学的一种通病。如果我们一致的认为古代好,古人生活幸福,不妨研究一下孔子当时的衣食住行,仔细研究以后,大概没有人想生活在古代。单拿食物来说,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黄瓜、茄子、西红柿、洋葱、辣椒、菠菜、豆角、玉米、大蒜、胡萝卜等等,只吃孔子当时的食物,估计绝大数人三天也坚持不了。
现代人学儒学,是学的“儒学”,是学一门关于人生的学问,不是一个股固定的死的东西,所以学儒学,可以同情的理解古人,但是没有必要对古人太过迷信。《大学》教导我们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此我们学习儒学,要有怀疑精神,要有更新儒学、活出现代儒学的信心。不过,如果具体到特定的儒学经典,现代人解析的很多内容,的确是很难自圆其说,相比古人而言,要差很多。经过上千年的筛选,流传下来的经典解释,的确是非常好的,这也造成很多学习者,自觉不自觉的流露出迷信古人倾向,这个需要我们自己注意。
所以,学习儒学可能会迷信某几个古人,但是我们也要做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从自身体悟出发学习真正的儒学精神,做到和古人同心,获得同心之乐。
第十一章 儒学天理人欲辨析
学习儒学,是为了幸福快乐,这样我们就需要找到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儒学认为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私欲”,这些私欲无法满足,就导致我们很不快乐。儒学希望将我们的欲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符合天地化育万物原则的欲望命名为公欲(天理),不符合天地花与万物的欲望,命名为私欲(人欲)。
朱子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因此,我们要衣食住行,这种欲望就是天理,这些欲望不能满足,我们就去努力追求,这就符合天理,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我们要吃好的、穿好的、住大房子、开好车,因为这些欲望不能满足,整天闷闷不乐,儒学就认为,这纯粹是吃饱了撑的,为了个人的“私欲”放弃人生的大乐,需要回去好好闭门思过。
我们一般人能理解,欲望经常是痛苦的根源,无欲无求没心没肺的人往往是最快乐的。为了减少烦恼,我们需要对个人欲望进行分析分类,如果想深入的话可以经常性的把我们的欲望拿出来,前前后后考虑清楚,符合天理的坚持,并且无愧无悔,不再烦恼。不符合天理的,直接消灭,回归快乐的学习。从个人的快乐和忧愁来说,公欲、私欲很多时候差别很小,并且公欲、私欲还是一个比较主观的事情,比如我想让孩子考全班前三名是公欲还是私欲?我想每月挣2万人民币是公欲还是私欲?这些具体的时候,具体的去忧愁的方法,就需要我们自己去衡量了。
天理人欲是儒家修行时的一种划分,一般而言符合中正之道的就是天理,不符合中正之道的就是人欲。对于理学的修行来说,我们每天做的各种决定,都有偏天理、偏人欲的时候,这样“存天理、灭人欲”作为一种静坐时的审察就很有必要。一个男人想结婚,这个就是天理,这个男人想娶10个老婆,这个就是妥妥的人欲。天理人欲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分析,求天理而不得,个人无愧,求人欲而不得,个人是要害羞的。有时候要求自己遵守天理,放弃人欲也是要追求一种大乐,这个对初学而言,就是很简单的放弃自己不符合规律、不符合现实,会伤害自己的一些欲望,这样就可以了。
所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追求快乐人生的一种修行方法,不适合未经儒学训练的人,更不能拿存天理灭人欲来要求别人。
第十二章 儒学丧礼大操大办辨析
儒学为天子、诸侯、大夫、士族制定了一套繁琐的礼仪,但是儒学没有为庶人制定礼仪,如果庶人想行礼,可以参照士族的礼仪来行,如果不具备条件或者行礼过程中有什么缺失,也没有什么关系,不求全责备,这就是“礼不下庶人”,唐孔颖达解释说“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又分地是务,不服燕饮,故此礼不下与庶人行也”。庶人很多礼都可以不行,但是丧礼是很特殊的,是天子、诸侯、大夫、士族、庶民(包括国人和野人)都要行的。
儒学的丧葬观,和道家、墨家明显的薄丧观不一样,儒家对丧礼非常重视,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按固定的规格来操办。丧礼和其他的礼一样,也遵循中正之道,将一些“过”和“不及”规范到一个固定范围内。在过去,如果一个人办丧礼超过一定的规制,就是错误的。一个士族用大夫礼,一个大夫用诸侯礼,一个诸侯用天子礼,这都是极其严重的非礼行为。如果家道中落,不能按规定的礼器来办理丧礼,儒学会体谅,因此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的弟子颜回去世,颜回的父亲等人想办的隆重一些,为颜回增加一个外棺(椁),孔子不同意说“我的儿子孔鲤死了,也是有棺而无椁。”在孔子弟子、颜回弟子的帮助下,颜回的丧礼很隆重,孔子却非常遗憾,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他。这不是我的意思呀,是那些学生们非要这样办。”
儒学重视丧礼,但是很不赞成超出自己的能力去办丧礼。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特色,孔子当时,有一些偏远的地方甚至还有丢弃老人的陋俗,儒家强调丧礼,强调孝顺父母,能听劝的人总不至于会赞成把自己的母亲父亲扔到山沟里自生自灭吧。
我们现代人接受了很多现代思想,大都倾向于活着把父母伺候好,等父母去世了,也没有知觉了,葬礼好不好似乎也就无所谓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太认可等父母去世后,就直接火化随便找地方一埋拉倒吧。必须的纪念,还是需要的,虽然这种纪念一般超不过三代,最多不过五代。实际上,儒学认为,某人的葬礼,并不归某人管,葬礼是活着的人的事情,即“葬,生者之事也。”所以,丧礼,重要的是自己的哀戚之情,如果没有哀戚之情,形式大于内容,一味的花钱大操大办,甚至“临丧不哀”,这样的丧礼是没有观摩价值的。
从人生感悟来看,参加丧礼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人生,生老病死是一种真实,实实在在事情,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争名夺利,有的时候真好像我们能活几万年一样,其实怎么可能呢?按照习俗参加各种丧礼,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很有帮助。
所以,儒学比墨家、道家更重视丧礼,更强调丧礼的形式,但是儒学并不赞成大操大办,特别是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丧礼。
第十三章 儒学赞成专制辨析
专制的具体含义大家的认识并不统一,大家一般认为专制是一个偏坏的词汇,最多也就是一个中性词汇。儒学大成于孔子,孔子之前就有专制,孔子之后也有专制,那么儒学是否赞成专制呢?
从儒学的相关论述来分析,当专制和儒学理想基本一致时,儒学赞同专制。比如说,齐国发生弑君事件,孔子建议鲁哀公派兵讨伐,如果鲁哀公专制的决定派兵,那孔子肯定很高兴。结果鲁哀公很民主的要求孔子去征求三家大夫的意见,结果三家大夫不同意,讨伐齐国乱臣贼子的事也就停止了。反之,当国君专制的要求增加赋税,发动各种不义战争时,儒学又会非常坚决的反对专制。
所以,我们不能说儒学赞成专制,也不能说儒学反对专制,赞成或反对主要看专制之后的效果是否符合儒家的宗旨。比方说,如果有人专制的要求推行全民医疗,儒学其实并不会反对。
第十四章 儒学阻碍科学辨析
儒学和科学的关系比较复杂,首先儒学是要做事情的,学儒学要会办丧礼、会打仗、会管家、会治河、会算数,懂外交等,要知识渊博,尽量无书不读,无事不晓。因此一般的科学知识,就是学儒学要掌握的,在儒学的博览范围内。孔子、董仲舒、朱子的科学知识水平,在当时都是顶尖的。但是对于现代科学,儒学非常脱节,现代的所谓的儒学大家,很少能在其他科学技术领域有非常卓越的贡献。
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科学技术相对巅峰,儒教文明有自己的科学技术相对巅峰,印度教文明有自己的科学技术相对巅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科学技术相对巅峰。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其实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科学技术相对巅峰,甚至可能都不能说是巅峰,只能说在路上。
现代科学技术前期是在天主教范围内,后期是基督教新教、东正教和犹太教范围内,各类科学家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的把这些科学技术带到一个更新的高度。从这些历史事实来说,儒学确实没有帮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甚至可以说儒学的繁杂、思维方向的错位,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进步。毕竟研究儒学也非常耗费时间,用研究儒学的时间,研究一点数理化的确是能够创造更高的生产力。
所以,儒学的确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但是未来的儒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新生的儒学,是否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呢?大家可以学学看,或者拭目以待。
第十五章 儒学压制自由辨析
自由的反面是不自由,谈儒学压制自由其实就是看儒学是如何限制人的自由的。谈这个问题,需要关注儒学是“为己之学”这个话题,也就是我们学儒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同样我们学儒学,如果克己复礼感到不自由,也是自己不自由,不能让别人不自由。实际上,学儒学如果学的好,会认可克己复礼得大自由、大自在,这个就看个人感觉了。
我们参加工作,被领导管的很死,感觉不自由。但是我们可以获得工资和奖金,有了工资和奖金,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买菜自由、买车自由、下馆子自由、旅游自由等等,所以自由和非自由都是有条件的。
我学习儒学学了很多年,感觉自己没有想限制他人自由的念头,或许单一的儒学并不会压制自由,会压制自由的应该是权力。任何学问和权力结合在一起都有压制自由的可能,不单单是儒学,法家的学问、墨家的学问如果和权力结合在一起,也会压制自由。
所以,学儒学得大自在,儒学不压制自由,和权力结合在一起的儒学才会压制自由。


IP属地:河北1楼2024-09-08 16:4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