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有些纸张上还写有文字,虽然没有明确纪年,但这些文字被证实为西汉时期的文字,字型特点都与东汉的文字有明显区别。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纸张在出土时就裹在西汉汉简之上。因此,何双全等专家认为,把这些古纸断代为“西汉纸”是科学的。
“西汉纸”真是纸吗
除古纸的年代外,学术界争论的另一个焦点便是:近一段时期以来,考古发现的古纸并不是真正的纸。
在古汉语中,“纸”一词原指作为文字载体的缣帛。但如《后汉书》所说,蔡伦正是因为丝织品太贵才发明了造纸术,因此,我们说的“纸”应该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出来的纸。
198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在日本讲学时曾对纸下了这样的定义:首先是植物纤维;第二,这种植物性纤维是单个的,即一根根分散的纤维,被分散、提纯后再交织组合起来;第三,表面平整;第四,具有实用性;最后还要有一定的物理强度。以此标准,潘吉星认为,无论是陕西“灞桥纸”,还是甘肃天水“放马滩纸”,都具备了纸的要素,是真正意义上的纸。
但是,造纸史研究专家陈启新却指出:纸的制造过程包括“纤维——机械切碎——化学提纯——打浆——纸浆——湿纸——干燥”等程序,其中“打浆”是使纸具有实用性和物理强度的关键。1980年,轻工部造纸所对陕西“灞桥纸”鉴定后认为其纤维很长,似乎并未被切断过,而且纤维多为定向排列、纤维壁光滑,没有纤维性颤动的现象,陈启新因此认定,该纸未经打浆,只能算做“出土纤维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
为此,从1964年到1988年,中外10家机构20多位科学人员反复检验“灞桥纸”达10多次,却一致否定了轻工部造纸所的鉴定意见,专家们认为,其纤维实际长度只有1—2厘米,其它迹象也证明事先经过舂捣、打浆及抄造工序。此外,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对甘肃放马滩纸样品进行化验和技术鉴定后也得出结论为麻类植物纤维纸。
持“蔡伦前发明纸说”的专家们又提出以东汉时纸的标准来定义纸。但一来目前的考古发现拿不出一张所谓蔡伦造的纸,没有人能证明蔡伦造纸术比天水放马滩纸的制造工艺高。第二,除以往的考古发现外,近日甘肃敦煌悬泉置出土的400余件麻纸中,有部分被证实为东汉时期的纸。经专家考证和对比,这些东汉时期的纸无论从外观、形态和质量、用途和制作工艺上来看,都与西汉纸没有多少区别。
造纸术发明人争论几时休
对于“造纸术发明人是否蔡伦”的争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四十多年来,学术界也一直未能达成统一意见。坚持“蔡伦造纸”的学者认为,中国的重大历史问题不应轻易去否定,而考古界则认为:探讨这类问题究竟应该以什么做为检验真理的准则,是实践还是文献?在考古实践与文献记载发生矛盾时,是以考古事实修正文献记载,还是从于文献而否定考古发现?
无论如何,关于中国四大发明的问题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我们希望终有一天关于“蔡伦造纸”的争论可以有一个定论。