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吧 关注:411,935贴子:11,366,591

回复:千言大赋:《梅魂赋》鲁韵/近创/新体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修 身 赋 》
(聪明葡萄w96)
夫人生于世,欲壑难填,寿数有限。吾人皆有志,而力不足;心怀广大,而命有涯。盖世事无常,人心易变,修身养性,实为至要。故述修身之要义,作此赋云。
忆往昔之混沌,无知无觉,犹如初生之犊。仰望佛道之虚弥,心向往之,然步履维艰。五脏六腑,运化不息;四肢百骸,历经沧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观陶潜之隐逸,远离红尘,寄情山水,逍遥自在。又看雪芹之执着,世态炎凉,皆成笔墨,倾诉心声。两者虽异,然皆修身之典范。吾人当效法之,以养浩然之气。
修身者,非独修形骸也,亦修心性。心之清净,犹水之澄澈;性之纯良,犹玉之温润。故当去贪欲,除杂念,守本分,行善事。如此,则心境平和,气宇轩昂,修身之道,可得矣。
夫修身之道,贵在持之以恒。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蹴而就之事。须日日自省,时时自勉,方能渐入佳境。然世人多浮躁,难以静心修身。故当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初心。
驻足回首,青山白云相望;魂牵呓语,前生今世何方。人生如梦,岁月如歌,修身养性,方为上策。吾人当以此为鉴,以修身为要,以养性为本,方能立足于世,无愧于心。
嗟乎!修身之道,博大精深,非吾辈所能尽述。然吾人当勉力为之,以求心之宁静,性之纯良。愿诸君共勉之,共赴修身之大道,同享人生之美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然修身养性之真谛,永存于世。愿吾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修身之道,成就人生之辉煌。此修身赋之所云也,愿诸君共鉴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8楼2025-01-13 21:32
回复
    《老年赋》(田园牧歌转)
    (作者无名氏)
    耳已背,眼已花,有时痴呆有时傻,早没有了昔日浮华,只好悄悄窝在家。也不胡浪,也不贪耍,也不读书,也不养花;有时做饭,有时带娃,有时品酒,有时吃茶;偶尔散散步,间或搓搓麻;有时观观景,有时看看花。有时郁闷,有时豁达;有时清醒,有时迷塌。有时仰天长啸,有时甘当哑巴;有时也做美梦,有时也遭恶骂。有时百无聊赖,有时心猿意马;有时怒发冲冠,有时担惊受怕。有时很不痛快,有时很不顺嗒;有时也不认真,有时也不认假。任窗外风吹雨打,任心里纷乱烦杂;任岁月匆匆而过,任年龄白白增加;红尘滚滚没办法,身不由己说什么?马马虎虎躺平,迷迷糊糊吃瓜。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9楼2025-01-13 21:41
    回复
      老了以后才渐渐明白的事
      (江月)
      1睡前,不喝太多的水。
      2不要回原来的单位,人走茶凉。
      3千万不要让闺女远嫁。
      4不帮子女还债,只会越还越多。
      5不打孙子,一碰就是错。
      6人老了,跟子女的关系再好,也要懂得“乌鸦定律”。
      7如果可以,不要只生一个女儿。
      8自己亲手带大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长大后都会逐渐和自己疏远。
      9女儿是女婿的,儿子是儿媳的。
      10老婆不喜欢的哥们,不再打交道。
      11孙子和孙女,适当偏向孙女,这是心计。
      12养儿养女虽防老,到老还是老伴好。
      13兜里要有点存款,哪怕只有三五万,那也是人间清醒。
      14女儿远嫁,就等于白养了。
      15年老了应该有自知之明,尽量避免留宿在亲戚家。
      16走亲戚,拉大锯,你不来,我不去。
      17.100个朋友,99个都不会帮你。
      18结婚以后,朋友越少,日子可能会越好。
      19随份子的钱,知道要不回来,就不要多给。
      20一定要有存款,越多越好,真的很重要。
      21靠子女养老,还不如靠医保社保。
      22如果老伴走了,就不要再婚了,就怕别人惦记你的养老钱。
      23不跟丈母娘上桌牌,无论输赢都不好。
      24手里没钱,指望儿子养老,多半会寒心。
      25买房子,千万别买大户型。
      26即使到了老年,异性也是距离。别让自己难堪,孩子难做。
      27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
      28在外面受了气,调节好了再回家,不把情绪转移到家人身上。
      29大部分在朋友圈里炫耀幸福的人,其实都没有你想象的快乐。
      30不要再去远方旅游,太折腾了,还得不到东西。
      31不要给亲戚家的孩子介绍对象,吃力不讨好。
      32不要和家人说道理争输赢,无论如何,你都是输家,因为你舍不得他们不舒服。
      33人老了,儿子如何,完全要看儿媳的脸色,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34做饭,做儿媳喜欢吃的,而不是儿子喜欢吃的。
      35不喜欢的人 ,默默疏远就好。
      36在儿媳妇面前,别训斥儿子,他是你的儿子,也是人家的老公。
      37心软之人,便是无福之人。
      38同事是同事,朋友是朋友,要分得清。
      39当你知道,自己50万买的房子,住了十年,500万卖给别人时,你突然意识到:财富跟勤劳无关。
      40不要放弃夫妻 生 活,好处多多。
      41床上一躺,吊瓶一挂,亲戚朋友都害怕。
      42不管你多么善良,当你没价值时,就算你温柔的像只猫,别人都嫌你掉毛。
      43不要奢望公平,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何况是别人。
      44不和儿子 儿媳住在一起,两代人有两代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45孙辈的教育问题,就放手交给儿女,你自以为的经验,都已经过时了。
      46孙子、外孙的红包要给的一样多。
      47一定要小心突然升温的友情,他有可能在利用你。
      48自己家的事,自己解决,不要和外人吐槽,以免成为别人的笑谈。
      49三个朋友在一起,总有一个是多余的。
      50先疼小再疼老,这就是人性;指望子女之前,手里要有钱。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0楼2025-01-14 11:03
      回复
        树坏在根,人坏在心,永远不要问原因。”
        (明明)
        毛姆说:“你可以大度的原谅别人,但千万不要愚蠢的再去相信。你可以不记仇,但不可以不长记性。你没有害人之意,但一定要有防人之心。良心这个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存在唤醒。树坏在根,人坏在心,永远不要问原因。”
        人这一生,要有原谅人的大度,也要有提防人的警惕;要有不记仇的格局,也要有不忘疼的智慧。
        被别人伤害一次,可以说你善良;被人伤害一次又一次,只能说你笨。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是所有的坏人都会变好,有些人的恶刻在了骨子里。
        一个人伤害你一次,可能是无意的;伤害你无数次,一定是故意的。
        树坏了根,不要去救;人坏了心,不要去盼。
        面对一个伤害过你的人,可以原谅,但一定不要相信。
        莫言曾说:“所有伤害你的人都是你自己允许的,他们在伤害你之前早已权衡了利弊,知道伤害你付出的代价最小,所以选择伤害你,别不信,这就是人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平白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
        柿子,专挑软的捏;人,专挑弱的欺。别人对你的伤害,都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选择。
        伤害你,他们只需付出最小的代价,却能得到最大的好处。
        是你的软弱,你的纵容,给了人家一次又一次伤害你的理由。
        人生,很多的伤害都和自己脱不了干系。
        弘一法师曾说:“一直犯错的人,没有错;一直原谅的人,才有病;要是你什么都能原谅,那你经历的全都是活该!如果心软没有底线,便一文不值;如果善良没有分寸,注定伤痕累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可以不记仇,但不能不记痛。
        吃一堑,长一智。人可以犯错,但不能不成长。
        你可以善良,但不能没有底线,当真心不被珍惜,就收回你的好。
        对于伤害你的人,原谅,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远离,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1楼2025-01-14 13:52
        回复
          退休后突然发现,余生最精彩的活法就是/彻底的悠闲,绝对的孤独:
          (木棉花)
          岁月仿若一阵风,匆匆而过,不留一丝痕迹。仿佛一场梦,虚幻迷离,让人难以捉摸。又恰似那流水,一去不返,无法追回。
          人到了一定年纪,功名利禄已是过眼烟云。挥别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只想过好当下最普通的日子。伴着柴米油盐烟火气,有家人在侧,灯火亦可亲。
          退休已经五个年头的我,越发觉得余生最精彩的活法就是,彻底的休闲,绝对的孤独。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百年孤独。终点无非是一缕青烟,随风而逝,渺无痕迹。
          就像李银河说:“彻底的悠闲,无所事事才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做什么,最终均无价值,最终灰飞烟灭。
          唯一自己能够把握和享用的,只有自己的时间,至于这段时间,你做点什么和什么都不做,结果都差不多。
          人生是否有意义,不在别人的眼中,也不在于别人的口中,在于自己的心中。照顾好自己的心情,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你就值得拥有幸福。”
          退休以后,我的生活节奏开始变得缓慢,不再追着时间跑。可以心安理得的睡懒觉,可以不用叱咤风云,为名利而奔忙。
          放下对一切外物的执着,彻底的悠闲,平平淡淡,清清静静,只专注自己内心的声音。
          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享受绝对的孤独,这是一种奢侈的自由,也是给余生的自己最好的奖赏。
          人在宇宙面前永远是渺小的,和一只蚂蚁,一粒尘埃,一朵花一片叶,没什么区别。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沧海一粒粟。
          不必给自己赋予崇高的价值。最重要的事情,是放松自己的身心,彻底悠闲,无所事事,快快乐乐过日子。
          美国作家梭罗说:我宁愿一个人坐在一个南瓜上,也不愿跟一群人挤在天鹅绒的坐垫上。
          一群人的热闹其实是孤独,一个人的独处才是清欢。与其在他人的世界里喧闹,还不如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自由。
          当时间完全属于自己,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时间才是自由的,存在才是本真的。
          世界是自己的,和其他人毫无关系。无需得到别人的认可,也不必渴望命运的波澜,当下即是最好,独处即是最好。
          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散步,一个人旅行,一个人读书……没有邀约,没有社交,独来独往,自娱自乐。
          没有人情世故的打扰,没有人际关系的纠缠。不被人打扰,也不折腾自己,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做自己想做的事,见自己想见的人,看自己喜欢的风景。
          早睡早起,善待自己,云淡风轻,从容不迫,人生的本质亦如此。
          过了半生终于明白,其实,我们只需要健康、平安和宁静。只要自己没有疾病缠身,孩子平安,父母安康。其余的一切,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依旧风华。
          作为一名普通人,只在当下平凡的生活里,踏踏实实,自得其乐。不再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再羡慕那些遥不可及的生活。
          余生在彻底的悠闲里品味生活的美好,在绝对的孤独中享受岁月的静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2楼2025-01-14 18:41
          回复
            最美好的生活:沉默寡言,学会独处
            (心灵书舫)
            活到了一定年纪,看透了世事风云,尝遍了人情冷暖,不再对命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越来越喜欢沉默,越来越不愿意社交,不是因为丧失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而是没有了逢场作戏的兴趣。
            最美好的生活,沉默寡言,学会独处。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在自己的世界里随遇而安。心安理得地做一个平凡之人,在最深的红尘烟火里,阅来日方长。
            沉默寡言
            一段非常通透的话:“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在慢慢老去的路上。走走停停,经历了很多,看透了人性,悟透了人生,渐渐学会了沉默。
            有些人,看清就好了,没必要去揭穿;有些事,看穿就好了,没必要去说破。
            把沉默留给自己,把烦恼留给昨天,把希望留给明天,把努力留给今天。人静心安,乐享人生。”
            用两年时间学说话,用一生的时间学闭嘴。
            我们曾经多么喜欢滔滔不绝地表现自己,拐弯抹角地炫耀自己,添油加醋的贬低别人,互相窥视的搬弄是非,后来才发现,说话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得罪别人,给自己招灾惹祸,让人生之路寸步难行。
            有些人看清了,没有必要揭穿。有些事看破了,没有必要说破。有些观点可以烂在肚子里,没有必要说给别人听。
            不要指望别人理解自己,也不要妄想通过表达而让别人高看你一眼,世界是自己,和其他人毫无关系。
            学会独处
            美国作家梭罗说,我宁可一个人坐在一只南瓜上,也不想和一群人挤在天鹅绒的坐垫上。
            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资源,没有背景,没有砝码,没有条件,没有天赋,没有能力,不要想着寻找人脉和圈子,人与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利益交换的关系。你没有和别人交换的筹码,绝对不会被别人真心实意的接受,所有的人脉和圈子与你毫无关系。
            与其向上社交,自寻烦恼,自取其辱,不如学会独处,自己取悦自己,自己救赎自己,自己成全自己。生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只有自己才是人生的摆渡人。
            热闹是一群人的空虚,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当你熬到一个人喝茶,一个人散步,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养花,没有电话,没有邀约,没有聚会,没有任何人消耗你的能量,你只需要全心全意做自己,那就抵达了生命的最高境界。
            结语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语出惊人:“所谓幼稚,就是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话;所谓不够成熟,就是能憋得住尿,却憋不住话;所谓成熟,就是既憋得住尿,又憋得住话;所谓衰老,就是只憋得住话,却憋不住尿。”
            一定要沉默寡言,别人怎么看待你没关系,默默无闻做自己该做的事。
            一定要学会独处,不走近任何人,不被任何人消耗自己的能量,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清清静静的享受自己的生活吧,一切向内求,做最好的自己。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3楼2025-01-14 20:37
            回复
              《五百年来王阳明 》
              .
              人,一旦明透生死,至此“心外无物”
              (女人的修行)
              2025-1-1418:54河南
              书中曾言:“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顿生,悲天悯人之心!
              致良知
              王阳明连同三个仆人,经过艰苦跋涉,终于来到了贵州龙场驿站。他们居住在一个小山洞里头,取名“阳明小洞天”。
              为了鼓舞士气,王阳明会和仆人们一起哼歌,一起务农,还跟当地的苗人建立了深厚友谊。他们一起建造了一座茅草屋,还高调取名:“何陋轩!”美其名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似王阳明这种苦中作乐的幽默心态,还有何事能打倒他?这也正是他绝处逢生的妙用。
              凡事往好的地方想,生活处处见美好。不知不觉竟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地,还以为人间仙境也!
              看来,王阳明的蜕变之路,不只有悲怆,还具有诙谐之意~
              ☞傍晚时分,王阳明看到有三个衣衫褴褛,行色匆匆的中原人路过此地,入宿在一户苗人家里。早晨得知那户人家已经离开了,第二天有人路过,发现坡下面竟堆了几具尸体,原来正是那主仆三人 。
              这件事对王阳明的影响颇深,他在《瘗旅文》中说道:
              “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
              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任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岂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无怆也……
              王阳明离开故土已两个年头了,之所以没有受此地恶劣环境影响,是因他积极乐观心态才勉强活了下来。可当他看到那位“吏目”面带愁容,郁郁寡欢,便早预知会有今日之祸,只是没料到竟如此之快……将心比心,王阳明就生出了“悲天悯人”之情!于成为圣人又近了一步。
              ※中医讲究“身心合一”,则百病不生。现代医学也告诉我们:人身体上的疾病,百分之九十都是从情绪而来。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必须保持心情愉悦才是王道。
              ——悟道!岩中花树~
              心外无物
              这厢,王阳明变得不同寻常起来。他每天晚上都要睡在自己亲手打造的石棺里头,体悟生死之境地。这便有了阳明悟道的心学基础: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心即理,自此心外无物。”
              开辟了“为往圣继绝学”之路……
              ☞其实“心外无物”,很多人都搞不明白。我们且通过王阳明自己所论述的“岩中花树”,来辨明一二 :
              传说,南镇山岩上有一棵花树开的非常漂亮!学生问王阳明:“先生,你说心外无物。但你看这棵树,我们没有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它依然在开花,难道它就不美丽吗?它就没有价值吗?我们如果没有看到它,那它是在我们的心外,还是心内呢 ?”
              王阳明淡然一笑说:“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思考]诶,这王阳明到底在说什么呢?
              古人认为,失去了心中的价值归属 、核心价值崇拜,人的精神没有了依托,这才叫做寂寞。而“心外无物”,正是一种价值存在,即你的心赋予了外在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反过来,若你全然不在意它了,它便不能再影响你,那就是“心外无物”了。
              人类科学史证:是人的意识赋予了事物的价值 。
              从心理学上来讲:你越是在乎某件事物,这件事物对你的影响就越深刻。人亦是如此……
              比如“强迫症”,一旦你抱有爱咋咋地的心态,不要脸,不要命地活一天算一天。那么,你终会发现,你所担忧的一切, 皆是浮云~
              ※这让我想到了宇宙的源头。世上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类而创造的,连同地上的动物、植物也都是人所命名的 。可以说,是人类赋予了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这一理论上看,人的生命是何等的宝贵!想想如今一些年轻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轻易舍弃生命 ,实在是不堪造用!
              ☆生命应如同那棵花树,坚韧不拔: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4楼2025-01-15 10:19
              回复
                王阳明:活得高级的人,都要经历三重境界。
                (周礼老师)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传习录》
                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在王阳明看来,“能识珠玉的眼光”来自于“为己之心”;从“为己”,到“克己”,再到“成己”,一个人的生命质地也渐臻佳境。
                此处的“为己”,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而是深知良知本心的弥足珍贵,看得见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故而不忍轻易自我毁弃,哪怕身处最荒芜的境地,也要为自己负责到底。
                正是出于这“为己之心”,人得以跳脱出自身弱点的限制和摆布,免于受私欲之引朝着抵抗力最低的路径一路向下,于不疾而速中修炼出生命的格局。
                一个人有了“为己之心”,当春风得意,也辨得清优劣高下,不至“乱花渐欲迷人眼”;当坎坷低迷,也能懂得坚守等待,终能“拨得云开见月明”。
                曾屡次科举失意的他如是总结自己与他人不同:“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大多数人只看得到外在境遇的局限而始终受制于外因,难以跳出眼前的成败得失,目标缺失导致的短视致使他们饱受悔恨懊恼之苦。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心中存放着更瑰丽壮阔的景致,因而能反求诸己,逢顺境不喜,遇逆境不悲,心平气和地将生命中的一切际遇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
                王阳明曾打过一个冶金的比方:“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冶炼金属时,烈焰煅烧、钳锤打击的过程看似严酷不堪;然而当精炼后的金属最终被制成精美的器具,方知每一分火力和煅炼都不曾白费。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曾用三句词比喻古今之成大事者必经的三重境界,正能对应王阳明从“为己”、“克己”到“成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人需有“为己之心”,方能不惧风寒路远,于孤独中求索前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因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对所受之苦心甘情愿、食寝俱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经过“克己”工夫,得以剥落斑驳,自性光明自然显露,“成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5楼2025-01-15 12:31
                回复
                  《随缘吟》
                  (网摘.无名氏)
                  世事纷繁岂尽圆,
                  心湖澹荡自随缘。
                  春花谢落何须叹,
                  秋月盈亏莫怅然。
                  风过疏林声渐杳,
                  云行碧宇影犹迁。
                  红尘漫道皆如梦,
                  且把闲情付素弦。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6楼2025-01-15 12:37
                  回复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段话:
                    (超级大梦想家)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第二次是为自己而活。而第二次的生命,常常是从开悟以后开始的。
                    很多人从一出生,就一直延续着第一次生命。被裹挟在世俗的洪流中,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直到撞了很多南墙,碰了很多壁,才知道
                    人生最难的修行,其实是向内求。正所谓,静观己心,反求诸己。
                    想要走出内心的困顿,就得学会把目光内收。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人才能觉醒自我的意识,摆脱平庸的宿命。”
                    叔本华说:“人性有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证明自己的。遵从内心,活出自己,不必去在意他人的流言蜚语,毕竟别人如何看你,始终都只是别人的课题。
                    生而为人,注定会面对很多的失望和艰难,无奈和委屈,如果一味地向外归因,生活只会陷入到抱怨的泥潭。
                    唯有不断地向内探索,向内归因,审视自己的不足,优化自己的缺陷,才能走出命运的迷途,实现自我的成长。
                    非常喜欢的一段话:
                    “言少者智,思少者福,怨少者乐。不要在一件别扭的事上纠缠太久。纠缠久了,你会烦,会痛,会厌,会累,会神伤,会心碎。
                    实际上,到最后,你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张嘴说话是一种本能,三思而言则是一种本事。少谈论别人的是非,少指点他人的生活,守嘴不惹祸,守心不出错,遇人少说话,遇事少掺和。
                    少言,是一种修养,闭嘴,是一种智慧。说话的分寸,亦是做人的分寸。
                    世事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遇事,要学会换个角度,换种心态,少一些怨气,才能多一些福气。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及时止损,路不通时,要转弯,事不顺时,要放下,人要走时,要随缘。
                    重视就会重伤,轻视就会轻伤,无视便会无伤。
                    弘一法师有言:“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你计较什么,什么就会困扰你;你要记住,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无论是爱而得,还是事与愿违,这都是人生常态,人生如梦,梦不随人愿。”
                    静水深流,贵人语迟。余生,管住自己的嘴巴,守住自己的内心,少纠结,少抱怨,满怀热爱,降低期待,事来心应,事去心止,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7楼2025-01-15 14:25
                    回复
                      诗心都在云水间
                      (秋风冷云烟)
                      .
                      再临常德诗墙
                      一墙诗画一江情,
                      千载风华千载名。
                      浩渺烟波垂柳岸,
                      斜阳静照武陵城。
                      .
                      再临大唐司马楼兼怀古人事
                      山水如何见智仁,
                      一朝花落一朝春。
                      空怀屈子行吟处,
                      难觅陶公梦幻津。
                      福地昔游千古韵,
                      朗州文雅十年人。
                      重临已是湖风冷,
                      银杏凋零柳叶陈。
                      .
                      冬临故渊湖
                      银杏奇冬景,
                      红枫缀画图。
                      斜阳烟色里,
                      静照故渊湖。
                      .
                      清平乐
                      云沉寒水,
                      柳岸轻风醉。
                      万点芦花烟色里,
                      正是江南风味。
                      先贤诗句阴晴,
                      如今冬景枯荣。
                      细数武陵尘事,
                      千秋犹是民生。
                      .
                      时隔六年,再临杜甫江阁,重览湘江,成两首。
                      其一
                      浩渺烟波老柳枝,
                      花开春暖又何时。
                      多情应是湘江水,
                      竹泪斑斑千载诗。
                      其二
                      风华楚韵洞庭歌,
                      岳麓书声复几何。
                      梅落潭州今不见,
                      斜阳尽处是烟波。
                      .
                      观湘江
                      千载山河梦,
                      一川诗韵留。
                      书香盈岳麓,
                      梅影落潭州。
                      尽阅春秋事,
                      感怀今古愁。
                      云低风正好,
                      烟色入江楼。
                      .
                      松雅湖
                      远外楼台近水亭,
                      松风雅韵入芳馨。
                      一湖烟色斜阳里,
                      鹭影惊波动画屏。
                      .
                      再临杜甫江阁兼怀杜工部
                      .
                      渺渺湘江水,
                      巍巍岳麓山。
                      风华千载去,
                      墨韵几人还。
                      事迹留江阁,
                      诗魂入楚关。
                      重逢漂泊处,
                      一曲落花间。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8楼2025-01-15 18:33
                      回复
                        《 葬 花 吟 》
                        曹雪芹〔清代〕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奴 一作:侬)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程高通行本
                        ..
                        《葬花吟》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几句诗句包括: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杀葬花人。”
                        “愿侬此日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吟诵的一首诗,出自小说第二十七回。该诗存在多个不同版本,其中包括程高本通行版,此外,甲戌本与周汝昌校本等版本也广为流传。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篇在《红楼梦》中堪称艺术瑰宝,不仅深刻展现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更为其塑造出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9楼2025-01-15 20:16
                        回复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
                          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
                          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霢霢复飕飕,
                          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
                          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窗纱湿。
                          .
                          整体赏析:
                          《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不妨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黛玉本来脆弱,如今,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自然会更加消沉。但是,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黛玉的多愁善感,细究其深意,就会自然地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何况,此时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
                          再从其借前人“秋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写男女别离之思。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的。这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倒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红楼梦曲》中写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
                          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红楼梦曲》中说,“堪破三春景不长”,又说“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挨过!”再联系咏菊诗中“露凝霜重”、“衰草寒烟”等句来思索,这个“秋”字的象征意义就明显了。大观园群芳生活的时期,正是贾家开始“萧疏”的阶段,用季节比喻相当“初秋”,只消一场暴风雨,就要万卉凋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这是多么值得人同情。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0楼2025-01-15 20:29
                          回复
                            南京阅江楼经典古诗
                            《登阅江楼》故事
                            (词皇摘转)
                            2010年诗人白言来到了武汉,
                            不仅在黄鹤楼公园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还得知了李白的故事:
                            一次,李白来到武昌,早就知道这里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楼,且此楼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一个叫费文伟的人,曾骑着黄鹤从这里飞走,因此才有了″黄鹤楼″这个名字。李白原本对神仙道人之类事情很感兴趣。理所当然要见见这座传说中很神奇的楼了。而且还打算好好写一首诗,歌咏这座楼呢!
                            但等到他看见这座气势雄伟的黄鹤楼,心情顿时激荡起来,拾上楼的最高层,眼望的浩瀚的长江,不禁诗兴大发,正当好词佳句冒出来的时候,他看到了墙上崔颢不久前题写的这首七律《登黄鹤楼》,他品味着这首诗,自己的诗兴不知不觉消失了。他越品读越觉得写得好,于是放弃了在这里题诗的想法。自言自语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独有偶,白言此时得感觉和李白颇为相似。但不想放弃开始的灵感,于是写下了一首作为留念的小诗《观黄鹤楼》就放弃登楼离开了。
                            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来,李白在南京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白言也同样在2016年登南京的狮子山时写下了极为经典的《登阅江楼》:
                            《登阅江楼》
                            [当] 白言
                            江南四省有名楼,
                            唯有阅江天子修。
                            六代文章陈往事,
                            十朝诗画述春秋。
                            白云卷卷无边际,
                            碧水滔滔有尽头。
                            回望钟山国父地,
                            台湾无限使人愁。
                            ~~~~~~~~~~~~~~~~~~~~~~~~~~~~~~~~~~~~~~
                            台湾无限使人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1楼2025-01-16 08:39
                            回复
                              《 黄 鹤 楼 》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阅江楼》
                              [当] 白言
                              江南四省有名楼,
                              唯有阅江天子修。
                              六代文章陈往事,
                              十朝诗画述春秋。
                              白云卷卷无边际,
                              碧水滔滔有尽头。
                              回望钟山国父地,
                              台湾无限使人愁。
                              ~~~~~~~~~~~~~~~~~~~~~~
                              这诗三首比较起来,
                              是否第一首更有连贯性。
                              即景生情发自内心感慨,自然流露的情或愁,
                              其意境能与读者共鸣。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2楼2025-01-16 14: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