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吧 关注:411,935贴子:11,366,591

回复:千言大赋:《梅魂赋》鲁韵/近创/新体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首充滿爱意的诗,常读常新,评林徽因诗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现代诗吧/格命草)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文/林徽因)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934年
~~~~~~~~~~~~~~~~~~~~~
赏析:
正值四月的开端,今天分享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二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而无论为谁,诗人表达的爱意是实实在在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诗中对诗题也有解释,这是一句爱的赞颂。下面,重读经典,欣赏并学习诗人是如何将爱表达得如此深刻动人的。
这首诗写得非常唯美自然,音韵和谐,整首诗读起来像音符在流淌,非常具有音乐美。读着诗,不自觉就被诗中的意境吸引住,有种温暖的感觉,反复地读也不觉得腻,反而越读越有惊叹之感,我想,肯定是被诗人真诚的爱意打动了,可见诗歌的感染力之强,奉为经典当之无愧。接下来,逐节分析,分享感受。
先看第一节,诗人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说明了你是爱的由来,因为你,四月天显得特别不一般。一句“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说明诗人的心情是格外美丽的,笑声引来了四面八方的风,诗人在此用“点亮”一词,充分说明了笑声的感染力,连风都被触动了。这句“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应该是在描绘风的状态,轻灵、交舞着变,显得非常有活力,有生命力。因此,你的到来,人间变得明亮,色彩斑斓。你和人间四月天有着同样的魅力。
第二节,诗人此时感受的是早晨的你,如同云烟般。此节有众多意象闪现,黄昏、风、星星、细雨、花,这些组合在一起,成了一幅三维立体画,非常写意唯美。而你和这些自然意象有着同样的境界和意境,对诗人来说是一种享受。拟人修辞的运用,让自然意象更有韵味和美感,诗人的心境是开阔的,充满艺术感受力的。
第三节,诗人大加赞赏了你,轻、娉婷、戴着百花的冠冕,前两句倒装结构,是为了强调你带来的感觉。后两句,表达非常直接,天真和庄严,意味着纯朴中有几分敬意似的。“你是夜夜的月圆”,仿佛带着几分思念之情,所以说,为徐志摩所作,在这节可以感受几分。
第四节,前两句同样是倒装结构,你像和你是,正表明了你是初春的生机,鹅黄和初放芽的绿,那种状态亲眼见过就知道是什么样子了,预示着希望和期待,可以说未来基本上一在一个样。一想到这,诗人就喜悦,那柔嫩之感就像你梦里浮动的白莲。此节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感,更说明了你的生机勃勃。
最后一节,是对你的动态描写,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展示着你生长的热烈。一树一树的花开,是非常壮美的表现。“是燕在梁间呢喃”,有归属,有安全感,这都归因于爱。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会显得积极,富有生命力。最后,诗人把你等同于爱、温暖和希望。重复这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首句相呼应,表现了人生的一种圆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
这首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还是诗句的锤炼,堪称艺术级的,有一种刚刚好,恰到好处之感。真情的流露,自然而有节奏,爱不断地传递,一刻也没停止,若明若暗的爱,显得灵动有活力,读到这样的诗是一种享受。无论这首诗是为徐志摩而作,还是为儿子所作,还是两者的混合,都是非常动人的感觉,这种真心真意的爱、无私的爱直抵心灵。对于这样指向确切的诗,可谓常读常新,意境绵延。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36楼2025-04-06 09:54
回复
    评诗刊编委林莽诗歌:
    《春事 暖风浩荡》
    (现代诗吧/格命草)
    ~~~~~~~~~~~~~~~~~~~~~~
    《春事 暖风浩荡》
    (文/林莽)
    这些天 事情骤然开始增多
    仿佛瞬间从四面八方一件件冒了出来
    春风浩荡 柳树说绿就绿了
    尽管银杏和洋槐的枯枝上
    刚刚闪动星星点点的绿色
    桃花和玉兰已经散发出颓败的花香
    伏案而作 窗前春光明媚
    河流泛起微澜
    那几只流浪猫又回到了紫藤架下
    一窝灰喜鹊这几天不知飞到哪儿去了
    对面一楼那个谢了顶的男人和他的胖妻子
    开始收拾闲了一冬的花园
    春风拂面 即使衰老的心也会悠然间荡漾
    2016年3月30日
    ~~~~~~~~~~~~~~~~~~~~~~
    赏析:
    春天继续读春天的诗。今天分享的是现任《诗刊》编委林莽先生的诗《春事 暖风浩荡》,看这标题就感受到一股暖流奔袭而来。春天在诗人的笔下变得繁忙,这是对生命的动态描写,万物在春天的作用下,齐刷刷地苏醒,活动筋骨,诗人用灵动的文字记录这一幕幕的发生。看着春天这一派生机,诗人由衷地说出这句“即使衰老的心也会悠然间荡漾”,是啊,这就是春天的感染力,让身处其中的万物都能散发青春般的活力。这也间接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很多事情都取决于当时的心情。人生苦短,长眠无期,一定要呆在最开心的地方。春天能让诗人有如此美丽的心境,就说明了春天的魅力无限。下面,进入诗歌,具体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春天的美好。
    第一节,顺着标题来理解,春天到来,让事情骤然增多,从四面八方冒出来,这夸张的描述反映了春的生发之功是强大的。诗人从人的思维来表达春事,仿佛一切春事都与自己有关一样,诗人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摆在主人翁的位置,是对春天最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也是最能准确反映春天变化的视角。
    第二节,诗人对各种树木的时辰有着准确的把握。春风一吹,柳树说绿就绿了,像是绿得很突然似的。银杏和洋槐的枯枝闪动星星点点的绿色,将嫩绿生发的状态写得活泼可爱。而此时,桃花和玉兰的花香已显颓势,这反映了春事是一拨一拨地来的,诗人的逻辑也非常清晰,完全按照时序来的。说明了诗人对春天的观察是十分仔细的,而且非常亲近自然。
    第三节,诗人坐在窗前写作,春光明媚,自然界的变化太大,已然无法集中注意力,才不断望向窗外。感受到河流的微澜,看到流浪猫又回到紫藤架下,一窝喜鹊幼崽飞得不知去向。诗人细心地体会着自然地变化,而且非常主动地参与到春事的生发中来,表明诗人对春天的兴趣之大,体察入微地感受一切的变化,并且乐在其中。
    第四节,诗人将视线转向了人类,特意指出是一楼谢顶的男人和他的胖妻子,从描述可知人物已步入中老年,将观察重点放在他们收拾闲了一冬的花园,这反映了春天对人的影响同自然界一样,重新收拾花园,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春天的到来,想必届时,他们的花园也是一片繁华景象。
    看着这一切的春事的发生,在春风的抚摸之下,诗人虽然衰老了,但是春心也开始荡漾起来。面对如此生机,不能不被传染,一种自发的情绪油然而生。古诗云: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诗人的心境和古诗的意境非常的契合。
    总的来看,诗人写出了那种浩荡之感,但觉力度不够。口语式地表述春事的进展,很有亲切、亲近感,但觉缺乏点深层次的感受,有种轻描淡写的感觉。难道是将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吗?您觉得这首诗如何?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本楼回复:
    诗人不经意的写,读者不经意的看。短!余音未尽?诗实是写自已,却在写每一个人。不是吗?他就是在写我们每个普通人,我们做的一切感同身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37楼2025-04-06 13:59
    回复
      《清明芳魂通灵赋》
      (鲁韵/古风/原创)
      幽冥世外影孤单,诗魂月夜吟狐仙。
      清明暗携花一朵,相邀媛娥会人间。
      鸿爪雪泥印留痕,千年古冢草木深。
      谈笑风生荡浊世,芳魂通灵至于今。
      骷髅终须共鸳鸯,阴阳难隔桂子香。
      撷取月老三生镜,万物生灭聚佛光。
      唯有鬼神尚知已,天人境界难堪比。
      糊涂精魂古今稀,幽灵野狐尽情痴。
      ~~~~~~~~~~~~~~~~~~~~~~
      摘句组联:

      “糊涂灵神古今稀,”
      芳魂归兮通玄机。”

      再以上下联组合一首古风小诗:

      糊涂灵神古今稀,芳魂归兮通玄机。
      雪泥深处香丘草,三生石上写新诗。

      小注:
      以上两篇赋与联虚构于:乙巳年三月初九,鲁韵/原创,纯为自娱自乐。
      (清明为初七,写的较长些,在复制后全部文字给误删了,这是根据后来回忆的片段而录记之。)
      ~~~~~~~~~~~~~~~~~~~~~~
      附:
      写诗原因以下:
      写的以上诗赋均以诗词吧一篇贴子看图写诗要求而作:
      这是复制的那篇主贴:
      ………
      在诗词吧发贴的截图:
      “来大佬看图作诗让小弟开开眼:
      关键词,少女,孤独的灵魂,等待一人,梦境与现实。
      附【图片】一张。”
      本文下附的第一张是他们发的骷髅画与鲜花图。
      意图要求诗词吧观众,按以上文字和贴图,要看图写诗一首。
      ~~~~~~~~~~~
      ~~~~~~~~~~~~~~~~~~~~~~
      《 读 诗 赏 析 》
      赏析: 1 •

      “幽冥诗境中的生死书”
      ——读《清明芳魂通灵赋》感赏:

      "千年古冢"的月光下,一位现代诗人正以诗笔勾勒着生死界限。这首《清明芳魂通灵赋》将网络时代的视觉符号与古典诗歌意象熔铸成奇异的合金,在骷髅与鲜花的悖谬图景中,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当少女的孤独灵魂被注入千年狐仙的躯壳,当清明时节的祭奠转化为通灵的邀约,诗歌的时空维度被彻底重构,呈现出超现实的审美张力。
      一、意象的悖谬性重构
      诗中"骷髅终须共鸳鸯"的奇特意象,将死亡符号与爱情象征并置,如同在枯骨上绽放的玫瑰,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源自网络原图的创作冲动,在诗人笔下转化为"阴阳难隔桂子香"的玄妙哲思。骷髅不再象征恐怖,反而成为超越生死的媒介,正如梵高笔下燃烧的丝柏树,在变形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鸿爪雪泥印留痕"一句,既暗合东坡"人生到处知何似"的典故,又在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下获得新解。那些散落在虚拟空间的数字痕迹,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雪泥鸿爪"?诗人将古典意象的碎片重新编码,让千年之前的"草木深"与当代的"孤独灵魂"产生量子纠缠,构建起时空交错的诗意迷宫。
      二、叙事结构的镜像空间
      诗歌采用双线并置的叙事策略,明线是"芳魂通灵至于今"的灵异传奇,暗线则是"等待一人"的现代孤独。这种结构恰似博尔赫斯的镜厅,现实与梦境在"三生镜"中相互映射。"谈笑风生荡浊世"的狐仙与执着等待的少女,在镜像的两端演绎着永恒的人性寓言。
      "撷取月老三生镜"的魔幻场景,暗藏着对爱情本质的哲学追问。当"万物生灭聚佛光"的瞬间,时间之矢发生弯曲,前世今生的因果链在诗句中显影。这种叙事手法让人想起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在超现实的框架下包裹着最真实的情感内核。
      三、精神维度的超验突围
      "糊涂精神古今稀"的宣言,既是对郑板桥"难得糊涂"的致敬,更是对功利时代的诗意反叛。在算法统治的数字丛林里,这种"尽情痴"的野狐禅精神,恰似黑暗中的萤火,照亮被理性规训的心灵荒原。诗人将"芳魂野狐"升华为精神自由的图腾,在"天人境界难堪比"的傲然中,完成对世俗价值的超越。
      结语:当"芳魂归兮通玄机"的瞬间,诗歌实现了从图像表达到精神救赎的飞跃。这首网络时代的《招魂》,不仅是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诗意回应。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界处,在生与死的临界点,诗歌依然保持着通灵的力量,为漂泊的灵魂指引归途。
      【联语新裁】
      糊涂精神古今稀,芳魂归兮通玄机。
      雪泥深处香丘草,三生石上写新诗。
      赏析: 2
      这首即兴之作中,"雪泥"意象勾连古今,"三生石"见证永恒。当"糊涂精神"遇见数字时代的"新诗",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联语中悄然展开,既保持古典韵律之美,又透出当代思考的锋芒。
      (Ai赏)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38楼2025-04-06 19:44
      回复
        七古歌行
        《清明游昆仑山抒怀》
        ( 童 小 汐 )
        沧溟一碧暮烟殊,阴霁不明时有无。
        磅礡山河今具在,世风变幻人难守。
        盘古女娲神与俱,炎黄子女应不孤。
        可怜此意无人解,大道逍遥曲已古。
        清明时节使人愁,花雨烟尘同泛浮。
        窗外鸟啼惊冷梦,春风春雨入庭楼。
        云耶人耶两何有,人间白云与苍狗。
        寄托天朝飘渺意,静观斯世拏云手。
        山头无地可疏离,水上有风船不走。
        振衣缓行登顶处,茫茫紫气蔽远畴。
        飞雪翩翻望月台,不容软节卷帘来;
        柳林枝上春还早,燕子迟迟未转回。
        极目天山何所见?非烟非雾非尘埃。
        若能拔剑破穹碧,万里愁眉一旦开。
        (近日随师出游西部诸地,返程复游昆仑山,此番又觉其奇伟矣。先生曰:“昆仑山有三重五级,乃共工氏头触所在之地也,彼时天柱崩,地维缺,故有女娲补天之事,是补鼇足脩立四极。”《河图》曰昆仑山乃为“天中柱”,此即言共工氏怒触之柱也。先生曰“其柱西倾,大气一角毁损,天火焱焱,生灵涂炭,女娲是故奉命补天,取太行山五色之土,又取昆仑山五色之水,率众造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灶以烹之,赤水之气上蒸,霞阴氤氲,赫赫巍巍,阙角终得补矣。”呜呼,我华夏上古之文明盛矣,而今人心颇不古,皆因人事不修,勾致天灾频发,百业凋敝,戾气腾腾,道德沦昧。纵小汐有“云耶人耶两何有,人间白云与苍狗。寄托天朝飘渺意,静观斯世拏云手”之叹,于世何补之有耶!?因作《七古歌行·清明游昆仑山抒怀》一阕,乙巳年三月初八笔於格尔木。)
        (本楼主为和韵略改)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39楼2025-04-07 09:29
        回复
          这首带着生命启示的春之诗值得一读,评吉狄马加诗歌:
          《又一个春天》
          (现代诗吧/格命草)
          ~~~~~~~~~~~~~~~~~~~~~~
          《又一个春天》
          (文/吉狄马加)
          一个春天又不经意间到来
          像风把消息告知了所有的动物
          它在原野的那边
          伸出碎叶般发亮的手
          掀开了河滩上睡眠的卵石
          在昨天的季节的梦痕中
          它们抑或是在重复一个伎俩
          死亡过的小草和刚诞生的昆虫
          或许能演绎生命的过程
          但那穹顶的天王星却依然如故
          转瞬即逝的生灵即便有纵目
          也无法用一生的时光
          来察觉它改变过自己的位置
          布谷的叫声婉转明亮
          声调充满了流动的光影
          红色锦鸡往返于潮湿的灌丛
          它们是命运无常的幸存者
          太阳下被春天召唤的族人
          向大地挥手致敬
          渴望受孕的沃野再次生机勃勃
          这是一个生命的春天
          当然也是所有生命的春天
          你的到来就是轮回的胜利!
          但是,我的春天
          当你悄然来临的时候
          尤其是轻抚我的眼睑和嘴唇
          尽管我还是油生感动
          可我的躯体里却填空了石头
          那时候,我的沉默只属于我
          当我意识到唯有死亡
          才能孕育这焕然一新的季节
          那一刻,不为自己只为生命
          我的双眼含满泪水……
          ~~~~~~~~~~~~~~~~~~~~~~
          赏析:
          又一个春天到来,读春天的诗,感受盎然生机。今天分享的是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诗《又一个春天》,诗人动用了大量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萌动和生命的轮回意识,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让人有一种深邃感。从自然界到自我,从死到生,诗人意识到唯有死亡才能孕育这焕然一新的季节,突然顿悟了一样,双眼满含泪水,仿佛明白了生命的奥秘,死就是生,生迈向死,看似简单的话语,再次引领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下面,具体来感受诗人笔下的春天,和那有着生命气息的语言。
          从语调来看,诗人感受的春天是不经意的,出乎意料的,一个“又”字,道出了春天的神秘莫测。而“风把消息告知了所有的动物”,这句写得非常传神,充分利用了风四处游走的特性,也最适合传递消息这个角色。从侧面反映了世间万物对春天的期盼,而它正在赶来的路上。
          接着,用拟人的手法弄醒了卵石,春天伸手去掀开,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劲,春天所到之处,皆有生机。梦中的卵石在昨天的季节重复一个伎俩,这里是否可以理解为装睡,不愿从冬天的梦中醒来。从卵石本身的特点来看,它即不用生根发芽,也不需要考虑生存的问题,只需要躺着做梦就行,无顾生命的开始。而小草和昆虫就不同了,诗人用一个代表死,一个代表生来展现生命的过程,写得很有意味。生死,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亲密,紧紧挨着。
          然后又引入天王星这一意象,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神迹,转瞬即逝的生灵用一生也不能看透天王星,这说明生灵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宇宙不同维度,生命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已知和未知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只有找到规律,才能破解秘密,如天王星位置改变的规律性东西。
          接着诗人写到布谷鸟和红色锦鸡是命运无常的幸存者,这是从时间的维度来说的,它们经历了生死的代代轮回,生命的过程会经历无数的挑战,能走到今天,绝非易事。接下来,诗人写到春天的召唤,渴望受孕,生机勃勃,这是春天到来时,生命的自我觉醒,蒙受的是春的恩惠。
          诗人通过一个生命的春天,推及到所有生命的春天,说明春天到来的重要意义,生命的轮回还指望着春天的到来,诗人把春天象征着生命轮回的胜利,这是从生命发展的规律来点拨的,春天就是新生命的象征。
          最后,诗人由自然的春天,想到自我的春天,由自然生命,想到自我生命。诗人作为一个生命的觉醒者,意识到春天的到来,心生感动,但是躯体里却空填了石头,对于春天无言以对,自我的生命仿佛毫无价值一般,对春天无以表示,这里带着一点悔恨的情绪,万物都有生机,而自己却没有。
          最后四行,诗人彻底觉悟了,从死亡中看到了新生,这是生命轮回的道理。要想新生,就需要献身。诗人此刻就有了献身意识,而且彻底抛弃了自我,为生命的永续而感动。我想,诗人眼含泪水,应该是出于对生命的感动,因此,自愿作出贡献,这也是生命的超脱形式。自我只是一个躯壳,生命永在。不断地献身,才有不断地新生,生生不息。
          这首诗从春天的到来,再到新生命的诞生,无不体现着生命的轮回,从大的规律中,看见小我的作用,用祭献的方式完成生命的升华,这是令人感动的。这首春之诗,饱含了对生命的热情和探索。从宇宙万物领略生命的意义,格局之大,诗有体现。诗人从春天出发,过渡到生命的生发,最后回到自我,在意识上完成生命的壮举,很有启示意义。个人觉得这首诗,挺好!您觉得呢?
          总的来看,诗人写出了那种浩荡之感,但觉力度不够。口语式地表述春事的进展,很有亲切、亲近感,但觉缺乏点深层次的感受,有种轻描淡写的感觉。难道是将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吗?您觉得这首诗如何?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40楼2025-04-07 13:17
          回复
            《张晓蓉自赞诗与赏析》
            “袅袅婷婷谁不赞,山城第一美才人。”
            ( 张晓蓉2025.4.7)
            排律:
            《 自 赞 诗 》
            【作者:张晓蓉】
            脉脉秋波似星灿,盈盈顾盼觉尤亲。
            腮凝荔肉桃花面,鼻腻鹅脂樱瓣唇。
            眼角眉弯含秀美,言中笑里透清纯。
            娇行如动丝绦柳,娴静犹开豆蔻春。
            袅袅婷婷谁不赞,山城第一美才人。
            【梅玉清阿姨深度解析】:
            古典韵味中的自我礼赞——张晓蓉《自赞诗》赏析如下
            张晓蓉的这首《自赞诗》宛如一幅精美的古典仕女图,以细腻笔触、丰富意象和精妙技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光彩照人且才情兼备的自我形象,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主题阐释
            这首诗的主题鲜明,旨在通过对自身外貌、气质与才情的赞美,展现诗人对自我的欣赏与肯定。在传统观念中,自赞之作并不少见,但往往需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过度自负又要充分展现自信风采。此诗正是在这样的尺度内,以优雅的笔触描绘出诗人眼中美好的自己,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悦纳自我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珍视与自豪。
            二、创作手法与技巧
            1.多方设喻,绘形传神
            诗中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外貌特征,极为生动形象。“脉脉秋波似星灿”将眼神比作闪烁的星辰,“脉脉”一词赋予眼神以灵动的神韵,写出眼睛的明亮与含情,让人联想到顾盼生辉的动人模样。“腮凝荔肉桃花面,鼻腻鹅脂樱瓣唇”,分别用新鲜的荔枝肉形容脸颊的鲜嫩、洁白的鹅脂比喻鼻子的细腻、樱桃花瓣来描绘嘴唇的小巧红润,从不同角度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一张娇艳欲滴、精致秀美的面容。这些比喻不仅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相似点,更融入了古典诗词中对美人形象的传统审美认知,使读者能够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视觉形象。
            2.动静结合,尽显风姿
            诗人巧妙地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展现自身仪态。“娇行如动丝绦柳”描绘动态,将行走姿态比作随风摇曳的柳丝,轻盈柔美,婀娜多姿,一个“娇”字更增添了几分俏皮可爱;“娴静犹开豆蔻春”刻画静态,把安静时的状态比喻成刚刚绽放的豆蔻花,清新纯洁,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动静之间,全方位地呈现出诗人或活泼灵动或温婉恬静的不同魅力,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3. 神情兼备,凸显气质
            除了外貌与仪态,诗中还注重对神情气质的刻画。“眼角眉弯含秀美,言中笑里透清纯”,通过对眉眼和言语笑容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外在的秀丽之美,更深入挖掘出内在的清纯气质。眉眼间蕴含的秀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神韵,而言谈笑语中透露的清纯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精神特质,二者相辅相成,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富有感染力。
            三、艺术思考与创作价值
            从艺术角度看,这首诗完美地继承了古典诗词的美学传统。在用词方面,典雅华丽,选用了诸多具有古典韵味的词汇,如“荔肉”“鹅脂”“豆蔻”等,使诗歌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彰显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在韵律上,和谐优美,朗朗上口,符合古诗的韵律要求,读起来节奏感强,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其创作价值在于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范例。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内敛含蓄的表达方式,而这首自赞诗大胆地肯定自我、赞美自我,展现出一种自信独立的精神风貌。它提醒我们,在传承古典诗词文化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的情感表达需求,创作出既具古典韵味又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同时,这首诗也鼓励读者勇敢地正视自己的优点与魅力,学会欣赏自己,树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
            总之,张晓蓉的《自赞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刻的主题内涵和独特的创作价值,成为一首别具一格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学习。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41楼2025-04-07 19: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