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b2.bdstatic.com/tb/editor/images/face/i_f20.png?t=20140803)
![](http://tb2.bdstatic.com/tb/editor/images/face/i_f20.png?t=20140803)
![](http://tb2.bdstatic.com/tb/editor/images/face/i_f20.png?t=20140803)
因为看了《翦商》,对先秦历史产生了突如其来的浓厚的兴趣
那种蛮荒的、古老的、沧桑又遥远的历史,在我看来突然有了有了一种别样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那种中古、近古的历史所不能有的
用了不恰当的说法,可能是有点“远香近臭”的意思,感觉,远古的历史,真的比比如相对较近的唐宋元明,更有一种莫名的、别样的、异域风情一般的,特别的魅力
先说从《翦商》而来的感慨吧,产生这一切的吸引力,是从翦商来的,当时看的时候简直惊为天人
但是,看过了这本,可以说是考据更加具体详细深入,并且同样结合了考古发现的书籍之后,我也能明白为什么当时围绕翦商会产生很多争议
当然不是说翦商完全不好,而是,那本书可能选取的角度更加极端一点,或者说说难听点更加耸人听闻并且进而达到了吸引人眼球的目的一点,有些地方,两本书对照来看,会发现翦商,说实话,还是有挺多作者主观的、并没有强大的事实论据的观点,对读者会产生误导。
甚至有些地方还有事实性(至少从现在的考古发掘看来的)错误,比如我记得很清楚翦商写到“到现在都没有搞清商人的来历,他们好像突然出现在了南方的沼泽地带”(不是原话,但意思是这个意思),但是事实是,商人的来历是很清楚的,有好几种说法,跟东北的女真高丽有联系,也不是从南方来的所谓游猎民族而是从北方的幽州而来(具体也记不清,可以自己看书)
因为当时一下子就觉得好神秘好离奇啊,但现在看这本书发现,原来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吗?原来不是什么“十大历史未解之谜”,而是根据崇鸟信仰根据考古发掘,早就查清楚的事实啊
所以说,看书确实,不能偏听偏信,不然还真的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再回到这本书,整体看完之后,觉得真的写得好
首先是逻辑清楚,对于我这种完全的课外读者,能够做到逻辑清晰明了,内容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有趣
里面讲到了好多复杂远古人类的迁徙,还有复杂的战役,那些纷繁复杂的地名,如果说这本书优缺点,就是没有及时地配合图片进行讲解,哪怕我是河南人也不可能对每个县都耳熟能详啊,那些路线看着没有实在感
但是,又说到这本书的优点,那就是,虽然没有地图的配合是个遗憾,但是作者语言真的做到了清晰易懂,所以,及时不知道具体的方位,但至少相对的方位你是能看懂的,如果勤快点去搜搜地图也能更好理解,但不去搜,至少大概的相对的方位你是能看懂的
比如作者写到的伐夏桀的路线,为什么商人在夏的东面,伐夏的时候确实自西向东,作者就结合考古、结合古籍,对这一个历史上长期的疑问做出了清晰、通俗,甚至阅读起来不显枯燥反而别有趣味的解释
所以这就引出了这本书的另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跟考古发现,跟古代传世典籍的结合,各种引进据点,博引旁征,让人看着觉得,就是,没文化地说,就是觉得考古学家牛叉、我们古代那些孜孜不倦记录历史的祖先们牛叉、作者也很牛叉
作者引用了非常多的近期的考古资料,让一直对考古学很有兴趣的我看着觉得非常过瘾
然后还有很多古籍的引用,让我非常感慨,我们的祖先们,真的是喜欢记录历史,我们,真的是一个喜欢记录历史的民族啊,孜孜不倦的记录,给后人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富,再结合现代的最新的考古发掘的技术和手段,就真的是强强结合,强无敌了
比如通过古籍的印证,证明夏朝绝对已经至少有了文字——“史传文献中,有的引述《夏书》《夏训》的佚文,如《尚书》中的《甘誓》《胤征》,还有的保存了夏朝时期的《五子之歌》《候人歌》《予及汝偕亡》等韵文歌谣。夏朝有完整的君主世系.若无文字记录,单凭口传,恐非易事,因而说夏朝已产生文字绝非妄言。至于甲骨文与夏朝文字,是否有关联,不得而知。”
还很关键的是,有些时候,别的国家可能只能依靠考古的发掘来认证自己民族的历史,而我们却往往是考古和古籍可以互相印证互为证明,这真的是太厉害了
书里还提到了屈原,也让我印象深刻。从小的课本上的学习让我觉得屈原只是个诗人,而且由于过于遥远语言太过晦涩也不会很喜欢,但是,这本书里写到,屈原的很多楚辞都能跟考古发掘相对应,甚至比很多公认的官方的史书更加真实正确,甚至因为一贯的正确,可以被视作某种标杆,就比如发生的某件重要的大事,却没有被屈原在著作中提及,那么这件事,就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这种考古和古代著作的互相印证来发掘历史的真相的过程,真的好有趣好有意思啊
甚至这种互相的印证,还能推测出当年商朝的实控面积以及从兴盛到衰落的变化中实控面积的增加和缩减——
“第一,郑洛区以郑州商城(郑毫)为中心,聚落与墓地呈现出抱团的倾向,而豫西地区十分罕见。这说明晚商时期,商文化在黄河南岸已非普遍成片分布,而各墓地等级普遍不高。太行山南麓交通线的铜器基整体等级明显高于黄河南岸郑洛区。这说明晚商时期,商王更加重视对太行山南麓交通线的经略。”
“以及周人的进攻、蚕食之下,山西境内的殷商文化仅在太行山脉以西晋中地区的灵石县旌介村、汾阳县杏花村,晋东南地区的浮山县浮山桥等地呈现出零星、插花式的分布格局。晋南地区的商文化发现稀少,可能已经全面退出。
这说明晚商时期,商王对山西地区的控制相当薄弱,甚至已趋向崩溃。殷商晚期,国势衰微,商王无力处处驻兵防守,只能在太行山东南麓、南麓以及王屋山南麓的“南阳走廊”,设置军事聚落或者地方管理机构,谋求掌控王畿地区(大邑商、朝歌)与崤函险道之间的交通线,以遏阻从丰镐东进的周人大军。”
有一个记录也很有趣——“《水经注·伊水》记载了伊尹的传奇出生。伊挚之母怀孕时梦见有一位神灵告诉她,要发大水了,让她一见石臼出水,就一直往东走,千万不要回头。天亮之后,伊挚之母果然看到石臼里不断地涌出水,赶紧朝着东边跑。大约逃了十里,回头一看,她的村庄已经全部被洪水淹没了,而她自己则立刻变成了一段空桑木。”
这这这,这不是西方的美杜莎的传说吗?不能说毫不相似,简直是一模一样啊?这,什么情况??
整本书,作者最后自谦说不敢说是一部完整的断代史,但我看来,反正以我的眼光是真的足够了
虽然可能不够详尽,但作为一本通俗读物,做到了清晰明了顺畅,让读者看完之后对商朝六百年的历史真的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已经很足够很厉害了
我也很感慨,明明这是堂堂的六百年啊,打下了华夏根基之一的大一统的六百年啊,但是在历史教科书中可能感觉上来说只有一两句话,远没有那些较近的但是只有两三百年历史的朝代的介绍来得详细
因为距离的时间太过漫长,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先秦时代的人类是另一种人。但是其实看过这本书我发现,还是那句话,太阳之下无新事,远古的人类一样会有七情六欲会有温情脉脉也会有争权夺利,那些循环往复的夺取皇位权利的过程,跟千年之后的大家热议的什么九龙夺嫡啊玄武门之变啊等等,没有本质区别
而作为一个河南人,看到那些或者完全没听过、或者有一点印象有大概的了解、或者身边就有同学朋友来自那里,或者,就是我耳熟能详的地名们,想到就像歌里唱的就像物理学科普里看到过的,我跟那些古人们在同一个地点,甚至同一片跨越千百万光年而来的星空下的时候,真的,那种浪漫而深刻,浪漫到甚至让我觉得心生恐惧的感慨,就油然而自心底不自觉地产生了。可能这也是我会对这些先秦的远古的历史产生莫名的突如其来一般的强烈的兴趣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这本书真的好,也许没有翦商来得离奇而神秘,但是,比较而言,我现在反而觉得,其实往往真实的,看起来平铺直叙的历史本身,就已经足够足够有趣了,简单地复述就是最最有趣的讲述了,就像最新鲜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不需要任何的雕饰来画蛇添足,因为真实的历史本身就已经足够有趣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