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莫草草乱用。)
自由体新诗的押韵,是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类在听觉上相近原则押韵的。大致可分如下韵部:
阿韵(a)
嗳韵(ai)
安韵(an)
昂韵(ang)
嗷韵(ao)
歌韵(e、o、uo)
威韵(ei、ui)
音韵(in、en、un、ün)
英韵(ing、ong、eng)
欧韵(ou、iu)
衣韵(i、ü)
耶韵(ie、ue)
屋韵(u)
资韵(i-与z、c、s相拼)
知韵(i-与zh、ch、sh相拼)
儿韵(er)
那么,上表列出的十六类韵,有些什么声音色彩上的感情差别呢?
我们知道,一个声音的音色,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共呜程度。下面我们就按这些韵在共呜上的特征将其分为几类:
第一类:啊韵(a);嗷韵(ao);歌韵(e、o、uo);欧韵(ou、iu);屋韵(u)。
共八个韵母,涉及五个韵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发音时口腔体积较大,共鸣较强,因而音色比较饱满、浑厚;给人一种热烈、宏大、深厚、充满热情的声音感觉。
第二类:嗳韵(ai);威韵(ei、ui);耶韵(ie、ue)。
共五个韵母,涉及三个韵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口腔发音时受到的控制较强,音色紧张、扁平、不开放。有一种受到压抑的、不悦耳的感觉。
第三类:安韵(an);昂韵(ang);音韵(in、en、un、ün);英韵(ing、ong、eng)。
共九个韵母,涉及四个韵部。它们都是鼻音结尾的韵母,因而色彩平淡,略有冷漠辽远甚至凄凉的感觉。
第四类:衣韵(i、ü);资韵(i);知韵(i)。
共四个韵母,涉及三个韵部。其共同特点是发音时口腔较小,音色比较单调,尖利刻薄,也有暧昧亲昵的色彩。
第五类:儿韵(er)
只有一个,是卷舌音。它在汉语文字中所占比例极少,但常可以儿化音手法辍在其它音节后面。其特点是音色含圆不清,给人一种近乎滑稽的感觉。
在诗中选择适当音色的作为韵脚,可以更好地传达诗歌内容的情感或意境。我们且举毛泽东的词作《清平乐·会昌》为例: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全诗上阙四句全押嗷韵,音色浑厚饱满,充满了热烈情感;而且晓、早、老、好四字,在普通话中皆为第三声(∨),声调曲折,时值最长;于是音色与声调结合,在听觉上更具深沉的情绪,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站在晨曦中,望着自已的战士行进时心中满满的热爱之情。
而下阙换韵,三个韵句押了鼻音英韵,且其中峰、葱二字为高平声调(—),溟字为轻扬的第二声调(/),于是音色上由上阙浑厚饱满热情,突然变为高亢辽远,意境由近到远,豁然开朗,情感由亲热低耽到望远高歌,韵色和声调的选用恰当地传达了诗作的内容。
当然,这在作者来说,更可能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凭借直觉的成功。但我们却可以从这或许是偶然的成功里,总结出选用不同韵色、不同声调具有的音响感情色彩,更好地表达诗歌内容的规律,并应用到新诗创作中去。
我将这种现代汉语语音在自由体新诗中的构诗规律及其研究,称为新诗声律学。
2020年6月3日
(下有同类内容续载)









自由体新诗的押韵,是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类在听觉上相近原则押韵的。大致可分如下韵部:
阿韵(a)
嗳韵(ai)
安韵(an)
昂韵(ang)
嗷韵(ao)
歌韵(e、o、uo)
威韵(ei、ui)
音韵(in、en、un、ün)
英韵(ing、ong、eng)
欧韵(ou、iu)
衣韵(i、ü)
耶韵(ie、ue)
屋韵(u)
资韵(i-与z、c、s相拼)
知韵(i-与zh、ch、sh相拼)
儿韵(er)
那么,上表列出的十六类韵,有些什么声音色彩上的感情差别呢?
我们知道,一个声音的音色,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共呜程度。下面我们就按这些韵在共呜上的特征将其分为几类:
第一类:啊韵(a);嗷韵(ao);歌韵(e、o、uo);欧韵(ou、iu);屋韵(u)。
共八个韵母,涉及五个韵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发音时口腔体积较大,共鸣较强,因而音色比较饱满、浑厚;给人一种热烈、宏大、深厚、充满热情的声音感觉。
第二类:嗳韵(ai);威韵(ei、ui);耶韵(ie、ue)。
共五个韵母,涉及三个韵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口腔发音时受到的控制较强,音色紧张、扁平、不开放。有一种受到压抑的、不悦耳的感觉。
第三类:安韵(an);昂韵(ang);音韵(in、en、un、ün);英韵(ing、ong、eng)。
共九个韵母,涉及四个韵部。它们都是鼻音结尾的韵母,因而色彩平淡,略有冷漠辽远甚至凄凉的感觉。
第四类:衣韵(i、ü);资韵(i);知韵(i)。
共四个韵母,涉及三个韵部。其共同特点是发音时口腔较小,音色比较单调,尖利刻薄,也有暧昧亲昵的色彩。
第五类:儿韵(er)
只有一个,是卷舌音。它在汉语文字中所占比例极少,但常可以儿化音手法辍在其它音节后面。其特点是音色含圆不清,给人一种近乎滑稽的感觉。
在诗中选择适当音色的作为韵脚,可以更好地传达诗歌内容的情感或意境。我们且举毛泽东的词作《清平乐·会昌》为例: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全诗上阙四句全押嗷韵,音色浑厚饱满,充满了热烈情感;而且晓、早、老、好四字,在普通话中皆为第三声(∨),声调曲折,时值最长;于是音色与声调结合,在听觉上更具深沉的情绪,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站在晨曦中,望着自已的战士行进时心中满满的热爱之情。
而下阙换韵,三个韵句押了鼻音英韵,且其中峰、葱二字为高平声调(—),溟字为轻扬的第二声调(/),于是音色上由上阙浑厚饱满热情,突然变为高亢辽远,意境由近到远,豁然开朗,情感由亲热低耽到望远高歌,韵色和声调的选用恰当地传达了诗作的内容。
当然,这在作者来说,更可能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凭借直觉的成功。但我们却可以从这或许是偶然的成功里,总结出选用不同韵色、不同声调具有的音响感情色彩,更好地表达诗歌内容的规律,并应用到新诗创作中去。
我将这种现代汉语语音在自由体新诗中的构诗规律及其研究,称为新诗声律学。
2020年6月3日
(下有同类内容续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